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转型中教育出版的发展研究

2023-05-23王磊张惠萍

出版广角 2023年5期
关键词:出版物出版社转型

王磊?张惠萍

【摘要】当今社会,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都在加速推进,作为弘扬科技创新文化的中坚力量,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和资源优势成为出版社的发展基准和建设目标。数字化转型中教育出版的发展战略应包括:发挥自身优势,打造优质出版品牌;引进专业人才,加强创新性人才培养;运用技术手段,优化知识展现形式;挖掘用户需求,提供优质读者服务;加强数字出版版权保护宣教工作;扩充合作外延,开拓全新运营渠道。

【关  键  词】出版社;数字化转型;教育出版

【作者单位】王磊,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张惠萍,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中图分类号】G230.7【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3.05.010

一、数字化转型中的教育出版现状

1.传统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现状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国家针对建设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提出了一系列新任务和新要求,不断出台支持数字化转型的规划指引和扶持政策来引导出版社的数字化转型。经过不断积累,各传统出版社已在出版融合发展、创新出版业态、创造内容形态、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数字化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且出版社之间有着真实存在的个体差异,可以相互借鉴的经验不多。归根结底,出版社的数字化转型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需要以自身发展现状为基础,更加体系化、系统化、全局化地推进自身全方位的数字化转型。

2.教育数字化转型现状

经过三年疫情,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教育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新时代教育工作要做到“五个深刻认识和把握”,明确提出要“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我国全面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具有深刻的战略背景,一个强大的数字中国需要高度适应数字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数字教育作支撑,想要建设教育强国就必须使信息化全面赋能教育。教育数字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特征和核心指标,数字化转型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影响现代教育体系构建的速度和质量。

3.出版社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现状

多年来,大多出版社一直致力于数字化转型的改革探索与实践尝试,力求为不同用户群体提供多样化的数字出版服务,因此,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信息技术驱动下简单的纸质图书出版向电子图书出版的转化,而要从内容生产、服务模式、企业管理等多层面综合转型。目前,教育出版的数字化改革已初见成效,但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仍面临诸多挑战,出版社不仅要发挥教育职能的核心作用,还要紧紧抓住数字教育发展战略机遇,以高水平的数字化出版引领教育信息化,更好地服务教育现代化、教育强国的目标。

二、数字化转型中教育出版存在的问题

1.技术成本较高,产业链发展不够均衡

(1)自身技术水平欠缺,引入技术成本较高

当今社会正处于数字化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阶段,置身于数字化浪潮之中的出版业想要实施数字化战略,需引进数字技术,搭建数字系统,改造数字流程,研发数字产品,而实际上有些传统出版社仅有1—2个支撑日常工作的技术维护型人员,尚未形成成熟的技术团队。出版社要想紧跟数字化时代的步伐,就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人才,但这些投入成本较高,对中小型出版社来说较为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字技术应用和数字化转型的进程。

(2)技术力量匹配不足,数字出版发展速度受限

数字化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是出版社、渠道商还是技术服务商等都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快速发展,而现阶段一个明显问题是产业链多个节点的发展速度出现不均衡现象。在数字化转型浪潮里,出版社的技术能力与渠道商、技术服务商等拥有专业技术团队的企业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虽然出版社有着大量长期积累的优质作者和内容资源,但在数字化出版时代,这些长期积累的内容资源由于没有相匹配的技术力量而无法充分发挥作用,使得出版社较难取得数字出版实际成效。

2.内容创新缺乏,增值资源来源不够丰富

(1)创新能力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

现阶段出版社对纸质出版物的依赖程度依然较高,创新能力有限,产品内容和产品形态不够丰富。数字化转型阶段,大批企业进驻教育出版市场,在有限的出版市场容量下,给传统出版带来巨大的冲击。一些传统出版社由于资金有限、资源单一,无法满足新媒体时代线上教育的市场需求,难以和实力雄厚的其他企业竞争,逐渐丧失其作为出版内容提供商的优势。

(2)资源来源单一,较难满足市场需求

出版社的教育资源多来源于固定的教育机构或学校教职工,很少有自主生产的教学资源。互联网时代,只凭借外部提供的少量资源内容进行出版发行,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形态的资源越来越多,若出版社数字化技术水平不足,可能会使得教材数字化建设缺乏动力,尤其在优质稿源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会影响自身对优秀作者资源的把握和积累。

3.相关人才储备不完善,资源整合成本较大

(1)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与出版业发展不匹配

出版社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想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人才支撐。我国出版人才培养体系亟须进一步完善,很多人才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与现代化的出版业发展要求匹配度不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高级营销人才、高级策划人才的培养较难跟上数字技术发展的脚步,导致出版业发展与数字出版物本身的内容和技术脱节。目前,很多出版企业都在进行数字化转型,但适合融合出版时代复合型出版人才的体系化职称晋升和培训体系欠缺,相对应的业务评价标准不够细化,致使复合型出版从业人员晋升通道和发展空间受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出版行业吸收新鲜血液来壮大人才队伍。

(2)传统编辑转型渠道不畅,数字化出版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复合型出版人才欠缺是大部分出版社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专业院校培养的适合数字化出版的编辑人才,可能技术水平过硬,但缺乏实际出版业务方面的经验,策划和编辑水平有待提高。因此,在出版社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承担生产任务的主力军仍然是传统编辑,而长期受传统出版模式的影响,他们主动寻求变革的意愿有待提升。数字化时代,编辑出版方式、营销推广模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编辑因缺乏对信息技术的系统性学习,对数字化的出版流程尚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适应。

4.版权宣传亟须加大,版权纠纷存在隐患

(1)作者版权意识不强,相关法律法规了解片面

与传统出版物相比,数字出版物的版权更加复杂。虽然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条例来规范出版行为,但政策法规有待完善,且作者对其认识和了解有限。由于作者本身的版权意识不足,当权益受到侵害时,很多时候意识不到这是侵权行为,即使意识到也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有效保护自身权益。尤其是教育类出版物,为了更好地为教师和学生用户提供服务,往往会在出版物中附带音视频等教学资源,埋下版权纠纷的隐患。

(2)读者版权意识不强,欠缺知识付费习惯

数字出版转型与改革已历经多年,知识付费逐渐兴起,但大部分读者并没有形成知识付费习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数字作品的复制和传输越来越简洁化和多途径化,这也使得盗版行为愈演愈烈。因用户对版权保护认识的欠缺,数字出版物容易被盗版传播,互联网虽然不是法外之地,但因为虚拟网络的隐匿性,对个人信息及网络行为形成了天然的保护伞,让很多人放松了自我约束。

此外,近几年数字出版物分销渠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各数字平台发展不均衡,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影响了出版市场的良性发展。

三、数字化转型中教育出版的发展策略

1.发挥自身优势,打造优质出版品牌

如今出版行業百花齐放,出版社想要在市场大环境下有一席之地,就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辨识度和竞争力,坚持走特色出版的道路,打造精品出版品牌,通过优质内容、优质服务形成品牌力,引导读者在海量出版物中作出正确选择。出版品牌决定了出版社在出版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品牌的构建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程,选题优化、精品出版、创新营销、人才建设等都与品牌构建息息相关。只有打造精品化、特色化品牌,才能使出版社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才能提升出版社文化传播的社会价值。

2.引进专业人才,加强创新性人才培养

2021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要求推动出版教育发展和融合出版人才队伍建设;2022年中宣部印发《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强调“建强出版融合发展人才队伍”。出版人才队伍建设是出版社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石,要想有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生产力,出版社既要加大数字人才引进力度,也要重视人才的自主培养,根据自身的出版方向和职能定位,有针对性地调整人才引进标准,以满足自身转型和发展的需求。同时,出版社要建立健全编辑培养制度,形成规范化、系统化的编辑培训体系,根据实际业务情况开展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业务培训,增强编辑的创新能力和业务能力,培养编辑在选题立项时的市场意识。整体来看,出版社要解决好出版行业转型发展与人才队伍建设之间的矛盾,做好编辑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促使出版行业持续发展,为出版强国提供助力。

3.运用技术手段,优化知识展现形式

数字化时代,要想提供更加优质的数字产品和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支撑。技术驱动下的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升级,目标是提高教材教参附加值,降本增效,赋能内容生产,打造新产品,提高新服务,创造新价值。在新业态新模式下,无论是生产经营方式的改变还是业务营销模式的改变,出版社“内容为王”的原则是始终不变的。

在数字出版环境下,载体已发生改变,内容呈现方式也逐渐多元化。出版社应在内容的深度开发和形式创新上齐头并进:一方面,需要确保内容的质量和准确性,精选优质的素材资源,通过严格的“三审三校”保证教材内容的严谨和正确;另一方面,要通过技术手段挖掘更多产品和服务可能性,采用恰当的展示方式,将内容进行解析与重构,打造新媒体矩阵。比如,为学生和用户提供集纸质教材、音视频、线上知识服务、教学评价分析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知识服务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容,掌握学习进度,进而提升学习效果。

4.挖掘用户需求,提供优质读者服务

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教育出版的形式不断推陈出新,云课堂、融媒体教材、慕课平台、在线题库等教育模式先后涌现。互联网时代,用户需求逐渐个性化和多样化,出版社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想要充分发挥教育职能,就要运用“内容+服务”的全新服务模式来满足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整套的学习教育服务方案。

传统出版时期,教育出版主要是通过知识内容的出版发行来为出版社创造价值和利润,出版社仅承担内容提供商的责任。而在互联网时代,出版社对教育出版职能的认知不能再停留在为教学提供教材教参上,而是要积极寻求开拓,探索研发多种产品形态和服务形态,既满足教师传授知识的需要,又切实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出版社要依托大数据技术推测读者使用模型,为读者用户提供精准服务,实现“内容+评价+技术+平台”的多元化教育服务产业布局,赋予教育出版全新活力。

5.加强数字出版版权保护宣教工作

出版社作为出版物的生产主体,要不断强化版权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在进行有序良性商业竞争的同时,维护出版产业的公平环境,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一方面,出版社要主动向作者宣传版权相关法规条例,以身作则遵循先授权后使用的基本原则,合法合理地开展出版工作,加强诚信建设,给予作者应有的尊重,与作者在利益分配中实现双赢和互利。另一方面,出版社要主动深入校园,开展版权相关讲座培训,为在校教职工加强版权宣传普及,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鼓励在校教职工出版更多优质图书。

6.扩充合作外延,开拓全新运营渠道

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以及出版物形态的多样化发展,为出版物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新的可能。出版物营销应在传统出版营销策略的基础上不断延伸和发展,既延续传统出版营销的理念和策略,又有所创新。不断创新的技术,多样的数字化营销平台,全新的数字化消费环境,为出版营销模式创新开辟了新的道路。出版社可将同一个选题内容打造成多种形态的出版物,不再局限于数字化初步阶段的复制粘贴,结合传统渠道、自媒体营销、第三方渠道推广等方式,形成规模化、有针对性、稳定灵活的营销模式,助推出版业快速、健康发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传统出版行业带来了极大冲击,同时也带来了转机。信息技术对出版业的赋能,使出版物突破了原有传统的出版流程模式,在内容形态和营销方式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这也为教学模式带来了新的可能。出版社只有顶住压力,主动寻求变革,积极开拓创新,才能在新的出版生态中占据一席之地,继续发挥自身文化传播、教育传承的职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将出版产业做实、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蔡立媛,赖明妍. 浅谈信息时代数字出版侵权问题及对策[J]. 西部学刊,2018(12):17-19.

[2]张米. 加强数字出版编辑人才建设推动地方出版产业融合发展[J]. 采写编,2023(3):151-153.

[3]谢冠伦. 教育+出版+技术:融媒体出版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全国新书目,2022(11):141-144.

猜你喜欢

出版物出版社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我等待……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转型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7年出版物
沣芝转型记
Global analyse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ea ice, and night marine air temperature since the latenineteenth century
Arctic sea ice decline: Faster than forecast
2015 年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