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体验视域下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实践与探索

2023-05-19杨悦

启迪与智慧·上旬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审美体验欣赏课小学

杨悦

摘要:小学音乐教学应重视学生的审美体验,突出音乐欣赏课程价值,合理优化教学路径,培养学生的视听能力与审美情趣,提升其审美鉴赏能力与艺术表现能力。本文从审美体验视域切入,基于教学经验总结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从多个视角阐述相应教学方法,以期全面优化音乐欣赏课教学效果,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课;审美体验

新课程标准强调,艺术课程应以落实核心素养为主线,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丰富审美体验。音乐课程是小学阶段艺术课程之一,音乐教学主要围绕歌曲学唱、欣赏、律动、创作等内容展开,其中欣赏课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小学音乐教师应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艺术感知与情感体验,利用音乐欣赏课程激发其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使其更好地参与欣赏、表现与创作,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丰富审美情趣,充分体现音乐课程的育人功能。

1   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的意义

1.1有利于培养学生视听能力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学生通过用心聆听、用心感悟,可以达到理解音乐的目的。欣赏课程是小学音乐课程的基础构成部分,教材上安排了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以供学生鉴赏、学习。课堂上,学生以聆听音乐作品和表达个人想法为主,通过听觉刺激让学生了解作品的音调、音质与情感,启发他们自主想象和联想,将音乐作品描绘的画面与学生脑海中的画面进行重叠、对比,让学生沉浸于音乐世界之中,更深入地感知和体验音乐,进而对音乐作品产生深刻印象,提升其视听能力,为音乐学习奠定基础。

1.2有利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音乐是一种情感表达形式,也是一种美的表现方式,无论是歌词、旋律还是其中蕴含的情感,都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元素,体现了语言之美、画面之美、节奏之美、情感之美与意境之美。因此,音乐课程也是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面向小学生开展音乐欣赏课时,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的音乐作品,组织学生去欣赏、感悟和评述优秀的音乐作品,使其经历感受美、欣赏美的过程,从心出发,更好地创造美,在良好的审美体验中形成热爱音乐的意识,主动接受音乐熏陶,不断提升审美情趣。

2   审美体验视域下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策略

2.1 尊重学生心理需求,激活审美意识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基于此,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应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为立足点,以其学习特点为抓手,以发展音乐素养为目的,科学设计教学活动。小学生普遍对音乐课程兴趣浓厚,他们乐于参与学唱、欣赏及律动等音乐活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其兴趣需求,在课堂上适当留白,引领学生想象和联想,进而增强其审美意识,发展其形象思维。欣赏课除了聆听音乐之外,还可出示与音乐主题有关的素材,如创作背景、作者经历、音乐常识、拓展素材等,以讲故事、看视频等方式呈现出来,创设生动的音乐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对欣赏音乐作品的积极性,使其主动进入想象空间,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展开联想,提取其中蕴含的音乐知识和美学元素,提升音乐鉴赏效果。

例如,在《五月五赛龙会》的欣赏教学中,这首歌曲是一首典型的苏州民歌,采用苏州方言演唱,歌曲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设计“学一学”环节,以模仿“五月五赛龙会”“我是苏州人”等苏州话为内容,教师进行示范,学生进行模仿,感受苏州话的特点。学生自由发言,用自己的话将歌曲表现的画面描绘出来,将抽象的音乐画面形象地呈现出来,师生共同走进热闹的龙舟比赛现场,挖掘歌词的意义,体会歌曲主旋律,经历感知美与表现美的过程,提升审美能力。

2.2教师提供恰当指导,引起情感共鸣

小学生并不具备良好的音乐欣赏能力。在欣赏课堂上,教师需要适时引导,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活动,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基于此,欣赏课教学应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基础,以教师的恰当引导为辅助,利用分析、交流与律动的方式进行歌曲鉴赏,引导学生随着音乐旋律的变化表现出或欢乐、或悲凉、或激昂的情感,表达个人感受,进而使学生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情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教师要把控好指导时机,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作品内涵,获取音乐鉴赏的方法,激活个人情感,从而在课堂上获得深刻情感体验。

例如,在《喜洋洋》的欣赏教学中,学生要准确理解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体会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之情。为了帮助学生直观地体验劳动歌曲的欢乐,教师可针对这首歌曲进行以下指导:先进行乐曲段落区分,引導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不同段落的情绪特点。再结合乐曲的情绪特点,围绕不同段落编创打击乐器伴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喜洋洋》律动活动,搭配必要的动作、表情和声音,准确表现劳动人民“喜洋洋”的情绪。通过教师合理的指导,学生真正参与到音乐欣赏之中,从不同层面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与鉴赏,在语言表达与肢体律动中明确音乐情绪,进而产生积极情绪,实现情感共鸣,体现音乐作品的感染力。

2.3应用信息技术,增强感官体验

课堂氛围对音乐课程的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使其更直观地发现美、感知美。为了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展示信息技术强大的交互功能,基于图文声像的有机融合营造生动的课堂氛围,刺激学生的听觉与视觉,使学生借助媒体资源更准确地观察,更广泛地想象,更直观地感知。学生从中获取无穷乐趣,顺利完成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在现代化媒体辅助下开展更具实效性的审美活动,增强审美体验。

例如,在《丝绸之路》的欣赏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刻的情感体验,教师可根据《丝绸之路》纪录片及歌曲创作背景制作微课,简单讲解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路线、代表人物、主要成就及其重要意义。利用动态画面增强学生的视觉体验,使其对丝绸之路有初步了解。随后播放音乐《丝绸之路》,引导学生一边聆听一边找出一些特殊的音效,分析驼铃、风声等自然音效的表现作用,利用听觉刺激启发学生感知音乐所展示的壮丽画面,从而理解这首现代乐曲中浓厚的中国情调,在深刻的审美体验中准确把握作品精髓。

2.4合理引入乐器资源,了解民族文化

小学音乐教材以歌曲学唱、欣赏、律动、创作等内容为主,引入了大量古今中外优秀音乐作品,也涉及众多乐器知识。其中,二胡、葫芦丝等民族乐器的音色不同,对音乐的表现效果也不同,引导学生通过乐器了解音乐作品,也是增强审美体验的一个着手点。教师可以根据音乐作品,引入相应的乐器知识。一方面,组织学生在课前课后自主搜集与乐器相关的信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乐器学习,自行了解民族乐器的特点;另一方面,在课堂上进行乐器演奏,带领学生真切走进音乐情景,感受民族乐器的特点,明确传统音乐文化的特色,加深他们对民族乐器的认知,利用民族文化增强其审美体验。

例如,在《月光下的凤尾竹》欣赏教学中,这首歌曲是著名作曲家施光南所作的一首节奏舒缓、富有傣族风情的歌曲,歌曲以葫芦丝独奏形式演绎,充分彰显了旋律之美与民族特色。因此,本课教学要关注学生对音乐情绪体验及乐器音色特点的感受。教师在组织学生欣赏葫芦丝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引导他们走进“竹海”,尝试描述自己看到的画面,简单表达对乐器及乐曲的感受。随后展示葫芦丝实物,并利用关于葫芦丝的民间传说介绍其起源,让学生对葫芦丝这一民族乐器加深印象。接下来进行葫芦丝演奏,师生共同总结葫芦丝的音色特点,感知这一“天籁之声”所表现的温柔细腻情感。此音乐欣赏过程从葫芦丝这一民族乐器入手,引导学生认识乐器并感知其音色特点,既加深了其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又从欣赏乐器的角度增强了学生的审美体验。

2.5 师生之间多元互动,引领自主表达

音乐欣赏课的有效开展应遵循互动性、生成性原则,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机互动。教师要在预设基础上抓住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表达与运用,促使学生顺利完成音乐作品鉴赏,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一方面,设置问题组织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以独立或合作的方式分析音乐作品,在探究中交流互动,互相启发与帮助,通过问题的有效解决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自主表达,在课堂上允许多种声音同时存在,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思辨思维,使其从不同视角发现美、表达美,教师再合理利用一些生成性资源,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充分提升其音乐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

例如,在《向阳花》的欣赏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采取探究式欣赏方法,将《向阳花》与《李玉莲调》两首乐曲结合起来对比分析,组织学生仔细聆听,探究《向阳花》的演奏乐器和乐曲情绪,判断两首乐曲在旋律上的相同点,找出与主题相关的段落,分析在旋律、节奏、情绪等方面的变化规律。随着探究的深入,学生逐步得出《向阳花》这首钢琴独奏曲是采用《李玉莲调》素材创作的,改编者在歌曲旋律的基础上进行了变奏设计,曲调优美、欢畅,情绪轻松、活泼。此欣赏过程包含了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环节,学生在探究中逐步欣赏音乐作品,明确了乐曲情绪及其表达的情感,既增强了审美体验,又促进了思维发展。

2.6 加强学科资源整合,扩展课堂容量

学科整合是新课标对艺术课程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作用,从整合视角探索音乐欣赏课教学途径,提升课程教学成效,以此达到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目的。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审美体验,音乐教师可采取学科整合策略,以音乐课程为核心,挖掘与其他课程的交叉点,科学设计欣赏教学,利用整合资源引领学生深刻了解音乐作品,丰富课堂上的美学元素,为学生进行审美活动创造更多契机。教师可引入与音乐作品相关的美术作品,也可联系相关的古诗词文化,或展示其中蕴含的劳动精神等,通过学科资源整合,创新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视角,在扩展课堂容量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

例如,在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丝竹流韵”的教学中,课堂上要组织学生欣赏《欢乐歌》《姑苏风光》《外婆桥》与《卜算子·咏梅》等歌曲,使其充分领略江南风情,感受江南丝竹的音乐风格,初步了解江南丝竹知识。为了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教师可采取学科整合策略。一方面,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古诗《忆江南》,组织学生背诵古诗,并进行思考:江南地区有什么样的地理特征?另一方面,拓展“吴越文化”相关知识,结合相关文化背景简单介绍“吴越文化”,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苏锦、昆曲、苏州评弹等艺术形式,明确音乐发展与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从中获取音乐知识与文化知识,感受多种极具特色的艺术之美,增强学生审美体验的同时拓宽其文化视野。

2.7调动学习积极性,丰富学习体验

小学音乐作品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紧密,很多音乐作品都源于现实生活,且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物,塑造了各种艺术形象,从不同层面呈现出了生活之美。倘若教师能联系现实生活开展欣赏课教学,必然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其审美体验。教师要积极挖掘音乐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寻找审美教育的切入点,可以列举一些生活事例、时事热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与个人看法,使其从自身经验出发去理解音乐作品,基于经验融合达到情感共鸣,进而产生创造美的思路,更好地参与音乐学习,积极参与生活实践,增强个体的综合学习体验。

例如,在《春节序曲》的欣赏教学中,教师以《春节序曲》歌曲导入,询问学生是否听过这首旋律明快、节奏热烈的歌曲。很多学生对这首歌曲极为熟悉,在春晚、商场等场合都听过,他们会积极回应教师提出的问题。此时,课堂气氛异常热烈,大部分学生已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让生活与音乐紧密结合在一起,能够直观呈现音乐中的人文精神,表现学生的审美认知。

音乐是实施美育的抓手,每个音乐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元素,不同形式的音乐教学活动旨在引领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并创造美,对学生的情感、认知与价值观念形成正向引领。音乐欣赏课既是引导学生了解音乐作品节奏、音色的主要形式,也是使学生获得审美体验的主要途径。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策略,丰富音乐欣赏课教学形式,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和深度体验,让音乐真正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其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余柳.开展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學的有效策略[J].文学少年,2021(30):77.

[2]刘迎.浅析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的有效开展[J].学周刊,2021(25):173-174.

[3]杨胜兵.新课改形势下的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策略[J].爱情婚姻家庭:教育科研,2021(9):12-13.

[4]于艳华.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方法初探[J].环球慈善,2021(1):187.

[5]刘大英.“双减”背景下“巧”探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J].福建教育研究,2021(7):85-86.

猜你喜欢

审美体验欣赏课小学
解开美术欣赏课的绳索
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之我见
浅谈审美教育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童心 童眼 童耳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上好高中音乐欣赏课的几点浅见
关注审美体验,让阅读变为“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