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轮驱动:赋能劳动教育,开启美好未来
2023-05-19沙河市教育局许映雪
沙河市教育局 许映雪
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沙河市教育局充分挖掘学校、家庭和社会劳动教育资源,构建劳动教育新载体,通过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市教育局成立了以局领导为主任委员,由优秀劳动教育师资组成的劳动教育教学指导专家委员会,指导中小学合理设置劳动教育课程,推动劳动教育教材建设、教学改革、教育质量监控等工作,引导劳动教育科学发展。
目前,沙河市已配备专兼职劳动教育教师1058 余人,每所学校至少有1 名专任教师,实现了劳动教师配备率100%、中小学劳动课程开设率100%、学生参与率100%。
一、课程建设:丰富劳动教育活动载体
为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各中小学精心设计劳动课程,相继开发了家庭生活类、学校实践类、田园劳作类、寒暑假劳动实践类、社会服务类、科技创新类等六大类劳动课程。
1.因地制宜,构建新时代劳动课程体系。各校根据本校实际,拓展劳动课程外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劳动教育课程品牌。比如,沙河市第四小学在劳动课程中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劳动课程分为耕读传承、修身齐家、社会担当三大板块。耕读传承板块以生产劳动为主,包括植物的认识、养护和管理,农作物和蔬菜的种植、管理、收获和加工,以及中医中药特色教育活动等。修身齐家板块主要是日常生活劳动,以家庭劳动教育为主导。社会担当板块主要是服务性劳动,以社会劳动教育为主导,比如开展“争做创建文明城市小使者”、重阳敬老、榜样的力量等活动。
2.立足年龄特点,制订劳动与社会实践教学目标。各中小学校围绕“七个一”目标组织劳动教学,即培养一种习惯(劳动习惯)、一种能力(动手能力)、一种感情(热爱劳动和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一种技能(劳动基本技能)、一种精神(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种认识(国土乡情的认识)、一种观念(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各校积极开展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劳动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得到锻炼,收获成长。
3.突出本土特色,积极开发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各中小学校结合学校文化,开发了特色鲜明的劳动实践校本课程。比如,沙河市第九中学的无土栽培课程,赞善学区霞渠小学的农耕课程等。校本课程百花齐放,优质课评比更是亮点纷呈,如袁晓翠老师讲授的“绿色科技——无土栽培”获河北省优质课一等奖,阎莉霞老师讲授的“栽下一盆花 伴我共成长”在河北省第一届综合实践活动案例评比中获三等奖,田小花老师在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领域优质课比赛中荣获邢台市一等奖。
4.完善评价机制,积极组织劳动教育实践竞赛。市教育局将劳动教育与“新时代好少年”评选活动相结合,完善学生成长档案袋,建立劳动教育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022 年暑假期间,市教育局部署全市中小学开展劳动技能大赛,推进家庭劳动教育,对优秀选手加以表彰,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劳动热情。
5.强化教研引领,深化劳动教育路径研究。近期,沙河市教育科研“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综合实践开发小学劳动教育系列课程的实践研究”顺利结题,河北省教育科研“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核心理念下劳动教育县域整体推进策略的研究”成功立项,将沙河市劳动教育提升到一个新高度。课题研究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了中小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能力。
二、基地建设: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平台
2022 年,沙河市被河北省教育厅确定为首批省级劳动教育实验区。市教育局实行部门联动,全力打造“农业+”“工业+”“科技+”“生态+”等多行业劳动实践教育基地,为学生搭建多样化劳动实践平台。目前,全市已建成省、市、县三级劳动和研学基地30 处,开辟校级劳动教育基地111处,每年有8 万多名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为新时代劳动教育夯实了基础。
依托劳动基地,各中小学本着就近原则,开展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工则工的劳动实践活动。秋季丰收节期间,全市近1.5 万名中小学生赴利多农业生态园、太行渡口花乐园、恒利万亩银杏林、葫芦基地等省、市级劳动实践基地,以及兴固牡丹园、金沙河面业集团等劳动教育合作基地,开展“庆丰收 感党恩”主题劳动实践活动。
各中小学充分挖掘本地资源,积极打造“一校一特色”劳动课程。沙河市第四小学建起葫芦种植基地、葫芦工艺坊、葫芦作品坊。从葫芦先期的种植、管理、收获,到后期的加工、手绘、电烙,学生的劳动技能越来越熟练,体验也越来越丰富。沙河市第四中学在劳动实训基地举办播种节、管理节、采摘节、丰收节,引领学生从封闭的课堂中走出来,奔向广袤的大自然,在劳动实践中收获成长。沙河市第三中学西校区的花卉种植,第五小学的食用菌种植,特教学校的烘焙课程,第二小学的扎染课程等,各具特色,各展其长。通过丰富的劳动实践,学生不但掌握了基本的劳动技能,而且培养了热爱劳动的情感。
劳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不断丰富劳动教育内涵,拓宽劳动实践途径,才能让新时代劳动教育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