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微光
2023-05-23云中
云中
在书店中追寻记忆
“新世相”在清明节前做了一个很好的策划,他们通过调查问卷,选取了14位读者,记录下他们在清明祭扫的全过程。行程和祭扫的方式自由,但要求是,所祭扫的这个人是一个你从未见过却想去探望的人,而且这个人对你意义非凡。
如我所料,有人去了王小波的墓前。
“我读了王小波的《万寿寺》,这是他作品里最吸引我的一部。曾经在人生的很多时刻想起《万寿寺》的结尾,能想起来的都是一些极度灰心,又莫名觉得辽阔的时刻,有鸟鸣声漂浮在脑海和空气里。”
还记得当年是在中央大街的书店买的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走在石头道上,便迫不及待地翻开。那个书店就在著名的馬迭尔宾馆对面,当年还叫教育书店,是当时中央大街上唯一的书店。
读王小波,第一次见到那么汪洋恣肆的文风,以至于我对《红拂夜奔》里的那句“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印象深刻。及至后来,在综艺节目里看到那句“眼前的苟且,诗和远方”便一点也不感冒了。
遇见了王小波,更记住了中央大街上的书店,在繁华的商业街上,它茕茕孑立,但自有风姿。
邂逅街角的书店
还是在这条百年老街,金安国际购物广场的四楼,无意间走进一家书店。好久没有逛过书店,书店的样子似乎也变了样。书店临窗是一条原木的长桌,柔和的射灯把这里分成一个个阅览区。在右侧,有一片吧台,提供咖啡和精致的点心,如果不是看到后面一排排的书架,你很可能把这里当成是咖啡店或者是一个酒吧。
但没有想到书店里有这么多的人,书店的样式变了,但氛围还在,看书的人更多,有店员安静地站在一旁,花季的年龄,像是勤工俭学的学生,和这里的环境很配。
我十分好奇地在江畔这片转去,在通江街遇到了“雪山书集”;在百盛的五楼找到了一个“书吧”; 端街的“老俄侨古旧书屋”简直是一个宝藏;在红专街的一个老房子里,惊奇地发现,你可以一边喝咖啡一边翻看老板的藏书……
原来书店并没有远去,他们只是像捉迷藏躲起来的小朋友,你用心寻找,便能找到他们。仔细想来,在家的旁边就有几家这样的书店,单位左右也遍布这样的宝藏小店。
书店是驿站,而阅读永远是直通心灵最便捷的道路。
期待一个书店的春天
几年前,有人就提出“拯救实体书店”的口号。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手机、电脑普及的今天,更多的阅读已经转为线上。眼见着报刊亭一个个消失,一些大书店也经营惨淡。2021年,武汉百草园书店、北京盛世情书店、上海复旦旧书店这些颇具知名度的实体书店也都结束了营业,这可以看作是实体书店行业困境的一个缩影。
但创新之道也就是生存之道,还是有一些有识之士在困顿中埋头前行,积极探索着实体书店的“自救”道路。就像我在中央大街走进的那家书店一样,融合文创、餐饮等多种消费业态,强调设计感和空间体验性,就是实体书店行业为引流而摸索出的转型升级的路径之一。
许多实体书店也纷纷在情感牌、专业牌上做文章,以期壮大自己的力量,求得生存的空间。同时,国家也加大力量进行扶持,早在2016年,11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就明确提出:“鼓励实体书店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将实体书店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城镇新建社区商业和综合服务设施中,为实体书店预留经营场所”。此后各地又陆续出台的扶持政策,为实体书店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属性作出了细化规定。
一个健康的“城市书店生态系统”,应当既有大规模的书店书城,也有独立的书店书屋,有线上的“云阅读”,也有接地气的线下阅读群,像一个完整闭合的生态圈,循环再生。
虽然实体书店还面临着很多困境,但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近几年人们阅读方式的不断调整,越来越多的人把阅读的目光投到书香墨韵上,这对实体书店的发展是绝对利好的消息,谁能保证下一个读书的春天不在展卷中到来呢?
无论时代怎么变化,阅读的本质不会改变,读书帮我们打开心灵之窗,读书也让我们遇见更辽阔的世界。全民季读书活动是营造“书香社会”的重要内容,对于使全民充分认识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重要性,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生追求、一种日常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其中,书店的涵养作用不可低估。萤火虽微,愿为其芒,书店正慢慢地回归我们的生活,悄悄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