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思考与实践

2023-05-15于晓亮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教育者价值观心理健康

于晓亮

(辽宁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引言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指出,要“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着力培育师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师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以此全方位提升心理育人质量。[1]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育人逐步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并成为教育现代化转型发展的必然需求。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时代背景下,社会既要求人才具备较高水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又强调人才的价值观选择、思想道德修养及心理健康素质,这使得高校切实将心理健康教育置于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已成为其实践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在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能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创新心理教育的形式,并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方向正确,以此全方位促进心理教育质量的提升。而且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强调核心价值观引领,还能真正将价值观培育融入教育过程,切实发挥心理育人作用,从而在“育心”与“育德”的有机协同中促进大学生主体的全面进步。对高校而言,其应立足新时代背景,深入分析人才培养新需求,在供需平衡中分析基于核心价值观引领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必然与应然,并结合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实际,立足大学生学情基础,明确心理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有效策略,在全方位契合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高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在多元文化碰撞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冲突、心理失衡等问题日益突出。基于核心价值观引领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能进一步拉近“育心”与“育德”之间的距离,持续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引领,并在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全方位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助力高校切实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时代新人。

(一)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导向

大学生处于人生的孕节拔穗期,尚未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科学的价值观,再加之其成长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更习惯从网络空间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互联网的发展在为大学生提供学习便利条件的同时,也为多元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机会,价值观尚未成型的大学生在面临多元化信息时,缺乏正确的辨别能力,异质非主流价值观的冲击,会引发大学生严重的心理困扰,从而导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严峻形势。[2]基于此,高校在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具体而言,在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能深化心理育人理念,将育人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全程,并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强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帮助学生从心理层面审视自身的价值观,明确各类心理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有针对性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在展现心理健康教育亲和力的同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实现心理育人的目标。综上所述,心理育人可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引领,并在多元协同中全方位助推高校高质量完成立德树人目标任务。

(二)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目标旨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价值观教育必不可少。但就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将工作重心集中在已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身上或群体性心理问题方面[3],且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价值定位,一方面极易使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产生排斥、抗拒的情绪,另一方面使得教师难以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对自身课堂教学素养提升的关注度降低,进而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逐渐丧失说服力,难以引起学生的关注,最终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流于形式,呈现出重视解决心理问题、忽视解决思想问题的特征。基于核心价值观引领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提供不同视角和思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将“育德”与“育心”提升至同等重要的位置,并深化二者协同。基于此,心理健康教育便能在核心价值观引领下获得更丰富的教育内容、设计更多样的教育形式,并在与学生主体的积极互动中提升教育实效,在心理育人实践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三)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需求

当代大学生群体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肩负着实现国家兴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重大历史使命。在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大学生除了面对多元价值的渗透和冲击之外,还需要承受学习、生活、就业、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精神压力,在此背景下,社会更关注大学生主体的综合素质,要求大学生在具备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能力的同时,还需具备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及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理品质。然而,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难以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学生在面对心理迷茫、思想困惑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加之心理健康突发事件频发受到全国范围内的普遍关注,更是引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深度思考[4]。基于核心价值观引领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能真正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并结合必要的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技能锻炼,帮助大学生实现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成长为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力量的时代新人。

二、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基于核心价值观引领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既十分必要,又切实可行,但在教学实践中,部分高校还在教育理念、教育教师队伍、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等方面存在问题,影响心理育人的顺利推进,也不利于高校在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一)教育理念价值观融入缺失,核心价值观引领无法落实

目前,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重“育心”轻“育德”的问题,不仅表现出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不健全,也反映出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相对传统及核心价值观引领的不深入。其一,教育目标缺乏核心价值观引领。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关注学生当前心理健康状况与日后长远发展[5]。但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多以“问题导向”为价值选择,分析解决学生已发生的心理问题,并作为普适性课题开展“补救式”教学,忽略对学生自我心理预判能力和矫正能力的培育,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长远发展。其二,教育过程工具化特征凸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象是大学生群体,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多以满足社会化外在价值为主,教学呈现泛工具化特征,即教育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式的运用多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出发点,忽视学生自我学习过程,使得学生主观需求下降、内生动力不足。其三,教育理念时代性不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时代发展需求联系密切,从某种程度来说,大学生心理问题来源于社会问题。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应立足当前社会价值引领,与时代价值理念相呼应[6]。然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不足、价值导向的缺失,导致教学效果与预期目标差距较大。

(二)教育教师队伍有待优化,核心价值观融入缺乏有效引领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多由辅导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开展,且在长期实践中,多数高校仍面临心理健康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等困境,无法引领心理健康教育的高质量开展。尤其是在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心理健康教育者需具备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职业修养及正确的育人理念,但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者仍存在育人理念缺失、育人技能不足等问题,再加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人员结构的单一化,教育教师队伍无法引领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融入,更无法带动心理健康教育在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顺利开展。而出现此问题的原因,第一是高校心理健康专业教育者配置不足,无法满足心理教育开展需求;第二是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者的育人培训尚未形成体系,导致教育者缺乏树立育人意识、提升育人技能的系统化途径;第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仅包括心理健康教师或辅导员,与大学生学习生活、价值观养成密切相关的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及家长等主体无法直接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无法形成多元协同育人合力,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片面化,也无法契合核心价值观实践需求,严重影响心理健康教育中核心价值观的融入。

(三)教育优质化内容缺乏,思政资源融入不深

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需要优质化教育内容支撑,当前,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仍存在一定不足。其一,教育内容与时代脱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积极倡导的价值理念,也是全体社会成员需要积极践行的规范准则,理应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要内容,但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并未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难以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其二,教育内容中思政资源缺失。目前,多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仅强调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更多地关注心理健康相关的专业内容,再加上心理健康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之间协作的不深入,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中缺乏必要的思想政治资源,制约着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四)教育形式相对传统,无法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其一,教育模式单一化。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应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但当前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基本采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普及教育”的模式,既阻碍教学思路的拓展,也影响教学效果的提升。其二,教育方式表面化。科学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为教学改革提供新发展方向,诸多课程开始寻求“互联网+”新模式。目前,大学生心理教育教育方式依旧以传统讲授式课堂为主。其三,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参与度不足。以教育者为主体的教育模式、以讲授法为主的教育方式,都难以激发大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不利于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实际心理问题,更无法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阻碍从大学生自身出发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锻炼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策略探究

为有效解决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存问题,高校需在思想上明确价值引领,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优化、教育内容的丰富及教育形式的创新,全方位创新心理育人,切实在“育心”与“育德”的结合中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持续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坚定其理想信念。

(一)深化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导向,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基于核心价值观引领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深化价值引领,并结合新时代背景和核心价值观要求更新教育理念,确保心理育人的正确方向。高校的最终目标是为党和国家培育接班人,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也应将此作为教育目标,力求在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同时,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切实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而且从核心价值观等理论角度看,引领大学生牢固树立理想信念,帮助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还能从价值观选择、思想道德培育等角度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基于此,高校应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核心价值观引领,持续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一方面,高校应明确基于核心价值观引领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化价值引领。高校应立足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深入分析新时代新要求,全面掌握核心价值观引领之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从创新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强化立德树人实效等角度分析核心价值观引领的重要作用,以此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宏观规划。另一方面,高校应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针对当前部分高校存在的重“育心”轻“育德”的现状,高校应深化核心价值观引领,在心理健康教育顶层设计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育德”地位,重视培养大学生正确价值观、提升其思想道德修养,以此引领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实践。

(二)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多元协同形成育人合力

教育者的专业素质和教育能力对教育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对心理健康教育而言,能否实现核心价值观引领下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还取决于教育者自身的育人理念和育人技能。所以,高校还应持续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必要的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提升教育者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技能,也在优化队伍人员结构、多元协同中形成育人合力。其一,高校应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者的育人意识、锻炼育人技能。针对目前教育者存在的育人理念缺失等问题,高校应组织必要的培训,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培训,帮助教育者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并结合专家学者的指导,帮助教育者掌握一定的育人技能,从而全面提升教育者育人素养。其二,高校应在招聘环节重视考察人才的价值观、思想道德修养,在分析人才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素养的同时,关注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与技能,以此从准入环节提升教育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其三,高校应重视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中融入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管理服务人员及家长、社会相关机构人员等主体,[7]以此充实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在调整人员结构的同时,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活力,也在多元协同中借助合作交流、集体备课、深入探讨等形式,形成育人合力,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开展。

(三)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融入,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重要基础,高校需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融入,在深入挖掘思想政治“育心”资源的基础上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以此奠定心理育人的内容基础。其一,注重优化教学内容。高校应基于自身办学特色对教育内容作出取舍,剔除与当前社会现状不相符的内容,将具有代表性且突出社会价值理念的案例融入其中,帮助学生形成适宜未来社会环境的心理状态[8]。与此同时,高校需要重点关注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延展性。其二,融入时代价值理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应与新时代背景下的价值理念相呼应,尤其需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帮助大学生与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潮作斗争,并在此过程中,将更多积极心理学内容和思想传递给学生,为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9]。其三,高校应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融入。高校应在心理健康教育者与思政课教师的有机协同中,发掘思政课中涉及心理健康主题的教育资源,并在资源的转换整合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以此既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育人性,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实践奠定内容基础,也在教育内容层面实现“育心”与“育德”的有机统一。

(四)关注大学生主体的学情实际,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高校及教育者应深入分析学情实际,全面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并以此为基础,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以多元化的教育带动大学生积极参与,也在充分互动中深化价值引领,高质量实现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其一,教育方法多元化。教育者应积极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在教育过程中尽量多使用“接地气”的语言,加强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10];可组织课堂游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为主题,比如:组织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抢答、班级辩论赛和分享会等活动,以此激发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其二,实践方法灵活化。高校应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社团为依托举办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活动组织安排可以交由学生负责,在实践中充分激发学生潜力,教师可引导学生提炼相关知识,增强学生自信心。同时,高校可利用节假日来组织相关活动,比如:在每年5 月25 日“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与社会企事业单位联合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施生命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其三,网络教学创新化。高校应将微课、慕课及翻转课堂等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以声音、文字、图片、动画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吸引大学生注意,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更多心理健康知识,满足学生课前了解、课后复习延伸的个性化需要,且时长较短的微课也能满足大学生碎片化学习需求。

四、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及偏执等不良情绪问题广泛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基于核心价值观引领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从核心价值观引领视角明确了“育心”与“育德”有机统一的价值意蕴,结合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现状,提出了应从教育理念、教育教师队伍、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在解决各类问题的基础上深化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质量实践心理育人,以期为高校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实现“育心”与“育德”深度融合并高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一定参考。

猜你喜欢

教育者价值观心理健康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我的价值观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