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调整和重构
2023-05-13朱雨晴
[摘要]陈云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恢复、调整和重构新中国经济秩序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对资本的客观认识、合理运用以及对公私资本关系的协调。在调查研究和实事求是的基础上,陈云首先采取多重手段打击投机资本、恢复国民经济,随后综合协调不同性质资本的关系进一步调整国民经济秩序,最后引导私人资本走上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开始重构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国民经济新秩序,在这一过程中,陈云逐步形成了他认识和对待资本的一套独特观点,为国民经济的快速恢复和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的建立作出了显著贡献。
[关键词]陈云;资本;国民经济恢复;平抑物价;统一财经
[作者简介]朱雨晴,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上海 200240。
[中图分类号] D61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3)11-0014-05
一、问题的提出
陈云同志是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继续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党和人民将永远铭记陈云同志“为新中国的建立、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确立、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立的功勋”。①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虽然通过没收官僚资本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但由于对内遭受长期战争的破坏以及大量投机分子的侵蚀,对外还受到帝国主义经济的封锁,导致国家财政收支的严重不平衡,财政赤字不断增加。②物价飞涨、通货膨胀导致当时的社会环境极其不稳定,威胁着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的稳固和发展。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无产阶级取得了政权还是不够的,还要在经济战线上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③陈云在这样的情况下临危受命,成为恢复和调整国民经济的“总指挥官”,只用不到一年时间,就迅速实现了全国财政经济的统一和物价的稳定。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如何调整与资本的关系这一议题,陈云在主持全国财经工作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如何对待私人资本、如何协调公私资本的关系、如何发挥国家引导和规制资本的作用、如何摈弃资本的逐利性、盲目性并发挥其积极作用等重大问题,在处理和解决这些重大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陈云对待资本的态度和观点,即陈云的资本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确立后,资本已然成为当前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④,然而资本无限扩张的本性决定了其必然具有盲目性和无序性的固有弊端,因此如何着力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有序发展,保证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当前依然是一项重大课题。而重新总结和归纳陈云的资本观,对于协调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公有资本和私有资本协同发力,从而充分发挥资本对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良性作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恢复——多重手段并举打击投机资本、统一全国财经
新中国建立之初,国内战争尚未全面结束、全国解放尚未实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统治下物价飞涨、通货恶性膨胀,人民生活饱受折磨,官方货币在市场流通领域的可信度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同时,在新旧两个政权交接的过程中,由于统一的货币体系尚未建立,还有大批投机分子借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进一步扰乱市场。因此,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陈云主持恢复全国经济工作的第一步就是要通过打击投机资本、稳定物价,维持全国财政经济的基本稳定,从而在经济战线上巩固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为军事和政治战线上的全面胜利提供物质基础。
发挥统一的国家政权对资本的规制作用。和过去在解放区局部执政不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唯一的合法政权,与之相应的是一方面需要治理和调整的市场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另一方面集中統一的国家政权能够更加显著的集中力量办大事。1949年7月,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正式组建完成,暂时由中央军委领导,由陈云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正式由中央人民政府负责,此后全国的财经工作从过去的地区分散管理改为由中央统一管理收支与分配,为保障人民币发行以及全国范围内的物资调配奠定了制度基础。国家政权的力量和作用还体现在综合协调各个国家部门共同为经济战线服务。上海解放后,银元投机猖獗、严重扰乱市场,在通过经济手段抛售银元不起作用后,陈云动用政治手段,明令禁止金条、金圆券、银元、法币、外币在市场流通,由人民银行统一挂牌收兑。统一要求全国铁路交通事业部门、市政公共事业部门以及各个行业的税收一律只能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对于一些规劝无效的投机分子,则是采取更加强有力的手段,在上海、武汉和广州有多家从事金融投机的机构被军管会军警查收。至此,在中财委的统筹协调下,投机资本的嚣张气焰被大大打击,新生政权在经济领域也逐渐开始站稳脚跟。
把握关键行业彻底打垮投机资本。陈云依靠国家政权的威信、灵活运用行政手段巩固了人民币的地位,打赢了“银元之战”,但投机资本尚未被彻底打垮,而是将投机活动从金融领域转向了商品流通领域。投机分子首先从米粮、棉纱这两个关键行业入手,企图带动物价全面上涨,而这两大类商品都是生活必需品与人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价格一旦失控就会带动其他生活物资价格的上涨,造成社会生活的严重混乱,极大影响新生政权的稳固。陈云组织上海周边地区统一粮食运输保障上海储备,调动东北、华北以及西南地区各省通过陆路或水路等多条路线确保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每个粮店都有粮可售,从而稳定粮食的市场价格。在“棉纱战役”中陈云还善于发挥国家财政力量,在从周边市场调配棉纱物资至上海后,政府首先大力买进,资本家看到政府的这一举动后也会相继跟风买进。当市场上的纱布已经几近售空后,资本家手中的资本也已经悉数投入棉纱市场,此时陈云再组织国营商店抛售政府手中的棉纱,同时紧缩货币发行量,营造商品价格下跌的市场假象,投机资本家发现物价不涨反降只能亏本吐出囤积的棉纱资源,此时再以比当时资本家买入价格低得多的价格收拢其手中囤积的棉纱。在陈云的领导下,经过几轮买进和卖出,政府不止有效控制住了棉纱的价格,而且也打压了投机资本的势力并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打赢平抑物价之战,恢复经济秩序。在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财政经济工作情况时,陈云指出“十二年来的通货膨胀,在官僚资本的领导之下,投机市场统治着工商业,人民日夜不安于通货贬值、物价飞涨”。⑤因此,尽快平抑物价、恢复经济秩序就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从财政经济角度巩固政权的首要任务。陈云分析了造成物价波动的直接原因是投机分子势力强大,投机资本活动猖獗,大量资本从生产经营领域转出用于囤积商品、操纵物价,导致商品的供需关系严重失衡,扰乱市场商品价格涨跌的正常秩序。而从货币财政的角度来看,“物价波动的基本原因,是发行纸币过多”⑥,1950年7月底货币发行量仅为2800亿元,到11月初已经上涨将近5倍至16000亿元。⑦在经济手段层面,要实现商品供需平衡较为快速的方法就是严厉打击投机商人囤积居奇的行为。同时陈云也强调需要通过政府运用政治力量来稳定物价。政治手段中最关键的是实施一定的货币政策,陈云提出要通过发行公债弥补一部分的财政赤字,并强调公债一定要折实且要保障承购人的本息,以维护人民的权益并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此外,政府还通过加强市场监管和落实社会保障政策等方式来平衡物价、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秩序。最终,在经济和政治力量的双重作用之下新中国的物价实现基本稳定。
三、调整——综合协调各种性质资本的关系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陈云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多种经济成分要统筹兼顾的方针,指出“只有在五种经济成分统筹兼顾、各得其所的办法下面”才可以“搞新民主主义,将来进到社会主义。”⑧在综合协调各种性质资本方面陈云首先从国民经济恢复的现实需要出发,扶持私营商业的发展、开辟私营资本投资途径,制定和实施“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政策,从而发挥私有资本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陈云通过整顿税收、调整公私资本关系实现各种经济成分的统筹兼顾。最后,为了与革命进程相适应,陈云主持推进私营工商业改造,并引导私营企业逐步走上国家资本主义道路,为在经济战线上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奠定基础。
团结资产阶级,对私人资本既利用又限制。新中国成立前后,尽管在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明确了要“保护民族工商业”,当时党内仍然存在“左”的思想,认为应该尽快消灭资本主义。但很显然,通过“打、砸、抢”等恶劣手段对资本和资本主义进行片面否定将极大地影响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而是必须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包括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中的有利因素来恢复和发展经济。在这一问题上,陈云总结和运用了接收沈阳时的经验,要按照“各按系统,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先接后分”⑨的接收方法妥善地接收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团结民族工商业,对于资本妨害国计民生、投机操纵市场的行为也要极力打压和和反对。总结来说,就是要对私人资本采取既利用又限制的政策,一方面要保障其合理合法的权益,确保资本家能够获得一部分利润,以激励私营工商業持续发展生产,充分利用其掌握的生产资料和资金技术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服务。陈云指出“私营资本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不可缺少的部分”、“为着发展商品的交流,国家允许私人资本经营商业,人民政府保护一切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家的利益。”⑩另一方面,陈云也清醒地认识到必须警惕和限制私人资本对于国计民生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利用资本发展生产,必须要尽力克服资本无序增殖的盲目性,要使资本始终处于社会主义政权的控制和引导之下。
协调公私资本关系,引导私人资本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相适应。新中国成立后,需要处理的利益关系更加复杂,陈云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使各方利益各得其所。首先,陈云明确强调了只有五种经济成分兼顾才能够真正保障人民的利益。面对党内存在的扶持资本发展就是在“为资本家赚钱”的这一质疑,陈云指出“私营工厂可以帮助增加生产,私营商业可以帮助商品流通,同时可以帮助解决失业问题,对人民有好处。”?同时时陈云也强调五种经济成分的地位和性质不同,要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实现统筹兼顾。其次,陈云主持制定相关政策开辟私人资本的投资途径,鼓励和保护私人投资和资金市场。一方面让私营企业有订单可生产,通过增加加工和订货将私营企业的生产和销售纳入国家整体的生产计划范围内,使私人投资和计划生产能够实现相互配合。另一方面则是让私营商业能够有利可图,即制定合理的价格政策,对商品的定价要适当地放宽零售和批发之间的价差,在稳定市场物价的前提下保障私营商业的收入。最后,陈云还强调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利用私人资本必须要注重协调劳资双方的关系。要想实现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就必须保障资本家能够获得合理的利润,但“新民主主义政权下新的劳资关系应当是民主的、平等的、两利的、契约的关系”?,因此在从保障生产的前提出发的同时,也必须保障工人阶级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力。
在新民主主义轨道上合理调整工商业,提升国家公权力对私人资本的掌控力度。1950年初,商品滞销成为我们党在解决物价风波后面临的新问题。对此,陈云指出只有“调整工商业”,才能把“东西卖出去”。通过调查研究和实事求是的分析,在确定上海的工商界确实存在危机的前提下,陈云向中央申请抽调资金,为私营企业提供贷款,此外还采用由国家收购工厂商品的做法,解决上海私营企业的资金周转问题,为后来中央向私营工商业“加工订货”开了先河。调整工商业的相关政策正式出台之后,私营企业的经营状况得到了显著的改善,至此,第一轮工商业调整工作基本完成。1952年初在机关和单位内部开展“三反”运动的基础上,开展了打退资产阶级进攻的“五反”运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不法资本家行贿、偷税漏税、盗用国家资产等“五毒”行为,但短时间内对私有资本的高强度、宽范围的打压造成了大量私营企业停产停工,极大影响了社会生产的正常秩序。为此,陈云领导中财委开始了第二次工商业调整工作,并指出还是从税收、加工订货方面来解决。在税收方面,陈云在坚持中央指导方针的基础上,提出了“先收税后补退”的具体政策?。先按照程序向私营企业收税以保证财政部的正常收入,再结合实际情况,对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企业相应的退还一部分“五反”运动时的罚没收入,有序恢复工商业发展。第二次工商业调整之后,国家政权和国有资本对私人资本的掌控程度显著增强,私营工商业开始转向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四、重构——建立公私资本共同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新秩序
在陈云的统一领导下,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调整,基本实现了“以新的经济轨道代替旧的经济轨道,即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经济,改变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接下来一个阶段在经济战线上的任务就是要开始有步骤地引导新民主主义经济实现向社会主义经济的转变。在社会主义经济的制度框架下,必须要确立国营经济和国有资本的主体地位,使其能够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由于多种经济成分依然并存且互相影响,因此如何协调公私关系依然是一个重要的议题,但此次调整不再单纯地以恢复经济为目的,更重要的是要使公私资本共同为大力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确立并巩固国营经济和国有资本的主体地位。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复杂的社会背景之下,国营经济和国有资本的主体地位并不是自然而然确立的。首先,陈云提出了要在国营经济内部开展制度层面的改革,确立新的管理制度。陈云强调要“努力克服管理上的混乱现象”?,并提出正确对待新接收企业的职员,包括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是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关键环节。除此之外还要着重培养和提拔共产党人自己的经济技术人才,不能只有“政治厂长”而没有“经济技术厂长”。其次,《共同纲领》中强调:“凡属有关国家经济命脉和足以操纵国民生计的事业,均应由国家统一经营。”?因此在打击投机资本时,陈云就主张运用国家政权和资金优势牢牢把握“米粮”“棉纱”等关键产品的市场走向。最后,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因此要首先搞好国营企业内部的计划,才能巩固国营经济和国有资本的主体地位并对私人资本家和私人资本发挥强有力的领导作用。国营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钱是老百姓的,不能拿老百姓的钱开玩笑”,对国营企业的生产管理、国有资本的支出分配都必须“算一算账,力求省一点”?,为将来在全国范围内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奠定基础。
引导私人资本走上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列宁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在“国家政权控制之下”,“我们能够加以限制、能够规定其范围的资本主义。”?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是新中国的国家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时期,私人资本和私营企业开始逐步被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在陈云1950年为政务院起草的《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这一决定的颁布和实施彻底结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货膨胀、物价疯涨的市场乱象,在巨大的力量悬殊之下私人资本也逐渐丧失了与国有资本抗衡的实力,部分资本家开始有意识地争取与国有资本达成合作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导私人资本走上国家资本主义轨道的第二步就是由国有资本主导,通过制定相关具体政策措施,促进公私合作。在工业方面通过加工订货鼓励私营企业积极发展生产,陈云指出加工订货“是逐步消灭无政府状态的手段。通过这种办法,把他们夹到社会主义”。?在商业层面政府要制定合理的价格政策,帮助私营企业打通商品销路,让私营商人有利可图,从而进一步恢复和发展生产。此外,陈云还建议公营和私营工商业通过合组同业公会和工商业联合会的形式畅通公私企业直接的交流和沟通,以便进一步调整公私关系。至此,在国有资本引导合作和私人资本主动寻求合作的双向作用下,我国的私人资本开始有秩序的转变为初级的国家资本主义。
在“综合平衡论”的基础上协调公私资本关系为社会主义改造做好准备。中国共产党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结合中国国情,力求通过和平改造的方式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此,陈云作为主管经济工作的领导人,创新性地提出和運用了“综合平衡论”,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一步协调公私资本的关系。在宏观层面,陈云强调在实现市场化到计划化的转变过程中,一方面必须坚决维护和发挥党的统一领导,完善政府对市场的有效管理;另一方面也要团结其他经济成分,切忌“一刀切”式的过渡,而是要采取重点突破、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方法。从不同产业部门的角度看,陈云认为应该以重工业为突破口并指出“重工业建设要有计划、有准备”?。在实现国有资本绝对控制各大重工企业的基础上,由政府对整个工业部门生产的产品门类、生产规模、生产进度等站在全局高度上进行统一的谋划和布局。从地区差异的角度看,陈云认为应该先在东北等以重工业为支柱产业、计划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有步骤地实现全方位计划经济为将来全国范围内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打好基础。在企业管理方面则是要首先从各个企业内部完善经营管理制度,包括按劳分配的工资分配制度、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等制度体系,逐步实现单个企业内部的制度化,与整个社会经济的制度化相适应,为计划经济的实施奠定基础。
1949年到1952年期间陈云主持全局经济工作,通过打击投机资本、治理通货膨胀、调整工商业、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等方式为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恢复作出了巨大贡献,并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在这一过程中陈云所展现出的既要正确认识、客观对待和充分利用资本发展社会主义也要时刻警惕资本弊端、限制资本无序发展的科学观点,不仅对当时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导资本健康有序发展仍然具有显著的参考价值。
[注释]
①习近平.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北京.2016:5.
②刘诗古.货币、公粮与工商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财政经济的困难与重建[J].社会科学,2020(12):151-166.
③陆定一.陆定一文集[M].人民出版社,北京.1992:671.
④王家云.论陈云的资本主义观及其意义[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3,30(02):97-101.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编.陈云文集(第二卷)[M].中央文献出版社,北京.2005:170.
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编.陈云文集(第二卷)[M].中央文献出版社,北京.2005:93.
⑦陈云.陈云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北京.1995:29.
⑧陈云.陈云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北京.1995:93.
⑨陈云.陈云文选(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北京.1995:394.
⑩陈云.陈云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北京.1995:103.
?陈云.陈云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北京.1995:1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陈云传(二)[M].中央文献出版社,北京.2016:693.
?陈云.陈云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北京.1995:172.
?陈云.陈云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北京.1995:14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编.陈云传(一)[M].中央文献出版社,北京.2016:54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北京.1992:29.
?陈云.陈云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北京.1995:150.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列宁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北京.2012:670.
?陈云.陈云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北京.1995:11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编.陈云文集(第二卷)[M].中央文献出版社,北京.2005: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