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茜:零垃圾生活的实践者
2023-05-23行走的鱼
行走的鱼
家里不装空调,冬天取暖全靠木炭;做饭的燃料,是顺手从山里捡的木柴;手工制作洗碗、洗澡、洗衣用品;果蔬自己种植,采摘后2小时内吃完。这就是85后女教师张茜的零垃圾生活,她的目标是建立中国最彻底的零垃圾社区。
本文主人公張茜
向往自然,萌发新想法
1985年出生的昆明人张茜,来自农村,是一名美术教师,开办有一个名为“野孩子艺术空间”的工作室,专门教孩子学习艺术。不过,她的教育观念跟一般人不太一样,她认为知识固然重要,但孩子能接触到的东西多一些自然元素更好。
2019年初,母亲对她说,想把旧房子重新改造。于是,张茜赶紧张罗着动起手来。
母亲的房子位于昆明市中心,有一个露天阳台。张茜惊讶地发现,母亲是一个非常注重环保的人。厨房里洗菜的水,她会用一只桶积蓄起来,然后浇花。
她还在阳台的角落,搭了一个小小的棚子,菜叶、果皮堆放起来发酵,就成了阳台菜园的肥料。这样一来,母亲几乎不用上街买菜。
张茜在心里暗暗称奇,母亲的生活习惯,竟与她专门研究过的朴门永续理念相吻合。于是,她帮助母亲进一步改造了阳台,在阳台上建了一个干湿分离的旱厕,方便对厨余和粪便再利用。
改造完母亲的旧房,张茜突然意识到,原来在环保方面,繁华的都市可以有很多可能性,比如减少垃圾排放,在阳台种植蔬菜水果自给自足……
张茜又联想到几年来,疫情原因阻断了人与自然的联系,逼仄的城市生活空间令人憋闷,远不如乡村生活舒展自如。就在那一刻,她萌生出一个想法:到农村去找一个地方,让身心更接近自然,尝试过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
张茜把这个想法跟丈夫说了之后,丈夫也十分赞成。于是,她开始四处寻找、考察“心中之地”。她花了近两年时间,最终选中了一个名叫八角地的村子。
八角地位于昆明市最北端,整个村坐落在一个环形山腰上,离市中心约两个半小时的车程。几年前,根据国家扶贫政策,村民们全部搬迁走了,留下了36个院子。
那天去的时候,眼前的八角地,古板屋顶、夯土墙面、青苔小径,云起雾落,如仙境一般,正是张茜心中所想的地方。随即,张茜和朋友租下了整个村子,租金150万元,租期为20年。
零垃圾排放,改造新家居
2021年6月,张茜和丈夫关闭了经营多年的工作室,卖掉市区的房子,离开喧嚣的城市,来到八角地,开始改造属于他们的新家。
八角地的房屋非常有特色,户与户分散而居,家家户户的地基全部是用石头垒成,房屋框架用的是当地的树木,而墙则是用厚厚的泥土夯成。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屋顶了,清一色的石板盖顶,给人一种稳重、安全的感觉。
张茜选中的新家,位于村子最高处的西北角,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由一栋两层楼的木房和两座厢房围成一个三合院,中间是一个很大的院子。不过,因年久失修,部分地基已经下沉。
改造就从院子着手。院子原来是水泥地,张茜改成了菜园。她还将敲下来的水泥做成了两张石床。
厨房基本沿用了原来的布局,没有做特别大的改造,只是在朝向院子的一面,安装了落地玻璃,然后把内部空间全部打通。坐在厨房里,一眼就可以看到对面青翠的大山。
最有意思的是,原来的猪圈,张茜把它改造成了书房。先进行除湿,再将整个屋顶翻修一番,并加了保温层,最后盖上石板。
除此之外,猪圈的夯土墙、石头墙、小矮门,都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唯一的改变就是增加了几扇窗户,让采光更加充分一些。
主房位于北侧,共有两层,她们把二楼全部打通,增大了空间,平时可以在上面练瑜伽、弹琴、看书。
在改造过程中,张茜遵循可回土、可回收两个原则,不产生新的建筑垃圾。因而像地板、家具、厨具、电器之类的生活用品,都是张茜从原来的工作室和家里带过来的,如果不是非常有必要,她绝不添置新用品。
改造之后,张茜不禁佩服起村民的智慧来,厚厚的土墙、屋顶的石板,起到白天吸热晚上散热的作用,住在里面白天很凉快,夜晚则十分暖和。
可是,一家人要过日子,总会产生生活垃圾,怎么处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张茜在菜地上建了一个移动鸡舍,里面分别养鸡和兔子,菜叶和根茎就作为鸡和兔子的食物,然后把鸡和免子不吃的土豆、水果皮等放在堆肥桶里,发酵后作为肥料改良土壤。
那么排污怎么办?这也难不倒张茜。她们一家人提倡以素食为主,尽量减少油污产生,使用自制的不含有化学添加剂的洗浩精、沐浴露、洗发水,排出的水就可以直接进入菜园里了。
张茜在八角地的新家
厕所则被改造成干湿分离型,粪便进入化粪池后,在里边加入活性炭,三级净化后变成有机肥,直接成为蔬菜种植的肥料。
这样,通过一系列的处理,生活基本实现零垃圾排放。
不过,也有让张茜烦恼的问题,就是塑料的处理。为了减少白色垃圾,她们下山购物时,都是使用背筐或者布袋,如果确有必要使用塑料袋,就尽量做到反复使用。对于易拉罐、电池之类比较难处理的垃圾,就转移到山下垃圾分类桶妥善处置。
尽管这样,还是不可避免地有塑料产生,像一些糖果、饼干的小包装袋,还有被其他人带上山的塑料袋等,张茜正考虑将它们做成塑料砖,在建筑上发挥作用。
向山而居,开启新生活
2021年11月,经过近半年的努力,八角地的新家改造、装修完成,张茜一家三口正式搬家,成为新村的第一户村民。
每天,张茜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坐在厨房里,一边看书一边喝茶,偶尔一抬头就會看到前面青翠的大山。每到此时,她好像真正体会了古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那种物我两忘的境界。
更多的时候,张茜会带着8岁的女儿,在菜园里观察土壤的情况,教女儿种植各种蔬菜,详细地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陪伴,成了张茜最好的教育方式。
她会告诉女儿,什么叫轮耕,比如这一季种过白菜,下一季可能就会种莴苣,不能在一块土地上频繁种植同一种植物。
她和女儿也会把十字花科和菊花科交叉种在一起,这叫同伴植物,你帮我驱虫,我帮你固肥,可以减少人工介入,植物也会生长得更好。
在这里,女儿找到了她这个年龄段应有的快乐,不迷恋手机、不看电视、不玩游戏,也不用做作业到深夜。她们一起捡拾村子周边的垃圾,一起爬山、运动,蜘蛛、毛毛虫成了女儿最好的“玩具”。
或许有人担心这会耽误孩子的学业。张茜则认为,孩子的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大人们能给予他们的只是方法,而生活中最具生命力和无限可能性的只有自然,孩子的好奇心被唤醒,主动去观察、感受自然的能力才是她自己习得的。
当初张茜租下村子的初衷,并不是为了避世,也不是为了养老,而是想跟一群有共识的朋友一起,建立一个最彻底的零垃圾社区。因此,她需要有新的村民加入进来,租金按照居住面积共担。
消息传出后,立即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他们都希望成为村里的一员。
但是,并不是说加入就可以加入,张茜说,只有那些真正热爱自然的人,才可以成为这个村子的村民。
对此,张茜有着明确的要求,不管是什么人,都不能改变原建筑的风貌,整个村子的夯土墙、石板顶不能改造,也不能使用任何含化学添加剂的东西和化学制品改造房屋,同时整个村子不会建立集中的污水处理系统,所以每户每院须在房子周边建好排污系统。还有一条,素食主义者可以优先考虑。
虽然条件有些严苛,但仍然吸引了不少志同道合的人。经过严格的筛选,目前已有2户新村民搬入,开始了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还有4户分别来自上海、北京、玉溪的村民,即将修缮改造房屋。
在张茜的规划中,未来的村民包括两类,即常住居民和短住居民。常住居民是整个村子的核心,主要从事自然农耕、自然医学、自然教育3种职业。
很多朋友不明白,张茜卖房、放弃事业上山到底图什么。张茜说,她想尝试另一种生活方式,即身心能更接近自然、能跟孩子共同成长、能通过勤劳的双手创造自足和心安的生活。
谈到将来的打算,张茜说:“20年的租期满后,我58岁,那时孩子也大了,她可以去做想做的事情,我可能会去一个更深的山,探索一些新的可能。”
责编/高爽
E-mail:35924059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