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江南的“状元文化”
2023-05-19陈尧明
陈尧明
“状元文化”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密切相关。隋唐之前,中国的官吏任用主要是世袭制和荐举制,西汉的察举和征辟是荐举制成熟的标志,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则成了保护贵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科举制创立于隋,规范于唐,完备于宋,鼎盛于明,终结于清。它延绵一千多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选拔官吏的一种主要制度。
古代考状元并非易事,要经过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个阶段。到接近最终目标的殿试时,考试通常由皇帝钦命大臣主持,最后脱颖而出者实乃万里挑一。进入一甲的三位,被称为“鼎甲”,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一旦高中状元,披红挂彩、鸣锣开道、骑马游行,好不威风。而“考状元”也成了参加科举考试的代名词。
中国科举史上共诞生了五百九十多位状元,而江南无疑是状元高产地。以明清两朝为例:明代九十位状元,江浙两省为三十七位(江苏十七,浙江二十),占比百分之四十一;清代一百一十四位状元,江苏四十九位(其中苏南四十七人,苏北两人),浙江十九位,总占比达百分之六十。故而有民谚曰:“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苏州乃盛产状元之地,明代在遭受朱元璋打压政策之下,仍有状元八名,清代更是诞生了二十六位状元,居全国之冠。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江南状元如此之多,人才辈出?
与中原地区相比,自安史之乱后数百年,江南一带无战事,社会总体太平安稳。“永嘉世,九州空;余吴土,盛且丰”,“永嘉中,天下乱,但江南,上康乐”。江南自然环境优越,百姓生活富裕,解决了温饱问题的人们,逐渐有了更高的人生理想:成就功名、光宗耀祖。而此时国家开科举选拔人才,正好为社会精英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如果有幸考中状元,那便是人中龙凤,天之骄子,可谓风光无限,“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江南地区注重教育,突出表现在官办学校上。北宋时期兴江南办学之风的领军人物范仲淹,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北宋景祐二年(1035),他首开先河在苏州创建了府学,接着他又向朝廷建议组建吴县县学,成为全国创办较早的县学。在他看来,“善治国者,莫先育材,育材之方,莫先劝学”。范仲淹还十分注重师资队伍建设,聘请泰州名师大儒胡瑗(安定先生)担任教授。胡瑗理念先进,办学有道,创立了“安定学法”,因人施教、以身作则、劳逸结合、开门办学,得到了官方与社会的广泛认可。
江南书院开始为官家藏书校书场所,后来慢慢成为学者讲学读书的地方。它与官学不同,在教育目的、内容、方式上有着自己的特点,通常由当地有名望的学者主持,学习方式以个人自学为主,遇到问题请教老师。苏州最早的书院有南宋理宗端平年间的和靖书院,以及后来的学道书院、文正书院、紫阳书院、正谊书院等。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是紫阳书院,先后有二十七名进士当过书院的主持。无锡最早的书院是北宋徽宗政和年间的东林书院(龟山书院),由名儒杨时创建。遂初书院由南宋四大家之一、著名诗人尤袤创办(尤袤也是无锡第一状元蒋重珍的指导老师)。此外,还有二泉书院、安阳书院、蒋子书院等。历代书院的建立也培养出大批有专长的人才,并产生过相当重要的影响。如东林书院在明朝万历三十二年(1604),由东林学者顾宪成等人重新修复,再次聚众讲学,他们写下“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名联,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东林书院成为江南地区名流汇聚和议论国事的重要舆论中心。
在科举制度的标杆引领和官学、书院的推波助澜下,江南一带文教兴盛、人才辈出。几乎绝大多数的状元、榜眼、探花等都出生于讀书世家,这与他们从小受到严格的家教和诗礼承传熏陶是密不可分的。耕读传家、诗礼兴家,成为许多江南家庭的家风家训。在清代,昆山有户人家,兄弟三人就有两个探花、一个状元,分别是徐乾学、徐秉义、徐元文。究其原因,就是来自母亲顾氏的严格管教。顾氏是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的妹妹,她教子有方,时常鞭策儿子勤奋读书。老三徐元文顺治十六年(1659)高中状元,后官至宰相。老大徐乾学于康熙九年(1670)中一甲探花,后官至刑部尚书。三年后,老二徐秉义也中了探花,后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被世人称为“天下状元第一家”的唐代苏州归家,自唐懿宗咸通十年(869)至唐哀帝天祐二年(905),短短三十六年间连续出了归仁绍、归仁泽、归黯、归佾、归系五名状元,占全了兄弟、父子、祖孙状元。清代苏州钱棨在乾隆年间连获乡、会、殿试第一名,乾隆爱惜其才,亲赋“三元诗”,纪瑞致贺。
江南的状元中,起过重大作用的是清咸丰六年(1856)丙辰科状元常熟人翁同龢,他一生两为帝师,在晚清“帝”“后”两党之争中为帝党首领。甲午中日战争后,他积极支持康有为变法主张,并密荐于光绪皇帝,最终促成“戊戌变法”。他既管外事,又管内政,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位权贵人物,并且是一位清正廉洁、律己爱民、公忠体国的政治家。
在江南的状元中,最早开始从事实业活动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是清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科状元、南通人张謇,他高中状元的第二年(1895)即开始从事实业活动,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任经商的状元。张謇提出“父教育,母实业”的救国主张,通过教育培养人才,通过实业发展经济,从而壮大国力。他十几年间办了二十多家企业、三百七十多所学校。他还大办社会事业,把南通建成了“中国近代第一城”,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做出了十分宝贵的贡献。
在江南的状元中,唯一出使过欧洲国家的外交使臣是同治七年(1868)戊辰状元苏州吴县人洪钧。他于光绪十三年(1887)奉命出使俄、德、荷、奥诸国,任外国使节三年,他利用西方资料,撰写的《元史译文证补》,开创了利用西方著作资料研究元史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