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钊:毛泽东称“真能爱我,又真能于我有益的人”
2023-05-19
在为什么要抗美援朝为什么把毛岸英葬在朝鲜等很少与别人谈及的事情上毛泽东对周世钊打开心扉
周世钊(1897-1976),湖南韶山人。毛泽东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同学。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民盟中央委员。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写给周世钊的信有20封之多,信中他亲切地以“东园兄”或“惇元兄”来称呼周世钊。周世钊也撰写出版了《我所认识的毛主席》《少年毛泽东的故事》《湘江的怒吼——“五四”前后毛主席在湖南》等文章和书籍,在多所学校、工厂报告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革命活动,他以丰富的细节、深厚的感情向世人呈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青年毛泽东。
在修业小学,毛泽东被褥单薄,就卷着被子到周世钊床上同睡
毛泽东与周世钊第一次见面就十分投契。周世钊品学兼优,古文功底扎实,为人厚道,对教书也有浓厚的兴趣。毛泽东常与其讨论问题,两人很快成为密友。
毕业后,毛泽东、蔡和森等组建新民学会,周世钊是第一批会员;毛泽东创办工人夜校,周世钊任校管理员,积极支持和协助毛泽东从事革命活动。
1919年4月,毛泽东到修业小学看望周世钊(周世钊在此教书),周世钊问他住在何处,毛泽东说未定,周世钊盛情邀请他同住,并邀请他来修业小学任教。在修业小学,两人生活清苦。冬季寒风刺骨,毛泽东被褥单薄,他就卷着被子到周世钊床上同睡。
生活贫穷,但事业开展得如火如荼。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周世钊应邀担任顾问。当毛泽东发起“驱张运动”时,周世钊则带领学生参加示威游行声援运动。两人相互看重,相互支持,在繁复冗杂的环境中,新民学会会员逐渐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他们二人却成为了更加亲密的朋友。
毛泽东为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勤工俭学奔走劳累,他本人却留在国内,很多新民学会会员不理解。对此,1920年3月14日,毛泽东在给周世钊的信中说:
我觉得求学实在没有“必要在什么地方”的理,“出洋”两字,在好些人只是一种“迷”。中国出过洋的总不下几万乃至几十万,好的实在很少。多数呢?仍旧是“糊涂”,仍旧是“莫名其妙”……
因此,我想暂不出国去,暂时在国内研究各种学问的纲要……吾人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稍为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国”这个地盘。关于这地盘内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这层工夫,如果留在出洋回来的时候做,因人事及生活的关系,恐怕有些困难。不如在现在做了,一来无方才所说的困难;二来又可携带些经验到西洋去,考察时可以借资比较。
在向周世钊详细解释了自己不出国的理由和近期规划后,毛泽东也向他说明,他不是绝对反对留学,而是主张大留学政策,自己预备两三年后组织一个“游俄队”。
不巧的是,几年后因为革命形势的发展,毛泽东的游俄计划搁浅。在这封信的开头,毛泽东还写道:
接张君文亮的信,惊悉兄的母亲病故!这是人生一个痛苦之关……我想你现时在家,必正绸缪将来进行的计划,我很希望我的计划和你的计划能够完全一致,因此你我的行动也能够一致。我现在觉得你是一个真能爱我,又真能于我有益的人。倘然你我的计划和行动能够一致,那便是很好的了。
周世钊正如毛泽东在信中所说,是一个真能爱他的人。1920年6月,他致信毛泽东,言辞恳切,劝其返湘。当时,毛泽东和同学张文亮等人在上海租了几间房,一起试验工读生活。周世钊信云:“吾兄平时,素抱宏愿,此时有了机会,何不竭其口舌笔墨之劳,以求实现素志之十一?相知诸人,多盼兄回湘有所建树,弟也主张兄回省。”
毛泽东与周世钊曾经有一个共同的职业理想——做一名教员。两人一度主张教育救国,利用教育改造社会。
于是,毛泽东与7月初离沪返湘,随后担任湖南一师附属小学主事,周世钊应毛泽东之约,到一师附小兼任高小的历史课老师,他们常常在一起商谈国家大事和办学方针,合办了《小学生》杂志,还一起编辑出版《新湖南》《湖南通俗报》等报刊。他们除了写稿、编辑、校对,还亲自上街卖报,忙得不可开交。
毛泽东忙于建团建党的活动时,曾邀请周世钊一起进行革命活动,但周世钊还是不改想做教员的初衷,拒绝了毛泽东的邀请。1921年,毛泽东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而这年,周世钊考入南京东南大学学习教育与文学,毕业后在长沙做一名普通的教师。
毛澤东尊重周世钊的选择,与其始终联系密切。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情况和写调查报告前,曾把调查情况和想法告诉周世钊。后来毛泽东转战南北,两人音讯渐渐难通,周世钊挂念友人,曾赋诗一首,其中言“九州明月系离肠”。当得知毛泽东到了延安、重庆时,周世钊又不顾风险致函问候。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写给周世钊的信有20封之多
1949年长沙和平解放,周世钊被任命为湖南一师校长。由周世钊领衔,湖南一些老新民学会会员和老师联名向毛泽东致贺。10月15日,毛泽东即写信给周世钊:“选接电示……勤勤恳恳,如见故人……兄过去虽未参加革命斗争,教书就是有益于人民的……兄为一师校长,深庆得人,可见骏骨未凋,尚有生气。倘有可能,尊著旧诗尚祈抄寄若干,多多益善。”从此,两人开始了鸿雁传书、诗词唱和、倾心交谈的频繁交往。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写给周世钊的信有20封之多,信中他亲切地以“东园兄”或“惇元兄”来称呼周世钊。
1950年12月29日,毛泽东致信周世钊:“晏睡(熬夜)的毛病正在改,实行了半个月,按照太阳办事,不按月亮办事了。但近日又翻过来,新年后当再改正。多休息和注意吃东西,也正在做。”毛泽东对老友毫不讳言自己的生活习惯。
1950年,周世钊第一次进京与毛泽东交谈,当时在场的还有毛泽东的表兄王季范。毛泽东问他们二人:“我们过去分别后,你们参加过什么民主党派吗?”周世钊说:“我对民主党派不感兴趣。”毛泽东又对他们说:“现在全国解放不久,共产党对知识分子和农村发展党员采取慎重态度,吸收党员较少,你们两位最好先去参加一个民主党派。中国民主同盟就是知识分子的组织,你们去参加民盟好了。”周世钊在毛泽东的建议下于1951年2月加入了民盟,后以民主人士的身份当选为第二届、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等。1953年,他又被选为民盟中央委员。
1955年6月,毛泽东到长沙视察,工作之余,他决定到青年时代常去的湘江看一看。周世钊受邀陪同。
6月20日,两人旧地重游,十分高兴。毛泽东提出要在正涨着洪水的湘江游泳,周世钊劝说道:“现在湘江水涨,水又广又深,游泳也许不便啊?”毛泽东望着周世钊笑着说:“惇元兄,你不要说外行话啦!庄子不是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也无力。水越深,浮力越大,游泳起来当然越要便利些,你怎么反说不便啊?”在毛泽东的坚持下,他跃入了湘江,整整游了一个小时,才在岳麓山下的牌楼口登岸。
上岸以后,毛泽东又提出去读书时常登的岳麓山。两人一路谈笑风生。原本准备好的轿子,毛泽东坚决不肯坐,一行人一路步行,登上山后,毛泽东没有坐下休息,又兴致勃勃地浏览云麓宫壁上的诗句和对联。
周世钊看到毛泽东登上山顶,一点也不疲倦,在云麓宫吃午饭时,感慨地说:“润之兄,你是上60岁的人了,身体还这样健康,还在湘江涨大水时游泳横渡过来,接着又步行上云麓宫,真可谓不是青年胜似青年啊!如果把你今天的真实情况讲给全国的青年听,我看他们一定会感到无比兴奋的,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后来周世钊撰写出版了《我所认识的毛主席》《少年毛泽东的故事》《湘江的怒吼——“五四”前后毛主席在湖南》《毛主席青少年时期锻炼身体的故事》等文章和书籍,在多所学校、工厂报告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革命活动,他以丰富的细节、深厚的感情向世人呈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青年毛澤东。
1958年7月,周世钊当选湖南省副省长,他害怕自己难以胜任,10月17日写信将担忧告诉了毛泽东。一周后,毛泽东复函,殷切地鼓励:
受任新职,不要拈轻怕重,而要拈重鄙轻。古人有云:贤者在位,能者在职,二者不可得而兼。我看你这个人是可以兼的,年年月月日日时时感觉自己能力不行,实则是因为一不甚认识自己,二不甚认识客观事物——那些留学生们,大教授们,人事纠纷,复杂心理,看不起你,口中不说,目笑存之,如此等类。这些社会常态,几乎人人要经历的。此外,自己缺乏从政经验,临事而惧,陈力而后就列,这是好的。这些都是实事,可以理解的。我以为聪明、老实二词,足以解决一切困难问题。这点似乎同你谈过。聪谓多问多思,实谓实事求是。持之以恒,行之有素。总是比较能够做好事情的。你的勇气,看来比过去大有增加。士别三日,应当刮目相看了。我又讲了这一大篇,无非加一点油,添一点醋而已。”
这封信给周世钊极大鼓舞。1961年12月26日毛泽东68岁生日当天,毛泽东再次给周世钊写信:“你努力奋斗吧。我甚好,无病,堪以告慰。”又兴致盎然地说:“‘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朝云薜荔村。‘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同志,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岂不妙哉?”
毛泽东对周世钊打开心扉
毛泽东与周世钊倾心交谈,在为什么要抗美援朝,为什么把毛岸英葬在朝鲜等很少与别人谈及的事情上,毛泽东也对周世钊打开心扉。
朝鲜战争胜利后的一天,周世钊在和毛泽东又一次见面时曾提到这场战争,并对毛岸英牺牲感到十分痛惜。毛泽东对他说:“我作为党中央的主席,作为一个领导人,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又派谁的儿子去呢?人人都像我一样,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上战场,光派别人的儿子去上前线打仗,这还算个什么领导人呢?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岸英是个青年人,他从苏联留学回国后,到农村进行过劳动锻炼,但他没有正式上过战场。青年人就是要到艰苦的环境中去锻炼,要在战斗中成长。基于这些原因,我才派他到朝鲜去的。”
周世钊在“文革”期间多次上书毛泽东,坦陈己见,反映下情民意,言人之不敢言。他主持科教界工作期间,亲自为一些受冤屈的知识分子奔波平反。
1972年8月,周世钊再次向毛泽东进谏八点意见,涉及“解放老干部”“为知识分子正名”“恢复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制止开后门不正之风”“消除派性”等方面。10月2日深夜,毛泽东亲自接见周世钊,两人面谈3小时,会见结束时,毛泽东恳切地建议周世钊经南京、上海回长沙,并一再叮咛他注意安全:“你没有人护卫,更应多加小心为是。”
1976年4月,周世钊病危。毛泽东专门从北京医院选派了两名医生乘飞机到湖南为周世钊治病。但其病重难返,于4月20日逝世。不久,毛泽东也与世长辞。
(责编/张超 责校/陈小婷 来源/《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李丽著,团结出版社2017年5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