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应链金融与供应链弹性的制造业实证分析

2023-05-22贺睿

互联网周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工业互联网供应链金融

摘要:在现有文献中,供应链弹性和供应链金融这两个重要因素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本文试图填补这一缺口,对供应链金融和供应链弹性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基于供应链金融的视角对制造业供应链弹性进行实证研究,探索供应链金融对制造业供应链弹性的影响机制,以对提升制造业供应链的弹性提出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工业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供应链弹性

引言

供应链管理文献长期以来一直关注实物商品和信息的流动,往往忽视了实物和金融整合在供应链运营中的重要性。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有助于整个供应链的正常有效运作[1]。为了确保整个供应链的顺利运作,必须考虑到企业在供应链各阶段的一般和特殊情况,以及关于物流和资本流动的信息[2]。随着生产变得更加专业化,供应链在企业发展中的财务作用变得更加明显,单个企业无法控制的风险变成了单个企业可以控制的风险,至少可以通过获取各种信息来控制风险,从而增加企业供应链在紧急情况下的可持续性。

1. 研究现状

在供应链金融内涵方面,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大多数都对其作用给予了积极的肯定。供应链金融通过把供应链上下游各个节点结合起来,实现其两方面属性。当侧重金融属性时,强调银行的地位,体现为一种创新信贷;当侧重产业属性时,则将关注点转移到供应链上的运营商包括核心企业及与核心企业相关的一系列上下游中小企业,在此情境下,更侧重于打造完整性。国内外学者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从银行、中小企业和供应链整体三个角度来探讨。从银行角度,部分学者认为供应链金融作为银行金融创新服务,是一种融资业务和融资工具。Lamoureux和Evans指出供应链金融是金融事件和已发生的商业交易过程的结果[3]。Popa指出供应链金融是银行重新包装其传统产品如贸易、保险、支付和现金管理的市场营销手段。我国学者胡跃飞、黄少卿基于对金融的理解,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人们为了适应供应链生产组织体系的资金需要而开展的资金相关服务定价与市场交易活动[4]。

2. 理论机制与研究假说

(1)融资效应视角

金融供应链的财务特征总体上提高了企业的外部财务能力,为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霍尔认为,由于商业创新的长期和不确定性,企业容易面临着严重的财务限制。提供融资可以适当扩大提供融资信贷融资,加强银企关系,拓宽外部融资渠道,提高外部融资能力,支持创新[5]。

(2)关系效应视角

供应链金融通常旨在加強核心企业和上下游大型企业之间的关系,促进供应链创新的流动并优化其配置,并提高创新率。在创新活动中,企业深知组织的内部资源不符合市场竞争的个人和差别要求,因此必须努力在供应链中建立社会关系网络,并寻求合作伙伴的技术知识和资源援助,以确保创新活动取得成功。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H1:供应链金融有助于增强制造业供应链弹性。

3. 变量选取

本文所选研究变量如表1所示。

3.1 数据来源

基于数据可得性,以我国中小板上市的制造业企业为样本获取数据,对样本进行如下筛选:①剔除ST和*ST企业,因为这些企业的财务数据存在异常;②剔除海外主营业务收入为0的企业,因为海外主营业务收入为0意味着这些企业并无出口业务;③剔除资产负债率大于100%的企业;④剔除关键数据存在缺失的企业。本文的弹性测度数据来源于问卷调查,通过专家打分获取所需数据,邀请熟悉或负责我国制造业供应链的企业专家根据李克特量表进行打分。本研究所涉及的其他数据均来自国泰安上市公司数据库、《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官网和万德数据库,并依据研究需要整理计算而得。

3.2 描述性分析

本文对变量进行如表2所示的描述性统计。

3.3 实证结果

SRni=a1+a2SFi+δXi+εi

n表示制造业位于低端、中端和高端不同行业,i表示地区。核心解释变量SF是供应链金融指数, Xi代表控制变量,εi是误差项。构造供应链金融对低、中、高三类制造业的模型,检验供应链金融对制造业供应链弹性的影响。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根据基础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总体上供应链金融指数与制造业供应链弹性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考察各个回归系数值的大小可以看出其对低中高端制造业的具体影响程度,供应链金融指数对低端制造业和高端制造业供应链弹性水平都有显著影响,并从系数来看对高端制造业影响程度最大,而对中端制造业无显著影响。

胡江华等通过产业结构和金融服务水平关联分析发现,金融服务水平的提升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帮助产业结构升级和促进制造产业实体经济的繁荣[6]。供应链涉及的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都需要坚实的技术支撑,相比于数字化能力较差的低端制造企业,供应链金融依托数字技术赋能高端制造业供应链的各环节,在商品数字化、采购数字化、履约数字化和运营数字化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此外,模型中的多个控制变量也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产生了显著影响,经济发展水平(GDP)、外商直接投资(FDI)、城市化水平(URB)和规模以上企业数量(Ent)对供应链弹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地区经济水平越高,制造业供应链弹性水平越高;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越多,同样会对制造业供应链弹性水平有明显的正向作用,系数较大。

上述实证结果符合研究假设的预期,证明支持假设H1。

3.4 稳健性检验

为处理本文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参考梁双陆、刘培培的做法[7],本文选取互联网普及程度(Net)作为实证回归的工具变量。选用这一指标作为工具变量的考虑因素,理由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所代表的供应链金融发展程度与Netrate正相关,供应链金融搭载了互联网才具有普惠性;第二,国家对互联网普及率目前的政策是自上而下推动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其他部门先后发布互联网发展政策文件,中国信通院发布的《工业互联网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研究报告(2022年)》显示,工业互联网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各行各业应以多元化的方式使用工业网络,以推进整个工业链的改革和现代化,以突破单一的知识进化、系统的创新供应链管理、全面合作、共享使用链条以及帮助实现更低的碳水平[8]。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增加工业供应链的弹性。

近年来,各地政府积极推进农村网络普及和偏远山区网络普及,提高了各地网络普及的水平。据中国信通院的研究报告统计,到2022年6月,11.21亿人已经成为网民,全国人口的81.6%即约10亿人可以上网。因此,互联网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和传播,不是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而是受到国家政策发挥作用的冲击,具有很强的外生特征。本节将互联网普及程度设为工具变量,进行二阶段实证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从回归结果的第三列可以看到供应链金融的回归结果为0.408,且在1%检验水平上显著异于0。与表中第一列OLS回归的结果进行对比可以看到,供应链金融的回归系数由0.358变为0.408,系数绝对值大幅上升,且系数均显著异于0,则进一步验证了本文的假设H1。

结语

本文使用实证回归发现: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能够显著改善制造业供应链弹性。此外,为了缓解内生性给实证模型带来的影响,本文将互联网普及程度设置为工具变量进行2SLS回归,同样得出了显著的结果。对策建议:首先,要加强供应链数字化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速了供应链变革的进程,推动了供应链数字化建设。通过利用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企业实时采购、供应端优化、自动化生产、無接触式交付。企业加强供应链流程数字化管理,确保供应链风险可识别、可防、可防,以应对供需不确定情况,打造“弹性有度,韧性有力”的供应链体系。其次,创新供应链金融模式。在资金需求方面,主要企业利用自身规模和良好业绩,构建多元化供应链联盟,形成多方位合作模式,完善链条信用体系。同时,金融机构需要开发端到端的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开发有针对性的应急金融产品,帮助受困于疫情的中小企业走出资金困难、成本水平高的怪圈。

参考文献:

[1]牛燕梅.供应链金融在我国的发展探析[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20, 22(1):27-29.

[2]常娜娜.陕西省苹果产业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4, 26(14):66-67.

[3]曹芃.核心企业主导的外贸行业供应链金融风险指标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20.

[4]胡跃飞,黄少卿.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财经问题研究,2009(8):76-82.

[5]秦国文.企业双元创新能力对供应链弹性的影响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1.

[6]胡江华.供应链金融在企业中的应用分析——以南昌市政公用集团供应链金融实践为例[J].会计之友,2021, 667(19):108-114.

[7]刘冬林,周惠.供应链风险产生的根源及均衡模型[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7,(4):128-131.

[8]中国信通院发布《工业互联网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研究报告(2022年)》[EB/OL].(2022-06-09).http://article.cechina.cn/22/0609/09/20220609094721.htm.

作者简介:贺睿,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供应链与物流。

猜你喜欢

工业互联网供应链金融
打造产融结合平台推动企业财务转型
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选择研究
面向供应链金融支付清算系统建设的探讨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估
工业互联网推动工厂网络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对智能制造内涵与十大关键技术的系统思考
金投手抢滩湖南银联移动端,打造“供应链金融”生态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互联网+”的三个重要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