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时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趋势分析
2023-05-18吴晗子
吴晗子
摘要:信息技术“2.0时代”本质是“互联网+”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升级应用。教育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虽然没有改变,但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及时调整并合理应用各类信息资源,教与学的方式也因此发生变化。“2.0时代”是软硬件结合得更加紧密的时代,互动式教学软件将成为主流趋势,学生们的学习方式从过去的单纯听讲、回答、练习,转变为参与、思考、互动、体验。信息技术为课程设计及实施打通了各个环节的技术障碍,智慧课堂的普及将教学流程与交互体验通过先进多媒体技术无缝衔接。在用好这些工具的同时,更要做好准备以迎接信息技术3.0乃至4.0时代的到来。
关键词:信息技术 应用 趋势
教育部2019年印发了《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在各级各类学校得到了全面贯彻落实,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已经成为新时代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的重要内容,相应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全面进入了“2.0时代”。
新政策意味着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一线教师,只有准确理解和把握好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趋势,才能真正做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才能适应即将到来的教育现代化。
一、趋势要素分析
“2.0工程”是2013年开始实施的“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简称“1.0工程”)的升级版。“全国中小学生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在教育教学中强调几个重要因素:教师要增强智能化教育意识,具备利用智能化工具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在应用能力提升对象的界定上相对以前更加注重全员参与、整校推进、体系化建设;在提升标准方面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城乡差距的进一步缩小,直至无差别;在具体操作上突出以成果为导向,注重在互联网智能技术支持下具体课堂的情境实践。
《意见》得到了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群体的积极响应,形成了良好的整体推进态势。从《意见》下发后的全面推进可以看出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建设步伐在加快,无论是在政策层面、理论层面还是技术层面都在过去的基础上有了质的提升。多年来城市与乡村学校高标准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为全面进入信息技术“2.0时代”、为承载迈向更高层次的教育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升级等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
二、趋势特征分析
“2.0时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趋势是多方面、多维度的,它们带给人们心理上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笔者作为中职学校教师,见证了近年来信息技术软硬件的快速发展,在感受教育现代化时代气息的同时,很明显地感受到新技术对传统课堂的冲击和影响,它促使教师们在思想上提高觉悟,在行动上适应变化。新趋势在教育教学中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师角色发生转变
“信息技术2.0”本质是“互联网+”在教学领域的升级运用,随着各类自带互联网资源的教学软硬件进入课堂,教与学的方式也因此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教师已经不是教学信息资源的唯一提供者了,先进的电子白板系统自带课堂基础工具、课堂学科资源、课堂活动设计等重要模块,其中课堂基础工具模块还可以包括文本、图形、多媒体、数据、课堂活动工具、思维导图等基础类工具以及函数、元素周期表等学科类工具。学生自身也可以从浩瀚无垠的网络世界获取海量学习资源。世界著名科技杂志主编凯文·凯利在他的《必然》一书中发明了“屏幕之民”(People of Screen)一词,来形容如今随处可见的各种屏幕带给我们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
首先,“2.0时代”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虽然没有改变,但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已经从过去知识的主要传授者转变为辅助者。例如,教师可以将知识制作成视频微课,插入图片、视频,甚至人机交互,让学生快速领会知识点的精髓,学生也可以通过智能设备先行自学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互动。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进行技术筛选与把关,除了要求教师自身具备过硬的信息技术技能以外,还要求教师具备相应的判断力,教会学生如何选择合适的知识信息。“2.0时代”真正实现了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其次,教师从专业者转变为多面手。教师虽然有相应的学科专业背景,但在“2.0时代”不再局限于本专业,信息技术这个超级工具可以帮助我们低门槛实现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体验。例如,笔者曾通过剪辑软件提取视频音乐中的鼓点节奏,在美术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听觉辅助理解视觉上的节奏原理,这比传统的仅仅依靠视觉感受和讲解的方式更加直观易懂,学生不仅理解了视觉上的节奏原理,还理解了听觉上的节奏原理,使得“節奏”一词在学生的脑海中变得立体、多维。学科交叉需要教师拓展多学科的知识,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将它们融会贯通。信息技术支持的学科交叉教学也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通过游戏互动体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逻辑判断能力等也相应地得到提升,为其将来在信息社会的生存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教师教学时间和空间变得更加灵活。随着疫情的不断变化,线下教学的稳定性受到冲击,信息技术为线上教学中的师生交流互动扫平了时空障碍,智能终端的适时通信App让师生交流、家校合作成为可能。教师足不出户,便能够通过语音和视频将课程推送给学生,并能与学生有效地进行各种形式的线上交流。通过各类网络平台,教师随时能够得到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反馈,如通过系统评分等方式及时批改学生作业,进行网络问答、问卷调查等。不可否认,线上教学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除了需要教师掌握网课工具的基本操作以外,还要求教师了解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不同之处,并能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补充。教师在线上教学过程中需要随时调用互联网相关资源以丰富线上教学内容,并突出师生互动。否则,长时间让学生盯着一个缺少变化的荧幕,难以做到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也很难做到因材施教。此外,教师还需提升自身的时间管理能力,能自如切换线上与线下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在享受网络教学便利的同时,不至于给师生的学习生活带来过多的困扰。
(二)软硬件结合得更加紧密
“信息技术2.0时代”到来后,最明显的变化是教学硬件在不断升级,教学软件的内涵与外延也得到相应的扩展。“信息技术1.0时代”的播放PPT幻灯片等方式早已不能满足新时代课堂教学的需求,“黑板变白板”催生了新的教学方式。以常见的某品牌软件为例,其提供了多种课堂互动模式,包括但不限于分类、填空、配对、判断、分组等,分别对应了不同的教学情境,通过小游戏的方式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轻松氛围中学到新知识。笔者经常使用其中的分类和知识配对模式。以《简笔画课的分类》第一课时的教学为例,简笔画的基本形式有三种,分别是单线式、廓线式、混合式,练习中学生们常常会混淆这些种类,并把它们应用到不恰当的地方。为了能让学生们所见即所得,笔者将简笔画的三种分类通过事先设定好的方式在电子白板上排列,由学生自己通过拖动的方式在屏幕上将知识模块匹配至其所属的分类,由于笔者的预先程序设计,如果学生匹配错误,画面便会抖动,并发出声音提示,这样的学习方式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并且能让学生得到及时反馈,这样趣味性的互动比过去通过语言描述、提问、回答等方式进行教学要高效得多。在评价学生作业时,笔者通过教学展台将学生作业适时地传送到大屏幕,并在大屏幕上当场标注,大大提升了课堂效率。
每节课结束,教师只需要退出自己的系统账号,系统便能清除使用痕迹,保留账号进度,也不影响下一位老师的操作。下次再登录账号后,系统便又能迅速恢复成教师自己的教学内容,不受设备切换的影响,这大大节约了教师的上课准备时间。像这样软件通过硬件发挥作用、硬件为软件运行提供支持环境的良性循环是过去仅仅通过移动硬盘携带资料在不同设备间传送与播放所无法比拟的。
我们无须担心孩子们能否适应这样的操作升级,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如今的青少年早已具备接受最新课堂教学软硬件的本能,他们缺少的恰恰是信息素质过硬、引导他们在海量资源中选择信息、运用信息的老师,这也正是教育系统注重“信息技术2.0”教师培训的原因所在。
(三)课程设计更具系统性
信息技术的升级必然会使课程设计越发具有系统性,致使课程设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教育技术学专家李克东曾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在教学过程中把技术、资源、信息、人力和课程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信息技术解决了过去关于课程设计到底是以科目为中心、以学习者为中心还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分歧,将三者整合,打通了课堂各个环节的技术障碍。
系统化的课程设计更能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上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支持的环节主要包括导入、讲授、总结、指导、量化、解读数据、测验与练习、小组活动、组織管理、自主探究、展示交流、自评互评、情境式教学、分析模型、项目化学习、家校合作等。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课堂中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环节将会越来越多,信息技术的运用将越来越成熟。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以任务和结果为导向的课程设计也将会越来越具有系统性。
三、趋势问题应对策略分析
“信息技术2.0”时代的到来,是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我国疆域辽阔,城乡、学校、学生个体之间都存在差异,难以做到优质均衡,需要客观面对和着力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具体的,要做到“三个重视”“三个避免”。
“三个重视”:一是重视经费的投入。教育优先发展的国家战略在全国各地都能得到贯彻实施。但是,在信息化投入方面,地区、城乡之间还是有差异的,这就需要各级部门在做财政预算时要进行通盘考虑,均衡配置。没有专项经费的投入,“信息技术2.0”寸步难行。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的更新需要形成常态化,这是与其他教学设施设备不同的地方,因为电子产品的升级换代很快,相对应的软件资源亦是如此,需要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二是重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做到全员参与、人人合格。培训要具有强制性,要与职称评审、绩效考核、评先评优等挂钩,确保全体教师都能熟练掌握并灵活应用信息技术。三是重视应用。信息技术装备的价值体现在应用上,体现在为学生全面成长赋能上。学校要制定约束性很强的管理及考核措施,做到学校老师人人会用、人人用得好。
“三个避免”:一是避免“唯技是从”。科技以人为本,信息技术为课程服务,而不是课程为信息技术服务。滥用学习资源、过度使用信息技术,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会给学生增加负担,使教学工作事倍功半,得不偿失。公元1世纪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学应当按学生接受能力进行的原则,在“2.0时代”依然有借鉴意义。二是避免“唯大是从”。不充分考虑学情,做不到为学生量身定做,看似高大上的信息技术手段便是信息技术应用幌子下的课堂教学“换汤不换药”的行为。以微课制作为例,微课是快速传播知识的一种短视频,但它不能等同于完整的课件,一般不能有过多的知识点。有的教师把微课简单理解为将课堂录像,把某单元或小节内容全部录入视频,这就失去了“微”的内涵。三是避免“唯旧是从”。主动创新性,是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最容易忽略的地方。使用信息技术是为了促进教学创新,应当追求生成性课堂。有的教师不愿意创新,只使用一成不变的课件,就是“为旧是从”的具体表现。教师在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工具使用方法的基础上要不断地思考如何运用其继续创新,不能躺在一堆先进设备上“睡大觉”,要追求在实践中产生超出预期的课堂效果,因为无论技术多么自动化,课堂都不可能“自动生成”,需要老师不断地结合学生实际、课堂实际求变求新。
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2.0”对于很多还没有更新信息技术软件知识的教师来说,就像一把崭新的锁,锁住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因此,教师自身需要不断更新信息应用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趋势,用2.0版本的钥匙开启2.0版本的锁,将我们要传达的教学信息融入课堂,拓展学生们的视野,打开学生遨游知识海洋的大门,并为迎接信息技术3.0乃至4.0时代的到来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9(3):6064.
[2]凯文·凯利.必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3]唐祖林.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现状与出路[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0(3):104105.
[4]林碧峰.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
[5]习近平.习近平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5(7):22.
责任编辑:黄大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