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短视频使用对其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2023-05-18采国润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动机高校学生价值观

采国润,平 燕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教学部,安徽 滁州 239000)

2022年2月2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3.0%。[1]其中,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由此可见,使用智能手机上网已经成为国人的生活日常。此外,短视频用户数量不断增加,行业持续保持增长趋势。截至2021年12月,短视频用户数量达到93415万人,使用率达90.5%。目前,抖音、快手等平台已占据手机短视频的主要市场,在校大学生已然成为短视频用户的主要群体。但高校学生尚处于从学生时代迈入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一阶段的教育阶段对高校学生价值观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尽管手机短视频满足了高校学生的众多需求,但是一旦对媒介产生强烈的依赖,本便会自己囚禁在媒介信息的牢笼之中。[2]本研究以滁州某高校学生为研究范本,聚焦两个主要问题,探讨高校学生短视频使用是否会对其个人价值观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研究问题一:在校大学生在使用短视频时,哪些具体因素影响了他们的个人价值观?

研究问题二:影响因素与个人价值观之间是否存在中介路径?

一、研究现状

(一)高校学生短视频使用动机与行为研究

近几年来,各类短视频应用相继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的关注点,它的出现给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等各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许多学者从“使用与满足”出发,对高校学生短视频使用动机与行为进行研究。“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传播学家卡兹等人于1974年在《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一文提出,“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3]彭宁[4]从这一理论出发,概括了短视频媒体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并为未来短视频平台发展提供了若干建议。闫泽茹[5]结合使用与满足理论,通过技术接受模型,分析青年群里短视频使用过程的行为模式和相关影响因素。贾凌云等人[6]通过以特定区域内的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高校学生短视频平台持续使用意愿进行了探究,发现高校学生使用短视频的满意度与其持续使用意愿密切相关。

(二)社会支持与高校学生短视频使用

社会支持理论认为,社会支持是个体感知的来自于外界的情感、认知等方面的帮助,是一种社会互动关系构成的资源结点,是主体对客体实施扶持、帮助与支撑的系统过程。[7]目前,很少有学者就社会支持与高校学生短视频使用情况进行研究,但不少学者先后就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媒介依赖进行了实证研究。例如孙玮玮等人[8]通过对浙江三所高校在校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主观社会支持因素与大学生手机依赖起到反向影响作用。而徐华等人[9]却有着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社会支持的与手机依赖程度并无显著的相关性。姜永志等人[10]的研究中发现,社会支持其实是作为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对大学生的媒介依赖起中介和调节作用。

(三)个人价值观与高校学生短视频使用

所谓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的根本观点,对于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引导作用。[11]它为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判断善恶、美丑、福祸、荣辱、利害提供了基本价值准则。新媒体时代,关于高校学生个人价值观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多,比如王希[12]就智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实挑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可行性建议;邓婷婷[13]梳理出了网红经济热潮下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造成的影响;宋娜[14]等重点分析了手机短视频对高校学生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及原因,并就如何消弭这种负面影响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模型与研究假设

从本文的研究问题出发,结合对高校学生短视频使用动机与行为研究、社会支持、个人价值观等文献的梳理总结,笔者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H1:高校学生短视频使用对“社会支持”产生影响。研究假设H1a:高校学生短视频使用动机对“社会支持”有正向影响。H1b:高校学生短视频使用行为对“社会支持”有正向影响。

研究假设H2:高校学生短视频使用对其价值观产生影响。研究假设H2a:高校学生短视频使用动机对其价值观有正向影响。研究假设H2b:高校学生短视频使用行为对其价值观有正向影响。

研究假设H3:“社会支持”对高校学生价值观有正向影响。研究假设H3a:信息支持会对个人价值观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研究假设H3b:友伴支持会对个人价值观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研究假设H3c:情感支持会对个人价值观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

研究假设H4:“社会支持”在短视频对高校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综上所述,笔者得出本论文的研究模型(详见图1)。

图1 研究模型

(二)量表开发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参考国内外成熟量表的基础上,根据当代高校学生短视频使用的具体情况,对具体题项进行了调整。在问卷设计中,受访学生会被问到关于他们手机短视频使用动机、使用行为,使用短视频时所获得的友伴支持、情感支持、信息支持以及对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四个维度价值观的态度等问题(见表1)。问卷以李克特量表的5级计分方式进行设置:各变量选项以非常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一般、比较符合、非常符合来表示。

表1 量表设计与代表性测量指标

三、假设验证

本次受访者均为滁州某高校在校学生。从问卷受访者所在的年级来看,大一学生124人,占比53.91%,大二学生22人,占比9.57%,大三学生84人,占比36.52%(该校为职业院校,故样本所在年级分布为大一至大三)。

从受访者的年龄分布上看,大部分受访学生年龄集中在18—20岁,达147人,占比63.91%;21—23岁80人,占比34.78%;18岁以下及23岁以上分别仅有1人及2人,占比0.43%、0.87%。从受访者的性别上看,样本中男生100名,女生130名,分别占比43.48%、56.53%,可见本次调查男女比例大致相近,符合样本收集预期。在受访的230名滁州某高校在校生中,没有下载安装手机短视频APP的学生仅有5名,占比2.17%;下载1-3个的学生有188名,占比81.74%,下载3个以上的学生有37名,占比16.09%。问卷结果显示,该校大部分学生手机中安装的短视频APP数量为1—3个。

(一)样本信度分析

问卷信度是指所设置问卷的可靠性,可用Cronbach’s α系数来表示。实证研究中,当Cronbach’s α系数≥0.9时,表示量表的一致性非常好,信度很高;当Cronbach’s α系数为0.8到0.9之间,则信度较高,内部一致性较好;当Cronbach’s α系数为0.6到0.8之间,认为可以接受;当Cronbach’s α系数<0.6时,则需对量表进行重新修订。该问卷整体Cronbach’s α系数为0.898,其中,短视频使用动机、短视频使用行为、社会支持、个人价值观等四个维度的信度均在0.71—0.867之间,说明该问卷量表信度较高,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

效度即结果能够真实反映预测目标的程度。效度分析分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两种。由于本问卷量表是在学者们已使用的成熟量表之上,内容效度表现较好,因此笔者只进行结构效度的检验。本次问卷调查所收集的数据KMO检验值为0.887,大于0.8,Bartlett球形检验近似卡方为5608.912,显著性水平P值为0.000,小于0.05,说明结构效度非常好。

(二)实证分析与假设验证

将短视频使用动机,短视频使用行为作为自变量,而将社会支持作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可以得出,短视频使用动机的回归系数值为0.357(t=4.676,p=0.000<0.01),意味着短视频使用动机会对社会支持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短视频使用行为的回归系数值为0.469(t=7.863,p=0.000<0.01),意味着短视频使用行为会对社会支持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

因此研究假设H1得到证实,即高校学生短视频使用对“社会支持”产生影响,并且高校学生短视频使用动机及使用行为均对“社会支持”产生正向影响。研究假设H1a、H1b均得到证实。

同样地,将短视频使用动机,短视频使用行为作为自变量,而将个人价值观作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可以得知:短视频使用动机的回归系数值为0.421(t=5.286,p=0.000<0.01),意味着短视频使用动机会对个人价值观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短视频使用行为的回归系数值为-0.034(t=-0.540,p=0.410<0.05),意味着短视频使用行为会对个人价值观产生负向影响关系。

因此研究假设H2得到证实,即高校学生短视频使用对其价值观产生影响。其中短视频使用动机会对个人价值观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但是短视频使用行为则会对个人价值观产生负影响关系。H2a得到证实,H2b得到修正。

再将信息支持、情感支持、友伴支持作为自变量,而将个人价值观作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可以发现信息支持、情感支持、友伴支持的回归系数值分别为0.187、-0.227、0.293。

因此研究假设H3得到证实,即“社会支持”对高校学生价值观有正向影响。其中信息支持,友伴支持会对个人价值观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H3a、H3b得到证实,H3c得到修正,即情感支持会对个人价值观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关系。

表2 中介作用检验结果汇总

为证明研究假设H3:“社会支持”在短视频对高校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可采用Bootstrapping方法进行中介效应检测。利用Bootstrapping方法重复抽样5000次,构建95%的无偏校正置信区间。结果如表2,可以发现“社会支持”中“信息支持”在短视频对高校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情感支持”起遮掩效应、“友伴支持”起部分中介作用,因此研究假设H3得到修正。

四、研究结论

(一)结果讨论

第一,高校学生短视频使用动机及行为对“社会支持”有正向影响。即高校学生短视频使用动机越强烈,使用行为越深入,则通过手机短视频获得的社会支持就越多。伴随新媒体的发展,高校学生的学习、娱乐、生活已经与媒介融为一体,相互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高校学生依赖于短视频获取信息、认识朋友、获得陪伴,这是人们获社会支持的有效途径,而短视频平台上知识技能传播、社交功能等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此外,短视频平台可以根据用户喜好、浏览习惯,在“算法”机制下,为用户推荐更加具有针对性的信息,这种更加直接的动机满足方式,也为高校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社会支持

第二,高校学生短视频使用动机会对个人价值观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但是短视频使用行为则会对个人价值观产生负影响关系。即高校学生短视频使用动机越强烈,对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就越有利,但如果高校学生短视频使用行为越强烈,则不利于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也就是说当高校学生越有强烈的短视频媒介使用动机时,他们越倾向于从中获得正面的内容以形成健康向上的个人价值观,但是在具体使用短视频的过程中,接触越频繁,使用程度越深入,则会产生反效果。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短视频平台传播的内容息息有关,短视频平台光怪陆离的内容中,不乏一些含有错误舆论导向的作品,此类作品势必会给深度参与短视频使用的高校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第三,“社会支持”在短视频对高校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也就是说短视频使用对高校学生个人价值观产生的影响中,社会支持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高校学生基于一定的使用动机,参与短视频的使用过程中,获得相应的社会支持,包括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友伴支持等,所获得的社会支持又会在一定程度上调节高校学生的个人价值观。因此,如果能够提高职校青年的社会支持程度,沉迷抖音带来的不良价值观的影响就会减弱。

(二)研究启示

诚然,手机短视频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已经紧密联系,虽然它的蓬勃发展给大学生价值的形成带来了诸多负影响,但是手机短视频绝非洪水猛兽,它在宣扬核心价值观上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因此,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精气神的高校、作为意见领袖的短视频博主、精于算法机制的短视频平台等多方面需携手共同努力,才能正确发挥手机短视频的正向作用,共同引导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第一,高校应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短视频,加强短视频使用动机与行为教育。大学是培养在校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场所,在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各类网络媒体方面肩负着重大使命。首先高校可以开设相关媒介素养教育选修课程。关于媒介素养的定义,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曾做过如下解释:人在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目前,多数高校学生媒介素养都不高,这表现在他们对网络信息缺乏甄别能力与思考能力。针对此,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相关选修课,让学生养成正确的短视频使用动机,合理使用短视频。

第二,手机短视频内容生产者应规范内容制作,降低高校学生短视频使用行为对其价值观产生的负面影响。一方面,短视频博主或“UP主”要加强主流价值观内容输出。不能为了追求流量而哗众取宠,批量生产一些粗制滥造的视频内容。纵观近几年爆火的流量与口碑并存的手机短视频内容,多是优质内容的输出,例如在抖音平台拥有900多万粉丝的博主“碰碰彭碰彭”,其主页简介“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视频内容均为在异国他乡街头弹奏古筝,并以这种方式弘扬国乐,其视频最高点击量156.7万;再如全国武术冠军李明杰的抖音号“武术阿杰”,一直将弘扬中华武术视为己任,通过短视频的形式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国功夫的精彩。这些优质的手机短视频博主从生活着手、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入手、从高雅的艺术文化入手,通过内容制作、媒体传播,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以“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力,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着当代大学生。此外,一些媒体、政务号、文化传媒公司等要善于利用手机短视频平台,制作或转发优质视频内容,宣扬主流价值观。例如“人民网”抖音号,通过制作“我们的00后接棒了”专题视频内容,展现抗疫前线、奥运赛场、抢险救灾现场的00后身影,为大学生树立典范,宣传榜样力量,不仅如此,“人民网”抖音号还制作了“成语新说”水墨风动画视频内容,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讲述那些妇孺皆知的成语背后的故事,同时宣传民法典知识,在普及文化的同时还进行了法治宣传。

第三,丰富在校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高社会支持。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当代高校大学生使用手机短视频的目的大多是获取信息、放松休闲、学习技能。因此高校可以从以上几方面下功夫,提高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支持,而高校在信息技能知识提供以及娱乐休闲方面又有着天然的优势。除了传统课堂外,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全方位满足学生的学习休闲需求,以削减手机短视频对学生的吸引力,丰富学生们的业余生活。

同时,校园是传承知识的场所,是培养学生精神气质的圣地,高校除需开设各类专业课外,更需要加强对在校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例如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加强课程思政教育等。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充分利用融媒体资源,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开展主流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例如开设官方抖音号、视频号等,出台鼓励师生创作的相关文件,从制度上不断引导和激励广大师生自发创作并传播核心价值观,并以此破解大学生价值观扭曲的难题,塑造有朝气、有活力、有担当的良好大学生形象。[19]

第四,手机短视频平台应科学使用“算法”,肩负社会责任。手机短视频平台作为当下重要的媒介形式,在为大学生提供信息的同时,因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协助高校共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手机短视频平台在使用算法机制时,应有相应价值观的判断,并积极探索利用算法技术宣扬主流价值观。2021年12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出台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明确了算法推荐服务公开透明的原则,鼓励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综合运用内容去重、打散干预等策略、增强规则透明度和可解释性。但笔者认为这还远远不够,手机短视频平台可将主流价值观视频内容融入大数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先烈红色故事等内容进行优先推荐,让符合主流价值导向的正能量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全面传播。

此外,手机短视频平台要扮演好传播过程中“把关人”的角色。在内容审核方面,手机短视频平台,要进一步健全审核制度,帮助高校大学生过滤掉低俗视频内容、虚假信息以及同质化内容。加强人工审查力度,避免算法依赖,不断增强审核力度,推动健康向上的信息在手机短视频领域中遍地开花。

(三)研究意义与研究不足

本研究将短视频使用与社会支持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研究,并引入社会支持作为中介路径,研究短视频使用对高校学生个人价值观的影响,这对社会、高校有效引导在校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次研究样本选取了滁州某高职院校在校生,样本范围较小,有一定局限性。其次,研究结果显示“社会支持”中“信息支持”“友伴支持”在短视频对高校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情感支持”起遮掩效应,但缺乏对这三个具体因素调节效应的具体描述与相应对策。

猜你喜欢

动机高校学生价值观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我的价值观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