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中期嘉兴文人的题咏唱和与景观塑造
——以《绿香泉图》和《嘉兴志补》为中心

2023-05-25车旭东

艺术探索 2023年2期
关键词:弘治嘉兴文人

车旭东

(南京大学 历史学院,江苏 南京210023)

明中叶的嘉兴经济繁荣、人文荟萃。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绿香泉图》卷后有18位文人题咏,是这一时期嘉兴文人诗文唱酬、翰墨交游的典型见证。此卷原为清内府旧藏,《石渠宝笈》将之著录为“明邹衡《绿香泉图》”[1]1027。邹衡是明代成弘年间的嘉兴府诸生,然未见文献记其擅绘事,且关于此图的作者另有不同记载,因而须加以探讨。另外,邹衡于正德年间编修完成了《嘉兴志补》(后文简称《志补》),这是嘉兴较为重要的地方志之一。而《绿香泉图》卷后的题咏大半见于这部对当时文人唱酬记载较多的《志补》中,将图卷与《志补》相对照,并进行梳理、考证,不仅能订正以往文献记载的谬误,还能还原绿香泉被塑造为一处“文化景观”的过程,同时也可探讨此期嘉兴文人的交游与题咏唱和活动。

一、《绿香泉图》卷、《志补》与绿香泉的景观塑造

《绿香泉图》卷(图1)引首书“绿香泉”三大字,图绘城门外有村居一处,右侧树石之间一名文人侧坐于书斋中,画中央绘一口井,以砖石砌成井栏。(图2)在画后的同张洒金纸上是《绿香井泉传》,款署:“弘治十年(1497年)夏六月望,东丘邹衡汝平识”。隔水之后是一篇《绿香井泉辞》,款:“弘治戊午(1498年)二月二十一日,双湖居士戴经孟常甫书于环翠轩”,其后依次有伍常、屠勋、赵迁、吕常、文湛、沈良、唐寅、梅江、郑纬、冯兰、伍公矩、钱祚、董沄、郁能、薛应祥、张时泰、钱福等共十八家题咏。这些题跋者中,较著名的是明四家之一的唐寅、弘治三年(1490年)状元钱福及与吴门文人唱和《落花诗》的吕常。

图1 《绿香泉图》全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2 《绿香泉图》卷画心

由《绿香井泉传》可知,邹衡在嘉兴营建东丘居别业,当时正值“盛暑亢旱”,而居中之井泠泠出泉,“汲而烹之,其色绿,其味香”,于是为之取名“绿香泉”,并“既序其事而传之矣,又从而歌之”。结合“淡庵”“嘉兴邹衡印章”“汝平”“东丘”四印,考文献可知,邹衡字汝平,号东丘、淡庵,嘉兴人,为“宪庙末诸生”[2]431。该传中言:“余昔承方伯吴公、怀柏郡侯徐公命,纂《语溪志》”,这与他纂修的《志补》序中说自己“自弱冠时,伏遇宪宗宾天,上承浙蕃方伯吴公、郡侯金溪徐公檄委,纂府邑志”[3]219的记载是一致的。“宪宗宾天”即1487年成化帝驾崩,此时其弱冠,可推其生于1467年前后。“浙蕃方伯吴公”,或指1486年升任浙江布政司左参政的吴绎思①“方伯”泛指地方长官,明清用于对布政史的尊称。查阅史料,此期在浙江布政司任官的吴姓长官即吴绎思,字思周,福建莆田人,天顺元年(1457年)进士,曾任惠州、潮州知府,升浙江布政司参政,寻升右布政史,弘治三年(1490年)致仕。与陈献章交好。。“郡侯金溪徐公”即嘉兴知府徐霖,“字用济,抚州金溪人,由进士历官刑部员外郎,成化十七年(1481年)升嘉兴知府致仕”[4]755。可见,邹衡年轻时就受命参与地方府、县志的编纂。

嘉兴古称“檇李”,方志修撰起步较晚,最早的郡志由南宋张元成草创,但明后已佚,后又有知州岳珂主修的《嘉禾志》,亦不传。而元代徐硕编修的《至元嘉禾志》,记载丰富翔实。至明代,方志的体例、品类、内容等更为成熟,正统前所修志书已佚。弘治五年(1492年),知府柳琰监修、诸生曾春纂辑成《嘉兴府志》(后文简称《弘治志》)三十二卷。而邹衡认为此志有所遗漏欠缺,特别是人物、碑碣、遗文、古迹诸方面遗失不少,于是取宋元诸志与《大明一统志》的材料,并结合见闻,加以考据,于正德元年(1506年)修撰完成《志补》十二卷。因编写时与《弘治志》逐一核对,见于其中者便不采用,而是补其未备,所以称《志补》。一般修志的主要资料是官府的文书档案,还有私家笔记著述等,更需要修志者博学广智、实地考察。邹衡是本乡人,对本土人文风物甚为熟悉,且“学甚博,艺无不达”[3]319,又有修志经验,所以考订精细而翔实,且对《弘治志》的谬误也有纠正,因此《志补》也被后世志书如《(康熙)嘉兴府志》等大量引用。[5]64

再看《绿香井泉传》,开头言:“井名绿香,非古也,自余肇也”,又说明其位置:“居吟香阁之下,锦带河之浒,乘骢坊之东,东丘居之内,去府治西北百步许”,表述之详,体现出方志作者严谨考据的素养。其次强调绿香泉之“异常”:“方盛暑亢旱,而井之泠泠出泉者,则汹汹混混,昼夜不息……抑天地鬼神有以相吾吉而固美于前欤?”“其色绿,其味香,异于常品,岂《诗》所谓‘冽彼寒泉’,而《易》所谓‘井冽寒泉食’者欤?”引用《曹风·下泉》和《周易·井》,意即以喝干净凉爽的水来比喻刚正的君主任用德才兼备的人,赋予了绿香泉一定的儒家道德文化内涵。最后又自信地宣扬为之定名的合理性:“夫天地间名山胜境,万有不齐,有地灵而人杰者,有地赖人而重者”,“自今伊始,名以余而传,余以井而用矣”。“既勒之石,树之井旁”是将此井建设完备,“仍绘图潢卷”是便于向他人展示,更关键的是“乞诸名公诗文以颂之”,既是向他人传扬,更是邀请这些文化名流作诗文题咏、颂扬,以提高绿香泉的知名度,增加其风雅的文化内涵。可见,此传意在将绿香泉塑造为一个“文化景观”并进行宣扬,而制成的画卷还具有文人间的社交属性。

“文化景观”即“人文景观”,一般指“人类为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有意识地在自然景观之上叠加了人类的创造而形成的景观”。[6]69其实明中期有不少对人文景观进行描绘和塑造的书画诗文合卷,仅以文征明为例,他有《石湖清胜图》《金焦落照图》《拙政园图册》《东园图》《虞山七星桧图》等作,也多具备时人题咏。而这些自然风景、名胜古迹、斋馆园林乃至古树名木,在作品制作前已然名著,文人的创作只是使其文化内涵更加丰满。但对绿香泉的塑造,几乎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创造性尝试,这在当时颇为少见。此泉不过是邹衡居所内的一口旧井,为之定名、作传并征求题咏,大大增强了其人文属性,至于特意强调其地理位置并加以建设,又是强化了其作为景观的物质属性,使其具备更高的观赏与文化价值。作诗文记述、赞颂乃至请名人题咏,确实可盛传一时,但邹衡目的明确,即“物之异常者,宜有传以昭不朽”,因此他在编集《志补》时,特将《绿香井泉传》收录于第十一卷《题咏》,而图卷后的十八人题咏有十人也被录于《志补》第八卷。在清人编修的地方志如《(雍正)浙江通志》《(光绪)嘉兴府志》中,已将“绿香井”作为“古迹”收录,可见绿香泉已被成功塑造为嘉兴的“文化景观”,并有一定的影响。

《弘治志》收录的“题咏”数量较少,而《志补》所录则有四卷之多,且主要集中于成弘年间。邹衡虽只是一介诸生,但从他发起绿香泉题咏以及《志补》中收录的唱和来看,他与此期文人多有交游,其中不乏乡贤名士,而他在题咏唱和中担任了主持者和编集者的重要角色。编修志书还需参阅私家著述、走访父老贤才,正因邹衡与诸多名士乡贤的交游关系,才得以将《志补》编修得丰富完备。通过《绿香泉图》及《志补》,可考察他们之间的交游唱和情况。在此之前,须对此图的作者及题跋者进行探究。

二、《绿香泉图》作者之辨

今台北“故宫博物院”延续《石渠宝笈》著录,将《绿香泉图》定为邹衡之作,然而卷后众多题跋者都是吟咏绿香泉和主人翁邹衡,均未评价画作,更未提到画的作者。其实这是明代“斋馆别号图”或“送别图”等有主角和纪念意义一类作品的特点。主人请人作图纪念某事,更会请文人贤士作诗文题咏,但题咏内容即是针对主人及其事,几乎不会提及图画与作者,即使著名画家如文征明《东园图》、唐寅《毅庵图》(均藏故宫博物院)等,亦是如此,甚至如《贞寿堂图》(故宫博物院藏),是先有记序和题咏,后才配上图画,毕竟作品的主要功能是诗文宣扬和纪念,图像是其次的。因此无款的同类画作有时难以判断作者,如《忠孝堂图》(上海博物馆藏)作者至今无考,且这类画也容易被添款改为名家之作。

那么此图是邹衡所绘吗?其实无论是画史还是嘉兴诸志,均未记载邹衡能作画。而清初姚际恒《好古堂家藏书画记》记此图为“朱宗儒《绿香泉》卷”,并言:“山水初不经意,草草而成,绝类沈石田。前于鹏书‘绿香泉’三字。弘治中,嘉兴邹汝平归东丘,掘古井,得泉甘冽,名‘绿香泉’,乞名人为图,及诗文题咏其事,凡十有九人,今录其九”[7]28。他之所以定为朱宗儒作,是因图左上角有“朱宗儒”白文印,从钤盖位置看,不像是收藏印,应即作者之印。然查画史,并无名为“朱宗儒”的画家,明代有一人名为朱崇正者,字宗儒,嘉靖间徽州人,有医学著作传世,是位医学家,并不会作画。[8]147

查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江南胜概图》山水长卷(图3),引首陈淳题“江南胜概”四字,图以粗笔绘山川、人物、房屋,笔墨粗放,用披麻皴、刮铁皴和斧劈皴,接近沈周的“粗沈”面貌,但浑厚不足,肆纵过之。卷末落款:“朱宗儒□于檇李凝香阁,弘治甲寅(1494年)孟秋既望。”将之与画风“绝类沈石田”的《绿香泉图》作对比可见(图4),两作皆用粗笔湿墨,碎石多勾勒呈三角形矾头状,枝梢作鹿角枝,草草点画;而点苔与点叶亦多卧笔横点,学自吴镇与沈周;还有房屋、城墙楼台、减笔人物的画法也有一致性。由此基本可推断《绿香泉图》的作者“朱宗儒”应即《江南胜概图》落款的“朱宗儒”,两图均为其作。

图3 朱宗儒《江南胜概图》全卷,故宫博物院藏

图4 《绿香泉图》(上)与《江南胜概图》(下)局部对比

从《江南胜概图》款识可知,朱宗儒活动于弘治年间的嘉兴(檇李),这与邹衡一样,因而二人应相识,邹才请其作《绿香泉图》。由两图分析朱宗儒画风,该作既有“粗沈”的意味,又有浙派劲爽豪纵的笔墨特点,显然是受到吴门画派与浙派的共同影响,个人风格介于两派之间,时代特点鲜明,这是当时的画坛风气使然。然而这样一位颇具特色的画家,文献中为何无记载?其实邹衡编的《志补》卷五《艺术》记:“朱崇儒,字辉之,号忆云。善水墨人物、山水,草草挥毫,略不介意,自得天趣。”[3]250《(万历)秀水县志》还记朱崇儒:“初从羽士沉酣老庄,已复潜心周孔,为博士弟子,寻弃去,岩游川观,或游戏笔墨间,摹山川、草木、人物,皆入神品。为人豪宕,睥睨尘世,滑稽似东方朔,志虑似郭有道,高洁似徐孺子,或谓其有简兮玩世之风,具戴经传。”[9]344这也载于《(万历)嘉兴府志》中。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和俞剑华《中国绘画史》均将朱宗儒之名列入,前者将之归为“兼长山水人物者”[10]306,后者归为“师承不明者”[11]153。

又查《中国历代画家人名辞典》记《朱崇儒》:“浙江嘉兴人,字辉之,号忆云。善画水墨人物、山水,随笔挥洒,似不介意,而生动自然,风格与沈石田相近。弘治中曾为邹汝平画经香泉图卷(按:原文如此)获得很高评价。”[12]740其引用来自《志补》和《秀水县志》,但不知说他为邹汝平作《绿香泉图》以何为据,而“风格与沈石田相近”可能就是据《绿香泉图》而言的。

朱崇儒是嘉兴府秀水县人,在《绿香泉图》卷后题跋的秀水人戴经还为之作过传,惜已不传,但可知他也活动于成弘年间,是一位颇有名望和影响的画家,且“为人豪宕”,作画“草草挥毫”。邹衡收录他,应与之相识。而以上信息都能与朱宗儒及两图的风格对应起来。虽然两图钤印和落款均是“宗”而非“崇”字,但由上可推论,朱崇儒很可能就是朱宗儒,或许朱宗儒亦名“崇儒”,或更名“崇儒”,也未可知。若今后有更多材料进一步佐证,可补画史之不足。

三、《绿香泉图》卷题咏者考

参与《绿香泉图》卷题咏的大部分文人也有诸多诗文见于《志补》收录,依据《志补》且结合其他文献,可逐一考证诸人身份,并修订著录文献释读的谬误。首先是引首“绿香泉”三字,《好古堂家藏书画记》和《石渠宝笈》皆记款署为“于鹏书”,然“于鹏”此人无考。其款识下有“云丘冲叟”和“郡博士之章”二印,后一印表明他或是嘉兴府学的学官。《志补》收录的《思乐堂记》署:“将士郎嘉兴府儒学教授萧子鹏撰”[3]262,《弘治志》记:嘉兴府“教授萧子鹏,江西新淦县(今为新干县)人,由怀才抱德,弘治四年(1488年)任”[4]505。因而引首落款可能是“子鹏”,即萧子鹏,而非“于鹏”。子鹏字宜冲,初师理学家吴与弼,后卒业于陈献章门下,有《云丘子集》。另,《志补》还收录陈献章《与嘉兴郡博萧云丘留别》,可知“云丘”是子鹏别号,正符合“云丘冲叟”之印。陈献章书法挺拔沉雄,生峭涩辣,自成一格,开白沙书派。而此作引首题字行笔迅疾雄拔、强健有力,明显受白沙影响,亦证是子鹏书。萧氏“交于白沙、东白、一峰、东海诸公,亦与镜川、云东相酬和,诗专学击壤体”[13]203,可知除陈献章外,他还与张元祯(号东白)、罗伦(号一峰)、张弼(号东海)、杨守陈(号镜川)、姚绶(号云东)等文人官员交游唱酬,在当时较为活跃。

第一段题跋是戴经书《绿香井泉辞》,款“弘治戊午(1498年)二月二十一日,双湖居士戴经孟常甫书于环翠轩”。戴经字孟常,秀水(今属浙江嘉兴)人,成化丙午(1486年)举人,正德戊寅(1518年)任泰安州知州,居官廉政仁爱,清苦自持。

其后为“岭南伍常”,钤“科目中人”印,《志补》录其诗时注为“广东人,司训”[3]295。

后为“东湖屠勋”,钤“元勋”“大司寇印”“东湖”三印。屠勋(1446—1516年),字元勋,号东湖,平湖人,成化五年(1469年)进士。据《明实录》知其1487年任南京大理寺丞,1498年升刑部左侍郎,官至刑部尚书。著有《太和堂集》《屠康僖集》。《志补》录其《宁庆巷》《筠翁桥》等诗。

后为“夏汭赵迁”,钤印“木峰”,《志补》注其为“教授,湖广人”[3]295。

后为“九柏山人”,钤“九柏山人”“秉之”“太常卿”三印。“九柏山人”即吕常(1449—1511年),字秉之,秀水人,成化七年(1471年)举人,1486年任南太仆少卿,1496年升南京太常寺卿。其诗“藉甚朝野”,《志补》录其《表贤祠记》《咏徐行孝》等诗文。1504年前后,曾与文征明、徐祯卿、唐寅等吴门文人参与唱和沈周的《落花诗》,作《和石田先生落花诗十首》。文征明赞:“其文尤严整有法,无愧作者,而诗名大噪,遂用掩其所长。”[14]589

后为“秋江文湛”,即海盐天宁寺僧人文湛,俗姓顾,字秋江,擅诗,其诗风清澈,辑有《江海群英集》,著《芦苇亭稿》。

后为沈良,钤“第五桥边一草堂”“沈良”“秀州居士”三印,《(康熙)嘉兴府志》记其为嘉兴府学正。[15]306

后唐寅题诗,应与戴经等人一样题于1498年前后,是年其二十九岁,八月在应天府乡试中解元。题诗言:“闻说一杯甜似蜜,与君相结赋沧浪”,表明此时才结识邹衡。唐寅与文征明一同乡试时,应去拜访过吕常,文得以“给事左右,窃闻余绪”[11]153。而邹衡与唐寅结识,或许就因吕常这位同乡的引荐。值得注意的是,唐寅早期书迹传世较少,此跋是其少见的早期代表作。该跋行笔方硬遒劲,结体瘦硬欹侧,灵逸秀劲,显然有学欧阳询和李邕的意味,这对于研究其书法的师承与发展脉络有重要意义。

后署“冰雪山人梅江”,钤“文渊”“绣衣骢马”二印。梅江,字文渊,嘉兴人,成化己丑(1469年)进士,始授庐江令,1474年擢南京御史,后任四川提刑按察使司佥事,蜀人以“梅镜”称之。《志补》录其《万寿山纪游》《瓶山》等诗。

后署“新淦郑纬”,钤“恒庵”“录径”“乡闱备选”三印,《志补》注其为“江西人,司训”[3]295。

后署“雪湖冯兰”,钤“雪湖”“佩之”“己丑进士”三印。冯兰,字佩之,余姚人,己丑(1469年)进士,历任江西提学副使,按察司副使,与李东阳交往甚密,各有乐府咏史创作,号为新体。

其后为“七十四翁伍公矩”,钤“赐进士”“公矩”“江南迂叟”三印。《石渠宝笈》作“任公矩”,实误,由《志补》知是伍方。伍方,“字公矩,嘉兴人。景泰甲戌进士,官武冈州牧,谪戍柳州。有《柳庵集》”[16]722,与同年丘濬(字仲深)、张宁(字靖之,海盐人)最契,常有诗文唱酬。

“华亭钱祚”题诗,钤印“与孝”,钱祚为弘治五年(1492年)壬子科举人,“介之,弘治庚戌进士福弟,知县”[17]947,是本卷最后一位题跋者钱福之弟。

“海宁萝屋董沄”题诗,董沄(1457—1533年),字复宗,号萝石,海宁人,擅作诗,年近古稀而拜比自己小的王守仁为师,被传为美谈,是浙中王门弟子的代表。

“海槎郁能”,钤“海槎山人”“吟余华底月”“良臣”三印,年款署:“戊午(1498年)立春前一日,汝平持《绿香井泉》卷索诗。”《檇李诗系》卷十记:“郁能,能字良臣。”[18]248然其身份无考,应也是嘉兴府的学官。

“长洲薛应祥”,薛为苏州人,正德年间岁贡,任训导。[19]231

“西洲张时泰”,并钤“云间”“吉父”“醉乡侯印”三印。《弘治志》载:“训导张时泰,松江府上海县人,由监生弘治三年任”[4]182,可知其为秀水县训导。此外他还刻印过自撰《续资治通鉴纲目广义》十七卷,于嘉靖中进呈。

最末一位题咏者是“华亭钱福”,钤“华亭”“与谦”“皇明第七叶龙飞第一科第一甲第一名进士钱福印”三印。钱福(1461—1504年),字与谦,松江(今属上海)人,弘治三年(1490年)中进士第一,任翰林院修撰,弘治六年(1493年)任会试统考,后托病告归,不再出仕,著《鹤滩集》。《志补》录其《大云寺与僧侣喆》《泊皂林驿》等诗。

以上题跋者除唐寅堪称书家外,余者皆书史无名,然于此可一览此期文人书法的多样风貌。如赵迁、吕常、冯兰等,行笔劲健厚重,结体趋于扁平,受颜体影响较深,跌宕扁肥处又有东坡遗意。而屠勋、伍方、郁能、张时泰、钱福等则又是飞舞爽健的草书,时而流露章草笔意。这可联想到宋克,其影响从明前期持续到中期,直到张弼出现,元末明初的草书风格才得以转变。《志补》中收录有张弼若干首题咏,可见他对江南文人书风亦有影响。而上述诸人当又介于二者笼罩之下。

从题跋顺序看,最前的戴经年款为“弘治戊午(1498年)二月二十一日”,而排后的郁能题于“戊午(1498年)立春前一日”,可知邹衡陆续向诸人“持卷索诗”后再拼装成卷,因此题咏并非同时。而《绿香井泉辞》应是邹衡特意请戴经作,又裱于最前的,起到序言的介绍之用。辞曰:“天地间一泉一石,遇贤者而后有名。苟非其遇,虽有盛美不传,物亦有幸不幸哉。余喜绿香泉之遇东丘也,欣然走笔赋此”。他如屠勋诗“好事东丘增盛事,地灵还藉主人贤”,吕常诗“地灵可为东丘子,病渴相如最系情”,均赞扬了邹衡因“贤”而使绿香泉之名显。董沄诗更是借用柳宗元将冉溪更名“愚溪”的典故,赞誉邹衡此举“地因人胜”。这些题咏主要颂扬了邹衡的风雅贤能和绿香泉“清冽”“甘甜”“寒香”的品质内涵,而通过展示与征求诗文,邹衡既完成了对绿香泉的景观塑造,也促进了这些不同身份的题跋者对本地人文的认同,其实这也是他积极将自己塑造为“地方文化名人”的过程。

四、《志补》所见的文人题咏唱和

除主导绿香井泉题咏之外,邹衡还发起了另一项诗文唱和活动——《山雨楼阻雪》,“倡和凡一十九首”,皆载于《志补》中。因“阻雪于武塘丁家之山雨楼”[3]309,邹衡言怀作《山雨楼阻雪》七律一首,表凄凉之意、思乡之情。后钱福次韵追和,作五律。吕常见之,题曰:“云间钱翰撰虽次其韵,特更为五言律,以字数之,却欠汝平十六个字。予不敢负债,只依元体作七言,他日会钱,当坐遏十六字债,斯劳逸均也,见之当一捧腹。”[3]309钱福看后果真又依原韵补了十六字,并言:“汝平嫌锦带轩之隘,而好出游,有作,予尝和之,而吕太常公责予有十六字之补,故仍其韵补之,且期其后显高门,又多十六字矣,福识”[3]309。文人间的谐谑溢于言表,而从“福识”可看出,这原本也是一件诗文长卷,文人们作诗并题写。最先次韵的是钱、吕,随后邹衡还拿给其他文人观看且依次唱和,这与绿香泉的征求方式一致。参与唱和者还有冯兰、戴经、郑循、梅江、钱祚、江吉、孙壁、周珍、沈周、周泽、包鼎、薛应祥、周明、沈良、胡昺、曹琛,其中的不少人也参与了绿香泉题咏。

依据身份和籍贯,参与邹衡主导题咏唱和的文人大致可分三类:第一类是嘉兴籍文人士夫,如吕常、屠勋、梅江、冯兰、戴经等,他们都考中功名而赴外任官,或因丁忧、致仕、乞归而回乡,是有名望的乡贤,常被邀请作记、序、铭一类的文章,如吕常《表贤祠记》、戴经《碧梧秋月诗序》,有的还被制为碑碣,如屠勋《嘉善刘侯去思碑记》等。他们对本乡风物有深厚眷恋和特殊情感,因而对嘉兴古迹如三塔翠岩、本觉寺等多有唱咏。同时他们与邹衡这样的本土学子、文人有着共同经历和心理共鸣,梅江和诗“遥忆郡斋诸学子,此身何处滞他乡”[3]309就体现了这一点。此外,曾任监察御史的姚绶(1422—1495年)也是嘉兴乡贤,更是书画名家,《志补》录其《东桥与邹汝平留别》二首,可知其与邹衡为忘年交,但因逝世早,未能参与其两次唱和活动。

第二类是到嘉兴为官的他籍文人,如萧子鹏、郑纬、张时泰、郑循等,多是学官,担任府、县学的教授、学正、训导等。他们与本地乡贤士子唱和,是最寻常、直接的交游方式,而吟咏嘉兴的风物古迹,既是寻求归属感,也能更好地融入本土文人圈,获得他们的情感和身份认同。

第三类是未到嘉兴为官的他籍文人,如苏州的沈周、唐寅、薛应祥,松江的钱福、钱祚兄弟等。苏松文化昌盛,又毗邻嘉兴,三地文人的交游更是密切。沈周与钱福留有不少吟咏嘉兴的诗文,应是多次到过嘉兴。沈周是吴门大家,次韵邹衡,足见邹在文人圈中的影响。钱福中过状元,诗文敏捷,性情坦率,淡泊名利。邹衡与钱氏兄弟最契,《志补》录三人曾同游范蠡湖,钱福有《范蠡湖同邹东丘对景》,邹衡作《奉和钱太史韵》,随之钱祚也有和诗。《志补》还收录钱福的《跋东丘书法》,言邹衡门人“得其诸家书以为终身法也”[3]319,看来邹衡作书喜临学诸家,但就其《绿香井泉传》来看,用笔拘谨,稍显板滞,并不算有成。

未参与邹衡题咏唱和但见于《志补》收录的文人更多,不乏当时名士大家,如张弼(1425—1487年)、陈献章(1428—1500年)、李东阳(1447—1516年)、王守仁(1472—1529年)等,他们或到过嘉兴,或是应嘉兴籍友人而作。这交织成了一张巨大的交游网络。一般方志收录的诗文或题咏多是对本乡风物古迹的颂扬,《志补》亦以此为主。咏风景的如胥山、南湖等,咏祠庙的如宣公祠、表贤祠、本觉寺、天宁寺等,咏古迹、陵墓的如筠翁桥、苏小小墓、羞墓等。有的还形成了系列诗,如永乐时任东宫侍读的嘉兴人金景西作《嘉禾八景》,以及知府徐霖作题咏十四首。此外还有吕常、包鼎等人的《咏徐行孝》,是咏本乡的孝义人物。除题咏外,《志补》还收录其他类别的诗文,如张弼《答施南安》、沈周《庭户江山为嘉善庠士吴益赋》是寄赠诗,许章《要津留别送行诸公》、李东阳《送姚用章父质庵封君还嘉兴》是送别诗,徐霖《郡学斋居偶成》又是言怀诗。而唱和诗包括罗伦《和邑博林南川韵》、梅江《凤鸣寺和徐郡守韵》等。这些题咏大大增强了汇聚于嘉兴的不同身份、籍贯的文人们对地方文化的认同,使他们获得归属感或自豪感,而相互唱和也增进了彼此间的情感认同。

结语

事实上,明代成规模、有组织的文人诗文唱和活动以结社为主,而明中叶嘉禾地区迎来了第一个结社高峰,诗社活动日趋频繁。在嘉兴与邹衡同时、较为著名的文人结社是项忠主导的“檇李耆英之会”,梅江、伍方、包鼐和萧子鹏等就主要参与其中,“会始于弘治戊午(1498年)春,所赋诗文,文渊汇为一集,府学教授新淦萧子鹏序之”[13]181。其后又有正德时期的项元淇结社,万历时期的周履靖、朱大启结社等,这是文人群体意识大大增强、集团化趋势愈加明显的体现。项忠、周履靖等人皆一时名士,召集唱和的规模自然非邹衡所能及。由此来看,邹衡发起的题咏唱和只是嘉兴的文坛一隅。然而因修撰地方志的经历,酝酿了他对乡土风物的深厚情感,也铸就了其与汇聚于嘉兴的不同身份文人们的特殊交游方式。《绿香泉图》和《志补》的流传,使我们得以了解此期文人诗画交游的风雅盛况,也起到补充书画史、修订文献的作用。

猜你喜欢

弘治嘉兴文人
《初心》
龙江剧《弘治私勘》
嘉兴学院
文人与酒
浙江嘉兴卷
文人吃蛙
宋代文人爱睡觉
文人与石
素秀至珍传世与出土的明弘治、正德瓷器
弘治帝先捧后杀除奸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