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楚材:救百万人性命的大元名相
2023-05-23张秦
◎文/张秦
一
蒙古铁骑南下攻打金国,燕京(今北京)被占领后,在归附成吉思汗的人当中,有一个前契丹王朝的后裔——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是契丹族后代辽国皇族的子孙。其父亲是金国官员,60岁得子,当时金朝已开始没落,父亲感慨地说:“吾六十而得此子,吾家千里驹也,他日必成伟器,且当为异国用。”父亲借用《左传》中楚国虽有人才,但被晋国所用的典故,为其子取名耶律楚材。
耶律氏虽为辽国皇族血脉,但自耶律楚材的祖父起就世代在金朝做官,常居燕京。当时燕京有深厚的汉文化的基础,这使得耶律氏世代受到汉文化熏陶,形成了读书知礼的家风。耶律楚材自幼学习汉籍,精通汉文,他的理想是按照儒家的学说来治理天下。在金国为官时,他就已贤名远播。
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蒙古军攻占燕京,成吉思汗得知耶律楚材才华横溢、满腹经纶,遂派人向他询问治国大计。据历史学家格鲁塞所著的《草原帝国》记载:“占领北京后,在愿意支持蒙古统治的俘虏中,成吉思汗选中一位契丹族王子耶律楚材,他以‘身长八尺,美髯宏声’博得成吉思汗的喜爱,被任命为辅臣。”因他满面胡须,成吉思汗亲切地称呼他为:吾图撒合里,意为“长髯人”。
成吉思汗十四年(1219年),耶律楚材展示才华的机会来了。成吉思汗以西域花剌子模国(疆域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杀害蒙古商人和使者为由,亲率20万大军西征,耶律楚材伴随成吉思汗左右,建言献策,屡立奇功,得到了成吉思汗极大的器重。
蒙古国实行的是军政合一的千户制,只有万户、千户、百户等统率军队的长官,没有治理政事的长官,攻城略地每每伴随着大规模野蛮屠杀。耶律楚材虽对攻城略地贡献了很多智慧,但却看不惯蒙古军的野蛮和滥杀无辜。他时时不忘提醒和劝谏成吉思汗严格约束部下,避免生灵涂炭。
据《元史·耶律楚材列传》记载:每当蒙古军队在攻城略地时嗜杀无度,耶律楚材都难过到流眼泪,会立即入朝上奏,请求发布命令禁止州郡官吏的违法行为。没有皇上的诏书,就不能随便向老百姓征税调役;准备执行死刑的囚犯必须报请朝廷核准,违犯者判处死罪。这样一来,贪婪残暴的风气才逐渐有些平息。
二
成吉思汗病逝后,窝阔台被推选为新的蒙古大汗。窝阔台汗一直谨记成吉思汗对耶律楚材的评价:“此人天赐我家。尔后军国庶政,当悉委之。”所以窝阔台汗重用耶律楚材,连即位仪式都由耶律楚材策划。
古语云:“小治治事,大治治人,睿治治法。”耶律楚材深谙这一哲理,他紧紧抓住“立法建制定礼”这个牛鼻子,为这个草原游牧帝国走向农耕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耶律楚材依照中原王朝的传统,制定了册立仪礼。此前,大蒙古国没有正式的君臣之礼,在议事会议上,大汗虽然拥有至高的军事权力,但在礼仪上与各部落酋长仍然以兄弟相称。耶律楚材制定的仪礼规定大汗位极独尊,至高无上,要求皇族尊长也必须同其他王公大臣一起入班列拜,行参拜大礼,与蒙古的传统习俗大相径庭。蒙古贵族中不少人大惑不解,有些人甚至公开表示拒绝和对抗。耶律楚材首先从窝阔台汗的哥哥察合台入手开始做工作,让他以身作则,遵守礼法。
随后,耶律楚材奏请窝阔台汗颁布了《便宜一十八事》,作为临时法律来统一和规范人们的行为规则。不久,又奏请窝阔台汗颁布了“信赏罚,正名分,给俸禄,官功臣,考殿最,均科差,选工匠,务农桑,定土贡,制漕运”的《陈时务十策》,作为蒙古统治集团的施政纲领。此外,耶律楚材还奏请窝阔台汗颁布了较为完备的赋税制度,以保障大蒙古帝国的财政来源,又积极倡兴文治,逐步实施“以儒治国”的方案。
这些法令、制度和一系列政令的颁行,对于奠定大蒙古帝国政权法制建设的初步基础,迅速祛除恐怖动乱的战争阴云,稳定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秩序,产生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窝阔台汗三年(1231年),耶律楚材被任命为中书令(宰相)。
三
值得说的是,窝阔台汗不仅继承了父亲的剽悍勇武、气度恢弘和天才卓越的军事才能,其残暴、凶狠与嗜杀,比其父成吉思汗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窝阔台汗四年(1232年)三月,窝阔台汗命大将速不台进围汴京。汴京军民拼死抵抗,用震天雷、飞火枪等火药武器打击攻城的蒙古兵,使蒙古军队遭到严重杀伤。速不台是蒙古帝国名将,成吉思汗的“四獒”之一,勇冠三军,脾气火爆,遭此重创,恼羞成怒,遣使觐见窝阔台汗,请求攻破汴京后准予屠城,一雪前耻。
蒙古军攻伐惯例,攻城时如遇拼死抵抗,即视为抗命,一旦城破即行屠城,以示惩罚报复。当时,汴京城中居住着147万人(另一说250万),一旦屠城,后果不堪设想。
耶律楚材听说了这件事非常着急,紧急求见窝阔台汗,上奏说:“将士们在外征战数十年,希望得到被征服的土地和人民,若把百姓都杀了,要土地有什么用呢?”窝阔台汗犹豫不定,耶律楚材又说:“汴京是奇工巧匠和财富集中的地方,若把城中百姓杀尽,将一无所获。”这下说动了窝阔台汗,他采纳耶律楚材的意见,只下诏追究金朝皇室完颜氏的罪行。
估计汴梁城中百万百姓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会因保家卫国而命悬一线,又因耶律楚材的有力救援而保全了性命。耶律楚材的名字也渐渐开始代表蒙古帝国最柔软的一面。
窝阔台
蒙军平定河南时,被俘人口中有十之七八逃走。窝阔台汗大怒,下令:凡收留和资助逃民者,杀其全家,同乡邻里亦治罪。于是逃难的人民不敢避居人家中,多饿死于路旁。耶律楚材进谏说:“河南既已平定,那里的百姓就是陛下的赤子,他们会逃向哪里?何必因一俘囚而使数人遭到株连。”窝阔台汗猛然醒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子民跑到哪里不是被自己统治呢?于是废除了原来的旨令。
蒙古军在灭金时,只有秦、巩等二十余州未攻下,耶律楚材建议窝阔台汗下令赦免这些州郡抵抗蒙军的人民。结果,诏令一下,这些地方都开门降顺了,免去了双方不必要的伤亡。
四
蒙古是个游牧民族,其各项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形式都是以部落酋长制为基础,主要生产工具是套马杆,生活生产方式是逐草而居,终年实施严格的集体游动放牧。当蒙古人跃马扬戈征服中原之后,面对着与草原游牧文明迥然不同的中原农耕文明,除了新鲜、不适、惊羡、不屑等复杂感情外,一种征服者取而代之的冲动也油然而生——既然已经以武力实现了政权的取而代之,何不以自己所熟悉热爱的游牧生活生产方式取代中原的农耕文明呢!
持这种政见者以别迭等蒙古贵族近臣为代表,他们一天到晚萦绕在窝阔台汗的周围,劝谏窝阔台汗大肆屠杀汉人,将广袤的中原变为千里牧场。
《元史·耶律楚材列传》对这段历史作了明确记载。近臣别迭等言:“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耶律楚材面对这种说辞,只是拿事实说话,帮窝阔台汗算一算手中的这本经济账:“陛下将南伐,军需宜有所资,诚均定中原地税、商税、盐、酒、铁冶、山泽之利,岁可得银五十万两、帛八万匹、粟四十余万石,足以供给,何谓无补哉?”军需和赋税的数字,让窝阔台汗立刻明白了谁的观点站得住脚。
耶律楚材在乃马真皇后三年(1244年)去世,终年五十五岁。他死后有人进谗言,说他在做宰相时,把天下贡赋一半吞为私有。乃马真皇后下令去调查此事,发现耶律楚材的家中只有琴阮十余及古今书画、金石、遗文数千卷。一生清廉,可见一斑。
耶律楚材为家人留下的遗产虽少,但他为中华文明留下的财富却非常丰厚。他以一己之力,防止了农耕文明向游牧文明的倒退,保留了完整的江南水乡、关中农田,保住了那座繁华的汴京城,挽救了百万条鲜活、宝贵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