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虚为实读诗文 切己体察悟诗情

2023-05-25陆静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边关戍边边塞诗

陆静

在教材中,边塞诗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其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展现了诗人激昂的情绪和广博的胸怀。笔者以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中的边塞诗《出塞》的课堂教学为例,谈谈中年级阶段边塞诗教学的策略。

一、角色定位,见证历史

李海林在《现代语文教育的定位问题》中提出“义理教学本体观”和“语文知识教学本体观”,其中的义理教学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重视道德思想的灌输,而语文知识教学指的又是语文课堂过度倾向于知识和语言的传输。从本体论的角度而言两者是独立存在的,两种本体观念同时存在,又难以糅合。面对思想和情感都距离我们都很遥远的边塞诗,教师要将学生的身份转变为诗的作者,定位诗的背景,让学生亲身经历和感受后才有话语权,也能突破传统本体观的目标定位。

例如《出塞》这首诗的作者王昌龄被誉为“七绝圣手”,这样一位生性豁达的人在26岁投笔从戎,在西北地区当了一名戍边军人。他感动于戍边将士风餐露宿守卫边防的可歌可泣的铁血精神,写下了《出塞》。这首诗被誉为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光通过四句话就想让学生窥见这浓缩了千年的边关战争历史是肯定不可能的,所以本节课以历史为线索,在情境课堂的创设下带领学生从“课堂主人”至“历史证人”。

二、画面联想,化虚为实

整首诗言简义丰,时而含蓄隽永,时而雄浑豪放,时而沉郁悲慨,只有通过反复的吟咏,尤其是对诗中关键词句的诵读品味,才能与诗人对话,与历史共鸣。例如诗中的“人未还”一词将古往今来将士们长夜漫漫的煎熬和家中思念的亲人们的痛苦描绘得淋漓尽致。

师:这轮明月高挂在天空,月光是那样的清冷,它照在绵延起伏的山岭上,也照在斑驳的城墙上。而这边关之外便是茫茫的大漠和无尽的戈壁,这就是战士们常年生活的地方,戍边生活是这样的艰辛,那这些征人们为什么都未还呢?

生:因为他们都倒在了战场上。

师:战死疆场无法还。

生:还可能是因为战争没有结束,还要继续。

师:战争继续不能还。

生:心中想为了大家才能保住小家。

师:为大家舍小家,你读懂了将士的心声。

师:据《资治通鉴》记载,在唐玄宗时期,兵士戍边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九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由这段史料你体会到什么?

生:战士们为国家奉献了自己的生命。

生:战士们为了阻止敌人的侵略保卫了国家的边境。

生:战士们连死都不怕,一心只想戍边。

师:是啊,“人未还”写尽了战争的悲壮,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读这两句诗。诗人登临的是唐朝的边关,可首句却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他为什么要提及秦汉呢?他究竟在表达什么呢?

生:战争的长久和将士们的爱国情怀。

师:这战争究竟有多长久,让我们走进那段历史。(观看视频)现在说一说王昌龄提到秦汉他是在慨叹什么呢?

生:战争的长久和战士们对国家还有人民的守护。

师:是啊,作者仅用十四个字就写出了穿越千年的战争和无数代将士的命运。让我们一起来读出这种穿越千年,跨越万里的悲壮。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塞》就是一幅巨大的卷轴。从内容的整合来看,从边关的“人”看到家乡的“人”,从塞外的“景”联想到关内要守护的“景”,从唐时的边关延伸到秦汉的战争,在这样的层层联想中,运用知识拓展、视频展示、朗读感悟等方式,将虚拟的情境实实在在地放到了每名学生的心里,从而激发出学生内在的情感,为进一步的学习做铺垫。

三、前后照应,切己体察

一首诗传达的不仅仅是一种现象,更应该是作者的深切体会,这首诗的后两句乍读是描述了飞将军李广的故事,但包含的却是诗人对家国安定的期盼,学生没有经历过战乱,没有过颠沛流离生活的感受,更与这些历史人物距离甚远,如何让学生深切感受诗人所传达出的内在归真的情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所以,教师要联系上下文,让前后相互照应,激发学生求善的信念,从而激发出对和平的渴望,对家国安定的感怀。

师:王昌龄目睹了眼前的一切,心绪起伏,思绪万千。他在心里会想点什么呢?

生:战争什么时候结束啊,可以让大家过上平安的生活。

生:如果战争快点结束,战士们能快点回家看自己的亲人该有多好啊。

师:千言万语汇成两句诗,齐读。看李广的介绍。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思念起了李广。

生:因为他非常希望出现一个李广这样的将军让敌人见了闻风丧胆,这样就没有战争。

师:是啊,如果有李广这样的良将守卫边关,那些出征的将士就可以——

生:不出塞。

生:与家人团圆。

师:无战事,不出塞,这就是诗人心中家与国的真正模样。

从求善的角度分析,虽然学生年龄尚小,但此处的教学已达到激发学生良善品质的目标,也为进一步激发对祖国热爱之情,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做进一步的准备。

四、内在归真,再塑自我

无论是哪位边塞诗人,透过他们的作品,我们都能够发现他们身上忧国忧民的情感。所以以史为鉴更是本课的难点,在感受诗人面对国家休戚与共的壮怀之时,教师应该让学生也拥有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感悟单元导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回归到一开始说的本位论,单纯地把这样的道德观念灌输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结合诗歌,内化的最好方式便是有计划的读。一开始自由读,自主寻找诗的特点,发现这是一首与打仗有关的诗从而引入边塞诗;接着借助书旁注释,边读边思考诗的主要内容;然后重点学习并理解诗歌内容,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诗歌情感;最后深化领悟诗歌精神,不由自主地将自己变成诗人吟诵出来。不仅如此,既然王昌龄畅想到了秦汉唐的繁盛统一,教师应在课堂上继续拓展链接,引导孩子们再一次走进历史,感受近代中国历史耻辱的时刻,同时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射到引领祖国从落后走向富强的这些守卫国土的烈士们,进一步感受战争的残酷、骨肉亲人分割的痛苦。从而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正是有无数默默无闻的英雄赴汤蹈火,才换得如今的幸福生活。孩子们在层层推进中感战士们所感,想战士们所想,激发了爱国热情,从而达到内在归真,也塑造出了一个个身负理想信念的传承者。

五、直抒胸臆,借笔写情

读写结合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正如《尚书·虞书》所说“诗言志”。儿童是天生的詩人,学到这一步,他们内心汹涌澎湃,家国情怀涌动,教师可以借此激发儿童拿笔的欲望,用写诗的方法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例如一名学生写下的短诗——

红 旗

朝阳相伴红旗升,举起小手心沸腾。

飞将李广今犹在,守我华夏边关门。

本课教学,通过古今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纵横了华夏几千年,化作诗人,化作边关战士,将家国情怀紧紧放入心里,实现了诗歌育人的真正目的。

作者简介:江苏省太仓市陆渡中心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边关戍边边塞诗
给戍边烈士的一封信
边关的雪
我在边关深爱着我的国,也深爱着我的家
戍边壮士歌
边关月(独唱)
戍边追梦
边关巡逻路
论中唐边塞诗
唐代边塞诗里的情长思远
边塞诗概念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