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课本剧中人物形象的揣摩策略
2023-05-22陆燕婷
陆燕婷
摘 要 叙事类课文可分为描写详细的现代文和言简意赅的文言文,在编演这两类课文的课本剧时对人物形象揣摩作分类指导,有助于学生深入研读文本,准确把握主旨,深刻把握人物形象特征。
关键字 课本剧编演 人物形象 揣摩策略 《藤野先生》 《桃花源记》
采用编演课本剧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精读课文、深入揣摩人物形象的热情。笔者将叙事类课文分为描写详细的现代文和言简意赅的文言文,谈谈在课本剧改编时如何加强对人物形象揣摩的分类指导。
一、描写详细的现代叙事文本的人物形象揣摩指导
鲁迅《藤野先生》是描写详细的现代叙事文本,改编课本剧时要依据文本整合有效信息。
圈点勾画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课文对藤野先生有详细的正面描写,将这些正面描写圈点勾画出来进行研读分析,有助于在课本剧改写、表演中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表现到位。如第六段初见藤野先生时有直接的外貌描写“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第九段侧面写藤野先生衣着朴素,冬天常穿一件旧外套;有时甚至会忘记领结。圈点勾画这些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不仅可以在课本剧中确定藤野先生的外貌、衣着,其不拘小节也可表现到位。藤野先生的语言和动作,文中有详细的正面描写,因而课本剧每一个场景安排都可以根据圈点勾画文中的正面描写来编写。侧面描写可以加深学生对人物品质的理解。比如,作者第一次拿到藤野先生帮忙添改的讲义后的心态——“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可见帮忙学生添改讲义并非藤野先生的工作任务,而是对中国学生没有民族偏见之举;“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突出了藤野先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关联分析前后文内容。改编课本剧,揣摩人物形象,需要结合前后文内容来推断其合理性。藤野先生自我介绍时说:“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声调是“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在课本剧编演中应如何处理呢?
首先,藤野先生的发音是日语,因而搞怪滑稽的发音绝不可能,后排学生发笑的原因不是藤野先生的语音语调问题,是针对其穿着与神态的。其次,一般的自我介绍,会说“我叫藤野严九郎”;“就是”二字,意味着藤野先生知道自己在学生中——甚至在新生中,是颇有名的。关联分析后文,后面坐着的留级生给新生讲教授的掌故,连藤野先生穿衣服不讲究被当成扒手之事也不例外。藤野先生对此毫不在意,直接告訴学生,自己就是传言中的那个老师。再结合前文,日本人对读书人是尊重的,连学生住在包办囚犯伙食的客店都觉得不合适,可知老师的尊重。藤野先生对学生看似不尊重的笑声和传言能淡然处之,足见其胸襟气度。因而编演课本剧时,此处的声调是“缓慢而很有顿挫的”,表情是严肃淡然的,不存在滑稽搞怪的音调。
查询了解时代背景。鲁迅告知藤野先生,自己将不再学医。藤野先生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课本剧编写时,应结合背景特点来理解。鲁迅是1904—1906年留学日本的,而1904年在中国的土地上发生了一场日俄战争。这场枉顾中国主权和尊严的战争以日本的胜利画上句点。在当时的日本人眼中,中国是弱国,因而对中国人是无需尊重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地指导这个弱国学生的胸襟,令人敬佩;他希望能把先进的医学传递到中国。可是,他不顾流言蜚语、悉心教导了两年的学生,决心放弃学医。脸色的悲哀是没能成功传递医学理念的失望,是对学生即将离开的不舍;而想说话却没说是对学生选择的尊重。结合时代背景来揣摩藤野先生形象,能体会到他的复杂情感,有助于编演课本剧时表现丰满的人物形象。
二、言简意赅的叙事类文言文的人物形象揣摩指导
《桃花源记》对线索人物渔人的描写可谓言简意赅。面对如此言简意赅的描写,改编课本剧时对人物形象的揣摩要避免刻板化、单一化,从字里行间去深入解读可以进行有效推断。
推断人物外形。开篇交代“武陵人捕鱼为业”,可见这是一个渔夫打扮的男子。而“晋太元中”这一时代的黑暗混乱,可以在后文渔人告知外界情况后桃源人“皆叹惋”中得到印证,由此推测渔人的生活并不富裕,因而“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的原因是近处捕鱼成效不大,一路随溪前行,只是因为想要多捕些鱼。立足于身份和时代信息的推测,可以把文中没有描绘的渔人外形在课本剧中加以补充,塑造一个穿着朴素、携带渔具,为生活所迫而勤劳辛苦的渔夫形象。
推断人物情感。渔人从发现桃花林、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其情感变化在文中没有着力刻画。从字里行间合理推断渔人的情感变化,才能将其在课本剧中表现到位。渔人一路前行,心中所想不过是多捕些鱼,这是为生活所累的辛酸。而当一片唯美的桃花林出现,“渔人甚异之”,且“欲穷其林”,可见桃花林之美令他万分惊异,想要一探究竟。进入桃花源后,看到如此安定和乐的社会,这个外来的渔人定是震惊的。在课本剧编写表演时,震惊的表情、四处张望的举动配上“竟有如此村落”的内心独白,能丰富一笔带过的内容。而根据后文他讲述了外界的情况后,桃花源人的“皆叹惋”,可知外界和此处的和平恬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么见识到桃花源景象的渔人,震惊之余,羡慕之感定油然而生。桃花源人纷纷设宴款待他,“设酒杀鸡”的热情,可以推断出渔人在此生活的日子是开心的。因而,在课本剧编写表演时,应突出渔人眼神里的自得之意、神态中的平和惬意。以渔人的行踪和见闻为原点,推测出渔人的情感变化,有助于在表演中鲜活表现人物的神情举止。
推断人物品行。要在课本剧中真正演出人物的精髓,需要揣摩推断人物的品行,了解其行为的内在动因。编写课本剧时,多数学生认为渔人淳朴善良而勤劳。要了解渔人的品行,还是要从字里行间捕捉信息来推断。渔人离开桃花源时,桃花源人对他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可是,渔人一回到武陵郡,就将此事告知太守。文中虽未写渔人承诺不将此地向外透露,但面对纷纷“延至其家”、“设酒杀鸡”款待他的桃花源人,且不说报答他们,只是这唯一一个要求,渔人却不愿去做。他“处处志之”,刚回到武陵郡,连家都不回就去“诣太守”,更是将毫无信誉、唯利是图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渔人绝非学生刻板印象中淳朴善良的劳动人民;而是一个在生活的重压下,背信弃义、唯利是图的人。因而在课本剧中,应注明渔人离开后眼神中流露出的精明、嘴角上扬表现窃喜、划船速度加快突出迫不及待之感。渔人是当时社会一个普通的百姓,他的背信弃义、唯利是图,正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以文本为依据,排除刻板印象,能推断出渔人是一个辛苦勤劳但背信弃义的人。对人物品行进行合理推断,才能知道人物一举一动的内在动因,从而在课本剧中演出精髓。
无论是描写详细的现代文,还是言简意赅的文言文,其塑造的人物形象都值得并需要学生精细品读、深入揣摩。开展语文课本剧编演活动,探索初中语文课本中人物形象揣摩的策略,能激发学生精读文本的兴趣;能让学生学会精准分析人物形象,从而深入把握主旨;能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通联:江苏昆山市城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