小人物的伟大
2023-05-26意公子
意公子
跪射俑
当你在工作时,有没有一个瞬间会觉得自己只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被一种“无意义”包围?但你知道吗,早在2000多年以前,正是一颗又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创造出了一个世界奇迹。
秦陵兵马俑,是秦始皇嬴政的陪葬品。1974年3月,秦陵兵马俑被发现,随后震惊了全世界。
经过不断的努力,考古工作者们一共发现了4个坑。除了第四个坑有坑无俑,其余3个坑都有大量陪葬品。
一号坑占地面积最大——几乎有两个足球场大的俑坑里,整齐排列着由步兵和车兵组成的军阵。如果根据已经出土的陶俑和陶马的排列密度来估算,真到了挖掘结束的那天,大概会有6000个兵马俑齐刷刷地目视前方,像一支精锐的前锋部队。
二号坑最为壮观,骑兵、车兵、步兵和弩兵,这些都能在其中看到。1300多件陶俑、陶马,80多辆战车,数万件青铜兵器,这里活像秦始皇的大规模多兵种部队的布阵现场。更有意思的是,考古人员还在二号坑首次发现了将军俑、鞍马俑、跪射俑……
三号坑是这几个坑中最小的一个。虽然小,但它同样很重要——你完全可以把它当作“三军作战指挥部”。因为三号坑没有像其他两个坑一样被大火焚烧过,所以我们才能在陶俑出土时看见颜色鲜艳的彩绘,看见兵马俑的真正面貌。
3个兵马俑坑里据推算有8000多个陶俑、陶马,组成了一支包括前锋、多兵种部队和指挥部在内的庞大的地下军团。每一个陶俑都形象高大、威武生猛,而且最关键的是,每个陶俑的模样都不一样。
我们不禁要问:2000多年前,这些如此写实的面孔,是不是真的存在过?他们是怎样被创造出来的?在那个科技并不发达的时代,这么宏大的工程,究竟是怎么一步步推进的呢?
制作这么大规模的兵马俑军团,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材料问题。根据一次次模拟复原的情况,专家们发现,只有采集自秦代地层的垆土和棕红土,再调配20%左右的沙子,才最接近兵马俑的泥坯。这么多土,到底是就地取材,还是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当时要运输这么多陶土,一定是一项非常大的工程。
有了原材料,还需要做出陶俑的样子。考古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兵马俑并不是一体成型的。它有点儿像我们小时候玩的芭比娃娃,躯干、四肢、头部是分别装上去的。装好以后,工匠们会采用刮、削、挖、画、贴等方式进行精细加工。这可是细致活儿!
如果有机会去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你会发现,秦代工匠的雕工实在太精细了。无论是秦俑的须发、眉毛,还是武士铠甲上那些甲片的叠压关系和编缀细节,都被刻画了出来。你甚至能在跪射俑的鞋子上,看见疏密有致的针脚。
而且这些陶俑的大小和真人差不多,加上脚下的踏板和发髻、发冠,他们的平均身高直逼1.8米,平均重量有180千克。陶马更重,超过300千克。一个有着数年学习经验的专业美术生,捏一个不到40厘米高的陶器都会有中途塌掉的担忧,而陶俑这个1.8米高的大型作品,里面还是空心的,要怎样才能保证它能支撑起来呢?
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专门研究兵马俑的孙炜,在一次次实验中,终于找到了答案。简单地说,就是人体的重心在哪里,陶俑的重心就在哪里。
选好的陶土经过预制、反复捶打和醒泥后,再被搓成比大拇指略粗的泥条。紧接着,孙炜把这些泥条一根根慢慢盘起来。听起来虽然容易,但在盘的过程中,因为要不停地调整重心和加固泥条,刚开始的时候,孙炜一天就只能盘40厘米那么高。
说到这里,你不得不佩服秦人的高超技艺!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烧制环节。
烧制兵马俑的过程,可一点儿都不比制作环节轻松。因为这些兵马俑和真人、真马一般大小,并且很沉,这就要求烧制的陶窑的窑室高度至少要有2米,才能容纳下这些大物件。并且,想要焙烧成功,温度需要控制在950℃~1050℃。一旦火力不足,陶质就会疏松,且色泽不一;而火力要是过头了,陶俑就会出现裂纹或者变形。这就对陶窑的构造和密闭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我们现在已经无法非常确切地知道,当年秦人究竟是怎样做出这一个个兵马俑的了。但从已经出土的数千件兵马俑来看,没有任何一件出现裂纹,也少见陶片夹生的情况。
烧制完成之后就是彩绘。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多数兵马俑呈陶土色,但事实上,兵马俑最初的时候都有彩绘。秦人在兵马俑的身体上刷上一层生漆,然后在生漆上添加各种颜色的装饰。可惜的是,当埋藏在地下2000多年的兵马俑重见天日,一遇到空气,它们表层的水分迅速蒸发,这层生漆大多也就翘起来并脱落了。
现在,我们基本把兵马俑的制作过程捋顺了。
从材料的运输到黏土陶俑的制作和精雕细刻,再到烧制与彩绘,制作兵马俑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但这8000多件陶俑、陶马还不是秦陵兵马俑的全部。为了让这项浩大的工程不出差错,秦国当时沿用了战国中期就开始采用的“物勒工名”制度,就是在兵马俑身上刻下制作工匠的姓名,以便在审核验收不过关的时候,进行追责。
我们要感谢这个制度,因为它的存在,我们今天才有机会了解,在2000多年前,究竟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姓甚名谁,创造了这样的世界奇迹。他们是当时最普通的陶工,有些人连名字都起得非常随意。
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这一个个小人物,在漫长岁月里,前赴后继地为一项伟大的工程倾尽全力,才有了今天我们得以看见的世界奇迹。
他们塑造的也并不是什么伟人、帝王,而是和他们一样的小人物,一群在战场上抛洒热血的士兵、将领——他们双目圆睁,或微微含笑,或目光深沉,或文静腼腆。当你看着这些秦俑时,透过他们丰富的表情,或许会看到那些征战六国的故事中的一个个鲜活的小人物。他们也许是在战场上死去的工匠的亲人,也许是匠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敬仰的人,又或者就是陶工自己。
当我们有一天站在秦始皇长眠的地方,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陶俑就在眼前,谁也不知道他们是谁,历史也没有记住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但因为他们的存在,中国历史上有了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
闭上眼睛,恍惚中好像有将士们的呐喊声从远方传来。集结的号角吹响,那声音响彻天地,穿过2000多年的岁月,向我们发出来自七国战场的最强音。
(耿 耿摘自海南出版社《大话中国艺术史》一书,本刊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