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的中华传统文化渊源探赜
2023-05-13赵信彦张新宇
赵信彦,张新宇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伟大建党精神即“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1],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的宝贵精神成果。当前,学界聚焦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基本内涵、价值意蕴等展开深入研究,已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但对于这一精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渊源的关注则较少,因此仍有极大的研究空间。基于此,探寻伟大建党精神的中华传统文化渊源,有助于透视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逻辑关系、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在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上兴党强党亦有重要意义。
一、崇尚真理和憧憬大同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思想底蕴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中国共产党思想信仰和理想信念的集中体现,是伟大建党精神之魂。从党的百年历史视野看,对于真理的坚持和发展、对于理想的坚守和追寻是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强劲精神驱动力。中华民族先哲追求真理、憧憬天下大同,为我们党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提供了思想底蕴。
(一)崇尚真理是坚持真理的精神滋养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真理追求与思想元素,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的精神滋养。先秦时期,老子提出以“道”为内核的真理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道”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共同遵循的运行法则,修身及治理家国天下都必须循“道”而行。墨子提出以“三表法”即以“古者圣王之事”“百姓耳目之实”“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非命上》)为标准判断是非利害,在中华文化史上最早提出真理的标准问题。东汉班固赞扬河间献王具有严谨治学方法:“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汉书·河间献王传》),其中“是”即“真”。王夫之以“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说明真理的客观性,还以“力行而后知之真”说明“行”是真理的检验标准,较为全面地概述了中国古代的真理观。概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既蕴含着以“道”为核心的真理观,也提出追求真理的方法论,饱含着对现实生活的体认观照。
以先进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建党先驱们,深受中国传统真理思想的熏陶,始终是真理的践行者,集中体现为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高呼“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2](P148);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终生信仰。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传承中华民族追求真理的优良传统,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带领人民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都没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的客观规律,彰显了党对中国传统真理思想的延展升华。
(二)憧憬大同是坚守理想的文化底蕴
天下大同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美好社会的憧憬,是中国共产党坚守理想的文化底蕴。中华文化原典中涵蕴着诸多关于美好社会追求的描述,《诗经》描绘了“乐土”“乐国”的美好期盼,《尚书》构想了“万邦咸宁”的社会愿景,《周易》展望了“天下和平”的热切向往,《礼记·礼运》勾勒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社会。质言之,大同社会是贤能主治、讲求信睦、“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的尽善尽美社会。古人兼具浓郁的天下情怀,如“为万世开太平”的远大理想、“修身齐家治国”乃至“平天下”的积极入世态度等,都寄予了古人对天下命运的思考和追寻。大同理想的美好社会追求,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始构想,为中国共产党坚定理想提供了思想源泉。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风雨兼程为之奋斗。周恩来早年提出“相跻于大同之境;种界破,国界灭,相趋于和平之途”[3](P150);毛泽东青年时期就有志于“立德、立功、立言以尽力于斯世”,希冀“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4](P1471)。可见,中国共产党人对大同理想的思考和探索,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大同社会理想关于和平、贤能等美好追求,还将其提升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崇高境界,超越了大同理想的原初意涵。“只有铸牢理想信念之魂,才能经受得住各种考验。”[5]百年来,从嘉兴南湖的“红船”扬帆始航,经受革命、建设、改革的洗礼,无论顺境抑或逆境,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坚强有力,不断历经挫折而奋起,正是因为始终以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挺立起精神脊梁,将共产主义的崇高追求寓于继承超越中国传统大同理想的美好愿景并为之不懈奋斗。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统揽“四个伟大”,更要在理想信念上坚定不移,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更具领导力。
二、民惟邦本和责任担当是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文化基因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中国共产党奋斗主题和责任担当的生动表达,是伟大建党精神之本。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心系人民,谋求民族复兴,历经苦难磨砺而愈加奋发图强,离不开蕴藏于中华文明中历久弥新的民惟邦本思想和责任担当精神。
(一)民惟邦本是践行初心的精神原乡
民惟邦本思想是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精华,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精神原乡。西周时期,我国出现了民本思想的萌芽,如《尚书·泰誓》中有“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表达。《左传》载“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天道远,人道迩”,表明人的地位有了一定提高。孔子提出“仁者爱人”,主张“泛爱众”“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制民之产”,安定民心,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民贵君轻说。荀子进一步以“君舟民水”比喻君民关系,告诫“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勤政爱民矣”(《荀子·王制》)。唐太宗认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资治通鉴》卷一九二),“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贞观政要·君道》)。至于明清时期,黄宗羲把“民贵君轻”思想延展为“天下为主,君为客”(《明夷待访录·原君》)思想。简言之,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蕴含着爱民利民、民贵君轻、顺应民心等政治哲学智慧,是孕育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的文化沃土。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6](P411),中国共产党超越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为少数人谋利益、维护封建统治的本质目的,始终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先锋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的成立为实现人民解放、谋求人民幸福奠定了政治前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谋求人民幸福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诠释践行了“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济世安民思想。改革开放新时期,党聚焦“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7](P528),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极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鲜明体现对“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淮南子·汜论训》)等传统利民思想的继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奋斗。百年党史就是一部为人民谋幸福的奋斗史,为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演进发展持续性地注入新鲜血液,以累累实绩向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二)责任担当是担当使命的力量源泉
责任担当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特质,是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谋复兴的力量源泉。《论语·泰伯》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有远大抱负的人肩负重大使命,必须具有责任意识和坚韧品质。孟子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强调造福天下的担当精神。《荀子·议兵》提及“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的敬业之道,强调待事的责任感、使命感。此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位卑未敢忘忧国”等皆蕴涵着古人忧国忧民、关切天下兴亡的责任担当精神。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已深深融入中国人民的思想血脉,是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民族复兴历史使命的丰厚精神滋养。
近代以来国家蒙辱、民族蒙难、文明蒙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1]。中国共产党人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高度的担当自觉为之上下求索,带领人民浴血奋战、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先后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焦裕禄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疫精神等崇高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谋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担当品质,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8](P8)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传承弘扬责任担当精神,不仅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表现为世界谋大同的天下情怀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担当和宽广胸襟,创造性地拓展了党“牢记使命”的时代内涵和外延样态。
三、家国情怀和自强不息是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支撑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坚强意志和英雄本色的真实写照,是伟大建党精神之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具有舍生忘死、英勇斗争的无畏气概。我们党之所以饱经沧桑而不衰、屡历挫折而更强,是因为中华儿女自古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自强不息精神,书写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生生不息的恢宏史诗。
(一)家国情怀是不怕牺牲的情感依托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珍贵思想资源,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的情感依托。家国情怀是对家国共同体的强烈认同情感和真挚热爱,源于中国传统“家国一体”思想,即家与国是互联互动的情感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儒家认为,“小家”与“大国”构成一个整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家国一体”的价值旨归,《孟子·离娄上》中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将家、国、天下融通为一体,明确表达了这一价值追求。中华文明史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大义凛然、“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勇敢执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迈誓言,都彰显了中华豪杰舍生取义、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成为中华民族家国情怀的闪亮标识。
中国共产党诞生在民族、国家危难之际,建党先驱们义无反顾地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地舍小家为大家,实现了“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即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不胜枚举的共产党人继承发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浓郁家国情怀,把个人前途和祖国命运融为一体,使家庭情感和爱国深情同频共振。王尽美、何叔衡等先驱和夏明翰、张太雷等先烈都是具有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的英雄楷模。新中国成立后,为家国拼命工作成为不怕牺牲精神的衍生样态,从“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王进喜、“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焦裕禄到“热血洒高原”的孔繁森、“两弹元勋”邓稼先再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敬业奉献楷模”黄文秀等,都缘于家国情怀的丰厚精神滋养,是激发镌刻于精神基因深处的爱国主义情感的生动写照。
(二)自强不息是英勇斗争的基因禀赋
自强不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鲜明精神特质,是中国共产党英勇斗争的基因禀赋。“自强不息”最初用于个人精神层面,语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寓意君子应奋发图强、刚健有为。《孔子家语·五仪解》将这一君子品格释为“笃行信道,自强不息”。《荀子·修身》进一步讲:“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自宋代始,“自强不息”上升至国家、民族的意志层面。《宋史·董槐传》载:“外有敌国,则其计先自强。自强者人畏我,我不畏人。”这里,“自强”意指国力的强大,具有抵御外敌入侵之功用。明清时期,“自强不息”演绎为圣贤之人的优秀品质,《呻吟语·存心》云:“故始自垂髫,终于属纩,持一个自强不息之心通乎昼夜。”换言之,人的生命始终应具有“自强不息”之心。由上可知,自强不息精神既是人生刚健有为的鲜明精神特质,也是民族、国家生存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诚然亦是涵养强大政党的精神瑰宝。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9]土地革命时期,在敌强我弱的严峻斗争形势下,党领导军民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万里长征路上,红军将士历经重重艰难险阻,实现胜利会师,谱写了一曲自强不息的长征精神史诗。全面抗战时期,党领导人民军队英勇作战,在夺取抗日战争胜利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重要作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坚决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到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开发出“大庆油田”,研制出“两弹一星”;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从抗击“非典”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从2003年10月16日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到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发射圆满成功,都是自强不息精神的淬炼赓续和时代彰显。新时代面临“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1],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增强领导力和提高战斗力的强大精神武器。历史和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民族的主心骨、全国人民的坚强领导核心,一个重要原因是党在百年征程中继承弘扬了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精神,锤炼锻造了敢于斗争的风骨和品质。
四、忠诚道德和“无我之境”是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活水源泉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品格和奉献精神的现实注脚,是伟大建党精神之根。中国共产党人锤炼对党忠诚的纯粹党性,永葆不负人民的赤子之心,在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中诠释升华了中华传统忠诚道德和“无我之境”。
(一)忠诚道德是对党忠诚的基因密码
“忠”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伦理道德,是坚持对党忠诚的基因密码。其一,从“忠”的词源看,“忠”的概念“首见于《论语》”,“忠”字在其中出现18次,如《论语·学而》讲“为人谋而不忠乎”。《礼记·聘义》载有孔子对答弟子:“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以玉的“瑕”“瑜”不相掩比喻心胸坦诚的忠德。其二,从“忠”的内涵看,意指做人做事德行正直、尽心尽力、教人以善、大公无私。《左传·文公元年》把“忠”界定为德行正直:“忠,德之正也。”《北溪字义·忠信》载“忠”为尽心尽力:“‘尽己之谓忠’……尽己是尽自家心里面。”其三,从“忠”的关联语义看,“忠”可与诚、信、孝等范畴连用,其中忠与诚的意义最为相通相近,本质上皆属真实无妄的道德。《六书精蕴》言:“忠,竭诚也”;《朱子语类·卷二十一》道:“忠与诚皆是实理”。“忠诚”是无虚无妄的道德修养状态和竭诚尽责的为人处事品行,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宝贵精神财富。其四,从“忠”的类型看,一种是臣对君、仆对主的忠,《荀子·臣道》有言:“以德复君而化之,大忠也;以德调君而辅之,次忠也;以是谏非而怒之,下忠也”,即臣子以崇高道德感化、辅佐、劝谏君主都是“忠”的重要体现。另一种是对国家、人民的忠,《左传·昭公元年》讲:“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桓公六年》言:“上思利民,忠也”,都体现出胸怀社稷、心系百姓的“忠”。可见,“忠”德意蕴丰厚,忠诚是忠德的重要内涵,为坚持对党忠诚打下源远流长的文化烙印。
“天下至德,莫大于忠。”百年栉风沐雨,一代代共产党人心怀对党的赤诚忠心,坚决拥护党中央的领导,忠实信仰马克思主义,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始终保持强大战斗力,舍生忘死。如蔡和森、赵一曼、杨靖宇等先烈用生命诠释了对党组织的无限忠诚,“听党指挥跟党走”是西迁精神的精髓,也是传承弘扬中国传统忠诚道德、践行对党忠诚、服从组织安排的鲜活范例。严守党的纪律和规矩是对党组织忠诚的重要内涵,党的一大纲领规定,“凡承认本党纲领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党员的人”[10](P1)均可接收为党员,同时也指明成为党员的基本前提条件。党的二大党章专门列出“纪律”一章,此后历次修订后的党章都有专门的“纪律”一章,这赋予了中国传统忠诚道德崭新的时代内涵。百年来,从“开天辟地”建立中国共产党,到“改天换地”成立新中国,到“翻天覆地”推进改革开放,再到取得举世瞩目的新时代“中国奇迹”,都是党将传统忠诚道德融入血脉、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的最真实写照。
(二)“无我之境”是不负人民的文化涵养
“无我”之境蕴含着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境界,是中国共产党“不负人民”的文化涵养。“无我”是一种心无旁骛、超脱自我的精神境界,主要涵盖三重意蕴:其一,修养身心的崇高境界。儒家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明德至善”,追求成为“与天地合其德”的圣人。朱熹认为,“毋我”就是“无我”,是摒弃唯我独是的圣人修养境界;其二,大公无私的忘我境界。《礼记·孔子闲居》视“无私”为天地间的大德:“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老子以“为而无为”为原则,主张“处无为之事”,做到“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道德经》),即一切作为是理所应为,是不自私不占有的作为;其三,心系百姓的务实境界。儒家强调“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为生民立命”,表明修养身心的价值旨归是谋求民生福祉,达至“无我”的大格局境界。简言之,人与天地万物本是同源一体,通过修身养性达至圣人境界是复归天人合一的“无我之境”的前提,而后达至大公无私的忘我境界,致力于务实利民,才能真正实现从“有我”走向“无我”,这为党不负人民提供了重要思想滋养。
2019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时饱含深情地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11](P144)这里的“无我”彰显了为党和国家的发展、人民的美好生活而无私奉献的大国领袖担当,既继承了“无我之境”包涵的无私忘我精髓,又与时俱进地赋予了“无我”动态性文化蕴涵。习近平总书记还曾多次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1]中国共产党的根基、血脉和力量在人民,为了人民“打江山”“守江山”是“不负人民”的生动诠释和现实践履,是对中国传统“无我之境”的创新性发展。无论是立党、兴党,还是强党,中国共产党始终胸怀“国之大者”,以“无我”奉献的姿态和历史主动精神,把“不负人民”深嵌在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中,贯穿于党的奋斗实践中,为人民鞠躬尽瘁、砥砺奋进。正由于党始终“不负人民”,才能获得人民的衷心拥护,在革命、建设、改革中无往而不胜,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五、结 语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创新者。伟大建党精神是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的鲜活理论形态。探寻这一精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渊源,并非割裂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逻辑,也不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对于伟大建党精神的根本指导意义,而是循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脉络和实践场景,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越时空的价值意蕴,阐发伟大建党精神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用伟大建党精神淬炼灵魂、观照现实、引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