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代三位苗族关工人创办第二课堂使留守儿童不留守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洪关苗族乡老教师宋兴发一家的关爱故事

2023-05-24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关工委程菊庞登洪

中国火炬 2023年5期
关键词:苗语芦笙第二课堂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关工委 程菊 庞登洪

“五老”宋兴发老师教臻坚民族学校学生演奏芦笙

“五老”宋兴发的儿子宋德国正在辅导留守儿童作业

“五老”宋兴发的儿媳熊银仙正在指导孩子做苗绣

在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洪关苗族乡臻坚民族小学校园里,一名苗族老人正在教授孩子们演奏苗族乐器芦笙。这独有的阵阵乐声与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共同交织成山里的乐章,为山区小学带来了勃勃生机。老人名叫宋兴发,现年83 岁,是洪关苗族乡中心学校退休教师,是该乡上一届关工委委员,现为臻坚民族小学“第二课堂”的老教师。虽已耄耋之年,但他用不变的信念、坚定的毅力、良好的家风让儿子儿媳接续关心下一代事业,一家两代三人以无私的坚守勾勒出大山里关爱事业的画卷。

在教授苗族乐器中守望

“隆咚咚,隆咚咚……”去年夏天,一阵阵欢快的鼓声在臻坚民族小学校园的树叶间回响。那是宋兴发指导孩子们敲打苗族鼓的场景。几位初学者每人拿两个鼓棒,先是围着大鼓边缘到鼓芯三分之二的距离处有节奏地落棒,接着打鼓面,又打鼓边,然后练习边打、脚边跳起来的打法,最后练习小鼓配合大鼓的打法。

宋兴发耐心纠正初学者错误的表演动作,经过一个下午的教导与练习,他们已经基本掌握了表演方法。一个初学者说,“最近小坝场村将举行文艺演出,要不我们将宋老师教给我们的打鼓法配上竹竿舞,作为一个文艺项目报名吧。放学后咱们空闲时间很多,我们在宋老师这里练习,到时候去参加比赛。”活动当天,一场视觉盛宴以鼓开场,竹竿舞为之陪衬,获得了观众的掌声。几个表演的女孩高兴地说:“多亏宋老师的指导,让我们有机会将新学的民族技艺得以展现,今后我们将在宋老师的指导帮助下,继续学习更多的苗族技艺,传承和弘扬苗族文化。”

苗汉双语课堂引得苗族娃笑语连连

为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引导苗族孩子学习和传承民族文化,宋兴发借每周三少年宫活动的机会到臻坚民族学校,用苗语、汉语双语指导学生吹芦笙、跳芦笙舞、唱苗歌。一个个深奥难懂的苗语字符在老师的笔下熠熠生辉,不一会,洋洋洒洒的苗语一排一排整齐地展现在黑板上。宋老师指着一个个苗语字符,带领孩子们一起学习苗语。为使他们更好地掌握苗语基础,他便采用肢体语言,借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并辅以苗歌的形式将涉及的苗语串联,带领学生放声读出,并大声唱出来,以寓学于乐的方式辅助学生加深记忆。

在臻坚民族学校少年宫活动场所里采集的宋老师开展活动的照片,每一张照片都带有时间的烙印,带有学生成长的痕迹,带有民族文化传承的印记,更带有宋兴发这名“五老”民族文化传承人的不服老、肯坚守、作奉献的良好品质。

接过老父亲的关爱衣钵

宋兴发非常注重家庭教育价值观的传承塑造,儿子宋德国和儿媳熊银仙在父亲的影响下,也积极投身到关心下一代工作中。

宋德国是洪关苗族乡关工委委员,也是一名关工委“五老”宣讲员,协助乡内做好关工委工作,关心关爱留守(困境)青少年健康成长。在走访乡内27 名困境儿童时,其中一位儿童说道:“宋德国伯伯有空就会来辅导我作业,有时还会给我带些好吃的和学习用品。在伯伯的指导下,我成绩有所上升,在上一次测试中,获得了老师的赞扬。我希望长大后可以成为像伯伯一样的人,帮助像我这种成绩一般的困境孩子。”

熊银仙在关爱事业的工作方向和宋兴发一致,主要在于苗族文化的弘扬与传承。熊银仙利用学校“第二课堂”,主动开设苗族刺绣课程,每周给小学生们上一次刺绣课,引导更多苗族孩子们培养良好志趣爱好,并参与到传承苗族刺绣文化中来,为传承苗乡非遗文化贡献力量。有的村民对学校开设刺绣课不理解,说小学生精力有限,怕影响学习。熊银仙耐心解释:“我教苗族刺绣,都是在课程之余,有兴趣爱好的同学可以学一下。苗族刺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一定要有人传承,我会教这些孩子学好做好。”

吹芦笙、跳芦笙舞、唱苗歌、苗族刺绣是苗族同胞的传统技艺,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在青少年中弘扬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关工委“五老”、干部和志愿者的职责使命。苗族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是老教师宋兴发心中不变的“梦想”,在他一家两代三位关工人的努力推动和传承下,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洪关苗族乡的苗族娃爱上了“第二课堂”,为传承苗族文化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苗语芦笙第二课堂
苗语典型存在动词初探
黔东南地区苗语的使用现状及其保护传承
——以凯里地区为例
岜沙芦笙节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苗语汉语互译工具设计与实现
你好,芦笙
我打算这样过寒假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芦笙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