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创作者
2023-05-19赵蓉虞雪晴MickeyLV
赵蓉 虞雪晴 Mickey LV
Fondazione Prada- Human BrainsPreserving the Brain
“Human Brains:Preserving the Brain”Fondazione Prada, Milan,Credit: 2×4, New York
大脑的奥秘与挑战
勿忘我,勿忘我
在第!"届奥斯卡提名动画短片《勿忘我》(Memorable)中,故事结尾男主人公对妻子说:“您真漂亮。您愿意给我当模特吗?我想为您画像。”他们用颜料作画、相拥舞蹈、畅聊人生。而眼前的妻子却在音乐戛然而止时彻底消失,他的意识与记忆皆成空白。影片描绘了一个患有阿尔兹海默病的油画家路易眼中的世界,讲述了他慢慢失去自己记忆的故事。导演采用法国黏土定格动画的艺术风格,糅合了梵高眼中扭曲的世界、弗朗西斯*培根笔下畸形病态的人物和杰克逊*波洛克式缤纷的色彩。随着路易病情的发展与变化,他眼中的物件开始变形,认知模糊和思维混乱接踵而至。周遭贴满的便利贴也留不住他的记忆,唯一不变的是他的妻子。或许故事结尾他对妻子说的那句话,正是他们初见时的对白。
艺术作品之外的现实世界中,疾病的蔓延正在呈指数级增长。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发病率最高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很多人可能听过这个疾病的名称,但其实它比想象中更普遍,因为它拥有一个极其通俗的称呼——老年痴呆。事实上,可怕的不仅是疾病本身,而在于绝大多数人不认为这是一种病,会在老人开始有症状时用一句无奈的“老了就是这样”而错失病症最佳治疗的时间。
退行性疾病的高发病率已经有多项研究表明。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2022年全球痴呆症病例为5500万(其中约60`70%为+0病例,大约3600万例),每年新增近1500万例,带来巨大的社會和经济负担(估计2019年花费1.3万亿美元医护成本vs2030年2.8万亿美元医护成本)。据估计,全球这一数字每20年翻一番,到2030年达到7800万,到2050年达到1.39亿。
疾病在生命面前总显得最为平等,金钱与权势也无法抵挡它的到来。最有名的是拳王阿里患有帕金森,亚特兰大奥运会的点火仪式是最纯粹、最简单,但可能也是最有力量的一场点火,阿里用颤抖的手点燃主火炬。里根、撒切尔、马尔克斯、高锟,都得了阿尔兹海默。而后有了里根总统和妻子南希与美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合作建立的里根研究所,致力于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以及高锟与妻子共同成立了首个阿尔茨海默病的慈善基金。
退行性疾病在学术界和产业界都是极其重要的研究方向,生物制药产业界花了大量的资本投入去研发治疗手段。据统计,自2022年以来,全球药企前赴后继投入了数千亿美元用于AD新药研发。由于巨大的临床未满足需求,截至2022年3月,正在美国开展临床的AD药物就有143种,涉及172个临床试验。然而鲜有成果,其药物研发难度之大,可以说是医药领域皇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人类已经几乎赢了肝炎,已经打得艾滋病节节败退,甚至在和肿瘤的战争中不断取得阶段性的胜利,但对退行性疾病还是束手无策。
勿忘我,勿忘我,这是呼吁,也是警钟。
跨学科策展:治愈、关怀与责任
为什么一家以艺术基金会为主体的文化机构会关心这个医学界的问题?我们应回到展览文化的内核去探究。Curate(策展)在拉丁语:8%&%)中意为照看、照料,而同源词cure(治愈)指向则更为明显。追根溯源,策展的本心是关怀。展览对于机构而言早已不止于作为维持机构活力的重要功能,而应该是研究和知识生产的场所。Prada基金会作为一个文化机构,在神经科学和跨学科领域开展研究,举办“人类大脑:保护大脑——神经退行性疾病论坛”,其中涵盖了从神经生物学到哲学、从心理学到神经化学、从语言学到人工智能等诸多领域。跨学科的策展实践在回应重要且复杂的社会问题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试图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方式回应时代的问题。
“跨学科”,区别于近年来的热词“跨界”,强调的不是打破产业的边界,而着重于一种理念和意识。在学科细分之前,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是很常见的。其实纵观艺术史,不只在当代艺术时期,以往的历史中也有伟大的艺术家并非全职画家,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他不仅在绘画领域拥有超人的天赋,在雕塑、哲学、医学、生物学、天文学、数学等多个领域都有着颇深的造诣。在15世纪80年代,达·芬奇从故乡托斯卡纳来到米兰,开始进行解剖学研究并绘制了大量人体解剖素描。他希望了解人体结构,寻找描绘人体的理想方式。当时的达· 芬奇一定想不到自己在绘画艺术与生物医学之间正在进行一次空前的跨学科研究,而在他眼中是好奇与关切的本能驱使自己通过或理性或感性的技艺来探寻人体构造的问题。他认为科学和艺术不是对立的,而是融合的。
在“跨学科”理念的引领下,产业与应用紧随其后。在欧洲,科技企业与美术馆的对话与研究从20世纪就已着手初探。1992年,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德文Zentrum für Kunst und Medientechnologie,或简称 ZKM)和西门子文化计划共同颁发国际西门子媒体艺术奖,开启了现代艺术和新兴媒体技术创新合作的重要国际平台。2013年,欧盟委员会启动了ICTART CONNECT项目,将艺术置入信息与通信技术人员各抒己见,如何让他们与更多的观众接触,如何找到一种人人都能理解的方法来阐述科学的严谨性。我们相信,探讨人脑等同于探讨人类。关注我们大脑的独特性可帮助我们理解科学研究对人类生活和更广泛的文化进步的影响。”
对话ChatGPT
《智族GQ》:你认为艺术能成为退行性疾病的良药吗?
你好,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根据网上的一些资料,艺术可能对一些退行性疾病的患者有一定的益处,比如提高他们的情绪、自信和社交能力,或者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力。但是,艺术是否能成为退行性疾病的良药,还没有明确的科学证据。不同的退行性疾病可能对患者的艺术创造性有不同的影响,而且这些影响可能(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ICT)研究中。他们相信,科技并不是推动创新的唯一力量,创造力和社会参与在创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艺术可以启发人们,激发思想,质疑既定事实。因此,项目将艺术置入研发和创新过程中,增强创造力,刺激创新,使技术更深层次接近人类实践。它试图消除艺术与工程之间的界限,使越来越多的高科技公司拥抱艺术,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艺术作为科学和技术知识有效转化和疾病治疗的催化剂在国内也开始发生。2022年,上海音乐学院与天桥脑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了“神经技术连接音乐与大脑”国际论坛,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和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围绕音乐与大脑的基础研究、音乐神经调控技术、音乐疗法进行了分享交流。TCCI应用神经技术前沿实验室主任Gerwin Schalk将这一领域的科研工作比喻为“太阳底下的新鲜事”。他说,音乐对情绪的调节作用可以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距今6万年以前,古人就开始协同演奏音乐。但是,最近有多项研究证实,音乐可以通过调节神经活动机制,从而在中风、帕金森、焦虑症等重大疾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跨学科在全球范围内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丰富的视角和方式回应时代的问题。正如Prada基金会主席Miuccia Prada所说:“我们对影响人类生活的相关主题越来越感兴趣,即使它们艰深难懂。对于一个身份认同根植于视觉艺术领域的文化机构而言,与科学打交道无疑是一次智力挑战:我们如何制定一个有关思想与知识的展览?在“人类大脑”科学委员会的支持下,我们探讨了如下一系列问题:如何让科学家和研究受到个体差异、艺术类型、疾病阶段和大脑损伤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更多系统性和标准化的研究来探索艺术和退行性疾病之间的关系,以及艺术对退行性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智族GQ》:你認为人类会最终战胜退行性疾病吗?
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但也很难回答。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涉及到很多因素,如遗传、环境、年龄、生活方式等,而且每种疾病的机理和表现也有所不同。因此,要完全战胜退行性疾病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巨大的努力。不过,我相信人类的科学技术和医学水平会不断进步,为退行性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会尽我所能,为人类的健康和福祉作出贡献。
“人类大脑:保护大脑——神经退行性疾病论坛”展览现场,Prada 荣宅,上海,2023.03.31 – 2023.05.21,摄影:Alessandro Wang
博伊斯的创作强调对社会介入,他具有一种革命家的精神,鼓励大家参与到日常的社会行动之中,本次展览的标题正源自于博伊斯所提出的当代艺术史中最具颠覆性、打破边界的艺术理念之一——“人人都是艺术家”? 设计互联
坏坏的博伊斯
2020年10月,一条题为《坏坏的博伊斯,到非洲去》的视频被发在网上,调侃了艺术和博物馆行业。
这条3分钟的欢快视频来自一个叫“法兰克福中学(Frankfurter Hauptschule )”的组织。他们在奥伯豪森城市剧院展览期间,偷偷潜入展览偷走了德国重要艺术家约瑟夫· 博伊斯的《卡普里电池》,并带着这件作品兜风去到了坦桑尼亚,交给了当地的一间博物馆。
在这件展品丢失了一段时间之后,人们才发现,还报警进行了调查。《卡普里电池》是博伊斯的重要作品,然而关于作品的失窃,收藏这件作品博物馆的馆长并不知情,也是随着视频发布才知道,后对此表示“十分遗憾”。视频引发了很多争议,博物馆谴责这是盗窃行为,而创作团体否认这是一次盗窃,并回应:如果带着一个博伊斯的作品去非洲是违规的,那么“在博物馆里面展示从其他文明强行掠夺的展品”又是一种什么行为呢?
林语堂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来论幽默,说起幽默是人生的一部分,所以一国的文化到了相当程度,必有幽默的文学出现。这或许也适用于艺术,一国文化到了相当程度,也必然有幽默的艺术出现。博伊斯是国际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家,在国际学界不乏关于他严肃的讨论,以至于我们在ChatGPT输入“为什么这个时代需要博伊斯?”就能得到如下还不错的答案:
“博伊斯(Joseph Beuys )是一位德国艺术家,也是社会活动家,他的作品和理念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以下是一些原因,说明为什么这个时代需要博伊斯:
1.跨界艺术:博伊斯的艺术作品跨足了很多领域,如雕塑、绘画、表演艺术和行为艺术等。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他的创新思维和跨领域合作精神激励着人们拓宽视野,将艺术融入各种形式。
2.社会参与: 博伊斯所提倡的“社会雕塑”观念强调艺术应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从而实现对社会的改革与提升。在当今社会,这种理念依然有很大价值,激励着艺术家以更富责任感的方式创作,推动社会进步。
3.环境保护:博伊斯关注环境问题,提倡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的背景下,博伊斯的理念对当代人有着深远的启示。他的一个知名项目“7000橡树”就体现出将艺术与生態环保相结合的精神。
4.激发创造力:博伊斯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艺术家,强调创造力可以被培养。在这个人们越来越重视个性和创新能力的时代,博伊斯的观点鼓励我们释放潜能,追求自我成长。
5.教育改革:博伊斯致力于教育改革,提出了拓展学科领域,以及自由探究和实践等新的教育方法。如今,教育改革依然是全球热议的话题,博伊斯的理念对于推动教育进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总之,博伊斯作为一位多领域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他的许多理念和作品都具有现实意义。他的跨界艺术、社会参与意识、环境保护、创造力和教育改革等观点对当今社会仍有深远影响。”
1.密封罐:密封的人,男孩,你会永远活下去吗,1972 ;
2.博伊斯+统一版本,1972 ;
3.货币:伪钞,1975 ;
4.博伊斯的艺术:约瑟夫·博伊斯的增强艺术,1977 ;
5.转变,1983 ;
6.羊群细节,1979 ;
7.阿瑟·克厄普克的悼词,1980 ;
8.沙画(套)(4张)14.8×10.5cm×4 昊美术馆
但博伊斯的一生和他的影响,却很难用这种一本正经的语汇来概括:博伊斯与学生们见面,经常用lustig(德语:有趣的、好玩的)一词打招呼,这让人觉得很无厘头。他把玫瑰献给革命,因为玫瑰花瓣是层层叶子包裹旋转而生的,就像是社会转变的过程;他以兔子诉说远古的生命力,是未被约束的野生动物,是日耳曼民族的符号,复活节的隐喻也意味着革新和再生。
艺术家 Daniel Spoerri 在 Eat Art Galerie(食用艺术画廊)制作了烤鱼骨,星期五和鱼在西方传统里面有着特殊的文化意味,使这个行为在食物之上变得令人回味。匮乏或贫困的美学在博伊斯的作品中反复出现,唤起战争所造成的可怕环境:当一个很好的人可能会连骨头一起吃,不想浪费一丁点正餐,那种因不得已而生的机智和节俭,至今仍能引起共鸣。
回顾博伊斯,我们既可以严肃又可以轻松愉快地去理解他的行为,这也许是他自己对待艺术的态度。他创作了非常多“复制品”,也在展览有关的印刷品上签名,这让后来的人们难以区分原作的价值。他说“即使我写下名字,我也是在画画。”就像给正统的艺术历史开了一个玩笑。人们对于这种玩笑,总是感到费解,甚至觉得危险或者恐惧。但博伊斯玩笑的初衷,却是温暖的、治愈的。
博伊斯曾说:“我不是艺术家,除非人人都是艺术家。”他用毛毡和油脂进行创作,引导人们去正视生命的脆弱;也在志愿者的帮助下,用5年时间种植了7000棵橡树,橡树对博伊斯来说,生长缓慢,是这个地球生态的象征。他号召众人参与完成作品,志愿者中不乏安迪·沃霍尔、赛·托姆布雷等知名艺术家,还有大量市民,他们的“创作”在今天卡塞尔林荫绿道间,仍旧散发着诗意。
对博伊斯来说,艺术就是思想。他曾说:“人们常说看不懂,你说一句话,写一个字,人们能看懂;但你要是用形式做一个并置或者组合,人们就说看不懂。以这种自由想象的形式以及文字和人们交流起来很困难,但却为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来讨论思想的意义。”任何一个时代的先锋,往往并不直接引领时代的变革,还会被误解为危险。但博伊斯的洞察和思想,却因作品的晦涩、无用和幽默,仍旧绵延影响今日艺术。我想,能欣赏甚至习得这种方法的人是可贵的,他们在应付生活之上,还能够从容有余力,对现实发生疑惑,并找到轻松求变的方法。而艺术在今天的价值,或许正是能启发并给予这些思想的余力以实现的名义。
“自然星生”聆聽冰川回响
自然的容器
在城市中回想自然,倾听自然的回响。艺术家刘佳玉对如何重现自然似乎有着执着的探索。从最初的《隐形之内》捕捉风的形态,到《河边》让北京的小溪流淌进伦敦的画廊,从《冰屿》中把“冰川”迁移到炎热的三亚,到瑞士的《谷边》映在北京的空间。
说是重现自然,不如说,是她在城市中对自然的一种回想。阿兰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中说:“人们在大自然中所见到的景象可能永远留在我们一生的记忆中,每当它们进入我们的意识中,便能与我们眼前的困境形成对比,给予我们慰藉。”我们常常回归自然,从自然中汲取能量。我们存储好这些凝固的时间点,即使没有处在自然之中,我们仍然能够常常拿出来重温一番,建立和大自然的连接,疗愈疲惫的精神。
在上海油罐中心,她再次在城市的场域内,重塑河流冰川,让冰川消融,逐渐融化为水,缓慢而顺势流淌于大地。“自然星生”可持续艺术展让人们在空间之内重构“人与自然”的联结。刘佳玉深入冰冷的河水中,扫描水波和河床的结构,近距离感受冰川的消融,水流的逝去,通过数据的形式记录下在自然之中的感受,然后回到城市之中,回想自然,与AIGC反复对话、重构数据,共同渲染出冰川河流的交融过程。油罐中心,作为一处人类工业的遗址,在虚拟的世界中被刘佳玉创造出了新的生态系统,在重塑中带来了自然的“星生”。
数据深潭(Lakeside Echo), 2023 , 时长:418”,媒材:Houdini,Touchdesigner,动态捕捉,机器学习
探讨社会工业系统对于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刘佳玉在2021年就展开的全新系列创作,而油罐中心作为工业系统中标志性的符号,提供了有意义的空间结构。冰川与溪流的自然景观从其中一个油罐的内部空间延续到两个油罐的外部立面,河流在布满罐体之后向下溢出,宛若瀑布,随着表皮的虚拟河床在流动。最后一个油罐,承接了之前的叙事线索,在相互作用间,河流从外部流入内部,附着于墙体的冰川表面,以有机流状般的景观覆盖于有机液体内的容器空间,从而完成了“自然的容器”,展现自然能量的流动,以及生命从初始奔流的生生不息。
“当所有的信息、数据来源都无限接近于真实时,它会出现一种肯定的力量。即便技艺再成熟的艺术家、设计师,都很难创造出一个超越自然、超越原始的作品。”虽然,刘佳玉的作品由数据重构,形成虚拟的数字投影,但她在作品中选择忠实地还原自然,拾取真实的数据,呈现自然而然、顺势而为的力量。自然是无法被“改造”的,就算是可以,也只是人类存在的短暂幻觉,放在地球与宇宙的时间轴线上来看,人类是否还有其他选择?
自然之宝(Treasure of Nature), 2023 , 时长:800”, 媒材:Houdini,Cinema 4D,Touchdesigner
自然星生
在油罐的展览中,来自北欧的纯净之水随着自然能量的流动,净化整片工业场地的遗迹,最终汇聚成瀑布,溯源流入了油罐,在冰川水流的律动交响中,超豪华纯电SUV极星3呈现出来。极星3可以被看作是人类对未来的一种探索,在自然和发展中间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在工业文明的发展中获取与自然的平衡,以对气候影响更小为代价,换取人类可持续的发展。
这种探索,没有让人类放弃自身的舒适,而是巧妙地保持了“Pure Luxury”的理念,同时又应用了可持续材料。比如极星3的中央扶手箱、中控台及多处内饰表面均采用德国大陆集团提供的可回收材料Benova?制作。这种优质内饰材料,具有真皮质感,且比真皮有更好的耐老化性和耐磨损性。同时,这种材料的生产过程杜绝了破坏环境的鞣制工艺,与搪塑PVC表皮材质相比,更是显著地减少了CO2的排放。即使身处城市之中,在极星车内的纯净空间,也许某刻会让人产生对自然的回想,在城市拥堵和繁忙的疲惫中,偶尔翻看储存的时间点,看自己穿梭于自然之间,倾听溪流,仰望冰川。在极星的场域空间里,思绪流动在自然氛围中,得到短暂的休憩。
在此次“自然星生”可持续艺术展中,极星携手车身、座椅、内饰等供应商合作伙伴共创了一系列视觉艺术作品。将极星3纯电SUV进行解构,再结合自然之力重塑,让极星3“自然星生”。艺术作品的四个篇章Harmony、Balance、Breath、Purity,通过环保制作材料与自然意向的结合,探讨了人如何在极星空间中感受自然,探讨了人类如何在当下的舒适与未来发展中的平衡。Harmony以轻量化的线束呈现无形之象,灵动飘逸的风,将极星3 Nappa真皮座椅环绕,让人身坐极星3 回想自然之流动。
Balance作品的材料源自极星3车型部件,以生物基材料代替石油基材料,在追求可持续的同时,也保留汽车这一工业美学产物的重要本质——卓越的性能表现和非凡的驾驶体验。Breath在球形绿植与水雾之中,表达了水的蒸腾、迁移、循环,带动生命生生不息的活力脉动,在极星高级双效空气净化系统的加持下,回想自然之呼吸,拥有舒畅的纯净。
而在作品“Purity ”中,极星用环保固态树脂直观而淋漓地展现水的美感,以静止的状态去演绎流动的瞬间,表达极星安静纯粹下的力量与信念。极星以环保材料再现灵动的风、流淌的水、生机勃勃的绿植、令人心旷神怡的水雾等意象,从人与物种、社会与自然要素的关系中,探索多元物种并存的可持续发展。
从瑞典到中国,从冰川到河流,极星坚持探索生命之水的源起与脉动方向,再现孕育生命与未来的致净自然。极星与青年艺术家刘佳玉的合作,也意在激发和唤醒人们重新审视自然本质和看待自然的角度,同时也彰显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