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发展理念下的云南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2023-05-18王静陈蕊龙蔚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绿色发展云南

王静 陈蕊 龙蔚

摘要 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步。近年来,云南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对美丽乡村建设活动的要求,在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宝贵经验。本文介绍了云南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以绿色发展引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激发各族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意识、指导农业产业转型和焕发自然与人文资源绿色发展活力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云南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借鉴,从而助力建设美丽中国。

关键词 美丽乡村建设;绿色发展;云南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3)04-0001-04

近年来,云南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精神,先后出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15年云南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云南省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年)》和《关于努力将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的指导意见》等,助推云南美丽乡村建设。鉴于此,笔者提出以绿色发展引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激发各族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意识、指导农业产业转型和焕发自然与人文资源绿色发展活力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云南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借鉴,从而助力建设美丽中国。

1 云南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1.1 因地制宜,把握发展方向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云南省各地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建设方案。普洱市积极创建风景美、生態美、生活美、功能全的美丽宜居小镇和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美丽宜居村庄;江城县的整董镇曼滩村获全国第三届特色新农村殊荣;镇沅大仓镇白沙田村、宁洱那迁村绿茵塘组、江城么等村龙潭组等一批美丽乡村建设初见成效。红河州实施了以“宜居红河·美丽家园”为主题、以“房、村、镇、城建设改造提升”为主要内容的“美丽家园”行动计划,全面推进村镇城安全饮水管网、电网、路网、垃圾处理、排水防涝等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提升。

1.2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促进各界参与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政府部门各履其职,也需要部门间通力配合。云南省通过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进一步将各个部门的岗位职责明确化、具体化,同时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通过实施“以奖代补”等措施,积极争取外部单位、个人捐款捐物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云南省特别注重引导村民树立主人翁意识,使其积极投身美丽乡村建设,为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也缓解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压力。

1.3 强化产业发展,助推乡村建设

产业发展是实现乡村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加快发展特色产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促进一、二、三产有机融合,彻底改变农业产业效益低的现象,实现农民增收,才能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云南美丽乡村建设中各地立足于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中心,坚持生态优先、科技兴村、产业强村,着力提升农业产业效益,有力推动了全省美丽乡村建设。

1.4 凸显历史、民族文化特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

鉴于目前还没有美丽乡村建设的固定模式,云南省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掘当地优秀人文底蕴和自然资源,依托传统的村居民居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形成以保护为基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的美丽乡村建设,为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质资源。

2 云南美丽乡村建设成效

2.1 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完善

在美丽乡村建设总要求的指导下,云南省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延伸,使道路通畅、农村环境整洁干净。不少地方根据云南少数民族住房特色,设计建造通用性强、民族特色明显的居民住房,让广大农民越来越有民族自豪感。

2.2 农业地位日益巩固

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云南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注重产业发展,依托各地农业优势产业,深入挖掘农业功能。伴随着农业效益的提高,农民收入增加了,转变了过去“农业是弱质产业,不能致富”的观念,农业在人民群众心中更加重要,更加坚定了人民群众积极发展农业、建设美丽农村的信心。

2.3 文化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文化是美丽乡村的灵魂。云南省致力于将更具时代性、民族性的文化内容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中,使乡村文化潜移默化地作用于村民生产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等方面。坚持“村庄呈现历史、产业融入文化”的原则,把乡村的自然元素与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相融合,注重转变村民精神面貌,通过打造党建示范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示范村和民族文化术示范村等方式,大力弘扬正能量,凝聚发展合力,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2.4 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强化

青山绿水、树木葱茏是理想人居环境的必备条件。云南部分村庄将民族信仰和传统习惯融入生态环境建设,使自然生态条件得到保护。在红河哈尼梯田的村寨,哈尼族人将神木视为寨神,把神林视为寨神林,绝对不能破坏。寨神林是哈尼梯田水土保持的主要载体,更是哈尼梯田迷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寨神林的保护已成为哈尼族群众建设美丽乡村和生态文明的直接表现。

3 云南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经验

3.1 利用山水农田自然景观,突出乡村景色之美

云南被称为“彩云之南”,优美、多样的自然环境为云南的美丽乡村建设打下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很多村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注重展现农田自然色彩、作物和地形地貌的多变性,呈现出美丽的乡村景象,如云南省罗平县的油菜花在每年2、3月份花季,层层叠叠的油菜花田加上当地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吸引了大批游客。

3.2 挖掘民族特色,彰显民族文化之美

云南是多民族聚居省份,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风情是云南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经验。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云南省坚持把传统村落保护与有效开发结合起来,在保护、挖掘和宣传各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的基础上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各民族村落找准自己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定位,在开发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例如,大理州宾川县平川镇朱苦拉村有着中国最古老的咖啡林,保存着中国咖啡的百年文化,该村与云南后谷咖啡有限公司开展合作,成为该公司的原料生产基地,在保护了古老咖啡林的同时也使朱苦拉村蜚声海内外。

3.3 传承乡村人文,夯实美丽乡村建设内容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云南依托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积淀中形成的乡村文化,在建设中继承、丰富和发扬各地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通过乡村文化与现实的结合,推动优秀农耕文化在保护的基础上创造性使用、现实性发展,不断赋予其现实意义和时代内涵,使乡村人文成为集物质和精神文化为一体的美丽乡村建设宝贵财富。

3.4 积极发动农民参与,注重多渠道融资

村民是建设美丽乡村的主体,也是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的直接受益人。美丽乡村建设中只有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维护好村民的根本利益和长期利益,才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同时,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关系农村本身的发展情况,更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云南省把相对成片、有发展前景的村庄关联起来,共同撬动资金和人才,避免了资金短缺等原因带来的一些少数民族村落发展建设滞后现象。

4 云南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4.1 绿色发展规划未能很好落实

合理科学的规划是美丽乡村建设顺利推进的有力保障。云南不少地方特别是少数民族聚集区由于发展起步较晚,不同民族间的生活状态、风俗习惯不同等多种原因,部分村寨建设规划不符合绿色发展理念。如部分公共设施建设和使用不当造成的水土污染和浪费,甚至影响了区域的生态系统,对村民身体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4.2 绿色发展意识有待提高

村民的积极参与是美丽乡村建设成功的关键,但在实际中个别乡(镇)、村(社区)对美丽乡村相关政策的宣传动员工作做得不够,村民对其目的和意义不清楚。部分村民的环保意识不足,没有养成绿色健康的生态观念,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认识有待提高。

4.3 绿色转型不彻底

农业产业的大发展才能促使美丽乡村建设高质量完成,但目前云南美丽乡村建设中各地发展地方特色农业、实现绿色转型方面的探索与实践迈的步子还不够大,采用方法还不够创新,存在部分地区绿色发展转型不彻底的问题。

4.4 绿色魅力有待提升

因为各村寨的自然条件、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各地规划的重点、方式和方法等都不一样。从建设现状来看,部分村寨未能从绿色发展视角丰富美丽乡村建设内涵,甚至出现部分少数民族村寨传统生态村落逐渐被各色现代混凝土建筑所取代的现象,误入低水平的复制、盲目效仿的建设误区。

5 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云南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美丽乡村建设最根本的指导思想,云南省的美丽乡村建设要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根本目标,围绕绿色发展原则,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5.1 绿色发展引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云南省各级政府要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于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全方位、全过程,坚守生态红线,积极有效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盘活利用率低的用地,以绿色发展、生态文明作指导思想推进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落地。美丽乡村建设中要根据不同地区要素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确区域内各板块功能定位,兼顾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以及农村环境,保证垃圾集中处理、污水处理、厕所改革和绿化等项目的建设,以多种途径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生态平衡,打赢乡村污染防治攻坚战,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5.2 绿色发展激发各族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意识

云南省要在思想观念方面积极引导各族群众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等方面问题,通过互联网、新闻媒体和农业绿色发展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强绿色发展宣传教育。针对云南的实际情况,采用一些贴近少数民族群众农村生产生活的歌曲、故事等进行宣传。要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进一步挖掘中华绿色文化传统,传承少数民族群众崇尚绿色自然环境的传统,积极推动村民绿色发展价值观的形成,增强村民的生态保护意识。

5.3 绿色发展指导农业产业转型

各地要围绕云南省委省政府部署,因地制宜,激发乡村发展动能,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农产品种植、采摘、加工、运输销售等完整产业链条中,通过农业产业链延伸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建设共同富裕美丽乡村。按照云南乡村资源禀赋分配构建云南绿色产业体系,抓住云南省生态条件优越、农业生产资源丰富多样的优势,结合各地深厚的历史条件、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积极培养支撑云南美丽乡村建设的绿色产业。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农业的使用,发展智慧农业,积极推广绿色生产新技术,加快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的步伐,积极开发有机、绿色及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业品牌。

5.4 绿色发展焕发自然与人文资源活力

云南独特的地形地貌、山川河流条件、优越的气候生態条件、丰富多彩的民族风俗和文化传统是云南美丽乡村建设优越的基础条件。云南需要更进一步深度整合各类美丽乡村建设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凝练出各村寨建设的特色与魅力,激发资源的绿色发展活力,让乡村的发展作用得到凸显,积极构建少数民族聚集区美丽乡村建设范式。

6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刘睿琦,叶喜.“美丽乡村”背景下云南山地乡村景观规划策略研究——以红河州箐口哈尼民俗村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9(5):100-108.

[3] 张志雄,江剑,赵乐静.“生态+”移风易俗助推云南美丽乡村建设探析[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4):17-22.

[4] 张瑞才.从理论实践上探索最美丽省份建设问题[J].社会主义论坛,2018(9):10-11.

[5] 周明星,翟坤周.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困境审视与路径创新[J].贵州民族研究,2019(7):46-51.

[6] 张芳芳.云南普洱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N].中华建筑报,2014-06-27(4).

[7] 郑风田.云南红河版的美丽乡村建设[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7-10-26(3).

[8] 陈洪超,李键.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思想:内涵·品格与云南实践[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20(1):63-66.

[9] 虞佳楠.新时代中国特色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选择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16):176-177.

[10] 王海亭.云南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探析[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6):96-100.

[11] 孙宏新.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定位与内涵研究[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9(3):69-72.

[12] 高曦,薛雄志.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环境治理专项规划研究[J].农业经济,2018(6):24-26.

(责编:张 蓓)

猜你喜欢

美丽乡村建设绿色发展云南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长沙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模式研究与对策
浅析林业站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优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