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2023-05-15张欣怡

关键词:食堂广场年轻人

张欣怡

主题阐释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世事如潮,变化万千,善于应变甚至积极求变,已经从个人生存本领上升为国家发展之道。国家如此,诸事亦然。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各个阶层,只有因时而变,随事而制,才能争取主动地位,赢得发展空间。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求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葆生命活力、引领时代潮流的基础。在激烈竞争中,唯有创新者前进,创新者强大,创新者胜利。

00后到老年食堂“蹭吃”,会挤占资源?无需多虑

去老年食堂吃饭,去老年大学上课,跟“夕阳红”旅行团去旅游……2023年下半年以来,90后、00后频频“闯”入老年消费场景时常引发热议。网友感叹“真香”的同时,也有人担心涌进老年食堂的年轻人会挤占老年人的资源和福利。

针对这一现象,有相关人士表示,老年人助餐服务走的是完全市场化路子,老年人食堂面向的服务对象是全体人群,增加老年人食堂的用餐人数,在服务社会其他群体的同时,也能增加食堂营收,在满足多元化用餐需求的同时,吸引更多的用餐人群。老年人就餐享受的折扣、補贴,不仅不会受影响,更有可能因为食堂良好的营收情况获得更多实惠,欢迎更多年轻人来就餐。

针对年轻人涌入老年食堂、老年大学,有媒体曾发文称其折射出的是真实的消费观念与学习需求。这一届年轻人不抠门、不吝啬,但同样精打细算,希望能“花小钱办大事”。也有媒体评论认为,“蹭老式消费”的兴起还有一个潜在好处——它将“变老”这个令人苦恼的词汇变得更加温润与可爱。原来“老年”也有一种魅力,相信这些“蹭老式消费”的年轻人一定在自己的老年“饭搭子”“学习搭子”“旅游搭子”身上获得了某种平静。这是一种经过岁月沉淀的消费模式与生活哲学,年轻人在“蹭老”的同时也在被治愈。这既发生于味蕾,也流进了心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种创新。

素材解读

年轻人涌入老年食堂甚至老年大学等老年群体消费场所,看似有些不可思议,实际上却是在满足年轻人需求的基础上增加老年场所盈利,从而增加老年群体福利,形成双赢局面。年轻人加入老年旅行团、老年大学,是现实的需要,“新”“老”交错之间,也形成了一种温暖的代际交流方式。

运用范例

创意来自需求,创新来自生活。工作压力、就业压力等等使得许多年轻人只能选择价格高、不卫生且口味一般的外卖,而老年餐厅干净卫生、饭点准时、菜品健康,自然成为年轻人的不二之选。除此之外,老年大学的课程一学期才几百元而且课程类型多样,涵盖多个领域,且师资力量雄厚,与市面上面向年轻群体的兴趣班相比性价比高出许多。这是年轻群体主动向老年群体靠近的方式之一,既为年轻人提供了便利,又为老年人带去了活力,何乐而不为呢?

广场舞有“看头”更有“跳头”

音乐和舞蹈从来密不可分。这几年,尤其是广场舞纳入群星奖评奖范畴后,许多专为广场舞展演而创作的音乐涌现出来。以街舞融合非遗的形式讲述英雄故事的《英歌魂》、创意融入西藏传统朗玛诙谐的《奋进新时代》、转化本土民歌资源的《汾河流水哗啦啦》、将雕花剪纸技艺运用于舞蹈服装的《雕花剪纸》……从2023年广场舞大会中可见,广场舞注重从民族民间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汲取灵感和内容的特点十分鲜明。

如今,广场舞展现了全民艺术普及的成果,其不仅是一项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也是中国形象的重要符号和载体之一。大量融入民族民间舞蹈元素的广场舞风格独特、形式活泼,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体现出多元色彩和时代风貌。“这类舞蹈因其地域性和民族性通常需要舞者有天然相契的文化基因。面向群众的广场舞要注意动作速度、力度的处理以及舞蹈律动、形态的提取,更符合广场舞规律,可观还要可学。”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原院长、北京舞蹈家协会副主席马云霞指出,广场舞的主场还是在广大群众之中,要避免过度编排,避免过度追求专业性、规范性和舞台化,要坚守自娱性、舞动性和大众参与性。此外,在音乐、服装、道具等各个层面要简洁、实用,使之更加贴近百姓生活。

素材解读

从前,广场舞在人们心目中似乎是大龄女性群体的专属,音乐聒噪,动作简单,难入主流关注。但是,近几年来,人们逐渐发现广场舞也是舞蹈中的一种,同样可以进行融合创新,跟随时代进步,这在广场舞大赛中就很好地体现出来,广场舞与非遗、民歌、传统文化进行了很好的结合。

运用范例

艺术源于生活,群众的智慧是无限的。广场舞越来越火爆,受众群体也逐步扩大,传统的“低端”“大妈舞”等刻板印象已经无法成为它的标识。专门的广场舞音乐为广场舞注入专业性,丰富了音乐种类,同时,广场舞还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要素的承载体,从音乐、服装等方面进行创意创新,广场舞已经成为大众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八旬老人,

在直播间教种地

一位八旬老人的直播间吸引了天南海北的粉丝共3万余人。在直播中,81岁高龄的老农技员梁振清坐在镜头前耐心地用一口乡音解答粉丝们提出的问题,粉丝们的评论也刷个不停。

梁振清是农学出身,退休25年编撰多部农技讲义和教材。近年来,“直播”这一新鲜事物渐渐走进乡村,为助力乡村振兴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人老心不老”的梁振清感受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传播力,也开始将目光转向了互联网。那曾经握着粉笔解答了数万群众的农业生产难题的手,再一次在黑板前飞舞起来,只不过这一次面对着镜头,面向着全国更广大的农村世界。

“我虽然年纪已大,但为‘三农服务的心不老,愿为‘三农建设再出一把力。”梁振清说,“我这么大年纪还做直播,只是为了老有所为,能够在我有生之年继续为党和人民服务、发挥余热。”81岁“退”而不“休”的坚守,只为乡村振兴愿望的实现。

素材解读

虽躬耕于田亩之中,却可以通过“直播”进行答疑解惑。梁振清老先生积极学习新兴技术,在互联网上教人耕田种地,可谓是农业新形势。他利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多年授课经验为大家提供帮助,哪怕是农民也得到了上网学习知识的机会。

运用范例

创新成果造福全民,新技术是全民的新技术。这种别开生面的“种地直播”令人耳目一新,老农人梁振清干起“新农活”,这份“新农活”,一方面聚集了许多为农业事业奋斗的“老农人”,另一方面也吸引着无数向往诗和远方的年轻“新农人”。新颖传播方式融合传统农业理念的新兴呈现,带来的巨大传播能量,也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猜你喜欢

食堂广场年轻人
春天的广场
布鲁塞尔大广场
“互助孝老食堂”值得推广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当代年轻人有多惜命
在广场上玩
食堂
幸福食堂值得推广
三千食堂
年轻人如何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