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东北民歌的艺术创作特征与演唱特点
2023-05-19刘婕萍
摘 要:东北民歌表现出了东北地区人民热情奔放、粗犷豪爽的性格,淋漓尽致地抒发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其中很多优秀的歌曲达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传播程度。东北民歌艺术成就的取得,除地域风情等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外,源于其独到的艺术创作特征和鲜明的演唱特点。研究东北民歌的创作艺术特征和演唱特点,既可以做到对东北民歌精髓的传承,又可以丰富发展新时代中华民族民歌音乐艺术。
关键词:东北民歌;艺术创作特征;演唱特点;欣赏意义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3)04-0042-04
东北地区世居的少数民族群众与历史上因为“闯关东”而流入该区域的汉族移民,在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中,文化传统与民歌艺术交流互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北民歌。这些民歌以其独特的艺术创作和鮮明的演唱特点为我国民歌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因此,东北民歌的艺术创作特征和演唱特点,也一直是学术界和音乐演唱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东北民歌产生的历史文化基础
在一般的地理概念上,东北地区主要指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一带。这片由东北平原、大小兴安岭及蒙东草原所组成的广袤土地上,分布着世居于此的满族、蒙古族、锡伯族、朝鲜族、鄂伦春族,赫哲族和鄂温克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同时聚集着清朝中后期以来,通过“闯关东”的方式涌入的大量汉族移民,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大量的进入东北进行老工业基地建设和北大荒开发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东北地区诸多世居于此的少数民族群众与移民于此的汉族群众,以及后来的建设者们,通过长期的生活生产方面的交流交往和融合,形成了多民族融合的东北文化特色,并从中衍生出东北地方民歌。东北民歌是东北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东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汉民族移民文化交流互鉴的艺术载体之一。东北民歌有着独特的音乐艺术特点,也有着鲜明的艺术风格。东北民歌作为地方音乐艺术形式不仅深受当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也得到全国各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传唱。
东北的民众主要生活在东北平原、大小兴安岭的森林地带和科尔沁草原东北部的草原地区。东北地区是我国重工业生产基地和粮食生产基地。大工业和大农业所造成的生活和文化上的广泛融合,也进一步深化了各民族群众之间的生活与文化上的交流互鉴。因此,无论从社会生活习惯上还是音乐艺术、语言特点上,整个东北地区都显现着宏观上的文化同一性,这就是当今人们大都认同的东北文化[1]。显然东北文化是一种民族融合文化形态。正是这种融合形态的文化孕育产生了带有融合艺术特色的东北民歌。
从东北民歌产生的角度看,原本生活在东北大地上的少数民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丰富多彩的民歌。山歌、歌舞曲和萨满调都是这些民歌的代表。而从山东、河北等地通过“闯关东”进入东北的移民,也带来了他们自己的民歌。两种民歌艺术传统,通过交流交融、互鉴和融合,产生了东北音乐艺术中数量最多,流传和传唱度最广的东北民歌。时至今日,东北民歌仍然是东北地区各种演出场所和街头巷尾的音乐艺术代表。
二、东北民歌的艺术创作特征
从音乐艺术表达的角度看,东北民歌成功地表现出了东北地区人民热情奔放、粗犷豪爽的性格特征,淋漓尽致地抒发了生活在这一方土地上人民群众的爱恨情仇,并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有着广泛的受众基础。其艺术覆盖面已经远远超越了东北地区,向南延展到黄河以北的河北全省、山东和山西、河南的部分区域。尤其像《回娘家》《乌苏里船歌》《我爱你塞北的雪》《月牙五更》《摇篮曲》《小拜年》《东北风》等优秀作品,则在全国范围内达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传播程度。
从民歌作品艺术创作的角度看,东北民歌体现出很鲜明的创作艺术结构和音乐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东北民歌的产生基于东北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及历史文化和音乐艺术传统。民歌是一方土地上人民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的音乐艺术结晶,它与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社会风俗、宗教信仰,甚至语言习惯均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松花江上》这首抗战初期的民歌则是创作者基于“九一八事变”的中国历史实况所创作。1935年艺术家张寒晖在西安目睹了东北军和东北人民流亡惨状,为激发人们对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事变的愤怒和反抗而创作的一首抗日民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这首辽东民歌,则是歌词作家邬大为与魏宝贵,以及曲谱作者铁源根据1969年冬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的时代背景,以及后来辽宁丹东鸭绿江畔边防部队保卫祖国的精神风貌而创作的作品。与之类似,《乌苏里船歌》这首东北乌苏里江一带赫哲族的典型民歌,是民歌艺术家郭颂在赫哲族民间曲调《想情郎》《狩猎的哥哥回来了》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作而改编完成的作品。
其次,东北民歌具有轻松活泼的旋律和朗朗上口的曲调。东北民歌在旋律创作方面整体体现自然轻松、欢快活泼的特点,曲调又朗朗上口便于传唱。众所周知,东北民歌小调是该区域劳动人民日常生活风貌的艺术呈现,也是该区域人民思想性格特征的音乐表现。如果仅就民歌的旋律创作而言,东北民歌小调主要是通过旋律来展现其艺术风格。这在东北民歌《回娘家》的创作上有突出的体现。《回娘家》是一首极具代表性的民歌小调,成功地表现出东北民歌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以及简洁明快、生动活泼等地域性歌曲特征。作品描绘新春正月一对年轻夫妇走在回娘家路上的生活画面,勾勒了一幅令人发笑的场景。这首产生于辽宁营口盖县的东北小调,固然与其产生之地的社会人情和风俗习惯有关,但是其中所蕴含的东北诸多少数民族音乐艺术之间的相互交融痕迹也相当明显,尤其是其中所融入的满族、蒙古族民歌因素更为显著。从创作动机和艺术追求的角度看,这首民歌共有5段歌词,其曲式形式属于分节歌形式的2/4拍子,并由此体现出节奏欢快明朗的特色;同时,其调式调性采用的是D徵六声加变宫调式。这种调式是东北民歌作品中司空见惯的调式;与之相反,歌曲中很少使用五声调式。之所以大分量采取这种D徵六声加变宫调式,意在用六声、七声以强化歌曲旋律的力度,力求做到使作品结构丰满[2]。这样一来《回娘家》在跳进方面,旋律上呈现的东北民歌中常见的六度、七度大跳,歌曲旋律线条起伏跌宕、热情奔放。
第三,东北民歌在创造旋律中往往反复使用一种特殊色彩性装饰音,即在原有音调基础上再提升半个音。这种表面上出现的临时变化音,并非因为转调,而是游离性变化音的一种存在形态,本质上属于色彩性装饰音的范畴,目的在于丰富歌曲演唱风格。在艺术追求上,此种音乐形式的出现,实质是追求曲调与本地的方言特点的密切结合。这里还以《回娘家》这首产自辽宁营口地区的民歌为例,加以说明。在一般的语言学分类中,辽宁往往被划分为四个方言区,即辽东、辽西、辽南、辽北方言区。营口一带属于辽南方言区,所以东北民歌中特殊色彩性装饰音的采用,目的在于利用辽南方言声调的差异,使之对民歌风格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和推动,尤其是能够通过曲调与本地的方言结合来丰富民歌作品的旋律。
第四,东北民歌较多使用装饰音。在东北民歌的艺术创作中还较多地使用装饰音。众所周知,如果缺少装饰音,甚至没有装饰音的歌曲,演唱所呈现的效果是笨拙和滞重的。演唱需要把歌曲情感通过装饰音表达出来,体现层次感。因此,演唱需要一种更为夸张的形式来表达情感,在创作上需要通过非常多的装饰音来完成。鉴于此,东北民歌创作中大都尽量让旋律中呈现多处滑音,以此强化歌曲的灵动性[3]。东北民歌充分使用装饰音,旨在使演唱的声音在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体现出或细微、或激烈的变化。比如轻重强弱的变化,以及那些能够十分容易被察觉到的小技巧,如怒音、颤音、哭腔等用不同的装饰音,所造成不同的比例,从而形成东北民歌的层次性。较多使用装饰音并充分发挥其功能,也是东北民歌艺术创作追求的内容之一。
第五,东北民歌通过节奏展现歌曲的艺术织体。织体是音乐的“空间”结构,单声织体则是我国古代音乐艺术最原始的结构形式,也是我国汉族音乐艺术所始终保持的单线条美学特征表现形式。东北民歌大多采取大切分的节奏型,表现在创作上,就是八分附点音符、四分附点音符、八分休止符加八分音符的節奏形式。这种特殊的节奏形式,配合着东北方言,形成了歌曲节奏的跳跃性与趣味性,从而能更充分、彻底地表现民歌作品中的思想情感、营造出热烈浓郁的氛围。
最后,东北民歌通过歌词表达艺术内涵。东北民歌创作中的歌词,在内容方面大都体现着适情随意、简洁明快、诙谐幽默等特色;同时也主要为多段体分节歌的形式,歌词则以三段体或五段体为最常见;歌词中运用东北方言的句子也比较多,如儿化音的使用。在语言特点上,东北话本身儿化音较重。例如《回娘家》歌词中的“串门儿”“大八件儿”“风丝儿”“杨树林儿”等等。这种歌词的创作,能够凸显东北人民生活欢愉场景的同时,进一步体现出民歌的风趣生动和轻快幽默的风格。
三、东北民歌的演唱特点
上述东北民歌创作方面的诸多特征,其致力点集中在演唱方面实现作者的创作意图。所以从演唱的角度看,东北民歌也体现出一些鲜明的特点。其一,为了迎合东北民歌在旋律上制造出反复呈现大跳创作特征,演唱中往往运用许多润腔及衬词、衬句。润腔是我国声乐艺术漫长发展历史上形成的一套对唱腔加以美化、装饰、润色的独特技法,也是体现我国声乐艺术风格、韵味和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元素,包括各种技巧性唱腔润色法,如花舌音、波音与滑音等。东北民歌演唱往往特别注重以字行腔,以情润腔,以声润腔。东北民歌往往通过旋律、音级、调式、曲式等要素构成自己的艺术架构,而演唱中的润腔则是作品的灵魂。演唱中的润腔使用,并非仅仅对旋律起到应有作用,更重要的是它还渲染了演唱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进一步体现出东北民歌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张力[4],深刻地表现出东北民歌的地域文化特征和民族音乐艺术特征。与此同时,东北民歌演唱还善于运用丰富的衬词与衬句来营造戏剧化的氛围,从而强化演唱的地方特色和区域风格特征。其二,东北民歌演唱过程中强化使用儿化音。一些字的末位韵母因卷舌动作而发生的音变现象使发音舒缓省力、令音色更为柔和活泼。这种语言功能在东北民歌演唱中得到强化并形成特点。尽管在大多数东北民歌的演唱中,歌词中的儿化音往往被一带而过,但在具体的演唱音调处理上,它却体现为向上的趋向。尤其是在有些作品的演唱中如《回娘家》,“儿”字使用的就是上滑音,起到润腔修整音调的作用。与此相关,东北民歌中的滑音作为润腔的一种方式,也在演唱上受到重视。滑音可以协助旋律唱腔表达语调,并对语调及儿化音等处理有着较好的辅助作用,同时还能形成独特的演唱风格和韵味,尤其是后鼻音的表现,更能凸显东北“味”的浓郁特色,并能表现出特定的意境和情绪。
最后,东北民歌的演唱者在演唱实践中,除了把握作品的东北风格外,还体现出关注并强化表情与动作的配合,以便进一步演绎润腔。譬如在演唱东北民歌小调中,尤其是在演唱东北汉族的民歌小调过程中,有些润腔就很好地展现出活泼、俏皮的音乐形象。这是因为歌手或演唱艺术家将作品人物的眼神、表情和肢体动作有机融入到自己的演唱过程中,更好地诠释了东北民歌所蕴含的地域风情和风格特征[5]。
结语
东北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辽阔的土地和众多的民族。东北民歌作为东北地区最具民族风格和区域特点的艺术形式,反映了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因为有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文化传统的交流交融,所以东北各少数民族的民歌有不同的风格。这片富饶而神奇的土地,养育了无数英雄儿女,创造了许多优美动听的民歌。东北民歌具有非常强烈的抒情性、形象性、节奏性和韵律性,并且词曲优美,在民间广为流传。或通俗易懂、或豪放活泼、或悠扬婉转、或朴素粗犷的东北民歌,以其简单的故事情节、清新优美的曲调、随意平常的演出场地和演出道具,构成了中华民歌艺术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
参考文献:
〔1〕崔姝声.东北地区不同民族民歌的风格特点及演唱分析[J].当代音乐,2019(04):18.
〔2〕宿辉.浅谈东北民歌艺术风格与演唱特点[J].艺术科技,2018(01):45.
〔3〕王雪梅,李莉.东北民歌的演唱形式分析[J].艺术科技,2019(22):68-69.
〔4〕刘艳玲.东北民歌演唱中润腔技巧的文化语言学解读[J].音乐大观,2012(01):39.
〔5〕赵德山.东北民歌与东北民俗文化研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2(04):56.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On the Artistic Cre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inging Characteristics
of Northeast Folk Songs
LIU Jie-ping
(School of Music Education, Sheny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 Shenyang 110080, China)
Abstract: The folk songs of Northeast China successfully show the enthusiastic, bold and forthright character of the people in northeast China, and vividly express the joys and sorrows of the people living in this land. Many of the excellent songs have reached well names. In addition to the role of 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regional customs, the artistic achievement of northeast folk songs lies in its unique artistic cre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inctive singing characteristics.The study of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singing characteristics of northeast folk songs can not only inherit the essence of northeast folk songs, but also enrich and develop the music art of Chinese folk songs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Northeast Folk Songs; Characteristics of Artistic Creation; Singing Characteristics; Appreciation Significance
收稿日期:2023-01-27
作者簡介:刘婕萍(1983-),女,河南内黄人,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讲师,艺术硕士,研究方向:民族声乐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