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国立福建音专办学理念与当代启示

2023-05-13周佳斌

音乐教育与创作 2023年11期
关键词:福建音乐教学

□ 周佳斌

国立福建音专是民国时期三所国立音乐高等学校之一,素有“红色音专”之称,培育了一大批投身于抗战事业和音乐专业事业的人才,在近现代专业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开拓作用。本文尝试总结、梳理国立福建音专音乐教育的建设情况,具体分析福建音专音乐教育的特点,进而总结福建音专为当代音乐高等教育能够提供的借鉴和参考之处。

一、音乐教学的科学化探索

自19 世纪末以来,随着新式学堂和新学制的出现,近代音乐教育在中国逐渐萌生和发展。在蔡元培、萧友梅、黄自等人大力倡导音乐美育的背景下,我国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音乐课程标准、音乐教材也在不断趋于完善。抗战时期,福建音专开展了系统化、专业化的音乐教学活动,推动了传统音乐教育向近代音乐教育的转型。

1.学校管理趋于系统规范

自“九一八事变”以来,抗日歌咏运动兴起。抗战时期,文化抗战的重要性逐渐凸显,音乐救国运动此起彼伏,音乐教育受到高度重视。

抗战时期,拥有稳定的学校管理十分重要。国立福建音专历任校长均有深厚的文学艺术背景,如首任校长蔡继琨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音乐学院管弦乐指挥系,拥有丰富的抗战音乐宣传经验;后续接任的校长卢前是著名的诗词学家和剧作家,有“江南才子”之誉;此后继任的校长萧而化毕业于日本国立上野东京学校,是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学校教务主任长期由缪天瑞担任,缪天瑞此前先后担任《音乐教育》主编、重庆国立音乐学院讲师、《乐风》主编等职,拥有丰富的音乐教育经验和音乐理论基础,有力地保障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有序运转。学校自1942 年由省立升格为国立,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2.建立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抗战时期的国立福建音专将建立专业师资队伍视为学校发展的关键,利用音专教师的社会人脉和自身的区位优势,邀请国内外优秀音乐人才执教。对此,黄飞立回忆:“他们一听我们是上海来的,又都教音乐,教务主任缪天瑞先生和卢前校长就热情地挽留我们。卢前校长果断地对我们说,你们不用去重庆了,我们这里很需要你们,在这里你们一样可以为抗战服务。”缪天瑞也记述道:“蔡校长委我以教务长之重任,让我设法聘请教师,我除了自己力所能及多开设几门课外,就是到处发信请人,不久就请来了顾西林、顾宗朋、刘天浪,后来有途经福建而被我们留住的章彦、黄飞立、程静子,再后又请来了陆华柏、薛奇逢、徐志德、李嘉禄等人。”国立福建音专形成了完整、合理的教学阵营和师资结构,有效地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学校教师多在国内外进行过音乐专业学习,涵盖音乐教学研究的各个专业领域,或受过传统文化的浸染,或受过西方音乐文化的熏陶,在音乐理论研究和音乐创作上拥有颇高建树。学校教师来源广泛,许多教师曾在国内其他艺术系科任教,拥有丰富的教学和声乐实践经验,校内形成多种音乐风格并存的格局,推动了音乐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同时,也带来了不同学校的教学管理经验,推动了学校教学的进步和管理制度的完善。

3.优化招考机制

国立福建音专位于东南部抗战后方,为邻近省份学生学习音乐提供了便利,免去了远赴内陆求学之苦。学校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广西等地均设有报考点,为学生报考提供了便利。其建立了严格的招录模式,在重视对音乐知识及技能检测的同时,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所要求,设置了国文、英文、中外史地、视唱、听写、乐理、声乐、钢琴等考试科目,对考生进行综合评价,师范专修科还规定要加考教育概论科目,以兼顾对专业知识和教育知识的考查。此外,国立福建音专还设置了选修科目,学生可依照本科课程进行选修,“凡有志学习某种音乐知识或有某种音乐天赋而为年龄资格或时间所限均可报考”,以扩大选拔和培养音乐人才的范围,进一步普及音乐专业教育。国立福建音专还曾设立音乐师资训练班,分为小学音乐师资组、中学音乐师资组、社会音乐师资组等,中学音乐师资组训练期为1 年,其余均为6 个月,以适应社会对音乐师资的迫切需求。

二、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

国立福建音专在艰难环境中坚持高标准办学,将培养高素质的音乐人才作为办学目标,得到音乐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1.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前提,国立福建音专重视音乐教育规律,学习和引进西方的音乐教学制度和音乐文化,结合本土情况,对音乐各领域进行合理布局,构建符合学科特点的课程体系。第一,课程设置具有多元化和综合性特点。国立福建音专重视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对课程进行了整体建构和多样化的设置。本科生需学习“英文”“中国近世百年史”“文化史”“心理学”“艺术概论”“美学”等通识课程,师范专修科则相应有所削减,均力图使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知识,掌握更深层次的音乐知识,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在音乐专业课程方面,基本涵盖了音乐理论和实践知识,使学生能切实地掌握音乐专业知识。第二,课程设置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作为音乐专科学校,福建音专尤为注重提高教学内容的专业化和规范化程度,提升学生音乐专业素养。同时,也要结合实际着力培养符合抗战需求的实用人才。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针对不同专业组别,还开设了不同的选择性必修课,系统地传授学科知识,使学生在掌握扎实基本功的基础上发展自身专长。

重视音乐师范教育是福建音专的一大特色。蔡继琨深知战时培养音乐师资的重要性,认为“在这抗战的时期中,激发民众的民族精神、振奋民众的抗战力量,是刻不容缓的工作”,针对战时中学音乐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指出音乐师范教育应从“注意各种基本的学习”“音乐指导能力之特殊训练”“教材之选择”等方面进行改革。这些认识反映在国立福建音专的师范课程建设中,就是开设“中乐史料”“教育概论”“歌队训练法”“中学教材研究”等课程,兼顾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学习,平衡师范性和专业性,培养学生通专结合的能力,满足社会对音乐师资的实际需求。

国立福建音专积极探索音乐专业教学法,校内“容许教学内容体系的多样化和互相尊重、互相切磋”,萧而化介绍和推行普劳特的音乐理论体系,缪天瑞引进了该丘斯的理论体系,陆华柏则介绍了柏顿绍的理论体系。在兼容并包的氛围下,音专教师发挥专长,积极翻译西方音乐著作,编写专业教材,多种音乐理论在福建音专得到充分交流,促进了教学理念的创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新中国成立后本土音乐教学法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人格修养

学校将音乐教育与民族命运相结合,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音乐人才。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抗战歌曲的学习,强调音乐的民族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抗战热情。如曼者克夫妇在演奏会中演奏的《犹太古调》,“勾起了两位异国老人思念祖国之情。他们边演奏边流泪,悲痛不已,这一场面深深打动了所有在场聆听演奏的人……原来他们是没有祖国的孩子啊!在当年抗日战争的年代,我们许多人不也是流离失所,逃亡异乡吗?怎能不激起同情之心,洒下同感之泪呢?由此更加激励我们坚定抗战的决心”。在艰苦的环境下,学生刻苦钻研,克服种种困难,磨炼了意志。校长卢前写的《红米》“诸生戏呼铁锈饭,一餐红米六两半。不念老农畎亩间,念我战士流血汗。盌中粒粒敢兴嗟,吾徒所餐亦已奢。战士沙场一饱,安得黄豆与南瓜”,深刻地描绘了这一场景。师生将传播和普及抗战音乐视为重要使命,创作、演唱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

国立福建音专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卢前提倡“热的教育”,要求学生“敬师长,爱同学,勤学习,昌正义,要积极,要热心”,强调“学习音乐,不仅要求技术上的娴熟,尤其重要的是培养音乐家的风度。艺术不仅能表现人生,还要提高人生,除了研究艺术还要做人,不会做人的人也不懂艺术”,建设积极向上的音乐校园文化。音专教师对待学生认真负责,在音乐学习中起到了带头作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师生之间营造亲密、团结的氛围,常在课后共同研讨交流音乐问题,建立紧密合作关系。

三、进行本土化、民族化的学术研究与实践

艺术实践活动是音乐教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福建音专教学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十分重视和支持学生进行音乐实践,并将学生音乐实践常态化、制度化。在抗战时局下,音乐宣传活动的需求十分强烈。在艰难的抗战环境下,国立福建音专综合教学需求与社会需求开展了诸多音乐实践,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成绩和社会反响。

1.倡导中西方文化并蓄,推动本民族音乐文化发展

国立福建音专并非完全照搬西方音乐教育模式,而是基于本土情况推陈出新,进行大量的创造性建设。学校将国乐纳入教育体系,在教学中兼顾西方音乐与本土音乐,推动中国本土音乐的发展。国立福建音专教师的专业背景各不相同,有利于进行充分的交流合作。王沛纶、刘天浪、陆华柏等教师在中国音乐方面拥有很深的造诣,运用中西方乐器和技艺演绎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音乐进行了改良和创新,创作了诸多中国音乐作品。国立福建音专师生在共同努力下,不断推动中国音乐在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向近代转型。

2.将音乐研究与社会服务相结合

第一,强调学术研究的应用性。如周雪霞的《音乐与音乐教育》、陈乔德的《我对于教学的经验》、叶葆懿的《唱歌如何表情》等关于音乐教学的文章;萧而化的《民谣研究法》、王沛纶的《二胡演奏简论》等介绍乐理的文章;马古士的《维也纳——一个音乐的城市》、蔡继琨的《唐代燕乐之概况》等介绍中外音乐史与中外名曲的文章。对于新音乐运动本身的方向、目标、内容等问题,音专师生也积极地参与讨论,如卢达周的《论中国新音乐与民族形式》、许文辛的《音乐工作者应有的认识》等文章,纠正对新音乐的错误认识,推动国内新音乐运动趋于成熟,在艺术界具有重要影响力。

第二,重视音乐普及。如萧而化的《从庆祝音乐节谈到礼乐治国》、林有条的《谈音乐艺术与修养》、陆华柏的《自学指导:怎样学习音乐》等文章,意在宣传音乐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民众的音乐素养。此外,学校汇集出版的《合唱歌曲第一集》《冀野歌集》《灵山梵音》 《二胡曲集》等歌集和乐谱,是音专教师的音乐成果。

第三,立足地方提供服务。以1943 年为例,学校积极通过通信指导来解答社会公众的音乐问题,同时,在提供音乐教材方面,“由本校出版组增印乐谱讲义每周约八十份供应离校校友或外间爱好音乐人士之需要”,此外,还积极地面向社会举办音乐演奏会,“本年度共举办十三次,计有教师独奏会、学生练习音乐会、欢送青年从军音乐会及参加万人大合唱节在永安举行,并由省广播电台传播,另有巡回演奏团前往闽南各县宣传青年从军运动共举行演奏二十次左右”。

3.开展多样化音乐实践

国立福建音专注重学生校内外音乐演出实践,构建完整、科学的艺术实践体系,将课堂教学与实践进行充分结合。在学校音乐实践方面,学生演奏会是学生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充分锻炼了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培养了浓厚的音乐兴趣,是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立福建音专,“师生合奏、学生实践音乐会数不胜数,校园音乐演出活动频繁”,大幅提高了教学水平。从教师教学方面来看,音乐活动有助于加强学生的锻炼和培养,可以作为检验学习成效和提高成绩的方式,同时也能够发现音乐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从学生学习方面来看,音乐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能够锻炼和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舞台表演能力,开阔视野,培养综合音乐素养。

音乐对宣传抗敌精神、增强抗敌力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福建战时省会和重要后方,“在战时的东南一隅,出现了以永安为中心的抗战文艺的繁荣局面”。国立福建音专在其中发挥了重要影响力,积极动员民众参与救亡图存活动。如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五师”“三师”“二师”和“五本”四个应届毕业班组建成1949 级联合级会和“教育参观旅行演奏团”,利用例行毕业演奏的机会,在福州、漳州、厦门等地分别举办了多次音乐会。国立福建音专积极地推动音乐走出象牙塔,凸显了音乐的民族化、本土化、大众化,使音乐价值进一步得到了展现。这种趋向也反过来使音乐理论与技艺水平得到了长足发展,回归了音乐本质。

四、国立福建音专办学理念的当代启示

推进音乐教育是建设“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以及实现全面育人的重要举措。通过分析抗战时期国立福建音专的音乐教育,对推动中国近现代音乐和音乐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构建中国高等音乐教育体系、加快音乐学科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有助于解答新时代高等音乐教育面临的诸多新问题。

1.树立科学办学理念,符合时代和社会需求

国立福建音专坚持以民族为重,始终紧跟时代需求和社会需求开展教学和校内外实践活动,关注民众生活,积极参与救亡图存活动,推动音乐大众化、民族化,通过丰富多样的音乐创作和音乐活动凝聚民族精神,改良社会风尚,培养适应抗战时期特点的音乐师资和音乐专业人才。音乐艺术来源于人民,又服务于人民。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中强调文艺应“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成为新中国文艺发展的方向。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为新时代学校美育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也对音乐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更为紧迫的要求。在坚持遵循音乐发展规律的同时,音乐院校和音乐系科也应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主动承担起时代使命,树立科学创新的办学理念,积极地推动教学模式改革,促进音乐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音乐教育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引导学生进行符合时代和人民要求的创作与实践,坚守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初心。既要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基因,又要广泛吸收世界范围内的优秀文化成果,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深入挖掘音乐素材,丰富本民族音乐内容与形式,创新音乐传播路径,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推动当代音乐艺术的发展。

2.优化教育教学体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国立福建音专积极借鉴西方办学经验,结合传统音乐教育精神,建立本土化的音乐教育体制,提升音乐教育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形成科学、高效的本土化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国立福建音专课程结构完整,注重理论水平和实际运用能力的提升,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开设多种类型的选修课,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激发学生音乐潜能,培养各个领域的专门人才;综合运用中西方音乐理论知识和技法,创新音乐教学理念,编写音乐教材,改良和创新民族音乐,促进近代新音乐的发展。

当代高等音乐教育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培养目标,完善知识结构。重视专业课程的系统规划,具备一定的梯度和层次,提高课程吸引力,培养音乐核心素养,更为全面地发展学生的音乐才能;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的融合,提供丰富多样的专业实践机会。在音乐师范教育方面,平衡教育知识和音乐学科知识的学习,提高音乐师资培养质量。构建中国音乐教学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立体地展现音乐专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树立以人为本、全面育人的人才培养观

国立福建音专将人文精神渗透到音乐教育的全过程,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兼顾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专业能力,引导学生关心现实和民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育了一大批优秀音乐人才,为新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华美育精神的优良传统,当代高等音乐教育应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提供学习和生活中的必要保障,关心、爱护学生,使学生能够潜心学习。营造良好的人文和艺术氛围,提升专业审美意识和能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丰富教学内容,推动探索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育人导向,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实现全方位育人,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4.引进高素质专业化教师,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育人成果。抗战时期,国立福建音专教师积极参与新音乐的创作与实践,不断提高自身学术研究水平和教学水平,成为我国近现代音乐事业的重要贡献者。教师在艰苦环境中以身作则,坚持开展音乐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当代音乐院校与音乐系科需注重教师的选聘与培养,注重选聘教师的专业领域、学术经历与学科建设、育人需求相匹配,建立一支师德高尚、专业能力强、结构合理、育人水平高的卓越师资队伍。培养研究型教师,创作具有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注重校外兼职教师的选聘,明晰权责,拓展培养资源,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猜你喜欢

福建音乐教学
那个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福建医改新在哪?
音乐
来吧,福建求贤若渴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