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发展慈善事业增进民生福祉

2023-05-19祝学军

至爱 2023年5期
关键词:闵行闵行区慈善事业

文|祝学军

闵行区政协主席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闵行区代表处会长图|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闵行区代表处

01 4月2日,“双星闪耀书画传情”首届爱心书画展开幕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闵行区代表处(以下简称“闵行慈善”)已成立28年,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精准慈善、民生为先”,广泛动员全社会各界,献爱心、伸援手,帮贫困,累计募捐8.96亿元,救助支出6.67亿元(仅资金),救助各类困难群众71.04万人。2022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闵行慈善全力以赴,全年款物募捐达到1.46亿元,救助支出1.37亿元,受益群众达18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党的二十大召开以来,慈善事业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面临着诸多新机遇、新挑战,如何高质量推进慈善事业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2023年,我们将坚持“依靠社会办慈善,办好慈善为社会”,全心全意为困难群众服务。

一、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协商作用

社会组织协商具有社会性强、专业性强等独特优势,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

1.有效推进社会慈善资源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社会慈善资源是慈善事业持续发展的基石,也是基层社会治理有效推进的活力源泉。闵行慈善和各街镇(工业区)工作站作为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能够比较深入地了解基层群众祈盼解决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连接着突发事件应对与日常社会治理、政府治理与群众自治,因此更要积极参与到区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设中来,在完善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等方面,协助党委政府做好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帮扶困难群体、解决群众关切等工作,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把矛盾化解在最基层,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提升转化。

2.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助推慈善法规完善。第三次分配涉及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主体,需要经济政策、社会政策与道德建设共同发力。闵行区代表处不能只低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不能只注重经济帮困,还要针对我们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勤思考、多调研、善总结,提出解决问题的系统性意见建议,推动政府从法规政策上补齐短板、疏通瓶颈。比如孤独症大龄患者照护政策缺失,我们就可以有所作为。“中国好人”毕原鸿老人捐赠的房产,目前的法规,房产捐赠前一半有税收减免,后一半房产变现就没有,要缴大约房价70%多的税,无法实现老人变现助学的遗愿。类似的政策瓶颈,都不利于第三次分配的实现。我们有责任、有义务通过参政议政,帮助各级政府逐步完善法规制度,清理这些政策障碍。

3.发挥慈善组织优势,为困难群众造福。多年来,闵行慈善和各街镇(工业区)工作站,坚持“精准慈善、民生为先”,始终贴近基层、贴近社区、贴近群众,较深入地了解基层百姓的实际需求、了解困难群体的疾苦、了解社区群众的意见。我们要发挥自身优势,在实际救助工作中重细节、善发现,把政协协商和社会组织协商充分结合,把“党和政府最关心、困难群众最需要”的社情民意、老百姓有代表性的诉求汇集起来,通过协商渠道提出意见建议,从更高的层面为困难群众造福。

02 疫情防控期间,闵行区代表处工作人员驻扎在办公室,全力以赴投身抗疫

二、认真做好后疫情时期的帮困救助

去年疫情防控期间,我们全体人员全力以赴积极做好捐募款物接收和分配工作,接收抗疫款物捐赠总价值7000多万元,名列全市各区代表处首位,相关工作得到了市会理事长钟燕群和区委书记陈宇剑、区长陈华文的高度肯定。现在,新冠病毒感染实行乙类乙管,防控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日常帮困救助不放松。后疫情时期,我们要继续重点关注处在政策边缘、得不到救助的困难群众,以及救助后仍困难的群体和支出性贫困的困难群众,还有遭遇突发性灾难陷入困境的人。在这4类人中,慈善帮扶要有倾斜,要做到点面结合、统筹兼顾。其中以下7类特殊群体要予以特别关爱。一是孤独症患者,要继续推进孤独症人群社会援助关爱体系建设;二是失独家庭,要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都给予关怀;三是独居老人;四是残障人士家庭;五是“三老”,即老军人、老功臣、老劳模;六是陷入困境的好心人;七是对经济社会有突出贡献者。

2.帮扶“因疫致困”的弱势群体。这是我们今后的一项重要工作。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不少私营企业被迫关停,国营企业的营收规模也有减少,为渡过难关,很多企业并岗增能、减员提效,造成失业下岗人员增多,这部分人和家庭生活可能陷入困顿。很多中小企业抗风险的能力较弱,抗疫封控,原料和产品无法出入,营销不畅,造成亏损,也有破产倒闭、工人失业的。有些个体工商户,因供应链、销售链停顿,物流中断,导致无法营业,缺乏经济来源,生活困难。古美七村的台胞黄振辉,抗疫时积极做志愿者,发放政府救助物资时,不慎从车上摔下来,股骨头和手腕骨折,治疗费用达14万元。他没有医保,孩子上学,在士林夜市开的大排档,也因疫情关停,生活陷入困顿。闵行慈善知情后,和古美慈善工作站协同,及时启动紧急救助程序,缓解了其燃眉之急。因疫致困的人还有不少,我们慈善救助要时刻关注这个弱势群体,及时献爱心、伸援手,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三、更好发挥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乐善好施、守望相助的优良传统。我国现行《慈善法》自2016年施行以来,在保护慈善参与者权益、规范慈善活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背景下,慈善被赋予新的功能定位。

1.积极参与第三次分配,促进社会分配正义。随着社会财富的增长,慈善公益事业必然会活跃起来。完善第三次分配,构建更加公平高效的收入分配体系,是社会繁荣稳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大家都知道,第一次分配主要由市场主导,依靠企业,强调效率;第二次分配主要由政府推进,依托财政税收,注重公平;第三次分配,我们公益慈善组织就要担任主角,要发挥我们的职能和作用,汇聚各方爱心,广泛开展慈善募捐、救助和宣传,使全社会都以参与慈善为时尚、以爱心捐赠为光荣,在第一次、第二次分配之外,多管齐下推进第三次分配,促进社会分配正义有效实现,收入分配模式也更加健全完善,逐步推进共同富裕。

2.积极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主渠道的作用。第三次分配主要靠社会道德和人文情怀,是通过捐款捐物、志愿服务等方式,自觉自愿为困难群体提供帮助,实现资源和财富的流动。政府在社会经济政策、法制建设、文化教育、信用激励、公共舆论各方面综合发力,形成强大的运行机制后,所有的社会爱心,大量的捐赠款物,必须通过专业、规范、高效的慈善组织,才能实现捐赠和受助的有效对接,才能高质量地完成第三次分配。新时代,我们慈善组织必须承担起第三次分配主渠道的重任,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去年虽然遭遇严重疫情,我们的收入仍突破1个亿,救助也突破1个亿,受益的各类困难群众有18万人次(含抗疫物资救助),闵行慈善和各街镇(工业区)工作站实实在在地发挥了主渠道的作用。今年,我们还要继续增能提效、强化服务,为促进共同富裕作出新贡献。

四、为政府救助提供有益补充

从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把慈善事业纳入到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到党的二十大,党中央多次强调,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慈善公益事业”,进一步明确了慈善事业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慈善事业作为国家社保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任重而道远。

1.完善社保体系,积极保障民生。近几年,闵行区政协、闵行慈善开展“爱心365”慈善捐款,每人每天捐1元,不仅政协机关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广大政协委员也踊跃捐款,既有宣传教育意义,也有实际效果。区级职能部门和街镇也开展了类似活动。去年莘庄、马桥、梅陇、七宝、颛桥、吴泾的募捐均超过500万元,虹桥、浦江和华漕也都超过350万元,慈善工作搞得很有特色。但也有部分街镇募捐工作不积极、不主动,募捐很少。这就需要大家研究新方法、探索新路子,考虑怎样才能发挥好主渠道的作用,发挥好民生保障的作用。比如:去年我们策划开展了两次慈善书画拍卖活动,募捐就近90万元,效果很好;或学习借鉴常州、宁波等地的经验,常州2019年募捐额达28亿元、救助发放13.35亿元,还建了慈善主题公园;宁波2021年募集了4亿元,救助发放3.5亿元。与常州、宁波等做得非常好的慈善同业相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发挥好民生保障作用,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2.坚持保基本、兜底线、民生为先。《慈善法》规定,慈善组织的首要任务就是扶贫济困。多年来我们坚持多做雪中送炭,适当锦上添花,迄今开展的90多个慈善项目,均是坚持保基本、兜底线、重民生的工作,深受困难群众欢迎。闵行慈善的“慧音蓝屋”孤独症康复实训基地、“粉红丝带”乳腺癌救助项目、“爱心365星宝基金”项目;莘庄工业区的“星星宝贝”孤独症儿童帮扶、浦锦“特困家庭春节慰问”项目、新虹独居高位截瘫帮扶、浦江镇的“一路阳光”综合帮扶等项目,均贴合群众需求,有亮点、有特色,形成了品牌,做出了成效。今年闵行慈善和各街镇(工业区)工作站要继续抓住“扶贫济困”主线,锚定困难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进行立项帮扶。

3.认真开展项目化运作,做好拾遗补阙。慈善救助要按市会要求,坚持项目化运作,在严格预决算管理的基础上,评估、立项、审计、结案,均要按规范程序操作。日常救助和项目立项要考虑对政府救助的拾遗补阙。2021年启动的“既有多层住宅加梯帮扶”项目,通过房管局和街镇定向募捐、区级配套方式,筹集资金710万多元,颛桥、莘庄、华漕等镇均已在推进落实之中,相关资金也已发放,为闵行区加梯工作添彩增色。去年疫情防控期间,我们通过定向募捐等方式,募集价值7000多万元的抗疫款物,有效助推了政府救助项目和实事工程,也是政府救助的有益补充。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慈善救助依然任重道远。我们要迎难而上,进一步增强工作主动性、前瞻性,化挑战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助力闵行经济发展提速、城市品质提升、民生服务提质,奋力谱写闵行慈善事业新篇章。

猜你喜欢

闵行闵行区慈善事业
奇妙的蛋壳
闵行博物馆之旅
2017年闵行区“四季风·人文美·修身行”市民修身行动计划
2017年闵行区“四季风·人文美·修身行”市区修身行动计划
2017年闵行区“四季风·人文美·修身行”市民修身行动计划
闵行区新型金融机构运行状况分析
深入实施慈善法 促进广东慈善事业大发展
慈善事业的核心定位
提高基金会透明度 促进慈善事业发展
闵行的大数据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