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爱为名的隐形枷锁——软控制

2023-05-25唐婧

现代妇女 2023年5期
关键词:子女家庭人生

唐婧

谈到教养孩子,“控制”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适度的控制代表着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可以规范孩子的行为。然而,如果控制过度,就会导致很多隐患埋藏在孩子心里,其中焦虑型人格就比较常见。

我们通常以为“控制”是强硬、粗暴的,但家庭中有一种控制模式非常独特,让人难以觉察却威力巨大,这就是“软控制”:父母用温柔、充满爱的方式控制孩子,孩子如果不服从就会深受内疚感的折磨。很多时候,孩子即使非常痛苦,也会逼迫自己去实现父母的意愿。

D 先生成长于一个有爱的“软控制”型原生家庭。小时候,他家境贫寒,父亲外出务工,母亲独自养育4个孩子。D 先生从小就特别懂事,在学校学习优秀,回到家做家务、照顾弟妹,从不让母亲操心。母亲对他赞不绝口,逢人就夸。然而一旦他没有按母亲的心意做事,母亲就会掉眼泪,说自己命苦,活着没意思。每当这时,D 先生就会很内疚,觉得自己很不孝。

長大后,母亲希望他学医,他便放弃了自己喜欢的法律专业。毕业后,母亲希望他回家,他便放弃了北京的工作机会。大学里他有一个感情很好的女朋友,但母亲不喜欢,他便下决心分手,娶了母亲为他挑选的妻子。婚后,他又如母亲所愿早早生了儿子。但近年来,母亲还想让他生第二胎。在母亲的一再催促下,他陷入焦虑,变得情绪化,彻夜失眠,频繁与妻子争吵。

D 先生说,他每晚都在反复设想,假如自己当初没有顺从母亲的想法,现在的生活又会如何?眼前的一切看起来完美无缺,却没有一样是他想要的。他感到痛苦、焦虑,不知所措。

在D 先生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被父母的“软控制”裹挟的人生。大多数时候,“软控制”型的父母温和讲理,很少粗暴地强迫子女。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获得子女的理解。之后,出于对父母的爱,子女会主动逼迫自己完成他们的意愿。“软控制”模式下受困的子女,往往难以觉察其中的“控制”,生活在自我质疑和反复自责当中。他们时常觉得“是我错了吧,我应该听爸妈的,他们是对的。可是,我又很渴望实现自己的想法”。如此,潜意识的冲突不断产生,他们的焦虑也就产生了。

“软控制”型的原生家庭模式,虽然其中不缺乏爱,但以爱为名的界限侵犯,过度干预子女的生活和决定,剥夺了子女对自己人生和幸福的选择权。在“软控制”型原生家庭氛围之下长大的孩子,往往习惯去揣摩和顺应家长的心意、去满足别人的需求,也习惯忽略自己的需求,不太关注自己想要什么。渐渐地,随着年龄增长,他们变得越来越茫然和焦虑。有时候,他们即使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顾虑重重,缺乏争取的动力和勇气。

作为成年人,我们要从心理层面摆脱原生家庭的掌控,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

请思考一下,什么是你想要的人生?你又打算如何实现这样的人生?如果父母不认同,你要怎么应对?

当你真正掌控自己的生活,你会发现爱与控制本不是捆绑相生的,你完全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爱、给予爱,而不必牺牲自己的主控权。

希望在未来的岁月里,你重获力量感,逐渐摆脱控制和束缚,活成你自己。

(摘自《中外文摘》)(责任编辑 王艳)

猜你喜欢

子女家庭人生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家庭“煮”夫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独一无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