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野猪非洲猪瘟的防控对策

2023-05-17刘晓静闫满玉

养殖与饲料 2023年5期
关键词:野猪猪瘟非洲

李 舒,刘晓静,刘 统,闫满玉,陈 强,王 冲

河南内乡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河南内乡 474350

近年来,由于中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自然保护区建设和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一系列项目的开展,使得野生动物生存栖息的环境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另外,由于野猪种群的繁殖能力强、幼仔成活率高、环境适应性广,主要天敌如虎、豹、熊等野生动物种群数量逐渐下降,直接导致野猪在我国境内繁衍数量剧增,有些地方甚至出现泛滥成灾的局面[1]。如果非洲猪瘟病毒在野猪群体内扩散,将会形成1 个巨大的移动传染源,加之野猪活动性隐蔽,活动范围广泛,疫情在短期内很难消除,对野生动物管理部门将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当前做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尤为关键。

1 我国野猪分布及特点

1.1 分布情况

野猪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野生动物之一,在我国除了青藏高原及戈壁沙漠外,广泛分布在我国境内,主要栖息于山地、丘陵、森林、草地之间,环境适应性极强。目前,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北三省、云贵地区和福建等省份。

1.2 生活习性

野猪很少在白天出来活动,一般在早晨和傍晚比较活跃。在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拍摄到的照片中,经常可以看到早晨和黄昏时野猪外出觅食和活动的踪影(图1)。野猪喜群居生活,常2~3 头甚至多头集体活动。夏天喜欢住在离水源近的地方,便于取食、洗泥水浴;冬天喜欢住在向阳的山坡栎林中,温暖过冬[2]。野猪属杂食性动物,以树枝、坚果、浆果、草叶、草根、腐肉等为食物,食物缺乏时会下山寻找农民种植的庄稼,如玉米、高粱、大豆、土豆、甘薯等。

图1 宝天曼保护区红外相机拍摄的野猪觅食活动

1.3 繁殖特性

野猪的繁殖率和幼仔的存活率都很高,母野猪通常每年秋季交配、春季产仔,怀孕期4 个月左右,每窝可产4~12 头幼崽,食物充足的年份母猪甚至可以每2 年繁殖3 次。在缺乏天敌的情况下幼仔的成活率比较高,一般第2 年它们就能参与繁殖。幼仔刚出生时身上有多条纵向条纹,过了哺乳期后会慢慢消退,通常变为黑色,有的会变成棕红色。

2 野猪感染非洲猪瘟疫情情况

2018 年11 月,吉林白山市浑河县在1 头病死野猪身上检测出非洲猪瘟病毒阳性,这也是全国首例报告的野猪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疫情;2019 年12月,陕西汉中市佛坪县在送检的9 头病死野猪中,3头检测到非洲猪瘟病毒阳性;2020 年3 月,湖北省神农架林区经确诊出现了非洲猪瘟病毒疫情,共病死7 头野猪。

3 野猪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

在FAO 兽医手册中,介绍了非洲猪瘟病毒的多种传播途径:丛林循环传播,蜱-猪循环传播,家猪-野猪循环传播。丛林循环传播主要发生在非洲地区,是以非洲钝缘软蜱为传播媒介,可能发生于非洲疣猪和猪交叉存在的地方,因不具备参考价值,在本文中暂不做详细探讨。

3.1 蜱- 猪循环传播

软蜱是非洲猪瘟病毒极为重要的自然宿主和储存宿主,通常栖息于家畜的圈舍、野生动物的洞穴、鸟巢等处,当猪群夜间休息时移动到猪的体表叮咬吸血,然后将病毒传染给家猪或野猪。非洲猪瘟病毒可在蜱虫体内复制并存在几个月甚至几年,在软蜱的协助下,非洲猪瘟病毒在野猪之间不断循环传播[3]。

3.2 家猪- 野猪循环传播

野猪利用嘴或鼻子直接接触患病野猪的排泄分泌物,或摄入遗弃在野外病猪的身体组织、泔水、污染的饲料或剩菜,以及其他被污染的物品而引起直接感染,野猪的迁徙和流动性又加速了非洲猪瘟的传播[4]。

4 野猪非洲猪瘟的防控难点

4.1 非洲猪瘟的特征

无论是家猪还是野猪都具有易感性,健康猪直接接触受感染猪的分泌物、排泄物和体液,或被蜱虫叮咬,都会导致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与扩散,在临床上表现有高热、皮肤充血、孕猪流产及脏器广泛出血等症状。国内的野猪属欧亚野猪,比较敏感,感染后几乎100%死亡,要做到早期诊断预防存在较大的难度。

4.2 野猪和蜱虫的活动无法控制

我国与俄罗斯接壤的地区存在野猪分布,且有未隔离的区域,增加了已感染非洲猪瘟野猪和软蜱进入我国境内的可能。此外,我国幅员辽阔,野猪广泛分布境内,一旦野猪感染非洲猪瘟,野外的蜱虫带毒风险会增大,同时我国的西南、华东和华中等地区是软蜱的高发区,而野猪与软蜱的活动又很难受到人类的完全控制。若对感染非洲猪瘟的野猪种群无法快速、准确地溯源和扑杀,一旦形成传播循环后,将会大大增加非洲猪瘟继续扩散的风险。

4.3 护林员巡护队伍薄弱

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或者林场负责,自然保护区或林场派遣护林员长期驻扎在林区开展工作,因林区一般都地处偏远山区,待遇较低,留不住年轻人,护林队伍青黄不接,导致巡护队伍薄弱,再加上管护面积大、范围广,无法满足巡护工作的实际需求,不能及时发现患病野猪的异常情况。

5 野猪非洲猪瘟防控对策

5.1 完善联防联控机制

各级畜牧兽医、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应加强协作,定期通报野猪监测信息,畅通信息渠道,互联互通野猪异常死亡信息。联合监测排查,有效预防,系统应对,形成防控合力。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应急技术的培训,做好防疫物资的储备,有计划地开展应急演练工作,一旦发生疫情,立即启动应急处置程序。

5.2 加强野猪日常监测

野猪活动足迹大多分布于山地或林地,相对集中分布在海拔500 m 以上的半高山和高山区域。由于山区的人迹活动比较稀少,所以如果野猪出现了疫情就很难被及时发现, 因此做好野猪的日常巡护监测尤为重要。管理范围内有野猪生活区的地方各级林业主管、林场、保护区要开展野猪种群资源的本底摸排工作,并编制出本地区范围内野猪种群资源分布图,把野猪活动频繁地区、野猪和散养家猪之间有明显交叉联系地带、距疫点相距不到50 km的浅山区划分为主要防控风险区域[5];有效发挥护林站护林员职能,增加巡护频次,并督促护林员做好每日巡护观察和登记;必要时还可布设红外高清摄像头进行监控,对野猪生境、觅食地点以及往返路线等实施严密监控,严密关注动物疫情异常情况,以实现对疫情风险的快速准确发现;及时协调动物疫病控制相关工作人员进行采集、灭菌、无害化处置等措施,以严防潜在的疫情传播与蔓延。

5.3 定期开展非洲猪瘟流调

各野生动物管理部门可在主要防控风险区域定期开展非洲猪瘟的排查和流行病学调查,1 年2 次(上半年和下半年各1 次),以确保疫情的及时发现和溯源。因野猪生性凶猛,容易攻击人,而且根据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刑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野猪属国家“三有”动物,不能随意猎捕,因此不能直接采集血液、唾液等样品。采集样品只能间接采集,根据野猪的生活习性,可在野猪经常栖息的水源地或者采食区域,投放野猪喜欢吃的高淀粉植物如玉米、番薯和花生等农作物,在第2 天收集野猪的唾液、食物残余物和粪便等有价值的样品,在主要防控区域如果发现蜱虫的存在,也可连蜱虫一起采集,然后一同送至专门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测。

5.4 严格疫情后处置

非洲猪瘟病毒基因类型多,数量庞大,目前国内外均没有研发出有效预防非洲猪瘟的疫苗,扑灭措施主要有封锁、封杀、无害化处置等。在野外巡护过程中,如果发现了野猪存在疑似非洲猪瘟或非正常致死的现象时,应立即报告所在地畜牧兽医机构主管部门。首先,由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安排专人到场,按照程序严格做好自我防护措施,及时采集病死猪组织和环境样品,详细填写采样信息,标注清楚野猪的性别、年龄、样品名称、采样时间地点及样品编号等。如现场发现有外观及脏器异常的,最好附上照片,然后将样品送至县级以上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送检运输途中需全程低温冷链运输,可使用生物安全运输箱或者放有冰袋的密封泡沫箱4 ℃冷藏送检。其次,将病死野猪的血液、粪便、尸体、采样相关的废弃物等送到当地无害化处置。最后,要进行环境消毒,用10%戊二醛或3%~5%烧碱溶液对已经污染和可能污染的环境进行大面积泼洒浸泡消毒,对样品运输箱外表进行2~3 遍的喷洒消毒,对样品采集工具使用酒精棉球进行反复擦拭或者火焰消毒[6]。

5.5 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引导

积极应对舆情工作,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做好舆情引导和管控,防止恶意炒作。加强正面宣传,多渠道深入传播非洲猪瘟疫情科普知识,引导公众正确认识非洲猪瘟疫情,减少恐惧心态,帮助公众树立非洲猪瘟疫情可预防可控制的科学理念,形成非洲猪瘟疫情群防群控的良好社会氛围。

6 结 语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在家猪和野猪间传播的一种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传播快、病程短且致死率高。猪是非洲猪瘟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自2018 年传入我国以来迅速扩散至全国,对我国养猪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由于野猪数量迅猛增长,且都分布在山区,应加强日常监测和季节性流调,一旦发现疑似非洲猪瘟症状时,应立即建立隔离区域,防止传染源移动混群感染,并配合防疫机构做好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和场地的消毒工作,还可使用非洲猪瘟快速检测试剂盒和荧光PCR 技术确诊,尽最大可能减少非洲猪瘟疫情造成的经济损失。

猜你喜欢

野猪猪瘟非洲
萌萌的小野猪
《走出非洲》:关于非洲最美的一本书
猪瘟爆发,猪肉还敢吃吗?
非洲反腐败新观察
猪瘟病毒感染的诊治
非洲鼓,打起来
智慧的野猪
浅谈猪瘟防治
野猪受骗
非洲的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