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语”生“意” 深度解读文本

2023-05-22谢芳娃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3年4期

谢芳娃

摘 要 文本解读是语文课程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语言解析等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荷叶·母亲》为例,围绕着语象和意象两个关键要素,从由“语”生“意”的角度,探究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析策略,引领学生在明确目标、理清思路、落实重点和审视成果的过程中,从文本的语象入手,深入解析其意象,进而理解阅读文本中深刻思想和情感,达成言意兼得的阅读效果,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与深度阅读能力。

关键词 “语”生“意” 理清思路 落实重点 审视成果

文本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语言文字搭建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沟通桥梁,他们分别站在桥的两端,立足于不同的视角,而如何使他们理解相同的情感,就成为了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多元化的文本解读便成为了主要方式。在阅读教学实,教师要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阅读和解析文本,从文本的语象(即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印象),过渡到文本的意象(建立在语象基础上的深层认识),让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分析和理解,从而与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深刻思想产生共鸣,促使他们掌握多元化的文本解读方法。

一、由“语”生“意”,明确文本解读目标

在文本解读活动中,目标的重要性尤为明显,它能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让他们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作者的写作意图,知道应该怎样阅读和解析文本。所以,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便是明确文本解读的目标,将目标融入到具体的教学举措和流程之中,让学生了解文本语言的风格、内容,对其产生直觉印象,在直觉印象的基础上,经过思维的加工和处理,生成具有深层意义的意象。

《荷叶·母亲》是著名儿童文学家、现代诗人冰心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篇借景抒情,以荷叶为载体赞颂母爱的散文诗。作者以饱含真情的笔触,将自身的真实感情融于文中,借助一幅“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雨中荷叶图,讴歌了伟大的母爱。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将此文编排于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为《散文诗二首》中的一篇,与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亲情”相呼应。基于此文的语言特色、情感基调,为了让学生能够从表层的语象入手,挖掘蕴藏于文本深层的意象,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应立足于单元整体,依据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主线中的核心内容,将品味语言、由“语”生“意”融入到文本解读的目标之中,为学生提供思考和探究的源头。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编排了《秋天的怀念》《散步》《散文诗两首》和《世说新语》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叙述和赞扬了质朴、美好的亲情。读者走进这一单元,可以尽情地徜徉于亲情的海洋之中。据此,在教学准备阶段就能确定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即“亲情”。而后,将重点放在单元导语之上,从“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以及“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等语文要素中不难发现,朗读是提取文本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而从“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到“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过渡,也凸显了由语象过渡到意象的过程。当学生能够明确文本的语言特色、涉及的具体内容后,他们才有可能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历经了上述过程之后,可以围绕着语象和意象两个关键元素,结合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双主线以及《荷叶·母亲》内容,设定教学目标:

1.掌握朗读散文诗的技巧和方法,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理解字词的具体含义;

2.明确文章的语言风格,从字词的表层含义入手,解读其指代含义;

3.调动想象和联想,深入解析“荷花”意象,从审美鉴赏的角度出发,建构动态化的画面,勾勒出情与景相互交融的图景;

4.链接现实生活经历,回顾自身与母亲之间的故事,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认识母爱的伟大,进而撰写文章,积极地讴歌母爱。

教师于课前预习阶段便为学生布置朗读任务,要求他们结合以往的朗读经验和《荷叶·母亲》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自主探索朗读的技巧和方法,体会文章中自然贴切、饱蘸真情的语言特色,初步了解了荷叶的指代含义。在这一课前朗读阶段,学生也大致建构起直觉印象,即文本的语象,这为教师展开精准指导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学生自身的深度学习奠定了基础。课前朗读应该是由语象到意象过渡的初级阶段。

二、由“语”生“意”,理清文本解读思路

纵观冰心的创作历程发现,她的作品通常以自然之景、童真童趣、讴歌母爱为主题,意在挖掘亲情之爱、自然之爱等情感之中的哲学元素。当读者在阅读和分析冰心的文学作品时,往往能够直接感知和理解其中的爱。可是,读者直接感知到的内容和情感终究是浅层的、表象的,这与初中生应达成的阅读水平不相符。要想推动学生从浅表化的阅读过渡到纵深化的阅读,就必须要让学生细致琢磨和研读文本中的语言文字。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情况,并要相应地做出教学策略的改变,引导学生专注于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在解读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建立语象。在此基础上,指引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合理地展开想象和推理,有意改变学生的阅读视角。

上文中已经对语象和意象的概念进行阐释。从文本解读的角度来说,语象的概念更为细化,它指的是学生在阅读时,基于课文中的语言内容所建立起来的直觉认识,而意象则强调在文本解读时,学生围绕着语象,将自己的主观想法、外界的客觀元素等融入其中,进而对语象形成深刻的认识。聚集于辩证性的文本解读视角,语象与意象之间既有着紧密的关联,又存在根本的区别。语象的关键在于“语”,而意象的重点则在于“意”。一般情况下,语象与文本的词句、修辞相对应,意象则是以语象为外衣、深埋义理的文学元素,这便是二者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在《荷叶·母亲》这篇课文的文本解读教学中,当学生正确认识到了语象和意象之间的关系后,他们就能在语言组织和表达的过程中形成语象,并在语象的基础上,逐层建构和理解意象。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符合初中生的思维发展规律。由此可知,学生在解读文本中,要遵循由语象到意象的文本解读思路,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学生才是解读语象、建构意象的主体。

解读语象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荷叶·母亲》是一首典型的散文诗,语言优美自然、意蕴丰厚,诵读是再好不过的学习方式。在预习阶段,教师已经为学生布置了朗读的任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展示他们的朗读成果,可借助以伴乐读、齐读等不同的方式,检验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情况。教师还可以设计诸如“文章的语言整体上呈现出怎样的特点?”“文章都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产生了怎样的效果?你能否选择其中一句进行细致品读和说明吗?”等问题,将解读的焦点集中于语象。当语象解读达到一定的深度时,教师可以及时追问,以“作者在写莲时先平淡地叙述,用意为何?”“‘心中的雨点指的是什么?”等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建构意象,让他们将语象与意象融合起来,赋予自然之景以深厚的主观情愫。

三、由“语”生“意”,落实文本解读重点

以由“语”生“意”作为文本解读的基本思路,既能让学生发掘文本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也能让他们在审美的过程中感知爱、理解爱。在了解文本解读的思路之后,可以进一步推动文本解读的进程,设计相应的文本解读的活动,将由“语”生“意”的解读思路,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文本解读的重点可以定在标题、语句两个方面。

解读标题。《荷叶·母亲》标题给出了“荷叶”和“母亲”两个词语,加之文中提到的“荷叶”,都是形成语象的基础元素。在整个文本中,冰心以比喻的手法,将荷叶喻为荷花的母亲,利用“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等细节描写,勾勒了一幅感人至深的挡雨画面,也呈现了荷叶的语象。而仅仅有语象显然是不够的,学生只能理解文本的浅层含义。于是,当学生形成了语象之后,教师要再次引导学生聚焦于文本的标题,让他们猜想和探究“荷叶”与“母亲”之间的关系,学生顺着标题的词汇和文本的内容,由“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斜”一句,以及“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一句,联想到荷叶与红莲、母亲与孩子相互依偎的画面,这时的荷叶和红莲已经不仅仅是语象,它们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和思想。学生能够通过阅读产生想象和联想,能够由文本的语言文字生发出富有生活情境的画面,由自然物联想到人,体会到寄寓在自然物中的作者情思,那么学生就比较圆满地完成了意象的建构任务。可见,标题的解读,需要结合写作背景、创作意图与文本内容进行,不能就标题解读标题。

解读语句。一篇优秀文章往往会有一个或多个点题的句子,被称为关键句。解读文本,揣摩作者情感,挖掘文本意蕴、主旨,需要深入解读文中的关键句。《荷叶·母亲》文中的最后一句“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真切坦露出作者的情感,这也是揭示文本意蕴、主旨的关键句。解读这一关键句时,要引领学生关注其语象,从咬文嚼字的角度,品析“心中的雨点”到底指什么,为什么作者要将自己比为红莲、将母亲比作荷叶?由此,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链接冰心的个人经历和自身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挫折,进而将“心中的雨点”与人生中的困难挫折联系起来,进而探究、挖掘出语句的深刻含义。这是一个语象和意象相互融合的过程,学生就此获得了深刻的阅读感悟和情感共鸣。

四、由“语”生“意”,审视文本解读成果

阅读教学中,从由“语”生“意”的角度推动学生文本解读活动能够让学生抓住和理解文章的本质,拓展阅读深度。学生从语象中获得了哪些认识、学生是否将课文与现实生活相勾连、是否形成了深刻的感悟等问题,也就成为文本解读中重点考察的内容。为此,在引导学生形成语象和建构意象的过程中,要同步开展审视文本解读成果的活动,全程把握和监督学生的阅读情况。

通过对学生阅读情况的监督和分析,可以发现,从语象跨越到意象,这一过程中的主体是学生,他们借助朗读、品析语句等方式,形成了语象,对文本的主要内容和语言风格等有了整体感知,也能够深入理解文本中的语言文字。然后又从语象出发,结合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现实生活经历,将主观情感融于语言文字之中,对语象展开纵深化的解读和分析,完成意象的建构。学生在层层递进的文本解读活动中,理解了“语”、感悟了“意”,同时调动了想象聯想和深度阅读的意识。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凸显出了主体地位,他们的逻辑结构愈发清晰,其认知能力呈现出步步深入的状态。

围绕由“语”生“意”的原则展开文本解读活动,通过明确目标、理清思路、落实重点和审视成果等环节和对策,让学生从阅读文本的语言文字入手,深度探究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哲理和历史文化等,既能逐步加强阅读教学的深度,还能使初中生掌握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有助于突破传统阅读教学中理解浅表化的问题,能切实提升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深度阅读能力。

[作者通联:甘肃天水市麦积区马跑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