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洋溢着儿童气息的美妙乐园

2023-05-24蔡伟玲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桃源园区幼儿园

蔡伟玲

在云谷幼儿园创立之初,我们的心愿是打造一所洋溢着儿童气息的美妙乐园,让生活在其中的每个儿童眼神明亮、内心温暖。我们希望这个乐园对于儿童而言是好玩又自在的家,对于教师而言是实现教育理想的地方,对于家长而言是看见儿童、孕育能量的“山谷”。我们对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总体定位是,幼儿园应成为儿童与教师、伙伴共同生活的“大家庭”,让儿童感到自由、安全、舒适、好玩,产生归属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与设计师充分沟通和交流,从儿童角度思考儿童喜欢怎样的环境,怎样的环境能够既满足儿童生活的需要,又满足儿童游戏、探究、交往的需要。

一、对环境创设的价值追求及其实践

1.童趣无处不在

幼儿园是儿童进入的第一个集体生活场所,儿童每周5天、每天9小时要在这里度过,所以,幼儿园生活与家庭生活之间应该形成良好的衔接,让幼儿园如家一般温馨、舒适。鉴于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特点,我们应创设富有童趣的环境,尊重儿童爱游戏的天性,呵护儿童的心灵,让他们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体验想象和创造的快乐。

桃源坞园区依山而建,其户外环境对儿童来说是新奇的、富有变化的,也是蕴含着无限可能的。比如,户外有草地、水泥地、石材地,有沥青路、汀步路、石块路、树桩路、鹅卵石路、木栈道,有直路、弯路、坡道、涵洞。这样的环境能带给儿童丰富的体验,促进儿童的发展。又如,我们在原本独立的三幢三层建筑之间设计、搭建了架空连桥,使之互联互通。连桥不仅成了独特的观景平台,让儿童得以用不同于平常的视角来观察周围的山林,更引发了儿童玩飞盘、吊物体、过家家等多样的活动,成为儿童新的活动空间、社交场所。为了给儿童创设更多自主游戏的空间,我们还以爬网、滑梯将一楼和二楼连通。为了满足儿童运动和探索的需要,我们把所有材料放在儿童容易看到、拿取的地方,还安装了许多可伸缩的水龙头,这是对爱玩的儿童的最大支持。

云谷园区的园舍是一个二层圆形建筑,连廊呈圆环形,中间又与二楼的中央大平台(即“天空之城”)相通。儿童可以沿着连廊追逐奔跑,也可以到中间的“天空之城”去玩,还可以俯视一楼的春园、夏园、秋园、冬园。环形的主体建筑让空间平行连通,纵向的爬网、滑梯则让空间上下贯通。仅楼梯一项,就有内楼梯和外楼梯、木楼梯和钢结构楼梯、封闭式楼梯和开放式楼梯多种样式。因为这样的设计,儿童探索出了8种从园门口到教室的路径。其中,他们特别喜欢钻入爬网攀上二楼,再从“太空滑梯”滑下来。这样的设计为儿童创造了多种探索、交往的机会。

在两个园区,我们有意运用大面积的玻璃来模糊室内外的界线,同时引入充足的自然光线。儿童在玻璃上繪就的涂鸦作品经由阳光投射到地面上、窗帘上,形成丰富多彩的画面。儿童观光线变化,看影子移动,感受奇妙的光影世界。

2.与自然充分亲近

儿童是“自然之子”,天生愿意亲近自然。我们开展自然教育,不仅是针对当下儿童的“自然缺失症”,更是因为没有一个学习环境能像自然环境那么宽广、富有变化。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儿童的观察力自然而然地变得敏锐,学习和探索的动机也源源不断地产生。

首先,我们保证幼儿园植物的丰富性、多样性。在桃源坞园区,我们考虑四季植物的生长特点,种植了具有代表性的乔木和灌木、常绿树和落叶树,供幼儿观叶、赏花、闻香、品果。比如,春天的玉兰、海棠、樱花,夏天的石榴、木槿、紫薇,秋天的桂花、香泡、枫树、鹅掌楸、柿子树,冬天的腊梅、茶花。在云谷园区,我们不仅规划了银杏林、梅花林、乌桕林、樱花小道、落羽杉阵,还在内庭的春园、夏园、秋园、冬园中分别种上了相应季节典型的树木。这些植物能够让儿童平视、俯视、仰视,并进行持续观察,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与自然充分接触的机会。

其次,我们让儿童与自然产生多元的连接。班级教师在环境创设中处处渗透自然元素。小班分别以昆虫来命名,如蝴蝶家、蜻蜓家、瓢虫家、蜜蜂家、萤火虫家等。中班分别以爬藤类植物来命名,如葡萄家、凌霄家、蔷薇家、紫藤家等。大班分别以乔木来命名,如木荷家、樱花家、银杏家、海棠家等。这些植物就在园内,儿童全年都可以观察。比如,桃源坞园区“紫藤家”班级门口的连廊上种满了紫藤。春天,紫藤长出花苞,在一个月的时间里,紫藤花渐渐开满整片连廊,随后慢慢凋谢,叶芽开始生长,长大后取代了花;夏天,叶子从嫩绿变成翠绿、墨绿,覆盖了整个连廊;秋天,叶子慢慢变黄、掉落;冬天,紫藤只剩下枝蔓,园丁会进行修剪,等待它在春天新发。

再次,我们让儿童随时随地亲近自然。在桃源坞园区,我们把原来教室的小窗全部改成落地窗,这样每个教室都直面山林,儿童一抬头、一转身就能看窗外自然界的四季更替,看雨雪阴晴,看鸟儿飞翔,看花开花落。我们在连廊楼梯旁种植紫藤,在户外围墙旁种植凌霄、蔷薇、葡萄、常春藤,这些沿连廊和楼梯攀爬的植物用花、叶、藤吸引着每个路过的儿童驻足观察、触摸、嗅闻,进行多感官多通道的感知。在两个园区的谷雨园(种植园地),每个班级的儿童和教师一起在不同的季节播种,观察、比较植物生长的全过程。他们种花生、番茄、辣椒、马铃薯,种白菜、香菜、韭菜,种玉米、黄瓜、蓝莓、向日葵,种薄荷、非洲菊、迷迭香。儿童通过种植,知道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节律,感受植物生长与水、阳光、空气之间的关系,体验收获的喜悦和劳动的价值。除了植物,动物也是开展自然教育的重要载体,我园的儿童每日与它们为伴,心灵得到了滋养。他们与正在觅食的瓢虫打招呼,趴在石头缝里看蜘蛛一家子,为小蚯蚓盖上树叶被子,与雨后出来散步的马陆一起玩钻山洞的游戏,给一大团黑黑的青蛙卵找一个更安全、宽敞的家……他们在亲近大自然的同时,也成为发现者和探索者。

3.获得审美体验

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中,幼儿园建筑就是花花绿绿或印着卡通形象的,其实这是对童趣和美感的肤浅表达,成人以为的“儿童喜欢”恰恰是给儿童施加的色彩暴力。色彩虽然不会说话,但会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的设计理念是,不让原有环境中的色彩喧宾夺主,而要凸显儿童自身及其作品的缤纷色彩。所以,我们在确定幼儿园的色彩基调时非常谨慎,不仅考虑儿童对色彩的感知偏好,还有意识地使色彩与周围环境相协调,避免色彩多而杂,拒绝色彩暴力,以期给儿童美的熏陶。

桃源坞园区位于山谷之中,总体建筑富有山居特点。其外立面的上半部分采用的是灰白色涂料,下半部分采用的是防腐木,屋檐与窗台呈黑灰色,色彩、材质与周围山谷环境浑然一体。云谷园区建造在平地上,外立面选用的是米白色、姜黄色这类明度较低的大地色,与周围环境非常协调。桃源坞园区和云谷园区的室内墙面都采用了大面积的高级灰和白色,柜子、桌椅、地面采用了原木色或浅灰色,它们不仅安静地充当着背景,也让室内空间显得明亮开阔。桃源坞园区的大门口有特大的镀膜落地窗,其单面成像特点让山林、蓝天、云彩等得以“入画”,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幅特别美的风景画。我们在树上悬挂了各种材质的风铃,美妙的风铃声与山谷的风雨声合成了一曲动听的交响乐。我们还将儿童与自然互动的内容写进歌词,谱成曲子,儿童用纯净清亮的歌声表达自己的感受,非常美好。让儿童在生活和大自然中学习,培养儿童对美的感悟力,是我们崇尚的教育理念。桃源坞园区的教师常常带着儿童去后山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享受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他们闻着泥土的芳香,听着鸟叫虫鸣,观察不同时节悄然绽放的花朵,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当他们运用色谱寻找、比对树叶的颜色时,他们惊喜地发现原来树叶上的色彩如此美丽、丰富。云谷园区的教师常常会带着儿童去“天空之城”观赏蓝天、白云、落日、晚霞,感受天空之美。儿童置身于美的环境中,美的种子不知不觉在心中生根发芽。

4.进行多元表达

儿童有一百种语言,成人应该支持、欣赏儿童的多元表达。确实,在幼儿期,语言并不是儿童最擅长的表达方式,所以我们一方面提供更多有利于儿童表达的场所和材料,另一方面欣赏和呵护儿童的多种表达。在我园,室外有用瓷砖、玻璃、黑板等制作的涂鸦墙以及木质地面、沥青地面等可供儿童涂鸦的地面,各种颜料和粉笔随手可取,儿童用手掌、手指、树枝、颜料、粉笔等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作品洋溢着童趣。我们还创设了建构室、木工房、陶塑吧等各种专用活动室,供儿童进行多种形式的表达。

儿童在自然环境中进行一系列体验活动,产生了多种表达的愿望。比如,儿童在庭院中听风的声音、雨的声音,感受微风中发丝拂过脸庞的惬意,感受踩雨坑水花四溅的痛快淋漓,进而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他们研究植物染,做叶片花瓣拓印,用自己的作品装饰教室,或把它们作为礼物送给好朋友;他们把在山林中捡到的落叶和果实粘贴在本子里,请教师帮忙写上自己想说的话,做成一本美丽的植物书;他们将花花草草装入信封,说这是一封大自然写的信;他们把捡拾的各类树叶、果子放进各种材质的容器里,注入水,制成美丽的冰花。儿童运用多种感官自然而然地进行了多元表達,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走向开放共享

儿童的学习发生在其足迹所至之处。在我园,连廊、走廊等公共区域是另一种开放的学习空间,蕴含着多种可能。在桃源坞园区,班级的很多区域设置在走廊上,部分走廊与教室之间用透明的大玻璃隔开,便于里外呼应,也利于整体管理。其他班级的儿童可以共享这些公共区域,只需活动后把材料整理好放回原处即可。

为了解决桃源坞园区教室面积偏小的问题,我们打通了相邻的两个教室,并安装上推拉门,这样的教室就不是独立封闭的,而是开放互通的。只要把推拉门一开,两个班的儿童就可以在一起开展多种活动。改变了对常规教学用房的设计思路后,教室就变成了多用的共享空间。

两个园区的图书馆都建在儿童进入班级前的必经之路上,体现了开放性、共享性。我们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在召唤儿童走近它,让阅读成为儿童的生活常态,让儿童专注阅读的美好样子潜移默化地影响所有人。家长也可以与儿童在此进行亲子阅读,以缓解儿童的分离焦虑,增进亲子关系。

我们在设计幼儿园整体空间时,有几个公共空间的功能没有被定义,我们称之为第三空间。比如,我们在桃源坞园区的走廊楼梯转角设置“茶水吧”和休闲区,在云谷园区的“亲亲时光”空间设置无特定功能的卡座以及好多个独立办公“小窝”,儿童、教师可以在这种舒适的共享空间里自由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这里既可以成为儿童展示作品的场所,也可以成为教师们约谈、交流、阅读、休闲的场所。越不被定义的空间就越具有多种可能性,为教师和儿童的使用留出了很多想象空间。

为了鼓励教师们分享观点,我们运用专用的有机玻璃和书写漆,在各个办公室和会议室设置了便于擦拭、可反复使用的书写墙。每当教师们进行探讨和交流时,他们会把各自的想法呈现在墙上,让大家的思考看得见,也让大家的学习看得见。

二、对环境设计、使用的感悟与思考

为了营造符合园区特点的、儿童真正喜欢的环境,我们深度参与两个园区设计、建造的全过程,对如何打造洋溢着儿童气息的美妙乐园有了一些感悟与思考。

1.“为了儿童的环境”与“儿童喜欢的环境”

我们常常认为自己为儿童创设的环境必定是指向教育目标的,旨在促进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但是,我们能确定自己创设的环境是儿童喜欢的环境吗?如果我们经常看到儿童无所事事、注意分散、无精打采,而不是积极参与、主动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就要反思:我们是否真正从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需要出发,为儿童创设了适宜的环境?

比如,在建设桃源坞园区时,我们就“冒险城堡”旁的斜坡是否保留、是否安装栏杆隔断的问题与设计师进行了充分的探讨。设计师认为安装栏杆可以防止儿童从斜坡冲下摔倒,消除安全隐患。而我们则希望儿童可以感受从斜坡往下走时产生的加速度,学习有意识地放慢速度,体验成功控制身体的喜悦。这就是“基于儿童”和“为了儿童”的辩证统一。又如,桃源坞园区有一片不怎么平整的草地,我们也曾想过从保护儿童安全、避免儿童摔跤的角度出发把它铺平,但最终没有这么做。儿童只有具备安全意识、安全防范能力,具有对危险的警觉性,才能真正保护自己的安全,才是真正自由的人。

2.“有准备的环境”与“有意留白的环境”

在创设环境时,我们一方面要基于儿童视角进行精心设计,为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做好准备;另一方面,要有意留白,让儿童自己定义环境,期待儿童的想象和创造。

在云谷园区,我们为儿童精心设计了户外环境,投放了各种活动材料,目的是满足儿童探索、运动、交往的需要。我们设计了不同材质的地面和高低不同的坡面,有200多平方米的小型足球场,有140平方米的沙地和近150平方米的水塘水渠,有靠近水源的种植园地,有根据园内环境进行个性化定制的大型运动器具(如冒險城堡、太空滑梯、太空攀登网)等。这些结构化的设计为儿童的探究和运动做好了准备。然而,我们在22000多平方米的园区里只盖了8000多平方米的建筑,有意预留了大量的户外空间。我们没有用运动器具把空间填满,没有规定空间的功能,没有给予儿童过多的暗示,而是让儿童自己定义环境、定义功能,允许儿童不受材料和地点的约束去创造游戏,比如,土坡上的滚动游戏,秘密隧道的滑草游戏,青青草地上的迷你马拉松、平衡车大赛,等等。我们希望通过创设这样的环境呵护儿童的好奇心,支持他们真正成为“自然之子”。

3.“精心设计的环境”与“不断生长的环境”

幼儿园的环境设计不是凭空想象,也不是个人喜好的反映,而是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特点和需要。我们与设计师站在儿童的视角,反复沟通,才形成了设计方案。环境是最高级的教育表现,我们的设计中饱含了对儿童的尊重和对教育的理解。比如,我们站在儿童的角度设想:儿童的需求是什么?儿童可能的行为是什么?儿童在这个场景中的动线是什么?儿童入园时看到这些器械会有什么想法?儿童会在这里开展什么活动?怎么设计能够支持和引发儿童的探究?如何为儿童营造自由、舒适的环境氛围?尽管如此,精心设计的环境只是半成品,只有当儿童实际进入使用时,所有的活动场景及其功能才会真正显现出来。所以,我们应根据儿童的实际使用情况与潜在需求做出调整。这是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常态,即真正体现儿童中心,儿童才是幼儿园的主人。

比如,在桃源坞园区,为了让儿童看到现代建筑中很难看到的雨水沿着屋檐流下来的景观,获得一种诗意的体验,我们特意请设计师在连廊拐弯处做了一个垭口,儿童可从垭口观察雨丝、雨柱、雨帘的不同。又如,我们在长廊下挂了两副吊环,配置了几个不同厚度的防摔垫,儿童自主探索出了各种花式玩法:有的抓着吊环荡,有的把脚穿进吊环坐着荡,有的把脚踩在吊环上站着荡,有的抓着吊环在空中做劈叉动作……欢笑声不绝于耳。

环境因人而“活”,具有生长性。我们只有观察儿童是怎么与环境互动的,才能知道自己精心设计的环境是否适合儿童,是否需要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加以调整。比如,在桃源坞园区,滚筒滑梯下原本种了一大片薄荷,但儿童总是喜欢抓着滑梯下的支架攀爬或悬垂,结果踩坏了薄荷。是限制儿童的活动,还是把植物观赏区变成活动区?最后,我们移走了薄荷并在地上铺上木屑,满足了儿童攀登追逐的需要。又如,云谷园区是新园区,所有的植物都是新种的,有几棵大树没有成活。我们把其中一棵没有成活的大樟树的细枝锯掉,让它躺在草地上。这棵大樟树马上成了儿童喜爱的大型玩具,他们在其上坐、趴、站、爬等,创意无限。一天,他们发现了树皮掉落后显现出来的虫蛀纹,这是生活在其中的虫子啃食的痕迹。这一意外发现让儿童感受到了自然界的神奇以及植物和动物的关系。

4.“存在局限性的环境”与“再度创造的环境”

很多园长或教师都羡慕那些条件好、场地大、空间布局合理的幼儿园,抱怨自己幼儿园的环境存在局限性。然而,存在局限性的环境有时恰好是再度创造的源头,只要经过巧妙设计,就可以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园长和教师都需要有设计的意识与能力。

桃源坞园区的园舍原为三幢联排式三层楼农居建筑。我们的改造原则是顺势而为。在外部,我们主要改造建筑立面的窗洞,并统一了色调。在内部,我们主要是开放空间。比如,三幢楼房屋内的结构不同,里面有很多套间,我们拆解了一些非承重构件,使室内变得明亮开阔。室内方柱子密布,窗户狭小,我们对此进行了改造,或保留方柱子,或将方柱子包成圆柱子,或在柱子与柱子之间形成门洞、大小窗、玻璃墙。这样既增加了空间的通透感,又体现了童趣。为了带给儿童不一样的空间感受,我们不仅保留了三楼的斜屋顶,还利用屋顶的坡面排布天窗,引入自然光线。就这样,通过巧妙的设计,我们化劣势为优势,打造了多个富有童趣、自然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空间。

桃源坞园区的三幢楼房下都有原来用作车库的架空层,这给我们的改造设计带来了挑战。首先,我们根据儿童的喜好,利用架空层和一楼之间1.7米的落差设计弯道斜坡,儿童每天都从弯道斜坡进入室内,还能在弯道两侧起雾的玻璃上涂鸦。其次,我们把每幢的地下车库改造成多用的空间。有的变成了室内运动场、陶艺室、艺术操作室,有的变成了教玩具、运动器材的储藏室,有的变成了保洁员和电工师傅的操作间、休息室。可见,局限并非束缚,一旦突破局限,就找到了再度创造的源头。

幼儿园就是儿童的美妙乐园。这个乐园一定经过大人的精心设计,也一定有儿童参与设计;这个乐园一定会发生很多有趣的故事,也一定能让儿童在这里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这个乐园一定能让我们看到健康活泼的儿童的生活状态和生命状态,也一定能让我们感受到环境在不断生长,成为更美好和更富生命力的样子。

猜你喜欢

桃源园区幼儿园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幼儿园是我们的家
身在桃源 乐在天然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爱“上”幼儿园
水调歌头·游桃源谷
搬迁十年访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