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适老化理念的苏州西园颐养空间的设计研究*

2023-05-25郭浩原章林富

工业建筑 2023年1期
关键词:流线养老机构

郭浩原 杜 艳 封 华 章林富

(1.合肥工业大学, 合肥 230009; 2.苏州大学, 江苏苏州 215031; 3.安徽艺术学院, 合肥 230033; 4.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当代艺术学院, 兰卡斯特 LA20PF)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人口预期寿命的持续增长和出生率的下降,使人口结构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老龄化,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1]截至2021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67亿人,占总人口的18.9%,其中65岁及以上老人近2亿人,占总人口的14.2%。[2]

20世纪70年代,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计划生育政策的颁布实行,我国实现了快速的人口转型,家庭开始呈现规模缩小、结构简化、人口老龄化等新特征。家庭代际关系的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家庭成员日益依赖国家机制和社会合作的支持保障,为老年群体提供饮食起居、清洁卫生、生活护理、健康管理和文体娱乐活动等综合性服务的各类养老机构正在成为社会养老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3]然而老人晚年生活品质与各养老机构设计及服务的优劣有着直接的关系,如何基于适老化的设计理念使社会养老进一步满足新时代老年群体的物质及精神需求,增进民生福祉,是研究的意义所在。

按照国家统计局《养老产业统计分类(2020)》[4]的分类方法,可将我国的养老照护服务分为:居家养老照护服务、社区养老照护服务和机构养老照护服务。因此,针对机构养老空间展开研究,以苏州姑苏区为例,将服务于活力老人、自理老人、介助老人、介护老人的各类养老机构纳入调研范围,并结合研究团队在苏州西园护理院的设计实践经验,融入古城区的文脉特色、建筑特征,具体展开设计研讨。养老机构的空间设计应从老年人的行为特征出发,以老人为本,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状态和精神需求,将人性化、适老化、本土化的理念融入到整个设计过程中。

2 苏州姑苏区机构养老相关问题调研分析

自2020 年5月—2021 年5月,对苏州市姑苏区20所既有机构养老空间,通过资料查阅以及电话访谈等方式展开调研,选取了其中5所公办或民营机构进行详细样本调研梳理。通过调研得知,该区域养老机构的收住对象不仅包含本区域内的老年人,也为周边区域或较远区域的老年人提供服务。其中,该区域内老年人口数量及占比较大,有的达半数以上。在测绘调研的同时,也对该区域机构内老年人、其家属及机构内工作人员进行了平行问卷调研,共收回问卷68份,问卷调查内容见表1、表2和图1。

图1 养老方式需求柱状图Fig.1 Histograms of demands for elderly care approaches

表1 养老设施位置及容量Table 1 The locations and capacity of elderly care facilities

表2 养老设置条件Table 2 Supporting conditions for elderly care facilities

2.1 对空间使用人群的调研

对空间内老年人的调研分为问卷访谈和行为观察实态调研两方面。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服务及空间满意度调查,各空间的使用情况和未来对设施空间及活动项目的补充、改进需求等。行为观察实态调研包括:老年人的自理程度,除起床、如厕、睡觉等私密行为外发生行为活动的时间、地点(私密行为通过问询方法补充),并总结其生活行为特征。

对空间内老年人的家人的调研:除了通过访谈养老人员的家人以对老年人的问卷加以核实补充以外,也从家人看护及探望的角度去判断机构养老空间的安全性、可达性、便捷性及合理性。

对机构内工作人员的访谈:了解老年设施的基本情况,包括设施性质、建设年限、建筑面积、床位数量、入住率、使用人员性质、运营政策和护理人员对空间的满意度调查等,见图2。从访谈中得知:便捷的护理通道及规范的流程、整洁舒适的工作人员住宿环境和必要的解压空间等,有助于调节护理人员的心理状态并减少不必要的体力消耗,以保障老年人正常的护理需求。

a—养老院使用人员日常生活轨迹;b—居住人员需求;c—家属需求;d—工作人员需求。图2 养老院使用人员日常生活轨迹观察记录及需求Fig.2 Records of observed daily life tracks and demends for users of elderly nursing houses

空间内老年人生活行为及心理活动总结:

1)社会生活参与率低。通过对设施内老年人调查问卷分析及日常生活行为观察可以发现,老年人每天在居室滞留的时间最长,睡眠、饮食、家务等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生活“必要行为”最多、其次为发呆、小睡的“静养行为”。类似看电视、收听广播等相对静态、封闭的“休闲行为”较多,而运动、自发性休闲行为较少。“社交行为”以交谈最多,但其社交对象多限于隔壁或同室老年人以及机构管理及护理人员,老年人的生活志趣不高,生活环境较为封闭。

2)行为内容制度化,地缘关系割裂。空间内老年人的就餐、洗浴等日常行为都由机构管理人员统一安排,以集体形式且在较为固定的时间段进行。“制度化”的管理方式虽有效修正了部分老年群体不良生活作息习惯,但自主活动时间也被集体活动时间割裂。

为方便机构管理,仅有部分机构在与老年人签定安全协议的前提下允许自理程度较高的老年人外出。介护老人和介助老人的自由度较低,老年人家属或个体人员的陪夜、看望等行为在空间和时间上也受制于条款要求。虽然大部分机构也基本满足自主护理的软、硬件条件,但也无形中割裂了老年人与原有生活的地缘、职缘、人缘的情感纽带关系。[5]

3)缺乏安全感及“社会生活感”。由于老年人逐渐脱离社会活动、生理机能开始下降,行动能力退化,身份角色发生转变等诸多原因,机构内的老年人对自身健康的关注远超出同龄老人平均水平,极易敏感、多疑、孤独,并对未知,死亡产生恐惧,缺乏安全感。因此老年人更加渴望融入群体活动或者社会活动中,以共同老去的群体心态对抗孤独终老的消极心态。通过对调研情况的分析得知:原本生活在此区域内的老年人为该机构的主要收容对象,他们常将情感寄托于苏州传统街巷市井生活的点滴记忆之中,而现实中的养老机构往往只侧重于老年人的生理需求而忽略他们渴望拥有“社会生活感”的心理需求。[6]

2.2 对建筑空间的调研

研究采用数据检索、实地观察拍照、平面测绘等方式,并结合对机构内工作人员的访谈数据,逐步掌握苏州姑苏区所选取的几所机构养老空间其区位、外部交通、气候环境、空间功能分区和家具硬件配置情况等信息,从适老化不足的角度总结出以下几点共性问题:

1)设计风貌缺乏地域性特色,地缘关系割裂。城市建筑风貌是基于城市总体风貌规划,须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地域特色传承等方面进行研究,提炼和创新传统建筑元素和符号,彰显在地文化的原生性。[7]多数养老机构缺乏对室内、外空间地域性文化表达的探索,而以“踏实的设计”取而代之,生活居住在此的老年人眼前已没了记忆中的模样,无法对空间获得“情感共鸣”。

2)空间布局形式单一,层次分级缺乏组织。为老年群体布设的各类公共、开放休闲娱乐空间,不仅可以丰富老年人的生活,还能有效释放和缓解生理功能下降所造成的心理反应。[8]但是从调研观察数据中可知:多数机构空间规划和布局形式单一,采取大幅度压缩公共空间或活动空间的方式来增加居室房间数量,空间活跃度和灵活性不足,入住率偏低,同时也缺乏医疗康养、文娱空间、室外活动等辅助配套空间的设置及维护。在调研范围内的5家养老机构中,只有2家养老机构呈向心式布局,“一字形” “L形”“U形”的类似商业酒店、医院或办公空间的线性布局较为常见,在布局上缺乏流通性、灵动性。

3)室内外空间联系性不强,交通流线缺乏梳理。通过对5个既有养老机构详细功能空间统计分析得知:多数机构都存在对外空间相对封闭,室内外缺乏交流,老年人与社会脱节的普遍现象;对内则空间相对独立,独栋建筑之间的联系性不强且交通组织混乱、导向性弱,老年人、医护人员以及家属探望人员流线并未明确区分。其中,2~3层的养老机构占比较高,虽设置竖向交通电梯,但空间上往往将生活起居空间与公共活动空间错层布局,从而造成老年人参与公共活动流线过长且存在高峰期电梯超载的问题,给生活在其中的老年人带来不便。

4)居室空间设置不合理,缺乏私密性。居住空间作为使用率方面占比最高的区域,空间布局模式化严重,单人间居室较少,双人间、三人间、四人间以及六人间配置居多。这种布局方式虽在平摊费用成本的基础上方便集约管理,安全性较好,但也缺乏对老年人个人空间领域的营造和心理需求的满足,居室私密性没有保障,存在合居互扰的现象。1980年,日本各界就曾对养老机构是否设立单人间展开过广泛讨论,至今未能达到普遍性的一致认知。但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老年人福利中最基本的要求应是私密性的保障,人作为生命体生存所必要的个人领域是私密空间。而好的环境设计在于给使用者一个控制机制,让使用者灵活地决定什么时候与人交往,什么时候保持个人独处。[9]

5)设施配置不足,设施条件较为简陋。目前国内的养老机构大多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条件与服务质量较为基础,仅能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空间内设施虽基本满足活力老人及自理老人的需求,但容易忽略介助、介护老人的特殊设施配置需要。

3 改进建议

在调研中发现:地处苏州阊门外留园路西园寺西侧的西园养老护理院周边传统建筑肌理保存完整、书院文化气息浓郁,护理院基础设施设备较为先进且完善,但也存在传统古城文化与市井气息营造不足、空间活力低下、老年群体交往受众单一及缺乏情感烘托等设计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梳理出以下几点对建筑空间的讨论和建议。

3.1 边界揉合——空间的内渗与外溢

常规养老院为方便管理,往往采用相对封闭的整体空间分布。对内,空间相对独立、建筑间缺乏关联且流线组织混乱。对外,楼宇本体与周边建筑及生态也缺少交流和融合,从而造成老年人与社会脱节并产生心理障碍的广泛现象。西园养老护理院因考虑到动、静分区以及根据老人身体机能特征的不同而将养老院主要划分为三块区域,北部为养老区,南部为护理区,中间作为配套过渡区域,区域划分较为明确,但仍存在内外空间融合度不高的弊端(图3)。

因此揉合边界,拓展空间外延刻不容缓:取消室内部分楼板隔墙,拓展内部视野,降低空间压抑感,增强内部环境的交互性和延展性;借中庭之景,将自然环境“内渗”,从而加强与内部空间的联系及创造偶发性交流机遇,达到视野和心理上的双重通透感;空间“外溢”,楼宇本体与周边生态打开边界,融入古城肌理,引入社区共享空间,增强周边居民与院内老人的交流;同时置入多龄混居模式、多渠道鼓励居民参与丰富老年群体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属性的交际圈。

3.2 环境激活——活化空间、活跃老人

我国最初的养老设施模式是以医院的空间布局为参照,复数且对称的房间与公共空间通过走廊进行连接,而活动范围以及交往圈大体只存在于养老机构内部。这种以高效管理为导向的功能性设计方法,布局空间极具效率,却容易忽略环境中的个体主观能动性。这类布局形式的养老院过于关照老年人的生理需求而忽略他们渴望拥有“社会生活感”的心理需求。空间形式单一、流线过于简单,交往空间设置不足、地域文化特色缺失等因素也会导致老年人晚年生活枯燥、缺少活力,从而产生强烈的乏味感和孤独感。[10]

通过对原建筑空间的重塑、再造,丰富空间层次,达到相对开放、相互串联、院里院外交流顺畅的效果,可引导公共活动的发生,激活空间活力;[11]同时在主流线周围植入娱乐、医疗等辅助功能模块,完善老年生活中所需的空间设施,可提升空间品质,并为老年人生活起居注入更多活力;通过对苏州本土特色街巷、园林等建筑元素和评弹、昆曲、庙会等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提炼,串联出更多空间线索,可唤醒在地老人的生活记忆,便于老人重拾信心,并主动参与公共生活。同时也将“邻里共享交往空间”的营造理念适用于空间设计之中,最大限度地为老年人自主生活的延续创造机会。注重空间界定的“围”与“合”,“共享”与“独享”,使公共环境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同时满足了老年人邻里交往、会客与独享怡乐的需要,如开放家务空间、鼓励老人适度劳动、营造“有障碍”的空间等等。这种“共享”与“独享”结合布局的复合性空间组合形式旨在实现一个邻里和谐、气氛活跃、资源高效利用、情感诱发的活力空间,发挥建筑的疗愈作用(图4)。

a—环境激活; b—传统元素提取; c—空间元素运用。图4 空间活跃度分析及传统元素提取Fig.4 Spatial activity analysis and traditional element extraction

3.3 路径梳理——交通流线与主题叙事并行

在分析各大养老院交通流线时发现:常规室内主流线,医护人员流线,消防流线设置较为合理,但容易忽略家属探望、急救流线等特殊问题,因此在原有流线设计基础上,因空间布局的调动,主要对西园护理院的景观流线、室内流线、紧急事故逃生流线、医护人员流线、家属探望流线等进行重新规划和梳理。基于苏州独有的文化底蕴,尝试以流线作为串联设计主题的故事线索和路径,力求呈现诗意化、洄游化的设计特点。

3.3.1诗意化

交通流线组织方面强调秩序性、故事性、导向性,强调老人融入社会生活的代入感和参与感,注重提升空间活跃度和辨识度,并尽量避免迷路现象的产生。基于老年人怀旧的心理特征,设置苏州传统特色鲜明的景观中庭节点并由南到北相连接。如西园集市,运用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蟹眼天井处理方法,运用简而精的布园理念进行设计。还原赶集文化,营造节日氛围,让往昔关于集市生活的回忆再一次涌现在老人的晚年生活中(图5a);对景园,运用对景手法,结合园窗等元素打造浸入式体验,依园林文化对空间之景。使空间的景深和层次达到高潮,并与室内流线串联,让老人在游走过程中慢慢勾起对过去的回忆,增加空间叙事属性,达到沉浸式体验(图5b);吴音剧场,置入休闲座位及小舞台,吴侬软语、余音绕梁,充分引导老人展示自我、发现自我(图5c);木草园,置入种植台和玻璃顶,综合多种种植方式,让老人收获到播种和耕耘的喜悦(图5d);护理中庭置入健身和云亭休闲区,保持空间通透的同时,也最大程度照顾到老人的即时需求(图5e)。

a—西园集市;b—对景园;c—吴音剧场;d—木草园;e—护理中庭。图5 室内外“诗意化”主题叙事节点Fig.5 The interior and exterior joints of the “poeticized” thematic narratives

3.3.2洄游化

具体交通流线呈洄游式特征,如景观流线和室内流线串联起整个空间,前者以老人情感需求为文化脉络,组织五个景观中庭。后者以老年人的兴趣需求为导向,叙述室内公共空间,循序渐进,使老人产生情感积累;紧急逃生出口流线呈环形,出口重点分布在人群聚集的公共空间,居住空间点状分布,老人可在最短的时间内选择就近的出口逃离现场;庭院入口流线衔接景观和室内流线,空间层次丰富,由对景院落漫步至灰空间外廊进入室内,以现代手法呈现古典园林的空间精髓;医护人员流线,医疗区位于流线中部位置,在保障医护人员快速到达及医疗物品配送便捷的前提下,确保交通路径的可达性和均匀性;家属探望流线,服务大厅周边配置亲子空间,方便老少家属探望互动,并尽量减少对居住区老人日常休息的干扰(图6)。整个建筑之间通过连廊相互联通,形成洄游路线。

图6 洄游路线分析Fig.6 Analysis of migratory routes

3.4 空间再造——适老化设计实践探索

3.4.1适老化空间模块组合

经调研得知:单人间在养老机构的占比很少,老年人个人隐私难以得到保障。居住空间依据如介助老人、介护老人、陪护家属等不同人群分类配置了单人房,双人房和家庭套房,且提供两种以上的床位摆放方式,以便老年人依据自己的意愿布置家具,并依据院内五类典型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兴趣爱好、生活背景条件及经济状况,拟定了相应的适应性住房模块(图7)。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体能也逐渐衰退,对于可能会出现的疾病、失智等问题,也做了不同房型可选性调整方案,力图清除行动不便、视听触觉等感官老化所带来的居住障碍。[12]

图7 适老化空间模块组合Fig.7 Combination modules for elderly-oriented space

3.4.2色彩、材质、照明适老化设计

色彩和材料的选配在养老空间品质提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3-16]老年人由于视力的衰退,对色彩的区别能力减弱。设计中墙面选用米白色来构成整个房间色彩的基调,地面则使用浅色且明度较高的如橡木地板、浅蓝色塑胶等材质进行铺设,易给人带来明快、亲切、清爽的感觉;公共空间利用米黄、绿、青、蓝等色彩改观原建筑空间颜色单调的缺陷,通过设计疗愈和色彩搭配,变枯燥的交通空间为新奇的趣味空间;报警和应急引导标志的色彩则选配饱和度较高的对比醒目颜色,高辨识度的颜色信息可起到及时有效的提醒作用。在照明设计方面,将常规人群与老年人所需要的照度水平进行对比后发现:老年人的空间照度需求普遍较高,应根据选取出的空间照度范围,在设计改造中尽量采用色彩明亮的漫反射材料制作墙壁天花及地面,用于提高整体照度水平,符合老年群体的照度要求(图8)。

图8 居室空间色彩及材料选配Fig.8 Colour and material selection for living space

3.4.3人体工学视角下的适老化设施设计

空间中的适老化细节设计是决定老年生活是否舒适、安全的重要着眼点。[13]在共享客餐厅空间模块中,基于老年人视听力数据并按照人体工学要求设计了便于老人用餐的家具,并预留无障碍设施回旋操作空间[14]。共享厨房使用U形台面方便使用者连续操作,设置适宜老年人视距及动作可及的开敞式吊柜,提升安全性和便利性。独享空间从空间的舒适度、适用性、便捷性的角度综合考虑布设辅助设施设备,如关注到老年人起夜的习惯,设置了多控开关、感应夜灯及无障碍设施。卫生间地面无高差处理并配备老年人专用马桶及其他设备,淋浴间依照老年人行为习惯设置暗藏式休息座椅,洗手台也充分考虑到老人的安全性,并根据其行为动作特点设计了系列无障碍设施(图9)。

3.5动态调整——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探索多元布局方法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突然爆发,按下了全社会的“暂停”按钮。作为新冠肺炎的易感人群和高危易发人群,老年人在这场防疫站中显得尤为脆弱,特别是集中生活在养老社区、养老机构里的老年人。政府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来指导养老机构的疫情防控工作。其中,民政部印发了《养老机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南(第二版)》[17],从多个维度介绍了养老机构的疫情防控措施。

养老机构本应是老年人安居养老的乐所,合理严谨的防控设计可以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温馨的服务。基于疫情的特殊性,从养老机构中的空间布局、主入口、内部流线、后勤空间以及设备系统等多个设计角度思考了养老建筑防疫设计要点。

如组合式围合布局,动、静分区强调动线引导,有利于安全管理;养老区和护理区平均置入医疗护士站;在满足老年人医疗需求的同时定期开展医务人员传染病知识培训;设置独立出入口,进行有效分离控制,确保老年人的隔离安全(图10)。

4 结束语

当前中国老年人口规模急剧膨胀,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在养老机构的建设和服务方面,存在主观设计和客观需求失衡问题以及诸多现实阻碍,优化养老机构的空间环境和设施条件是时代之所趋。基于使用人群情感多需求导向,寻求历史文脉、环境特征和适老化设计的契合点,从西园护理院具体设计案例解析中渗透观点,并结合现实中若干问题和相关理论,提出适老化设计的诸多措施。旨在为老年人构建出满足其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情感需要,包涵了人文关怀的适居空间,以期能对当下的养老机构优化设计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猜你喜欢

流线养老机构
几何映射
任意夹角交叉封闭边界内平面流线计算及应用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