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3 年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2023-05-23全国农技推广网

农民文摘 2023年4期
关键词:纹枯病药剂防控

为落实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精神及农业农村部2023 年一号文件重点工作部署,切实做好2023 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指导工作,为推进农业减灾防灾和稳粮扩油提供技术支撑,全国农技中心组织制定了2023 年小麦、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小麦春季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全国小麦中后期发生的主要病虫害有:小麦赤霉病、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茎基腐病、蚜虫、麦蜘蛛、吸浆虫等。为有效控制病虫危害,确保小麦稳产增收,特制订本方案。

一、重点防控对象

华北麦区。以麦蚜、纹枯病、白粉病和茎基腐病防治为主,兼顾锈病、赤霉病、麦蜘蛛和吸浆虫等。

黄淮麦区。以条锈病、纹枯病、赤霉病、茎基腐病、麦穗蚜等为重点,兼顾根腐病、白粉病、麦蜘蛛;黄淮南部应加强赤霉病预防。

长江中下游麦区。以赤霉病、纹枯病、麦蚜为主,兼顾白粉病、条锈病等病虫;湖北及豫南地区加强春季条锈病防治。

西北麦区。以条锈病、麦蚜为主,兼顾白粉病、茎基腐病、麦蜘蛛、吸浆虫等病虫;新疆麦区需关注雪霉叶枯病。

西南麦区。以条锈病、麦蜘蛛为主,兼顾白粉病、赤霉病、麦蚜等,关注草地贪夜蛾潜在风险。

二、防控措施

在准确监测的基础上,根据小麦不同生育阶段主攻对象,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一)返青拔节期。以防治条锈病、纹枯病、茎基腐病为重点,挑治蚜虫和麦蜘蛛。对条锈病,要加强病情监测,实施分区防控。西南、汉水流域和河南南部、甘肃陇南等主要冬繁区,要封锁发病田块,全面落实“带药侦查、打点保面”防治策略,减少菌源外传,延缓向黄淮和华北麦区扩散蔓延。在越夏区,春季要加强转主寄主小檗四周麦秸堆的遮盖,控制条锈菌有性生殖,降低病菌毒性变异速率。黄淮春季流行区,坚持“发现一点,防治一片”,及时控制发病中心;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控,并且做到同类区域防治全覆盖。防治药剂可选用戊唑醇、氟环唑、丙环唑、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丙唑·戊唑醇、丙硫菌唑·戊唑醇等。当纹枯病病株率达10%时,可选用井冈·蜡芽菌、噻呋酰胺、戊唑醇、丙环唑、烯唑醇、井冈霉素、多抗霉素等进行防治。对小麦茎基腐病,参照防治赤霉病用药,选用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氰烯菌酯、氰烯·戊唑醇、嘧菌酯·丙环唑等药剂防治。要注意加大水量,将药液喷淋在麦株茎基部,以确保防治效果。

对麦蜘蛛,当平均33 厘米行长螨量达200 头时,选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马拉·辛硫磷、联苯·三唑磷等药剂喷雾防治,同时可通过中耕除草、合理肥水管理等农业措施,降低田间虫量。对蚜虫,当蚜量达到百株500 头时,应进行重点挑治。

在病虫防控的同时,可结合当地苗情,适当添加生长调节剂或免疫诱抗剂如芸苔素内酯、赤·吲乙·芸苔、氨基寡糖素、二氢卟吩铁、噻苯隆、多效唑等,促进弱苗转壮,控制旺苗徒长,提高抗病虫和抵御倒春寒等能力。

(二)抽穗扬花期。以预防赤霉病为主,兼顾锈病、白粉病、吸浆虫等。对赤霉病,长江中下游和黄淮南部等常年病害流行区,应抓住关键时期,主动预防,见花打药,遏制病害流行;对高感品种,如天气预报扬花期有阴雨、结露和多雾天气,首次施药时间应提前至抽穗期;药剂品种可选用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戊唑醇、丙唑·戊唑醇、氰烯·戊唑醇、叶菌唑、枯草芽孢杆菌、井冈·蜡芽菌等,要用足药液量,施药后3~6 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如抽穗扬花期遇到适合病害流行的连续阴雨天气,需隔5~7 天再用药防治1~2 次,以确保防治效果。对苯丙咪唑类药剂抗性水平高的地区,应停止使用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药剂使用,提倡轮换用药和组合用药。赤霉病偶发区,可结合其他病虫防治,在抽穗扬花期进行兼治。

对小麦吸浆虫,应重点做好抽穗期的成虫防治;在孕穗初期,当早上或傍晚手扒麦垄看到1~2 头成虫,应及时选用毒死蜱、辛硫磷、高效氯氟氰菊酯、氯氟·吡虫啉等农药进行防治,重发区间隔3 天再用药1 次,以确保效果。

对小麦白粉病、叶锈病,可以结合防治条锈病、赤霉病进行兼治;当田间病叶率达10%时,选用环丙唑醇、腈菌唑等杀菌剂进行防治,严重发生田,应隔7~10 天再喷1 次。

(三)灌浆期。重点防控麦穗蚜,提倡综合用药,达到一喷多效。当田间百穗蚜量达800 头以上,益害比(天敌:蚜虫)低于1:150 时,可选用啶虫脒、吡虫啉、抗蚜威、高效氯氟氰菊酯、苦参碱、耳霉菌等药剂喷雾防治。有条件的地区,提倡释放蚜茧蜂等天敌昆虫进行生物防治。对白粉病和叶锈病等可结合小麦“一喷三防”,实施杀虫剂、杀菌剂科学混用,综合控制。

三、主推技术

(一)绿色防控技术。重点推广抗病品种和适期晚播、深翻、生态调控、保护及利用天敌等技术,提高药剂拌种或者种子包衣比例。对于条锈病、赤霉病等重大病虫,要加强监测预警,及早发现、采用生物农药及时处置;对重点区域,应加强监测预防,必要时组织开展专业化应急防控,防止病虫大面积暴发危害。

(二)穗期“一喷三防”技术。小麦抽穗至灌浆期是赤霉病、条锈病、白粉病、叶锈病、麦蚜、吸浆虫等多种病虫同时发生危害的关键期,可选用高效对路的杀菌剂、杀虫剂、叶面肥和调节剂等科学混用,综合施药,防病虫防早衰,达到一喷多效。

(三)科学用药技术。做到抓住关键时期、选用对路药剂、用足药量水量、科学混配、交替用药,注意保护蜜蜂等非靶标生物;推广使用自走式宽幅施药机械、静电喷雾器、植保无人飞机等高效施药机械喷雾防治,植保无人飞机施药时,应添加相应的功能助剂,每亩用水量不低于1.5 升,确保防治效果。

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为做好2023 年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保障水稻生产绿色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重点

华南稻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省(自治区)的传统双季稻种植区,重点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白叶枯病,密切关注台湾稻螟、锯齿叶矮缩病、橙叶病、水稻线虫病、穗腐病、稻瘿蚊、跗线螨、紫秆病。

长江中下游单双季混栽稻区。包括湖南、江西、湖北、浙江、福建等省的单双季稻混合种植区,重点防治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穗腐病、恶苗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白叶枯病、细菌性基腐病,密切关注水稻线虫病、大螟、稻蓟马、稻秆潜蝇、稻瘿蚊、稻叶蝉、跗线螨、紫秆病。

长江中下游单季稻区。包括湖北、江苏、上海、浙江、安徽等省(直辖市)的单季稻种植区,重点防治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大螟、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白叶枯病、黑条矮缩病,密切关注水稻线虫病、条纹叶枯病、穗腐病。

黄淮稻区。包括河南、山东等省以及安徽和江苏北部的单季稻种植区,重点防治二化螟、稻飞虱、稻瘟病、纹枯病、黑条矮缩病、稻曲病,密切关注水稻线虫病、稻纵卷叶螟、条纹叶枯病、穗腐病、鳃蚯蚓。

西南稻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陕西等省(直辖市)的单季稻种植区,重点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恶苗病、白叶枯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密切关注三化螟、水稻线虫病、黏虫、穗腐病、鳃蚯蚓。

北方稻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天津、内蒙古、宁夏、新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单季粳稻种植区,重点防治稻瘟病、恶苗病、纹枯病、二化螟,密切关注水稻线虫病、稻曲病、立枯病、稻潜叶蝇、穗腐病、黏虫、负泥虫、稻飞虱、稻螟蛉、赤枯病、鳃蚯蚓。

二、防控措施

(一)预防技术

1.选用抗(耐)性品种。因地制宜选用抗(耐)稻瘟病、白叶枯病、条纹叶枯病、稻曲病、黑条矮缩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褐飞虱、白背飞虱等水稻品种,避免种植高(易)感品种。注意根据当地稻瘟病、白叶枯病病原菌的优势小种,合理布局种植不同遗传背景的水稻品种。

2.播种期和秧苗期预防。一是播种前药剂浸种或拌种,预防恶苗病、细菌性病害、稻瘟病、病毒病、线虫病、稻飞虱、稻蓟马、立枯病等种传或苗期病虫。二是秧苗移栽前2~3 天施用内吸性药剂,带药移栽,预防螟虫、稻叶瘟、稻蓟马、稻飞虱和叶蝉及其传播的病毒病。三是水稻线虫病发生区,苗床土壤处理和移栽前使用药剂浸根处理。四是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黑条矮缩病等病毒病流行区,采用20~40 目防虫网或15~20 克/平方米无纺布全程覆盖秧田育秧,或采用工厂化集中育秧,阻隔介体昆虫传毒,预防病毒病。五是秧苗期施用赤·吲乙·芸苔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或氨基寡糖素等植物诱抗剂,提高水稻抗逆性,培育壮秧。

3.孕穗末期至抽穗期重点预防。水稻孕穗末期,施药预防稻曲病、穗腐病、叶鞘腐败病等病害;破口期至齐穗期,重点防控稻瘟病(穗颈瘟)、螟虫、稻飞虱、纹枯病等。

4.生物多样性控害。采用生态工程技术,田埂、路边沟边、机耕道旁种植芝麻、大豆、波斯菊、硫华菊、紫花苜蓿等显花植物,涵养和保护寄生蜂、蜘蛛等天敌,提高稻田生物多样性,增强天敌自然控害能力;种植香根草等诱集植物,丛距3~5 米,降低螟虫种群基数。

5.农艺措施。翻耕灌水灭蛹。越冬代螟虫蛹期连片统一翻耕冬闲田、绿肥田,灌深水浸没稻桩7~10 天,降低虫源基数。健身栽培。适时晒田,避免重施、偏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和硅肥。低茬收割。秸秆粉碎后还田,降低螟虫残虫量。清洁田园。螟虫、稻瘟病、细菌性病害重发田的稻草避免直接还田,应离田后综合利用。

(二)非化学绿色防控技术

1.昆虫性信息素诱控。越冬代二化螟、大螟和主害代稻纵卷叶螟始蛾期,集中连片设置性信息素,干扰交配或群集诱杀。一是交配干扰,采用高剂量性信息素智能喷施装置,每3亩设置1 套,傍晚至日出每隔10 分钟喷施1 次。二是群集诱杀,采用持效期3 个月以上的挥散芯(诱芯)和干式飞蛾诱捕器,平均每亩放置1 套,田间均匀放置,高度以诱捕器底端距地面50~80 厘米为宜,并随植株生长调整高度。

2.人工释放赤眼蜂。在二化螟、稻纵卷叶螟主害代蛾始盛期释放稻螟赤眼蜂,每代放蜂2~3 次,间隔3~5 天,放蜂量8000~10000 头/亩,每亩均匀放置5~8 点。蜂卡放置高度以分蘖期高于植株顶端5~20 厘米、穗期低于植株顶端5~10 厘米为宜;可降解释放球可直接抛入田中。高温季节宜在傍晚放蜂。

3.稻鸭共育。有条件的稻田,水稻分蘖初期每亩放入15~20 日龄的雏鸭10 只左右,水稻齐穗时收鸭。通过鸭子的取食和活动,减轻纹枯病、稻飞虱、福寿螺和杂草等发生为害。

(三)药剂控害技术

1.二化螟。药剂防治指标为分蘖期枯鞘丛率达到8~10%或枯鞘株率3%;穗期重点防治上代残虫量大、当代卵孵盛期与水稻破口抽穗期相吻合的稻田,于卵孵化高峰期施药。选用苏云金杆菌、金龟子绿僵菌、印楝素、氯虫苯甲酰胺等生物农药或低风险化学农药。

2.稻飞虱。华南、西南、长江中下游稻区重点防治褐飞虱和白背飞虱;黄淮稻区重点防治白背飞虱和灰飞虱。重点在水稻生长中后期施药,防治指标为孕穗期百丛虫量1000 头、穗期百丛虫量1500 头;西南和华南稻区还需注意分蘖期迁入代的防治。优先选用金龟子绿僵菌、球孢白僵菌、苦参碱等生物农药和三氟苯嘧啶、烯啶虫胺、吡蚜酮、醚菊酯、氟啶虫胺腈等高效低风险的化学药剂。

3.稻纵卷叶螟。水稻分蘖期发挥植株补偿功能,减少用药。药剂防治指标为分蘖期百丛水稻束叶尖150 个,孕穗后百丛水稻束叶尖60 个。在卵孵化始盛期至低龄幼虫高峰期施药,优先选用苏云金杆菌、金龟子绿僵菌、短稳杆菌、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球孢白僵菌、稻纵卷叶螟颗粒体病毒等微生物农药,或四氯虫酰胺、茚虫威、多杀霉素、氯虫苯甲酰胺等高效、低生态风险的化学药剂。

4.稻瘟病。防治叶瘟在田间初见病斑时施药,预防穗瘟在破口抽穗初期施药,穗期若气候适温高湿,间隔7 天第2 次施药。选用枯草芽孢杆菌、春雷霉素、多抗霉素、申嗪霉素、井冈·蜡芽菌、三环唑、丙硫唑、咪铜·氟环唑、嘧菌酯等药剂。

5.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华南、西南南部常发区采用内吸性杀虫剂拌种和带药移栽。春季(4~5 月)迁入白背飞虱带毒率大于1%或早稻中后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病株率大于3%的稻区,中稻和晚稻秧田期和分蘖初期需防治。选用内吸性长持效期的三氟苯嘧啶、吡虫啉、噻虫嗪、吡蚜酮等药剂防治白背飞虱,联合使用毒氟磷、宁南霉素等防病毒药剂。

6.纹枯病。分蘖末期至孕穗期病丛率达到20%时和破口抽穗初期结合保穗,选用井冈霉素A、井冈·蜡芽菌、枯草芽孢杆菌、多抗霉素、氟环唑、咪铜·氟环唑、噻呋酰胺等药剂防治。

7.稻曲病、穗腐病和叶鞘腐败病。

水稻破口前7~10 天(10%水稻剑叶叶枕与倒二叶叶枕齐平时)施药预防,如遇多雨天气,7 天后第2 次施药。药剂选用井冈·蜡芽菌、氟环唑、咪铜·氟环唑、申嗪霉素、苯甲·丙环唑、肟菌·戊唑醇等。

8.细菌性病害。针对细菌性基腐病、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等病害,在种子处理和带药移栽的基础上,当田间出现发病中心时立即施药防治。重发区在台风、暴雨前后施药预防。药剂选用噻唑锌、噻霉酮等。

9.其他病虫害

(1)三化螟。水稻破口抽穗初期施药,重点防治每亩卵块数达到40块的稻田,方法同二化螟。

(2)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秧田期至分蘖前期施药防治灰飞虱。防治指标:条纹叶枯病为杂交稻秧田每亩灰飞虱带毒虫量1000 头,大田初期每亩灰飞虱带毒虫量3000 头,其他品种类型稻田可适当放宽指标;黑条矮缩病为一代灰飞虱成虫每亩带毒虫量6700 头,二代若虫每亩带毒虫量10000 头。药剂使用参照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3)立枯病。苗床施药预防。秧田出现症状时,叶面喷雾。药剂可选用蛇床子素、寡雄腐霉、噁霉灵。

三、注意事项

一是性信息素应大面积连片应用,群集诱杀时不能将不同种类害虫的性信息素挥散芯置于同一诱捕器内。

二是化学药剂防治应达标用药,生物农药应适当提前施用,确保药效。

三是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流行期,慎用植保无人机施药。

四是稻鸭、稻虾、稻鱼、稻蟹等种养区和种桑养蚕区及其邻近区域,应慎重选用药剂,避免对养殖造成毒害。

五是稻田禁用含拟除虫菊酯类成分农药,慎用有机磷类农药。水稻分蘖期尽量少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阿维菌素,破口抽穗期慎用三唑类杀菌剂,扬花期慎用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烯啶虫胺、噻虫嗪等),减少对授粉昆虫的影响。

六是重视交替轮换用药,有效延缓和治理抗药性。提倡不同作用机理药剂合理轮用,避免同一种药剂在不同稻区间或同一稻区内循环、连续使用。提倡使用高含量单剂,避免使用低含量复配剂。根据抗药性监测结果,限制使用已产生中等以上抗性的药剂。

七是严格遵守农药使用操作规程,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确保稻米质量安全。

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2023 年全国玉米病虫害预计总体偏重发生。其中,草地贪夜蛾在西南华南偏重至大发生,江南、江淮、黄淮中等发生,部分晚播夏玉米有重发可能;玉米螟在黄淮海夏玉米区偏重发生,东北、华北和西南华南局部中等发生;二、三代粘虫总体中等发生,在华北、东西、西北和西南局部将出现集中危害;玉米大斑病在东北大部偏重发生;玉米南方锈病在黄淮海夏玉米产区存在偏重以上流行风险。为做好2023 年玉米重大病虫防控技术指导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重点

北方春玉米区。重点防控粘虫、玉米螟、棉铃虫、双斑长跗萤叶甲、玉米蚜虫、地下害虫、大斑病、茎腐病、玉米线虫矮化病、灰斑病、北方炭疽病。

黄淮海夏玉米区。重点防控草地贪夜蛾、玉米螟、棉铃虫、粘虫、桃蛀螟、玉米蚜虫、蓟马、南方锈病、小斑病、褐斑病、茎腐病、穗腐病、弯孢叶斑病。

西南及南方丘陵玉米区。重点防控草地贪夜蛾、玉米螟、粘虫、蚜虫、纹枯病、大斑病、灰斑病、白斑病、穗腐病。

西北玉米区。重点防控地下害虫、玉米蚜虫、叶螨、棉铃虫、玉米螟、双斑长跗萤叶甲、茎腐病和大斑病。

二、防控措施

(一)根腐病、丝黑穗病、线虫矮化病、纹枯病和茎腐病等土传病害。选用抗(耐)病品种,利用含有精甲·咯菌腈、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或戊唑醇等成分的种子处理剂拌种或包衣,与丁硫克百威复配还可以防治线虫矮化病。避免频繁漫灌,暴雨后及时排出田间积水。纹枯病在发病初期(玉米拔节时)喷施井冈霉素A等杀菌剂,视发病情况隔7~10 天再喷1 次。

(二)蛴螬、地老虎、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及蓟马、二点委夜蛾、甜菜夜蛾等苗期害虫。播前灭茬或清茬,清除玉米播种沟上的覆盖物;选用含有噻虫胺、噻虫嗪等新烟碱类杀虫剂与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或丁硫克百威复配的种子处理剂拌种或包衣,兼治后期双斑长跗萤叶甲、蚜虫、叶螨、蓟马等。生物防治可用金龟子绿僵菌、球孢白僵菌颗粒剂随种肥沟施。

(三)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南方锈病、褐斑病、弯孢叶斑病、北方炭疽病等叶部病害。选用抗(耐)病品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健身栽培。在发病初期,选用枯草芽孢杆菌、井冈霉素A、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丙环·嘧菌酯等杀菌剂喷施,视发病情况隔7~10 天再喷1 次。

(四)草地贪夜蛾、玉米螟、粘虫、棉铃虫、桃蛀螟等害虫。秸秆粉碎还田,减少虫源基数;成虫发生期使用灯诱、食诱结合性诱剂诱杀;产卵初期释放螟黄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或夜蛾黑卵蜂等天敌灭卵;幼虫低龄低密度阶段优先选用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金龟子绿僵菌、短稳杆菌等生物农药;应急防治可选用四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等杀虫剂,抓住低龄幼虫最佳防控时期实施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

三、综合防控技术

(一)秸秆处理、深耕灭茬技术。采取秸秆综合利用、粉碎还田、深耕土壤、播前灭茬等措施,病虫严重发生地块病残体离田处理,压低病虫源基数。

(二)种子处理技术。根据地下害虫、土传病害和苗期病虫害种类,选择适宜的种子处理剂拌种或包衣。

(三)中后期一喷多效技术。心叶末期,统一喷洒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等生物制剂防治玉米螟、棉铃虫和草地贪夜蛾,压低后期虫量;根据叶斑病、穗腐病、玉米螟、粘虫、棉铃虫、蚜虫和双斑长跗萤叶甲等病虫发生情况,合理混用杀虫剂和杀菌剂,控制后期病虫为害。宜使用高秆作物喷雾机或航化作业提升防控效率和效果。

(四)成虫诱杀技术。在鳞翅目和鞘翅目等趋光性强的害虫成虫羽化期,使用杀虫灯诱杀,对草地贪夜蛾、玉米螟、棉铃虫、粘虫等成虫可结合性诱剂诱杀,对粘虫、棉铃虫等夜蛾科害虫可结合食诱剂诱杀。

(五)卵寄生蜂防虫技术。在玉米螟、棉铃虫、桃蛀螟和草地贪夜蛾等害虫产卵初期至盛期,选用当地优势蜂种,每亩放蜂1.5~2 万头,每亩设置2~5 个释放点,间隔7 天分两次统一释放。

四、注意事项

一是杀虫灯注意在害虫成虫羽化高峰期和夜间活跃时段使用,最大限度保护生态平衡。

二是性诱剂诱杀技术应大面积连片应用,且不能将不同害虫的诱芯置于同一诱捕器内。

三是生物农药应在病害发生初期或害虫低龄阶段施用,确保防效。

四是施药宜在清晨或傍晚,用水量要足,施药部位要精准。

五是当季使用过烟嘧磺隆除草剂的地块,避免使用有机磷农药,以免发生药害。

六是注重农药的交替使用、轮换使用、安全使用,延缓抗药性产生。

草地贪夜蛾防控技术方案

据专家研判分析,2023 年全国草地贪夜蛾预计发生面积5000 万亩次,西南、华南、江南、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代次多、程度重,部分晚播夏玉米偏重发生。为做好草地贪夜蛾防控技术指导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策略

按照主攻周年繁殖区、控制迁飞过渡区、保护玉米主产区的原则,综合应用农业防治、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科学用药技术措施。继续实施“四带”布控,突出主要作物和关键季节,持续压低成虫种群数量,抓住低龄幼虫防治关键期及时开展防治,加强统防统治和区域联防,落实防控指导任务。

二、防控措施

(一)监测预警

在西南华南边境地区、迁飞通道开展重点监测,结合高空测报灯、地面虫情测报灯和性诱捕器监测成虫迁飞数量和动态。在长江中下游、黄淮海、东北和西北地区开展灯诱、性诱监测成虫发生情况。以玉米为重点,兼顾甘蔗、高粱和小麦等寄主作物,在作物生长季,特别是苗期和心叶期开展大田普查,确保早发现、早控制。

(二)分区防控要点

西南华南周年发生区加强生态控制,理化诱杀成虫,强化幼虫防治保苗保心叶保穗,遏制当地滋生繁殖,减少迁出虫量;长江中下游及江南地区重点防治迁入种群,性诱剂诱杀成虫,注重作物生长中后期的幼虫防治,压低过境虫源基数;黄淮海及北方主产区在成虫监测的基础上,主攻晚播夏玉米上的幼虫防治。

(三)主要技术措施

生态调控技术。充分利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调控措施。科学选择种植抗耐虫品种,或在田边分批种植甜糯玉米诱虫带集中歼灭。

种子处理技术。选择含有氯虫苯甲酰胺、溴酰·噻虫嗪等成分的种衣剂实施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防治苗期草地贪夜蛾。

理化诱杀技术。在成虫发生高峰期,采取高空杀虫灯、性诱捕器以及食诱剂等理化诱控措施,诱杀成虫,干扰交配,减少田间落卵量。在集中连片种植区,按照每亩设置1 个诱捕器的标准全生育期应用性诱剂诱杀成虫。随着作物生长,应注意调节诱捕器高度,根据诱芯持效期及时更换诱芯,确保诱杀效果。

生物防治。作物全生育期注意保护利用夜蛾黑卵蜂等寄生性天敌和益蝽等捕食性天敌,在草地贪夜蛾卵期积极开展人工释放夜蛾黑卵蜂、螟黄赤眼蜂等天敌控害技术。抓住低龄幼虫期,选用苏云金杆菌、核型多角体病毒、金龟子绿僵菌、球孢白僵菌、印楝素等生物农药喷施或撒施,持续控制草地贪夜蛾种群数量。

科学用药。以保苗、保心叶、保穗为重点,卵、虫兼治,对虫口密度高、集中连片发生区域,抓住产卵高峰期和低龄幼虫期实施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对分散发生区实施重点挑治和点杀点治。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乙基多杀菌素、虱螨脲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注重农药的交替使用、轮换使用、安全使用,合理搭配助剂提高防控效果。

农区蝗虫防控技术方案

为做好2023 年农区蝗虫防治工作,保障农作物生产安全,特制订本方案。

一、防控重点

东亚飞蝗。重点防控区域为黄河中下游部分滩区、环渤海湾蝗区、华北和黄淮内涝湖库区及华南、海南局部蝗区。

亚洲飞蝗。重点防控区域为新疆阿勒泰、塔城、伊犁和阿克苏、巴音郭楞等以及中哈边境地区,黑龙江、吉林的苇塘湿地等。

西藏飞蝗。重点防控区域为西藏、四川、青海的金沙江、通天河、雅砻江、雅鲁藏布江等河谷地带。

农牧交错区土蝗。重点防控区域为内蒙古中东部、新疆天山北部和东部,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吉林和辽宁西部、黑龙江中西部等地区。

黄脊竹蝗。重点防范区域为云南普洱、西双版纳等中老、中越、中缅边境地区。

沙漠蝗。重点防范区域为西藏、云南等中尼、中印、中缅边境地区。

二、防控措施

(一)防治指标与适期

飞蝗的防治指标为0.5 头/平方米,北方农牧交错区土蝗的防治指标为10 头/平方米,防治适期为蝗蝻2~4 龄盛期。

(二)主要技术措施

1.监测预警

坚持“系统监测与蝗区普查相结合、无人机侦察与人工踏查相结合”,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密切监测蝗虫发生动态,重点监测群居型飞蝗蝗群,及时掌握外来入境蝗群的迁入、扩散路径,明确发生期、发生密度、区域范围,及时发出预警信息,并第一时间上报。

2.防控技术

(1)生态控制。改造蝗虫滋生地,压减适生地面积,抑制蝗虫发生。针对飞蝗常发区,沿海蝗区采取封育草场和有序垦种苜蓿、紫穗槐、棉花、冬枣等蝗虫非喜食植物;滨湖蝗区加强生态保育,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吸引鸟、蛙等自然天敌,利用生物多样性压低蝗虫基数;内涝蝗区的宜农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宜渔区域开展造塘养殖;河泛蝗区实行沟渠路林网化,改善滩区生产条件,搞好垦荒种植和精耕细作,可以利用滩区种植豆科牧草。针对北方农牧交错区土蝗常发区,可通过垦荒种植、减少撂荒地面积,春秋深耕细耙等措施,破坏土蝗产卵适生环境,减轻发生程度。

(2)生物防治。中低密度发生区(飞蝗密度在5 头/平方米以下和土蝗密度在20 头/平方米以下)和生态敏感区(包括湖库、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禁止或限制使用化学农药的区域),可降低防治指标,2~3龄盛期优先使用蝗虫微孢子虫、金龟子绿僵菌等微生物农药防治,合理使用苦参碱、印楝素等植物源农药。在新疆等农牧交错区,也可以采取牧鸡牧鸭、招引粉红椋鸟等进行防治。

(3)化学防治。高密度发生区(飞蝗密度5 头/平方米以上,土蝗密度20 头/平方米以上)采取化学防治。药剂可选用高效氯氰菊酯、马拉硫磷、高氯·马、阿维·三唑磷等。在集中连片面积大于500 公顷以上的区域,组织农用飞机采用精准定位施药技术进行防治;在集中连片面积低于500公顷的区域,组织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使用植保无人机或地面大型施药器械,采用超低容量喷雾技术进行防治;在芦苇、甘蔗、玉米等高秆作物田以及发生环境复杂区,使用烟雾机在清晨或傍晚进行防治。

三、注意事项

一是开展防效评估。注意监测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跟踪防治效果,适时开展评价,一旦防治效果达到预期目标,即可终止防治行动,避免过度施药。

二是落实防护措施。提前发布飞防作业公告、设置防治区警示提醒、强化防治人员的个人防护以及对非靶标生物的安全保护等。

三是提高施药水平。化学防治时,应考虑条带间隔施药,留出合理的天敌避难区域。避免使用烟雾机喷施微生物农药。

小麦茎基腐病防控技术方案

近年来,随着种植制度和耕作方式变化,小麦茎基腐病呈逐年快速加重趋势,已成为黄淮海麦区生产中主要病害之一。

一、加强保健栽培防病

选用抗耐病品种。各地要根据近年田间观测和抗性鉴定情况,选择种植适合当地条件的小麦茎基腐病抗耐病品种,或抗逆性强的品种。

合理轮作。常年发病较重的小麦—玉米连作区,每隔2~3 年,玉米与大豆、棉花、花生、蔬菜等作物进行轮作,重病田改种大豆等经济作物,切断菌源连续积累的途径,降低小麦茎基腐病发生危害。

适当深翻。秸秆粉碎还田,播前深翻。至少每3 年深翻一次,压低病原菌基数,降低病害发生危害。

适期晚播。根据当地小麦茎基腐病发生和天气情况,适当推迟小麦播种期5~10 天,并适当加大播种量,控制播种深度,适宜的播种深度为3~4 厘米。

精耕细管。土地深翻后,耙细整平。合理施肥,忌偏施氮肥。天气干旱有利于发病或加重病情,应及时浇水。盐碱地区宜采用地表水灌溉。

二、加强种子处理

种子包衣或拌种处理是有效预防茎基腐病的关键措施。可结合小麦其他病害的预防,选用含有咯菌腈、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氟唑菌酰胺、灭菌唑等成分的药剂进行种子处理。如采用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戊唑醇·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或吡唑醚·灭菌唑种子处理悬浮剂包衣或拌种,在防治小麦黑穗病或纹枯病的同时,对小麦茎基腐病也有较好的兼治效果。另外,据部分省田间试验结果,三氟吡啶胺等一些新型药剂防效较好,各地可在进一步试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示范应用面积。

三、加强返青期施药预防

在小麦返青期结合小麦纹枯病、白粉病等苗期其他病害的防治兼治茎基腐病。选用含有戊唑醇、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嘧菌酯、甲基硫菌灵、丙硫菌唑、丙环·嘧菌酯、氰烯·己唑醇、氰烯·戊唑醇等成分的药剂喷施。施药时注意调低喷头高度和方向,适当加大用水量,重点喷施小麦茎基部,确保防治效果。

猜你喜欢

纹枯病药剂防控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小麦拌种防效好 药剂选择要当心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选用对口药剂 适期防治病虫
油田污水处理药剂的选用
AF-701药剂在黄瓜上的应用试验
四川水稻品种对纹枯病抗性的评价
小麦纹枯病大田防治药剂筛选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