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患者不能随意“过嘴瘾”
2023-05-19宋晓梦张凯岚
宋晓梦 张凯岚
消化性溃疡是指在各种致病因子的作用下,消化道黏膜发生的炎性反应与坏死病变,病变可深达黏膜肌层,其中胃、十二指肠最为常见。现已知的致病因子包括遗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吸烟饮酒、饮食不慎与心理因素等。因此,治疗本病,首先就是要去除病因及诱因,比如进行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停用非甾体抗炎药,如糖皮质激素、阿司匹林等;戒烟限酒;不能像王女士那样随意“过嘴瘾”,尽量避免进食刺激性、不易消化的食物等。其次,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抑酸、保护胃黏膜、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药物。经过上述治疗,部分患者可以获得治愈或减少病情复发。还有部分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如擅自停药,或对药物产生耐药性等,使得病情反复,治疗难度加大。这部分患者可寻求专业中医师的帮助,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中药、针灸、穴位注射等疗法,以降低复发率。
中医古籍中没有“消化性溃疡”这一疾病名称,临床根据症状表现将其归属于“胃脘痛”“痞满”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病变部位虽在胃,但与肝、脾有关,要重视保护脾阳的功能,温脾健胃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临床上针对不同的症状采用不同的方剂,如香苏散、保和丸、化肝煎、柴胡疏肝散、清中汤、黄芪建中汤等。其中,清中汤最早由明代著名医家王肯堂所创,记录在其著作《证治准绳·类方》中,由于疗效显著,后被历代医家主要用于胃脘痛证属火热内蕴者的治疗。清中汤由黄连、山栀子、陈皮、茯苓、半夏、草豆蔻仁、炙甘草组成,主要功效为清热化湿,理气和胃,对肝胃不和、湿热中阻引起的消化性溃疡有着很好的疗效。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减使用,若湿热较重可加蒲公英、香附、陈皮;反酸较重可加浙贝母清热泄降,抑制胃酸分泌;伴有出血者,可加海螵蛸收敛止血、收湿敛疮。
針灸治疗主要选择中脘、关元、气海、神阙等穴位,能温阳散寒,健脾和胃,调中理气。
穴位注射则具有药物和针灸的双重作用,止痛效果显著,可以缩短病程,主要应用于出现疼痛、恶心、呕吐和食欲不振等症的患者。临床主要使用维生素B12注射液,用一次性封闭注射器抽吸后注射到患者的足三里、三阴交、胃仓、脾腧等穴。每穴位注射0.5ml左右,每次选3~5个穴位,每日1次,每7~10次为1个疗程。要注意,在注射时及注射后如果出现红肿、局部硬结、疼痛、瘙痒等情况,应立即停止操作。
另外,患者要想溃疡痊愈,一定要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在此基础上积极接受中西医治疗。
[基金项目: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院级科研资助项目(zyyb2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