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及农耕文化的时代价值

2023-05-19

农村.农业.农民 2023年9期
关键词:精耕细作农耕传统美德

苗 璞

(中国农业博物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先民与自然万物相生相息、协同共存而产生的独具中国特色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的产物。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中国传统农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中国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中国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农耕文化的绵延不绝,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长盛不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

中国传统农业产生于相对独立封闭的自然环境以及独特的自然条件下,因而形成了中国传统农业自身独有的特点。

(一)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技术是精耕细作

中国传统农业强调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这种耕作方式奠定了中国传统农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中国古代精耕细作技术体系产生的原因突出的有两点。一是人口的不断增长,导致有限的土地不能完全养活日益增长的人口。耕作制度从撂荒制变为连作制,由单一耕作种植变成轮作倒茬、间作套种、多熟复种。同时,创制革新农业生产工具、强化优良品种的繁育和优质高产物种或品种的引进、改变耕作方法、兴修水利等,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出更多的粮食。二是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产生于北方旱作农业,旱作农业的中心任务是抗旱保墒,一切农业耕作技术产生的目的就是完成这个中心任务。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河中下游流域,人口较多,年均降水量较少且在时间上分布不均,人们为了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尝试各种生产手段来达到抗旱保墒的目的,因而逐渐形成精耕细作技术体系。

犁耕图(甘肃省嘉峪关魏晋墓画像砖)

耙地图(甘肃省嘉峪关魏晋墓画像砖)

耱地图(甘肃省嘉峪关魏晋墓画像砖)

广西桂林龙脊稻作梯田 资料图

精耕细作技术体系早在沟洫农业时期就开始孕育,经历了4 个漫长发展阶段:原始农业到精耕细作农业过渡时期(虞、夏、商、西周、春秋),精耕细作技术体系开始萌芽;精耕细作农业成型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北方旱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形成;精耕细作农业扩展时期(隋、唐、宋、辽、金、元),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形成;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时期(明、清),为了适应全国性人多地少格局,推广多熟种植,耕作技术逐渐精细化。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更多强调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生产要素,从土地精细耕作到良种精细选育、田间精细管理等综合措施,让农作物在一个良好的状态和环境下茁壮生长。采取轮作倒茬、间作套种、多熟复种等手段,千方百计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并在收获后精细贮藏,最终的目的是在有限土地上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粮食。中国传统农业属于劳动集约型、技术密集型农业,在农业技艺和作物产量等方面长期领先于世界。

(二)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结构是以种植业为主

中国传统农业以种植业为主,这是中国特有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造成的。中国疆域的北部是蒙古高原和草原大漠,西部和西南部有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东部和南部毗邻太平洋,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中国广袤的土地多半位于中纬度地区,一年四季分明,土壤、水资源以及气候条件适合种植业发展,因而种植业相对于畜牧业、渔业更加发达。在传统农耕区域,农业产业结构中畜牧业所占比重不高,渔业占比更少,这两项一般作为农民的副业。

(三)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是小农经济

中国传统农业的生产组织形式是小农经济。即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庭和家族为单位,完全或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满足自身消费的小规模农业经济。血缘家庭在传统社会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独立的生产实体。血缘家庭为农业生产提供重要的组织保证,而农业生产又让一个个固化的血缘家庭得以维系,故而形成了以血缘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封闭体系。

二、农耕文化的时代价值

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场景 资料图

农耕文化是在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传统农业社会形成的,是中国先民在农业生产实践活动中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汇集。目前,中国农业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农业农村现代化不能以欧美国家农业现代化为目标指向,要考虑中国人口多、耕地少的国情;既要处理好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又要处理好发展现代农业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为此,我们需要从传统农耕文明中汲取养分,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

(一)从农耕文化中汲取适合当代农民素养的核心思想理念

农耕文化是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思想观念、制度礼仪、技术经验等方面文化元素的集合。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泉,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乡村文化振兴就是要贯彻顺应天时、道法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农业思想法则,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绿色发展。中华民族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了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惠民利民、安民富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最终内化为广大人民特别是现代农民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的核心思想理念。

(二)从农耕文化中汲取中华传统美德

在农耕文化发展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中华民族,除了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还形成了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成为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信仰和支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而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因此,要继承和弘扬农耕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利用文化振兴使中华传统美德内化为农民的情感认知和行为习惯,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让中华传统美德成为广大农民自觉遵守的道德规范。中华传统美德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广大农民的行为方式。必须让涵盖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赓续光大、接续流传、永续发展。

(三)从农耕文化中汲取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

悠久的农耕文化在新时代展现出无穷的魅力和风采,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文化滋养。乡村文化振兴就是要创新农耕文化传承方式,让农耕文化“活”起来,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以改善农民的精神面貌,提振农民的“精气神”。

农耕文化中独特丰富的农耕理念、农耕经验、农耕技术,锻造了农民的精神品格,积淀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宝贵精神财富。例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农耕文化是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产生、发展起来的,受时代的局限,其中有些内容是守旧的、过时的。因此,在传承弘扬农耕文化时,要秉承古为今用、以古鉴今的思路,扬弃但不全部抛弃,继承但不照单全收。同时,要在传承中提升,在提升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让古老的农耕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精耕细作农耕传统美德
身边的传统美德
农耕初体验
农耕旧事十二韵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凭借传统技法传承传统美德——评李保均的长篇小说《花农》
如何精耕细作让报纸出彩不出错
用中华传统美德涵养党的道德建设
《弟子规》与传统美德研究中心简介
立足县域 精耕细作:让电视新闻更具地方特色
拾趣安吉,快乐“农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