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促进西藏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状检视
——基于3134份教师智能教育素养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2023-05-22郑智勇宋乃庆
肖 林 郑智勇 宋乃庆
(①西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②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 ③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西南大学分中心 重庆 400715)
引言
西藏自治区作为国内最大的藏族聚居区,囿于历史、地理及自然环境等因素规约,教育信息化成为西藏基础教育走向教育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1]。2018 年,教育部出台《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三全两高一大”发展目标和“互联网+教育”实施计划,强调教育信息化必将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擘画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十四五”时期发展的新主题。对于西藏基础教育领域而言,高质量教育就是符合西藏基础教育发展的特色规律,从“量”与“质”出发,构建达到未来优质状态的教育。2021年,《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强调要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实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提高人才队伍信息化管理水平,推进智慧教育建设,实现教师能力素质、教学质量、教育资源配置等“六个提升”。而教师作为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建成西藏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的重要砝码。要真正实现教育信息化促进西藏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需充分重视教师这一关键变量。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的全面提高是有效推动教育信息化和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基于此,本研究尝试挖掘影响中小学教师智能教育素养发展的主要因素,剖析西藏地区的教育信息化进程,并据此提出教育信息化促进西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可行建议。
信息化最显著的特征是信息与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2],“人工智能+教育”“区块链+教育”“机器人教育”等智能技术辅助教学策略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表征,这些新兴技术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契机。作为青藏高原主体区域的西藏,囿于其自然因素、物理场域及其教育自身的特殊性,比其他地区教育更加迫切地需要加快教育信息化的进程[3]。然而,在西藏基础教育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技术弱化了学科间的界限,对原有教师存在的内涵形成“动摇”“廓清”与“替代”态势,其中既有教育工作者的主观原因,也有外部因素。对西藏中小学教师而言,有必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4]政府作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责任人”,2015年,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要加大教育援藏力度,重点加强以数理化学科为主的内地老师进藏支教;2016年,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正式启动,派出骨干老师赴内地对口援藏省市跟岗培训;2018年,《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创新培训平台及其对口支援地区的通知》提出在未来三年内对口支援中西部深度贫困地区,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等。
教育信息化的改革涉及教学观念、方法、模式等内容,这场变革成功与否,关键在教师。近年来,我国为顺应国际社会教师队伍发展的趋势,先后出台《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等一系列人工智能教育政策与行动规划,助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教育整体变革的内生变量,将推动“工业化教育”向“智能型教育”转变,重构教学方式创新、管理流程再造和评价体系[5]。因此,大力发展教师智能教育素养迫在眉睫。[6]2018 年,《关于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提倡教师要驾驭人工智能,开展智能教育素养提升行动,为智能教育开展培养一批“种子”。2022 年,《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强调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信息化,探索人工智能助推教师管理优化、教师教育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的新路径和新模式。基于此,研究试图在充分调研西藏中小学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的基础上,分析西藏基础教育管理机制、基础设施配置、教学资源、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等影响因素方面的发展现状,以期对西藏乃至整个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生态系统实现健康、稳定、高质量发展有所助益。
一、文献综述
(一)西藏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实践研究
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成为推进西藏教育转型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为此,西藏自治区教育厅从长远考虑和基础建设入手来加强信息化进程,启动实施“西藏教育珠峰旗云”计划,并于2018 年底完成了一期工程——西藏教育珠峰旗云平台的建设工作,实现了自治区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融合发展,成为全国“互联网+教育”的示范区,走出了具有西藏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之路。2019 年,西藏三成以上的基础教育学校实现智慧教育全覆盖,信息化发展指数达到86,整体水平达到西部中等水平。其中,北斗西藏应用示范项目及配套项目建设,更是加快藏语文信息技术应用,建设面向南亚数字港的进程。
学界围绕西藏地区教育信息化也展开一系列研究。乜勇等[7]认为要实现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政府需加大软硬件教学设施的投入,开发藏文化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加大西藏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培训,落实混合式学习新模式等;邓明文等[8]分析了西藏乡镇及农牧区基础教育的战略难点,从师资、财政预算、配套政策等方面提出对策。郑智勇等[9]提出要以教育信息化为抓手,通过构建教育信息化平台、打造“互联网+教育”国家示范区、“1 对1”指导和帮扶、信息化教学改革发展等措施助力西藏城乡共享优质资源。黄慕雄等[10]通过构建U-GC-S治理模式,提倡内外联动帮扶西藏林芝地区教育信息化水平;宋乃庆等[11]从数字化资源平台建设、教师信息素养、师生教学关系等方面提升西藏中小学在线教学的具体路径。基于已有文献,西藏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路径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投入、师资力量等方面。考虑到西藏基础教育问题的特殊性,不仅要研究宏观视角的均衡,也要从西藏本地教育实际出发探析教育信息化发展问题,从多个角度真正为促进西藏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实践价值的理论参考。
(二)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研究
在政策鼓励和实践呼唤下,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教育领域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议题,迅速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国内学者围绕这一主题,从不同层面对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开展了持续的研究,多聚焦理论层面、综合层面、比较层面三种类型。其一,理论层面。柳海民等[12]从复归学校教育优势、资源配置体现积极差异、落实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等方面加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认知。宋乃庆等[13]从增值评价的规划设计、评价体系、多元参与、结果有效利用等方面助力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程建平等[14]认为教师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施高质量基础教育的根本力量,要确立教师教育在教育事业发展中、教师教育在教育经费配置中的优先地位;其二,综合层面。李政涛[15]认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整体式、体系化的变革与发展,提出“五育融合”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其三,比较层面。杨小微等[16]提出参照借鉴共同经验的同时兼顾差异化、特色化战略思路等强化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位。
梳理发现,我国目前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多以理论研究为主,试图从宏观、中观的视角廓清我国不同区域间、城乡间的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问题,但对微观视角下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同一学校不同群体之间的问题研究鲜少。此外,也缺乏对特殊群体(如少数民族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残障学生群体等)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存在问题的研究,由此造成许多规范性研究缺乏深度和适切性,而能够指导或预测未来西藏基础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乏善可陈。
(三)教师智能教育素养及其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人工智能是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成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必然会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智能教育素养可以说是信息素养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拓展和延伸。关于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王丹从教学与管理效能、人才培养模式、个性化学习、智能伦理与价值规范等方面对其内涵进行了解读,把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看作一种综合性素养[17];胡小勇则认为教师智能教育素养是教师借助教育人工智能赋能师生创意协同共生的教育实践过程;[18]李湘认为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主要包括与人工智能有关的知识、技能、能力以及伦理态度。[19]由此可见,智能教育素养是人工智能时代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必须主动适应人工智能、大数据、协作学习等智能技术支持下的教育教学变革,助力智能教育和教育数字化转型。
然而当前,教师智能教育素养发展仍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受到各种影响因素的制约和束缚。李文认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受到学校制度、培训研修、自我效能、技能基础、应用氛围等因素影响;[20]石兰月通过对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实证调查,分析了信息化教育资源配置、教师信息化教学意识、学校性质与学校位置等影响因素;[21]蔡慧英等人认为数字教育资源质量、技术服务支持、校园文化支持及教师自我效能感是影响我国教师数字教育资源使用的因素;[22]尉小荣等人探析了特殊教育信息化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信息化管理措施、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教学应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和信息化保障机制五个方面。[23]概括已有研究成果发现,教师智能教育素养与学校管理机制、信息化基础设施、教学资源、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等方面因素密不可分,也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所在。
二、研究过程与设计
教育发展的核心是质量,而教师始终处于教育质量生态系统的核心区域,所以无论是基础教育高质量的提升还是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都离不开广大教师,离不开教师综合素养的大力提升。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的培养和发展,成为基础教育高质量的智力支撑和重要基础。循此,研究以西藏中小学教师智能教育素养影响因素为调研背景,明确调研问题,设计教师调查问卷工具,面向西藏自治区中小学教师发放调查问卷。
(一)研究问题
1.在教师智能教育素养视角下,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机制、信息化基础设施、教学资源及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各因素的整体表现水平如何?
2.不同城乡、学段间西藏基础教育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二)研究工具设计
基于文献研究,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信息化管理机制、基础设施、教学资源、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等四个方面。通过四个方面的数据采集也能充分反映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的发展现状,为此,研究基于信息化管理机制、基础设施、教学资源、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四个方面进一步建立了问卷设计框架,明确了每个基本要素的二级维度和具体观测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教师调查问卷框架
研究基于上述要素特征框架,设计教师智能教育素养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的各个细化题项。问卷包括基本信息部分、管理机制、基础设施配置、教学资源、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等五个部分内容,除基本信息部分外,其他选项采用Likert 五级量表,分为非常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一般符合、比较符合、非常符合五个等级,依次计为1至5分,共有选择类题目45道。在正式发放问卷前,研究开展了预调研工作来验证问卷的信效度,预调研阶段共回收有效问卷156份,分析结果显示,问卷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912,各子项系数也均在0.80 以上,KMO 系数为0.918,综上可见,该教师智能教育素养影响因素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可以用于大规模教师调研。
(三)研究对象与数据采集
面对纷繁复杂的数据,如果没有科学有效的工具,带给人们可能更多的是碎片化的信息和惶恐、焦虑的情绪,甚至误导教育决策。[24]研究主要采取网络发放问卷随机抽样方式,对西藏自治区下辖6个地级市(拉萨市、日喀则市、昌都市、林芝市、山南市、那曲市),1个地区(阿里地区)的中小学教师进行大规模问卷调查。其中调查问卷覆盖语文、数学等不同学科和不同年级教师,包含城市、乡镇和农村,共回收问卷3134 份,剔除数据不全样本,回收有效问卷2827份,有效率90.2%。
三、研究发现
(一)整体水平现状
研究从信息化管理机制、基础设施、教学资源、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四个维度分析了西藏基础教育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从整体上看,西藏中小学教师在信息化管理机制满意度最高,但是在信息化基础设施、教学资源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显著较低。
1.信息化管理机制方面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动态的过程,良性的教育信息化管理机制关系着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健康持续发展。教育信息化管理机制主要有两个层次:其一,基于国家或地方政府的宏观视角,结合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整体发展的需要,制定硬软件设备等教育实践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实施方案等;其二,基于学校层次的微观视角,制定学校教育信息化规划目标与实施方案,并对其进程进行管理监控。值得注意的是,学校信息化系统的发展与建设规划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这也是此部分研究重点。
数据显示,83.67%的西藏中小学教师反映学校制定了教育信息化相关的发展规划或学期计划。但在教育信息化管理方面,部分学校的激励机制呈缺位状态。如在“学校为鼓励教师开展智能教育教学活动,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机制(如职优评比等)”的选项中,选择“非常符合”与“比较符合”分别仅为9.13%和31.21%。而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不足,即教育决策者以及实际工作者对教育信息化所持有的思想观念与能力,也成为制约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机制甚至是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和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但在“学校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很强”的选项中,选择“非常符合”与“比较符合”分别为12.79%和34.12%,二者之和仅占46.81%,不足五成,另外,尽管有些学校经常强调要做好信息化管理,但在具体实施上仍有所迟缓懈怠。如在“学校有配备专门的教育技术教师”的选项中,选择“非常符合”与“比较符合”分别为12.73%和32.06%,也不足五成。信息化效率的实施无疑会影响西藏中小学教师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态度和动力,值得重视研究。
2.信息化基础设施配置方面
信息化基础设备、网络配置与覆盖情况直接决定了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和教学模式能否有效系统、全面覆盖,是教育信息化促进西藏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石。调查显示,72.91%的教师表示目前学校师生应用交互式白板、投影仪或类似的演示媒体非常普遍。在“学校的互联网连接可靠且快速的”这一选项选择“非常符合”“比较符合”“一般符合”共计84%。由此可见,西藏基础信息化学习设备和网络覆盖率可以基本满足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需求。
然而,西藏中小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中过于重视硬件建设而忽视后期软件资源的匹配,也造成设备的“建而不用”问题,导致资源浪费现象。有36.82%的教师反映学校配备了丰富的数字媒体资源和先进的智能教育设备,但在实际中使用率不高,缺乏配套支持。换言之,虽然教师能够通过多种基础设置设备获得信息教学的机会,但在信息教育设备的更新保障方面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3.信息化教学资源方面
信息化教学资源是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和学生进行信息化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媒介,成为保证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首要条件。调查显示,61.2%的教师反映学校搭建了网络教学平台,学科网资源平台,提供相关教育资源服务(如“名师课堂”“在线开放课程”“网络公开课”等),不难看出,目前西藏地区数字化教学资源及相关平台基本得到保障,多数教师可以获得信息化教学资源方面的支持和条件。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资源弥补了西藏传统教学的弊端,但研究发现西藏中小学信息化教学模式存在应用范围狭窄,应用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大多停留在对信息技术运用的浅层阶段。如34.1%的西藏中小学教师反映“学校目前拥有的信息化等智能技术资源不适合我的课堂教学,对我来说作用不大”。究其原因,囿于上级政府集中供给教学资源,虽有利于实现标准统一,但常会出现资源供需不匹配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教师的教学体验。仅有43.62%的教师对学校配备相应人工智能课程资源以及学校教学资源的总容量感到满意。另外,教学资源的适切性在一定程度上也约束了优质教学资源与教学服务向学生学习的进一步渗透,阻碍了西藏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水准,应成为今后关注的重点。
4.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方面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由于改变了教学环境构成、资源条件以及知识信息的传播与获取通道,成为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和关键[25]。它包括信息化教学理念和信息化教学技能两个方面。[26]调查发现,尽管多数西藏中小学教师已开始意识到信息化教学是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的深度变革,但并未真正理解信息化教学的本质规律。有39.15%的教师反映对信息化教学的理论和原则掌握不够,缺乏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本体性知识。
调查还发现,西藏中小学教师在信息化教学技能水平上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年龄偏大、与外界沟通交流较少”的教师占35.12%,36.12%的教师表示任务繁重,没有时间也不愿意学习信息化教学的知识技能,存在一定的职业倦怠感;仅有26.19%的教师表示会使用基础智能工具,如运用智能识别工具提取文字、利用智能工具组卷、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设计实验等。据此,虽然目前西藏地区中小学教师已经具备较强的信息化教学意识,但教师在信息化教学活动多元性和优质性以及评价反馈与个性指导方面仍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二)差异性研究
为进一步了解城乡之间、学段之间西藏基础教育教育信息化发展差异性,研究使用方差分析的方法对已有调研数据进行深度分析。
1.城乡差异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城乡之间在管理机制的实施保障水平呈现显著差异(p〈0.05),其中城市3.42分,高于乡镇3.19分、农村3.21分;信息化基础设施配置的网络覆盖与硬软件设备水平呈现显著差异(p〈0.05),在网络覆盖方面,城市3.35分,高于乡镇3.24分,但却低于农村3.46分;在硬软件设备方面,城市3.84分,乡镇3.65分,农村3.72分。另外,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与适切性等水平呈现显著差异(p〈0.05),其中在资源利用率方面,城市得分3.16 分,显著高于乡镇3.06 分,农村仅有2.98 分;在资源适切性方面,城市得分3.36 分,乡镇和农村均为3.22分;在教师信息化评价能力方面呈现显著差异(p〈0.05),其中,城市得分3.31 分,显著高于乡镇3.29分,而农村仅有3.15 分。从整体上看,城区在管理机制和教师信息应用能力方面表现要好于乡镇和乡村地区,但在资源设施的网络覆盖层面,农村教师表现略好于城区和乡镇教师。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在于城区教师日常学校教学体验较好、疫情期间城区教师网络教学体验与线下教学体验的落差较大,导致城区教师对网速等方面的满意度较低,这一点也在得分中得到印证(城区教师网络覆盖得分仅有3.35分,低于农村教师)
图1 城乡之间各要素得分情况对比
2.学段差异
研究将西藏中小学教师按学段划分为小学、初中和高中三类。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所有12 个要素中,除资源总容量要素外,三个阶段的教师得分均呈现差异显著(p〈0.05)。其中,小学阶段教师在信息化制度建立和激励机制、教学评价能力等方面得分最高,分别为3.19 分、3.31 分、3.30 分;高中阶段教师在实施保障和硬软件设备、资源适切性以及信息化教学意识方面得分最高,分别为3.46 分、3.98 分、3.62 分、3.95 分,但在制度建立与激励机制方面得分不高,仅为2.96 分、3.23 分。高中教师在学校管理机制中制度建立和激励机制的得分较低,可能意味着调查被试中的高中教师主要以教学为主,对学校的制度规则、政策制定、学校事务等方面的工作主动关注不高。
图2 不同学段之间各要素得分情况对比
另外,从整体看,初中阶段教师除了在基础设施中网络覆盖、教学应用能力有优势外,其他要素方面得分在三个学段中均不太高。究其原因,初中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要求更高,授课内容最多,难度最大。而小学教师的教学主要以启蒙、引导为主,难度较小。然需要指出的是,西藏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教师信息教学应用能力得分普遍较低,均值分别仅为2.74分、2.90分、2.65分。未来如何有效地提升西藏乃至民族地区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以加快推进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进程的相关研究亟待开展。
四、讨论与建议
目前来看,教育信息化促进西藏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目前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教师智能教育素养得到极大的提升,实现了在教学、管理等方面不同程度上的教育信息化。然而,诸多因素导致目前西藏中小学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的水平还无法有效满足教育信息化促进西藏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具体体现为:管理机制滞后、基础设施配置欠缺、优质教学资源缺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羸弱四个方面。为进一步提升教师智能教育素养,促进西藏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结合调研结果,研究从管理机制、基础设施配置、教学资源、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等四个要素提出若干建议:
(一)坚持高位推动,强化西藏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管理与应用机制牵引
管理机制在教育信息化促进西藏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占有重要作用。首先,西藏可借鉴国内东部发达地区经验,从宏观层面出台相关的支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信息化政策法规、标准。如确保基础教育信息化经费的投入力度,设立基础教育信息化专项建设经费,统筹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配置标准、保障性经费标准以及出台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价与激励机制等;其次,西藏各级教育部门可尝试建立基础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组织开展西藏基础教育信息化示范基地的建设与评选,评选出一批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优质学校,通过示范学校的交流分享,开展“优质学校帮扶薄弱学校”活动,为不同类型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搭建交流平台;除此之外,由校长针对本校教育实际,制定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建立学校信息化设备资源使用、评价激励机制,确保学校信息化设备和资源的高使用率,使西藏信息化资源真正惠及师生发展;最后,增强西藏教育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规划、统筹、协调和执行能力。自治区教育厅可尝试统一安排课时与管理课程,通过统一部署推动培训课程内容的落地,开展西藏中小学校长领导力和相关人员信息化管理能力培训。
(二)协同多元主体,整合西藏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体系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多领域互动过程,如何有效地整合西藏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实现信息、数据、实体等深度融合,对于信息资源管理与应用至关重要。应建立西藏政府、学校、企业等多级资源建设主体的协调联动和合作机制,整合西藏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市级教育信息化主管部门引导和推动各区域达成区际教育信息化共建共享的合作愿景,对下辖区域施以积极的政策导向和宏观协调,给予有效的政策保障和充足的经费支持。如保障西藏中小学电脑、投影仪、智能一体机等设备的配备标准,应对5G移动网络、物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同时,通过试点探索利用宽带卫星实现农牧边远地区学校互联网接入、利用信息化手段,全面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实现信息化教与学应用覆盖西藏基础教育全体师生。
另外,西藏各级各类中小学校要在区域主管部门的指引下,将信息化建设与教学应用相结合,构建以信息化教学为导向的资源应用环境,创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方法,积极开发出适用于本校的教育教学资源。除此之外,加强促进校际合作,避免形成“信息孤岛”,克服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中的“时空矛盾”。如藏文教师可与不同学校信息技术教师互相探讨,合作开发藏文教学软件资源等。
(三)消解“路径依赖”,提升西藏内部适切性资源开发的能力
路径依赖[27]是由道格拉斯·诺斯提出来的西方经济学术语,指经济领域存在惯性,一旦进入某种轨道,很容易对原始路径产生依赖。路径依赖产生的后果存在某种不可逆转的自我强化趋势。在西藏甚至整个民族地区教学资源开发的变迁中,不少学者多主张引进外来教学资源的行为惯例,并产生路径依赖,形成“锁定效应”。诚然,引进发达地区先进资源是较为重要的外部影响因素,但若单一引用外来资源作为西藏本土教学资源,不免有落入“秃头悖论”或“谷堆悖论”之嫌。因此,要遵循“以需求为纲”的技术供给思维,鼓励西藏本土教师开发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显得至关重要。
具体过程中,一方面强化资源开发的师资队伍建设,为教学资源适切性提供智力支撑。要推进西藏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可持续发展,需打造一支具有较高技术水准、人员稳定的资源开发队伍,所有参与资源开发的人员要紧密结合现行藏文教材,按照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标准要求,熟练掌握多媒体素材处理技能,完成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另外,关注体验,强化西藏本土资源设计理论指引。西藏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涉及不同课程,课程内容不同,资源呈现方式也会有所区别。不同课程内容的资源开发均需在相关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设计和创设,以避免被异化为机械的“技术之较量”而与教育发展规律相背离。此外,西藏应继续依托相关资源共享平台,加快对散落教学资源进行加工、归纳和整理的进程,注重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尤其双语教育理论和教学实验研究的筛选,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使西藏基础教育资源数字化、网络化、系统集成化。
(四)凸显应用导向,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的实效性
在智能化时代,教师能否理解抑或充分适应以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驱动的信息科技,对一个学校乃至一个地区的教育教学会产生深刻影响。针对西藏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初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难题,其一,更新培训思维。培训者应以平等的心态对待西藏等民族教师的教育实践与知识,摆脱“先进”与“落后”的预设桎梏,针对西藏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教师需求,分层分组地提供具有高实效性、高针对性的培训。其二,强化培训实践。培训内容应注重课堂教学应用,在教授教师如何使用音频、视频等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教学情境的同时,更应该在培训中加上实践操作的内容,尤其重点关注西藏教师实现“信息化教学技术”与“学科内容”融合的方法与路径。最后,强化应用氛围。加强西藏基础环境建设,创造丰富的信息技术条件,鼓励教师尝试、体验、创新,营造信息技术应用氛围。
另外,针对西藏不同学科的教师在人工智能技术教育应用初期,往往会追求技术的应用效率,忽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问题。研究建议在西藏中小学教师培训过程中,要使教师认清技术知识仅作为教学法知识的一部分而存在,技术是教学辅助手段;加强信息化教育应用能力的人机界限、明晰伦理责任[28],摒弃技术功能和应用层面的风险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