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中镇稻瘟病局部暴发成因及综合绿色防控措施
2023-05-18吴成收
吴成收
摘要 本文分析了稻瘟病在太湖县北中镇2011年流行发生的原因,指明在水稻易感病期间气候条件有利是导致该病流行的主因,防治要从改种、优化栽培措施、切断初侵染源、及时统防统控等方面入手,政府在防控流行性病害方面应发挥主导作用。
关键词 稻瘟病;发生原因;综合绿色防控;统防统治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3)04-0101-04
稻瘟病属于一种气候性病害,是水稻上的重要病害之一,是太湖县北中镇常发性病害之一。只要田间有病菌,有适合病菌生存发展的环境条件,有合适的易感寄主,稻瘟病就极易暴发流行。目前,我国所有的水稻品种中还没有一个完全抗稻瘟病的品种。2011年穗颈瘟在太湖县北中镇局部流行发生,发生面积超过93.33 hm2,绝收面积超过2.67 hm2,平均损失率达20%~70%,给当地粮食生产安全带来了极大危害,损失严重。
1 水稻稻瘟病病菌
稻瘟病病菌属半知菌类的丛梗孢目,病斑或病部上的灰霉是病原的外生孢子梗。分生孢子形成的温度为10~35 ℃,最适温度为25~28 ℃,所需时间为6~8 h,对温度条件要求较高;以饱和湿度最适宜,相对湿度90%以下时,孢子形成的数量也就减少10%左右,80%以下则不能形成。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病谷、病草上越冬。
2 稻瘟病症状及发生部位
2.1 苗稻瘟
在种子发芽至3叶期以前发病。病菌在靠近土面的基部变为灰黑色,上部变成红褐色,病菌表面常生有绿色乃至灰褐色的霉层,整株秧苗卷缩枯死。
2.2 叶稻瘟
在秧苗和栽田都有发生,常见的主要有慢性和急性型2种。
2.2.1 急性型病斑。感病品种在适宜条件下产生椭圆形或不规则暗绿色水渍状病斑,病斑上正反两面生灰绿色霉。如果植株抗病力增强,环境条件改变时,可以转变为慢性型病斑。
2.2.2 慢性型病斑。病斑褐色,纺锤形,病斑外围黄色为中毒部,内部褐色为坏死部,中央灰白色为崩坏部。病斑两端有伸长的沿叶际发展的褐色线条,称为坏死线,是稻瘟病的一个重要特征。
2.3 节稻瘟
发生在节上,初期出现针头大的褐色小点,围绕节组织蔓延,最后节上一部分或整个节变为褐色,节受害后,组织破坏,稻穗生长受到抑制,不能很好地结实,甚至茎秆易折断,使穗部枯死。
2.4 穗稻瘟
主要在穗颈、穗轴和枝梗上发生。病斑初为灰褐色,后变绿褐色。发病早、发病重时,严重影响谷粒的充实,形成白穗甚至幼穗在叶鞘内枯死。
2.5 谷粒稻瘟
颖壳上病斑一般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或黑褐色,发生早、严重时,可蔓延到整个谷粒使之变为褐色或黑褐色,造成谷粒不饱满,全粒变成秕谷,品质下降。
3 发病条件
稻瘟病是一种气候性病害,稻瘟病的发生流行,主要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其次是要有稻瘟病菌源,再次是品种,当然在一定程度上与土壤条件也有关系。
3.1 气候条件
越冬病菌一般在5 d的平均气温上升20℃左右,白天湿度在90%以上,有降雨时就开始产生孢子,散布为害。日照不足,稻株同化作用慢,组织柔细,抗病力降低,就很容易感病。在抽穗结实期间,气温高达25~30 ℃,如果经常出现阵雨闷热天气,就会引起严重的节瘟和穗瘟。茂密的地方,通风透光不良,往往发病较重。这就是北山镇2011年部分品种稻瘟病大发生的主要原因,虽然有些品种抗性也不强,但由于在易感病期避开了这一有利发病气候条件,所以不发或轻发。
3.2 菌源因素
稻瘟病病菌在北中镇已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几十年,特别是2011年稻瘟病大发生,田间病菌广泛存在,这是稻瘟病在北中镇长期发生的原因之一。
3.3 水稻品种
只要是免疫或高抗品种,即使其他条件符合,也不会发生稻瘟病,这说明选育抗病品种重要且困难,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免疫的水稻品种。稻瘟病生理小种随着气象因素和品种的变化而变化,开始选育示范的新品种抗病,几年后就感病,这是生理小种发生了变化。如天优3008前几年在北中镇表现一直很好,但2011年却在除浮坵外的其他地方发生了稻瘟病。
3.4 土壤条件
冷浸田发病重于其他田块,主要是由于长期水分过多造成的。冷浸田具有“冷、烂、酸、瘦、毒”的特征,不利于水稻健壮生长发育,导致病害发生加重。灌溉良好、光照充足、耕层深厚、土温高、水稳性团粒结构好、有机质含量高、矿物質营养丰富、供肥能力稳定的田块发病轻。2011年发生严重稻瘟病的地方都在河边、山垄田就证明了这一点。
4 北中镇稻瘟病流行发生原因
4.1 气候原因
(1)2011年春季大旱,水稻因缺水栽插,秧龄都在45 d以上,栽插后即进入生殖生长,营养生长时间普遍缩短,作物抵抗力普遍降低。
(2)2011年6月份正值水稻分糵期,雨水较多,植株徒长组织柔嫩,易感染病菌。6月27日分蘖盛期普查时发现,易感品种普遍有叶瘟发生,病叶率在40.2%~89.3%,病指在8.70~40.45;急性型病叶率在0~6.5%,抗性品种则未见发病现象。7月12日调查抗性品种的病叶率为2.30%~34.02%,病指0.07~8.00。
(3)2011年7月20日至8月15日,水稻普遍进入破口抽穗期,有雨日15 d、阴天4 d,温度18~28 ℃,往往是中午前后下大雨,田间湿度偏大。
(4)小气候发病区域大多在河流沿线,山洼地带。浮坵村因地处偏远,前几年也没有该病发生,海拔较高,通风透光条件较好,同期雨日只有8 d,所以发病程度较低。
4.2 品种抗性及布局
当地2011年主栽品种有21个,都通过了国审或皖审,但没有一个完全抗稻瘟病的品种,且品种之间差异大,易造成交叉感染流行发生。病菌生理小种分化严重,导致部分品种在北山镇表现稳定性差,抵抗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如有些稻种前几年表现一直很好,但是在2022年稻瘟病的发生非常严重。由于在同一畈或片大多农户种植的都是同一品种,也有利于病害的暴发流行。
4.3 栽培制度
稻瘟病的发生,与稻田肥水管理不当有关,特别是栽田过多偏施速效氮肥时,植株体内的氨态氮和酰氨态氮会显著增加。长期深水灌溉的稻田,土壤缺乏空气,氧化作用差,黑根死根增多,对稻株生长不利,抵抗力降低,易感染病虫害。
4.4 菌源因素
4.4.1 稻种处理不到位。大部分农户购种后,在浸种前未进行晒种,也没有用药剂浸种消毒,从而未能有效杀灭种子上的病菌。
4.4.2 环境中存在病菌。2010年部分品种局部地区零星发生了稻瘟病,病草没有及时处理,2011年成为初侵染源之一。
4.5 农户防治不力
2011年6月部分区域、部分品种感染了叶瘟,农户防治措施不力,同期天气也有利于病菌传播危害,在水稻破口前感染叶瘟的面积呈上升趋势。我站依据病害流行原理结合天气预报发布了防治信息,但当地农户以打工收入为主,在家的大多是小孩、妇女和老人,他们都是在发病后才用药,而稻瘟病等病害重在预防。2011年在江河村的江河畈进行了统防统治工作。据田间调查,该片叶瘟发病率高,平均病丛率65%,病指10.2。根据当前天气及气象预报、病虫情报,决定对该片水稻进行稻瘟病的统防统治措施,即站内统一配药、统一机械、统一时间,成本约150元/hm2,于7月24—26日水稻破口期,8月6—8日齐穗期,背负式机动喷雾器4台,进行全面喷药,药剂为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防治面积达13.33 hm2,得到村、组支持和老百姓拥护。经9月1日调查,该片穗颈瘟发病株率为5%,未防区为65%,防治效果显著。同样品种、同样肥力水平,防治田块比不防治田块多打粮食900 kg/hm2。在田边设立的示范标牌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带动作用,社会效益明显。
5 绿色防控措施
对稻瘟病的防控必须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牢固树立“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的理念,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要求,积极利用各种综合预防控制措施。在化学药剂选择上,应注重“高效、安全、低残留”,确保农作物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防治稻瘟病以选用高产抗病良种为根本,以高产栽培技术、加强肥水管理、提高稻株抗病能力为关键,消灭病原为中心并辅助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措施。
5.1 合理選种
选用高产抗病良种是防治稻瘟病的最有效措施,近几年在太湖县北中镇抗性表现较好的组合有冈优188、皖稻149、隆两丘6号等。另外,不要长时间种植同一品种,水稻品种在连续种植4~5年后要及时更换,以增强寄主品种对当地稻瘟旅生理小种的抗性能力。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真正的抗性品种,但品种之间抗性差异大。不引进感病品种和调入带菌种子,选择抗性好的品种作为主推品种,是防治稻瘟病最有效、经济、安全的办法。
5.2 切断初侵染源
做好病草烧毁处理,牲口棚的稻草垫要充分腐烂,圈后堆放腐熟才施入田中,同时用石灰1 125 kg/hm2进行大田消毒。消灭越冬菌源最好实行水旱轮作,铲除病稻茬,旱作2年后再种水稻,既改良土壤,又消灭了病害菌源。稻种在浸种前要选择晴天晒种1~2 d,晒种时要勤翻晒,不要在水泥地面晒种,以免颖壳破损。结合浸种催芽,一是用10% 401抗菌剂1 000倍液浸种48 h,或25%米鲜胺EC 2 000~3 000倍液浸种24~48 h灭菌,可兼治多种种传病害;二是用1%生石灰加水50 kg浸种4 d。浸种时水层要高出种子13 cm,不要搅动水面,并且避免阳光直射。浸后用水洗净催芽。三是用40%稻瘟散或50%乙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WP1 000倍液浸种24~48 h。
5.3 加强田间管理
(1)改良培肥土壤,增加有机质含量和矿物质营养,满足水稻生长发育的需要,保持土壤平衡供肥能力,特别是冷浸田的改造。
(2)施肥方面,做到基肥足,早施追肥,氮、磷、钾配合,比例要符合品种的需肥规律。施腐熟有机肥,不施未腐熟的。根据测土配方施肥,不偏施氮肥;增加有机质含量和矿物质营养,满足水稻生长发育的需要,保持土壤平衡供肥能力。
(3)改善灌排条件,灌排沟分开,多余水从排水沟流走,不放跑马水穿灌,灌水自然消失,减少稻瘟病病菌孢子随水传播。一般来说,合理的肥水管理可增加水稻的抗病性,即使在大发生年份,也可减轻发病。在灌排方面,避免长期深灌和缺水干旱,最好方法是浅水活棵,够蘖晒田孕穗干湿交替,腊熟晒田。
(4)合理株行距。条栽通风透光条件好,有利于合理密植,个群体健全生长发育,能增强抗病性。提高栽插质量,做到株距均匀、行距、每丛苗数基本一致,整个群体平衡发展。浅栽早生快发,减少无效分蘖,稻株空间大,湿度小,稻瘟病的条件相对少。及时晒田控制无效分蘖,科学灌水。
5.4 加强测报工作力度,力求测报准确
测报可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为及时预防提供充分的时间准备,测报工作是否准确是防治成效的关键,要勤观察、早防治。稻瘟病防治的最佳时期是在大田刚开始出现急性病斑时,因此,在高温高湿季节要经常细心观察,一旦发生,立即用防治稻瘟病的药剂对水进行防治,重病田块做到多次用药,抢晴用药。
苗瘟、叶瘟的防治标准:发现中心病株即挑治或病叶率达3%~5%施药1~2次;穗颈瘟的预防时间为水稻破口前3~5 d,如遇天气有利发病7 d左右再补治1次。可使用40%稻瘟灵EC 855~1 080 mL/hm2,或75%三环唑WP 375~450 g/hm2对水900 kg/hm2喷雾防治。
5.5 加强统防统治工作
分散的经营模式,难以保证防治力度和防治效果。大灾来临,只有政府协同防灾,进行统防统治,在资金和物资上给予支持,才能保证防灾效果。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