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县蔬菜产业发展情况调查与对策建议
2023-05-18徐德荣徐德明
徐德荣 徐德明
摘要 “菜篮子”是重要的民生保障工程,是蔬菜种植业中的高效产业之一,也是在确保粮食安全前提下所要考虑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促进农民增收的内容。本文对凤阳县的蔬菜产业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总结了成效与经验,分析了存在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为当地蔬菜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凤阳县;蔬菜产业;发展情况;调查;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3)04-0062-03
1 凤阳县蔬菜产业发展历程
20世纪90年代开始,凤阳县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提出了“两水一牧加菜园”思路和“粮调经、水调旱,晚调早、种调养”举措,始终把蔬菜作为特色高效产业与菜篮子工程的重点内容加以落实和扶持,特色蔬菜呈现大发展势头,枣巷镇和武店镇的双孢菇、西泉镇的菊花心、城西乡的黄心乌、刘府镇的萝卜大葱、燃灯乡的毛芋、红心镇的山药生姜等特色蔬菜百花齐放,各自成为所在区域的品牌。门台万亩淮上大菜园、楼店万亩蔬菜基地一度成为蔬菜产品批发地,来自南京、合肥、徐州、滁州、蚌埠、淮南等地批发商云集,周边大中城市的大菜园和“菜篮子”供应基地地位得到确立。
凤阳的蔬菜产业受市场、管理等诸多因素影响,虽然一度得到大面积发展,但也曾经走过弯路。近年来,凤阳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始终把蔬菜产业作为重点内容加以落实和扶持,产业规模与质量发展达新高度。统计资料显示,全县蔬菜种植规模自1990年的1 593.33 hm2快速扩张到1993年的6 446.67 hm2,1994年首次突破6 666.67 hm2,达8 040.00 hm2,1998年达到历史最高值10 206.67 hm2。此后,从1999年开始面积逐年下降,2018—2021年基本处于平稳态势,种植面积分别为2 900.00、3 033.33、3 166.67和3 340.00 hm2,产量分别达到101 200、106 000、101 800、126 000 t。
2 取得成效与经验
2.1 经营大户唱主角
到2021年底,全县蔬菜规模种植经营大户40 个,经营面积800 m2,占全县总面积3 340.00 hm2的23.95%,一批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板块状的规模化生产基地开始成长。如凤阳佳博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集中种植辣椒、西蓝花53.33 hm2,殷涧镇宋集村苏绍进集中发展南瓜种植43.33 hm2,红心镇李山村邓传东种植莲藕14.67 hm2,小岗村周党之种植蕃茄、辣椒10.67 hm2。
2.2 品牌創建成主流
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标准化发展,“三品”认证已成为蔬菜产品进入消费市场和城乡居民餐桌的“身份证”,助推了凤阳县蔬菜生产经营品牌化进程。截至目前,全县已有54个蔬菜产品获农业农村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9个基地获得省级产地认定,总面积超333.33 hm2,占总面积的10%以上。先后有8家被评为市级以上标准蔬菜园,总面积达164.00 hm2,其中5家获得省级蔬菜标准园称号。
2.3 质量安全为核心
凤阳县始终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摆在重要位置,特别是蔬菜生产质量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基本建成,形成了县有农产品质量检测站、乡镇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管理体系,实现了人员、设备、经费和工作开展“四个到位”,主要生产经营主体的蔬菜田间生产农残速测实现了全覆盖,合格率均在99%以上。
2.4 产业融合提水平
刘府镇佳博蔬菜生产基地、武店镇富民农民蔬菜合作社、凤阳县大溪河镇无公害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分别围绕产销一体,采取“合作社+合作社”“合作社+大户”等方式,抱团取暖,合作经营。刘府镇佳博蔬菜生产基地与蚌埠批发市场签订了常年供菜合作协议,实现了田间到市场的直通车。据初步统计,凤阳蔬菜每年供应南京、滁州批发市场3 万t左右,价值1 200 万元以上。
2.5 政策扶持促发展
凤阳县政府于2018年7月修订完善了《凤阳县“菜篮子”工程县长负责制实施方案》,从政府层面落实了抓手。从2011年起,凤阳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凤阳县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奖补办法》,根据蔬菜经营者种植模式、品种、规模和品牌建设等层面按照一定标准予以奖补。如:对集中连片新建规模化露地蔬菜6.67、33.33、66.67 hm2以上的生产经营者,每年分别奖补3 000、4 500、6 000 元/hm2。对新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每个产品分别一次性给予2万、3万、5万元奖励。据不完全统计,自2011年以来,凤阳县财政共用于蔬菜产业发展的奖补资金超1 000万元。
3 存在的问题
3.1 低端产品偏多,卖不上好价钱
就现有的蔬菜产品而言,大多以辣椒、蕃茄、青菜、黄瓜、萝卜、大葱和大蒜等常规品种、大众菜为主,卖不上价钱,在蔬菜产品紧俏的时候能够短时期俏市俏价,一旦大丰收或批量集中上市,“菜贱伤农”不可避免。2021年在超市调查发现,0.5 kg以上的大洋葱价格为0.16 元/kg,0.1 元就能买到1个大洋葱。按照洋葱平均产量6 万kg/hm2和超市销售价格计算,产值仅为9 600 元/hm2。
3.2 种植面积不稳,没有形成规模
从凤阳县30多年统计资料看,蔬菜种植面积呈现“抛物线”走势,在当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导向作用下,从1986年的1 273.33 hm2快速攀升到1998年的10 206.67 hm2,占当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47 540.00 hm2的6.92%,此后开始下滑,直到2018年的2 900.00 hm2,仅占当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47 113.33 hm2的1.97%。
3.3 生产模式落后,科技含量不高
据农业农村局菜办2021年统计的数据来看,虽然全县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780.00 hm2,占当年总种植面积的23.35%,但通过实地调研,70%以上种植户采用的是简易大棚,抗灾能力弱、保暖能力差,落后的大棚模式难以生产出高端蔬菜产品。
3.4 产业链条短缺,产业发展乏力
据调查,凤阳县蔬菜产业经营中,除具有600多年历史且被《康熙辞典》记载“南有恒顺,北有恒裕”的刘府镇“恒裕”酱品外,至今没有新增一家从事蔬菜产品加工、保鮮等产业化经营的主体。2007年前后的“千亩双孢蘑菇”和2012年前后的“凤港千亩蔬菜”,2000年前后的西泉镇新建村的千亩“菊花心”等,由于缺乏产业化经营发展理念,昙花一现。在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期,凤阳县佳博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的近33.33 hm2、40 万kg大棚辣椒和露地西蓝花集中上市而无法外销,由于缺乏保鲜贮藏等设施又不能存储,面临绝境。
4 对策建议
4.1 坚持规划引领,推进蔬菜产业发展壮大
一是全局统筹将蔬菜产业发展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产业振兴行动计划》和《“十四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中,作为全县产业兴旺和脱贫增收的重要内容和具体措施。二是围绕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158”行动计划实施,制定《凤阳县蔬菜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具体目标、措施等,争取在2025年前,培育包括蔬菜在内的1个以上优势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建设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5个以上面向长三角的绿色农产品生产类、加工类、供应类示范基地。
4.2 强化政策支持,增强蔬菜产业发展后劲
一是继续秉承大力支持和促进现代农业的一贯做法和力度,出台《凤阳县推进乡村振兴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奖补办法》,将蔬菜产业发展培育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并在原《凤阳县进一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奖补办法》的基础上扩面提标。二是保障蔬菜生产基地项目用地,降低用地成本。落实税收、用电等优惠政策和新鲜蔬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三是加大各级财政项目实施,争取各类资金支持。四是推进蔬菜生产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商业保鲜,提高蔬菜生产经营者应对重大自然灾害能力。通过政策、项目、资金的综合发力,为凤阳县的蔬菜产业发展、农业产业振兴和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158”行动计划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动力。
4.3 立足特色产品,打造凤阳蔬菜品牌板块
挖掘历史上凤阳蔬菜产品的品牌资源,如自明清年代就有较高知名度的“恒裕”酱品、具有传奇故事的“皇城根下菊花心”和地方特色的大葱、生姜、双孢菇等,在刘府地区打造以“恒裕”酱品加工为龙头的千亩蔬菜基地;恢复以西泉镇新建村为中心的“菊花心”、以武店镇楼店村为中心的万亩蔬菜、以府城镇柳圩村为中心的“万亩淮上大菜园”、以刘府镇苍张村为中心的千亩彩色辣椒基地等。要把明文化融入到蔬菜品牌创建中,将燃灯毛芋、红心生姜、城西黄心乌、顾台萝卜等贴上“皇家标签”。通过特色园、特色片和特色区串珠连线,形成凤阳特色蔬菜产业发展新的格局。
4.4 培育经营主体,建立蔬菜产业发展体系
要择优一批以蔬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主导的家庭农场、合作社、加工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重点扶持,如凤阳县佳博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小岗村创先生态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武店镇富民农民蔬菜合作社、安徽省凤阳县恒裕酱品厂等,组织他们与农产品交易市场建立产销关系,与蔬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订单关系,开展农超、农社、农企、农校等产销对接发展订单和定制蔬菜。支持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联姻合作,共建共享企业品牌,提升品牌价值,打造“大户+基地+企业+市场”的产销体系,推进净菜加工订单销售、深加工经营,构建蔬菜产业化发展体系,提高菜农的应对市场风险和经营收入能力。
4.5 加大科技投入,提升蔬菜产品质量水平
科技就是生产力,质量就是生命力,品牌就是竞争力。一是全面推进绿色生产方式。大力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提高肥料化、基料化利用水平。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料使用、病虫害绿色防控、避雨栽培、降解地膜覆盖等技术,倡导蔬菜生产经营管理生态化,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蔬菜生产。二是深层次开展产学研推结合。引导蔬菜生产、加工等规模经营大户与安徽科技学院、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参与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研发,制定蔬菜标准化生产规程,坚持科技兴菜、科学种菜。三是积极推进蔬菜生产标准园创建。围绕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处理商品化、销售品牌化、经营产业化的“五化”要求和国家级、省级、市级蔬菜标准园创建规定,对集中连片13.33 hm2以上设施蔬菜、66.67 hm2以上露地蔬菜,且生产区域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基本配套的经营大户,指导和支持开展蔬菜标准园创建,增强蔬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四是加强蔬菜产品质量监管。抓好农业投入品监管,加强蔬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与管理,严控农兽药残留,依规依标组织标准化生产,坚持蔬菜产品合格证制度,实行各类追溯平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落实蔬菜产品带标带码上市,确保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安全。
5 参考文献
[1] 李广厚.滁州市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践与思考[J]. 安徽沿淮洼地农业结构调整研究,2009,9:59-64.
[2] 朱四华.凤阳县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 安徽农学通报,2019,25(6):76-77.
[3] 郜锦兰,徐辉.安徽省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J].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6):157-158.
[4] 王雪娇.“十四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面临的形势与对策[J]. 农业科学,2021(8):422-428.
[5] 洪小壮.潜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及对策[J].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9):114-116.
(责编: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