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言分析在文学作品赏析中的重要意义
2023-05-15朱峰
朱 峰
(沈阳开放大学,辽宁沈阳 110003)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若气无奇类,文乏异采,碌碌丽辞,则昏睡耳目。”文学语言因情而发、因情而立,文学语言的目的在于创造艺术形象并表达意义。而所谓文学语言的文采,并非单纯指丽辞佳句或妙语奇言,而是在创造艺术形象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审美表现力和审美韵律。赏析一部文学作品特别是其语言的妙用,可以增强作品的吸引力,有利于体验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经过提炼的语言表述、诙谐幽默的语言片段,可以增强沟通效能,使作者笔下、读者心中、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更加愉悦、和谐,让人产生共鸣。
因此,欣赏文学作品时,善于抓住作品使用的语言,快速了解作品架构,领会作者表达意图,对于提升鉴赏能力非常关键。从文学的物质存在、语言与意义的关系、语言的文本功能、语言的审美特性等方面来看,语言都构成了文学的直接现实。由此可见,语言是文学的主角。笔者针对多种类型作品,从修辞手法、词句使用等方面予以探讨、分析,以期深刻感知语言分析在文学作品赏析中的重要意义。
一、从语言特点角度赏析
(一)修辞手法
在文学作品中,文字的展现往往通过一些修辞手法来体现。修辞是写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语言表现方式。不同类型修辞手法的运用,会使作品内容更加丰满,更直接地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也更易于为读者所接受。作品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排比、拟人、夸张等,读者要准确无误地找出文章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才能准确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和心境[1]。例如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文中多处使用比喻修辞。文中说,有一辆自己的人力拉车是祥子长久以来的梦想,而购买拉车的过程,却充满了辛酸和不易。老舍先生以这一线索表现了祥子命运之坎坷。从文章的多个比喻句,可以推敲出主人公对拉车的迫切需求和渴望,以及主人公在买车过程中心理的微妙变化。凭借个人努力终于得到拉车的时候,祥子觉得自己有了生存工具,在城市能稳定下来了,“车”成了祥子心中努力奋斗的“徽章”,这个比喻非常形象地写出了祥子心里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再如朱自清的散文《春》,大约作于1932年下半年或1933 年初。1932 年8 月,朱自清刚从欧洲回国不久,就和陈竹隐成婚,并在同年9月成为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3年4月又喜得一子。这一时期,朱自清一直很如意、顺遂,生活得美满幸福,这些因素都影响了《春》的抒情方式。这篇文章多次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让春天变得人性化,更加可爱和富有生机。读者读文章的时候,可以感受到春的气息,也能完完全全地体会到作者创作时的愉悦心情[2]。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给予小草以人的生机与活力,表现出小草的淘气可爱、拼搏顽强的韧性,就如同一个调皮可爱的孩童一般,让人体会到茁壮成长的力量。又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赋予梨树人的特性,将各种树木开花说成是和人们进行比赛,你争我赶,描写了欣欣向荣、争奇斗艳的美丽画面。“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八字,营造了满园春光的氛围。
除了比喻、拟人,设问和反问也是文学作品中经常用到的修辞手法。在以记叙为主要形式的篇目中,运用这两种修辞方法,可以使语言意味更深远、浓重,使故事变得更令人信服、易于接受,让阅读人与创作者心有灵犀,实现情感上的交流[3]。反问是向阅读人提出问题,以此表露创作者的想法,比直接道出给人的印象更深刻,表达的情感也更浓厚。如丰子恺先生创作的《山中避雨》,文中说:“钢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用呢?”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是钢琴制造虽精,世间却没有几人能够享用。作者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将钢琴价格昂贵与自己内心的情感展现出来。如果不运用修辞手法,只做简单的观点阐述,表达的意思虽然也很明确,却少了一份情感的强调与说服力,使句子太过苍白而无感染力。
修辞手法分析对于赏析文学作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写文章时,要善于运用常见的、读者熟悉的修辞形式,充分展现语言魅力,抒发美好的情感。
(二)遣词用字
词语是一部作品呈现给读者最直接的语言表现形式。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是经过作家加工和提炼的,具有明显倾向性和个人化气息的语言。不同类型语言经过作者加工处理之后,不仅传递了事件信息,实现了其作为交流媒介的功能,而且暗含某种情感意味,变成一种内蕴丰富并具强烈表现力的艺术语言,往往还是包含浓郁个人化色彩的、具有强烈倾向性的艺术语言。
一部出色的文学作品,文本中的每句话、每个字,都是经过作者反复推敲创作出来的。而同一个词语在不同句子或不同语境中,表现出的审美意象不尽相同。一部好的作品,总是离不开恰当的词语使用,而创作者在写作中合理地使用各种词语,则有助于准确地传达情感和思想,使文字表述生动形象,文章内容充实亲切。在作品中,作家为使表达更生动鲜明,使情节更丰富细致,通常都在遣词用字上下功夫。常用的词语类型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副词、语气词等[4]。在文学作品中,动词使用频率较高,表达效果也比较明显。在描摹日常生活环境时,适当地使用动词能使文章富有真实感、生动性,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荷塘月色》中就有如此写法:“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作家使用了很多表示动作的词语。“泻”这个字眼,展现出月光从上到下的动态,月光又像在柔软宁静的花叶上流淌,把月色的动感、温柔描绘得惟妙惟肖。“浮”字则描绘了青雾在荷塘里慢慢上升,再渐渐平铺开来,最后遮掩住荷塘的状态和过程。这两句话将被月色覆盖的荷塘刻画得形象而传神,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此外,作者在另一篇文章《背影》中,也用了同样的方法进行描绘:“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文中的“攀着”“上缩”“微倾”等词语,把父亲攀上站台的费力感受描写得非常生动。作者对买橘子过程的描写,也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以及儿子对父亲强烈的感激之情。
除了动词,形容词运用于语言描述的也有很多[5]。如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里的“碧绿”“光滑”“高大”“肥胖”“轻捷”等形容词用得恰到好处,将菜畦、石井栏、皂荚树等景物的特点描绘得形象到位,让人在阅读文字的同时,脑海里会随之浮现相应的画面,仿佛亲眼看到一般。
值得注意的是,汉语词语多而复杂,同样的词语在不同语境中可能表达不同的意思。欣赏文学作品时,可以通过语言表达方式、作者写作背景、读者认知能力、鉴赏能力等因素,判断词语表达的真实情感,包括作者赋予它的深刻内涵[6]。
(三)句式特点
文章由诸多句子构成,每句话都蕴藏着创作者想要抒发的真情实感。只有准确掌握句子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才能进入创作者的世界,与创作者在精神上产生共鸣。在分析文学作品时,掌握文中的句式特点尤为重要。一篇好的文章,作者描述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时,往往通过不同语言句式转换来表现。巧妙运用语言句式,能使作品变得生动鲜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产生显著的效果。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长句、短句、对偶句等,都是文学作品中表达情感的常用句式。在具体的作品中,同样的一句话,疑问句往往就比陈述句的语言效果要鲜明一些。
例如《不朽的失眠》一文,作者写道:“江上渔火二三,他们在干什么?在捕鱼吧?或者,虾?他们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吗?世路艰辛啊!”简短的两行文字,运用了多个疑问句,刻画了江上渔民的真实生活,在寥寥数语中把渔民生活的艰辛表达得淋漓尽致。疑问句式的运用,使原本平静的事件在记叙中显得活跃起来,作者心中的感受也变得鲜活、浓烈,不同的感情相互交错,变得更具启发性。我们只有完全理解文章句子变化的特点,才能正确理解文章的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文学作品中诸多艺术形象的特点、情感,都与句子的恰当使用及精妙变化密不可分。
文学语言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具有审美特征,这种审美特性又是一定语境中社会现实的文化表述和想象的结果。它立足于特定语境中,蕴含审美形态的语言,造就了文本形式安排、意义生成和阅读效果方面的独特之处。
二、从语言风格角度赏析
(一)整体语言风格
文学作品的语言,有的幽默诙谐、含蓄深沉、雄浑豪放,有的庄重典雅、绚烂神秘、清新婉约,而不同风格的语言,其情感表达能力也不相同。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写了荷塘的美丽景色,也表达出作者渴望自由、不满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种语言风格既清新又委婉含蓄。钱锺书的《围城》,语言幽默风趣、犀利泼辣,通过具有深意的形象话语展现了各种人生真谛,富有讽刺性和趣味性,突出了幽默诙谐的语言特色。施耐庵、罗贯中的《水浒传》,语言生动准确,富有表现力。具体而言,文中语言以北方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处理,变得明快、洗练,表现出雄浑豪放的语言风格。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语言简洁明确,文字表述简明扼要,这与海明威曾经做过记者有很大关系;同时,该作品语言也有含蓄深沉的特点,将老人倔强的内心含蓄地展现出来。
(二)文体风格
就总体而言,文学作品的文体风格是其重要特点之一。如果进行具体区分,则各种体裁的风格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情况,其中常见的有抒情文体、记叙文体、议论文体等。每种文体风格的言语表现、表达内容等都不尽相同[7]。如海明威的作品《老人与海》,这是一部中篇小说,海明威在写作中运用了大量散文式创作技巧,对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设置和变化发展都没有特别直白的表述,而多穿插在人物对话中。对于这种散文体风格,广大读者阅读起来会产生一定的困难。一些读者在读过一遍后并没有了解作品的深意,但是反复读过后,就深刻体会了作品的内涵,感受到了人物更深层次的心理状态。
文学作品中的记叙文体比较多,一般的小说、散文等基本属于记叙文。例如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主要描写了作者到仙台学医过程中的生活片段,表现了藤野先生细致严肃、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以及正直无私、真挚诚恳的工作精神。张之路的《羚羊木雕》,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在家长的逼迫与催促下,将已经送出的木雕羚羊从好朋友手里索要回来的故事。通过这件事情的叙述,表达了孩子希望获得家长了解与认可的愿望,赞扬了孩童之间真挚而纯洁的情谊。作者通过记叙小故事,来表现内在思想和情感,这种创作手法朴素而直白,加上文字通俗易懂,给读者带来一种阅读的舒适感。文学语言风格塑造审美现实,一方面它再现和创造现实,蕴藏文化意义,具有指涉现实功能;另一方面它又在表现和想象现实,使其成为一种审美景象,具有审美表现功能。
语言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8]。掌握语言运用技巧、展现语言风格特色,是文学作品鉴赏要考虑的关键因素。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后,能够与创作者心有灵犀,思想上产生共鸣,就达到了预想效果。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知识、锤炼语言,逐渐增强文学作品欣赏能力。
三、结束语
从语言角度赏析文学作品,一方面具有鲜明的审美享受性,这是由文学鉴赏对象的审美价值和读者的审美态度与情感决定的;另一方面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通过读者感受文学形象的想象和联想活动呈现,表现在对文学形象所蕴含意义的理解差异上。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阅读文本主要是理解语言文字的字面含义和更深层意义的过程。文学作品的作者总是希望以最恰当、最贴切的文字表达其旨趣,阐明其意蕴指向。读者要想接近文本的旨趣,就要力求准确、透彻地理解文本的语言文字。作品的语言描写有其自身的魅力和艺术技巧,我们在赏析文学作品时,应从语言特点和风格特色等方面切入,抓住话语类型、话语风格、语言特色,从语言分析角度铺展开去,不断提升文学作品赏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