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独老人获得感的提升路径研究
——基于H 市T 区的社会工作项目实践
2023-12-05姚政宏李俊杰
姚政宏,李俊杰
(1.淮南师范学院 法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2.中国人民大学 社会与人口学院,北京 100872)
保障人民生活和关怀弱势群体,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对人民群众的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生活进行深入、系统、全面的关照。失独老人群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因独生子女的离世而缺乏动力支持,同时也因相对剥夺导致身份和经历的特殊性而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失独老人,特指家庭中独生子女因疾病或意外事故死亡后再无生育或收养孩子、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失独老人群体因失去孩子的“绝对剥夺”以及心理、社交、精神等层面的“相对剥夺”,致使失独老人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难以得到保障,晚年生活较为困难,在精神和物质层面均需获得有力支持,亟需政府和社会的帮助。
对于失独老人群体所面临的困境,学界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情感、心理、社会交往等层面。陈建兰调研发现近半数的失独老人无法走出丧失子女之痛,社会支持力量主要来自非正式支持系统,而正式支持系统所提供的支持比较有限,养老问题是目前最为担忧的事情[1]。汪鸿波和程激清认为以重构失独老人关系网络为核心的专业服务是社会工作介入失独老人服务的新模式,并在关系主体、关系链接和关系情境3个层面探索了失独老人的关系重塑[2]。
关于获得感的研究,王浦劬和季程远认为,“获得感”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新时代国家治理的良政基准和善治标尺[3]。王思斌提出,“获得感”以获得为基础,获得指人们得到自己所希望的东西,一般指得到物质利益、精神赞悦和社会关系支持。社会工作在增强民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获得感方面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要增强民众特别是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获得感,并使其持续化,就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制度,使社会政策实施系统现代化、科学化、民生化和人性化[4-5]。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6]。对于失独老人来说,目前“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主要为子女离世后巨大心理创伤、养老和医疗问题方面的现实焦虑。要达成“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标,就需要深入了解新时代背景下失独老人所面临的绝对剥夺与相对剥夺,并以获得感的提升为目标,寻找失独老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建构策略。
一、研究方法
为切实服务于失独老人群体,2014年在安徽省社会工作(者)协会的支持下,中央财政支持“怡养家园”失独老年家庭社工服务项目正式选取H市T 区作为项目实施地①,面向T 区失独群体开展专业服务。结合H 市的城市定位和H 市T 区资源型城市的历史发展特征,该区失独老人较多,且大多数失独老人为文化程度较高的煤矿及相关单位职工或市民,T 区政府相关部门在处理失独问题时面临诸多难题。自2014年开始,T 区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引入社会工作专业力量介入失独老人服务,2017 年底因政府资金紧张而止,2018年至2022年的5年间,以高校支持为主要资金来源的相关学术研究仍在继续。社会工作开展服务期间,社会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面向失独群体开展了大量的物质救助、心理慰藉、生活帮扶、社会资本重建等工作。文章以持续多年的实务服务为研究对象,对跟进失独老人群体在接受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以后的发展轨迹和特征进行相关研究,这对于总结服务经验、改善失独群体福祉和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社会工作实务的持续性、行动性和自我更新的特征,了解H 市T 区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具体运作过程,分析降低失独老人群体相对剥夺感、提高获得感的路径,行动研究是较为适切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既有鲜明的实务特征,又具备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包括回顾、诊断、计划、实施和效果监控5个阶段。每一步骤都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等环节,螺旋式推进,加深研究者对议题的理解。因此,本文以行动研究为研究方法,以失独老人获得感为切入点进行系统研究。
二、H 市T区失独老人获得感现状及所面临的挑战
据H 市T 区卫计部门提供的数据,T 区的失独老人数量与年俱增,此增长趋势在2020年以前一直持续,自2021年始,失独群体数量开始略微下降。
探究失独老人获得感的提升路径,需要研究其相对剥夺感为前提,在系统掌握其相对剥夺的表现基础之上,有针对性地设计与提供社会服务,以改变剥夺现状,逐步提升获得感。
在社会工作介入失独老人群体服务期间,社会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结合社会工作专业要求与规范,面向全区失独老人进行需求调研。此调研以相对剥夺理论为指导,通过失独老人的反馈,分析其相对剥夺感的成因和表现,发现失独老人群体的相对剥夺现状和原因主要体现在绝对剥夺、纵向和横向相对剥夺、多阶剥夺等方面。
(一)绝对剥夺:失独老人群体失去子女
失独老人群体的绝对剥夺主要特征是失去独生子女且因生理因素无法进行再次生育而产生的社会心理问题。绝对剥夺带来的影响是综合性的,对失独老人群体的养老支持、情感慰藉、医疗服务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面对绝对剥夺带来的挑战,实现失独老人群体满足感的获得可能性较小。
(二)纵向相对剥夺:亲子感情支持丧失、身心健康质量和生活质量均下降
失去子女以后,失独老人会以失独前的生活和情感状况作为参照物,与失独后进行对比,产生纵向相对剥夺现象。家庭对家庭成员有着重要的情感支持功能。通过在T 区开展的访谈和观察发现,独生子女离世后,失独老人面临子女离世前后生活状态的对比带来的强烈落差,绝大多数失独老人因落差或愧疚导致心灵创伤,其中大约20%左右出现应激障碍(PTSD),家庭结构的打破导致夫妻关系恶化或破裂的比例高达43%,其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更有甚者,约85%左右的失独老人失去生活动力,生活缺乏动机和热情。
(三)横向相对剥夺:社会支持网络遭主动或被动破坏
受中国传统“孝”或续后文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影响,加诸以“造孽”“绝后”“克子”等负向标签的负强化,失独老人群体受到沉重的精神和心理压迫,更有部分非失独老人和社会大众对失独老人展现不良态度,造成失独老人社会支持的被动断裂,更加剧失独老人主动脱离社会的心理动机,造成主动的社会支持网络的断裂。
同时,失独老人在社会交往中,会主动或被动选择子女健全的家庭为参照群体。为避免谈及子女话题,失独老人亦会主动拒绝和非失独老人交往。服务中发现,约79%的失独老人均在不同场合提到过,他们不愿与非失独老人交流。在失独老人互助小组中,有一个家庭女儿智力残疾,属于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而不属于失独家庭,但因某些原因,此家庭亦在失独老人服务项目的服务对象名单中,在服务过程中,此家庭遭受了来自几乎所有失独老人的排斥。与此同时,该家庭亦拒绝与失独家庭建立友好关系,双方的互相排斥一度给服务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随着年龄增长以及二孩、三孩政策的出台,失独老人围绕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甚至是赔偿的诉求逐渐增多,不断出现缠访、闹访、聚众上访等现象,导致其受到的歧视与排斥愈加严重,造成“诉求—排斥”的恶性循环。
(四)多阶剥夺:“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同时存在
子女离世带来的不仅是心灵的创伤,更让失独老人担忧无人处理其养老、医疗、身后等事宜。几乎所有的失独老人服务对象向社会工作者表达过对养老和看病的忧虑,希望无论市场养老还是政府养老,都能够给他们一个明确的期待。但现阶段,对于失独老人的养老和医疗问题,各级政府出现一定程度的功能失灵现象。同时,由于市场的逐利性质,以及失独老人自身对一般养老院、敬老院的排斥,市场亦出现一定程度的功能失灵。绝对剥夺、纵向和横向相对剥夺错综复杂、相互作用,且短时间内无法得到根本性的克服,造成失独老人获得感的提升面临巨大挑战。
三、H 市T区失独老人获得感提升的策略与路径
获得是人们得到自己所希望的东西,包括得到物质利益、精神赞悦和社会关系支持。失独老人获得感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绝对剥夺、相对剥夺(横向和纵向)和多阶剥夺同时存在,导致其晚年生理、心理和社会交往等各个层面出现不同程度的困难,需求难以满足。社会工作者在持续多年的服务中,针对此诸多原因逐渐梳理出提升失独老人获得感的策略:以提升失独老人获得感为目标,在微观、中观和宏观3个层面分别设计介入内容,以物质利益、精神赞悦和社会关系支持为3个维度,开展系列工作以降低失独老人相对剥夺感。介入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社会工作服务介入思路
(一)物质利益
1.微观层面:特殊日期、特殊时机的救助慰问
失独老人在特殊节日期间往往更需要情感的陪伴与慰藉。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上门慰问可较好弥补情感缺失,降低相对剥夺感。项目期内,项目组安排T 区H 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作为志愿者对全区所有失独老人进行入户访视,并与愿意接受服务的失独老人对接,定期或不定期入户访视,了解失独老人近期的精神、心理健康与社会交往状态,了解其动态需求并分析其受剥夺状态,及时反馈给项目组社会工作者,以提供必要服务。
在传统佳节,独生子女生日、忌日以及失独老人生日等比较特殊的时期,失独老人思念已故子女的心情会更为强烈。尤其是失独老人生日,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会选择此时上门慰问,为其过生日,亦可以为多名生日接近的失独老人同时举办生日会,在互动过程中增强失独老人彼此间的互相理解和互帮互助。对于独生子女的生日、忌日,在征得失独老人同意的前提下,社会工作者或志愿者会上门慰问,陪伴其抒发情绪、寄托哀思,志愿者也可陪同失独老人共同为已故子女扫墓。对于家境贫困、体弱多病的失独老人经常性予以慰问,关注其身心发展特征,了解其困难,弥补其情感缺失。
2.中观层面:社会组织、爱心团体等的资源链接
链接社会资源,动员较多社会组织、爱心团体、志愿者等资源关注失独老人,既较好地改善了失独老人社会生活状况,又为失独老人提供了物质方面的帮扶。项目期内,社会工作者链接H 市家电维修锁业协会的资源,面向所有失独老人服务对象发放服务安心卡,失独老人可持此卡免费获得维修家电、水管、龙头,开锁、修门等服务;链接H 市保险协会为所有失独老人服务对象捐赠为期10年的住院和大病保险;链接H 市电子商务协会、爱心协会等社会组织在中秋节捐赠粮油米面等生活物资;链接H 市残疾人联合会的轮椅资源为13位行动不便的失独老人免费赠送轮椅;链接H 市东方医院集团为所有失独老人服务对象捐赠血压仪和血糖仪等。
3.宏观层面:政策红利
较多年长的失独老人失去经济来源,经济条件较差。对符合精准扶贫政策要求的失独老人,社会服务机构、社区工作人员助其申报扶贫待遇,在物质帮扶、资金帮助、医疗救助等方面享受政策红利。项目期内,社会工作者协助12户失独家庭成功申请贫困户待遇,在疾病救治、经济来源等方面享受了脱贫攻坚的政策红利。
(二)精神赞悦
1.微观层面
(1)失独老人心灵创伤的专业治疗与抚慰
晚年丧子为重要的创伤事件,20%左右的失独老人在子女离世后出现应激障碍(PTSD),需要专业的心理治疗与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往往采取叙事治疗、园艺治疗、宠物治疗等方式帮助老人释放内心悲伤情绪,与过去告别,逐步调整生活态度,重新树立人生目标。项目期内,社会工作者面向16位失独老人进行深入的心理治疗。2016年底,社会工作者邀请加拿大知名心理咨询师面向失独老人服务对象进行团体辅导,并对个别心理创伤和PTSD较为严重的失独老人提供深入的心理疗愈。
(2)晚年生活困境归因方式的改变
社会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结合失独老人需求为其提供专业的个案工作服务。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帮助失独老人梳理其对晚年生活困境的归因方式,发现并改变其非理性信念,建立符合现实情况的理性信念,进而逐步降低相对剥夺感。
针对参照群体的选择,项目组以认知行为理论为指导,逐渐引导失独老人改变其认知,通过认知重构,降低相对剥夺感,稳步提升其获得感。在社会工作者介入之前,较多失独老人均将其晚年的生活困境归因于计划生育政策,通过社会工作者的引导和影响,此种归因方式逐渐发生变化,意识到自己的相对剥夺感在生活困境中所发挥的作用,开始尝试适度降低价值期待而提高自身价值能力。
(3)强化失独老人对政府相关作为和政策的感恩意识
为进一步巩固项目服务成效,2015年3月,T区人民政府以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的方式常规化购买失独老人社会工作服务,由社会服务机构承接项目工作。服务过程中,项目组有计划地向失独老人介绍项目资金来源,并传达相关领导的关注与问候,在T 区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拨付项目资金向失独群体倾斜体现政府对其的特别关注与照顾。引导失独老人以残疾人、“三无”人群等其他弱势群体为参照对象,比较政府面向各个人群的财政投入,强化其获得感。
2.中观层面:失独老人自组织、娱乐小组的建立与运作
社会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动员失独老人参与“互助成长营”,为其提供情感释放、娱乐休闲的机会。在小组活动中,失独老人就晚年生活困境、丧子带来的负面影响、彼此间相互照顾和扶持的可行性等话题进行深入沟通,在排解不良情绪的同时,彼此间建立起强有力的互相支持,对于各自社会功能的恢复起到较大作用。
在开展全区所有失独老人的“互助成长营”小组活动的同时,项目组根据T 区的行政区划,将服务对象分为田东片区、龙泉片区、朝阳片区等5个片区,并行开展片区小组。
为激发失独老人潜能,提升其自我价值感,项目组结合部分失独老人的特长,鼓励其成立各种形式的自组织,如失独老人广场舞队、手工小组、骑行队等。各个自组织在自行开展活动过程中鼓励、推动失独老人共同养成娱乐休闲习惯,增强彼此间的信任和互相理解。
3.宏观层面:在社区层面、社会层面推动失独老人友好环境的营造
在服务过程中,社会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有意识地面向社区、社会大众开展大型宣传倡导活动,与媒体合作,通过电视、公众号、公交车身移动广告等形式进行宣传,逐渐改变社会大众、社会文化施加给失独老人的巨大精神和心理压力,提高社会文化宽容度。在营造失独老人友好环境的同时,减轻其心理压力,在细节和态度上推动失独老人获得情感舒适。
(三)社会关系支持
1.微观层面:鼓励失独老人走出自我保护、自我封闭,重塑人际交往动机
因横向相对剥夺,较多失独老人选择在人际交往中呈退缩姿态,主动脱嵌于社会结构,不与社会组织、他人发生社会关联[7],很少与社区联系,社会关系主要在配偶之间产生,甚至产生搬离原来居住地的“社会逃避”行为[8]。社会服务机构在项目期内以个案工作与心理治疗的形式鼓励失独老人改变退缩姿态,重新尝试与他人接触,重塑人际交往动机,以其生活中的某亲戚或朋友为突破口重新熟悉、适应人际交往环境,修复与拓展社会支持网络,降低横向相对剥夺所带来的剥夺感。项目期内,“互助成长营”的失独老人结成强有力的互相支持网络,部分较为年轻的失独老人自发承担起年老失独老人的照顾任务;失独老人之间经常自发组织聚会,共同开展活动,强化彼此间联系。项目2017年底结束以后,“互助成长营”的失独老人继续坚持两月聚会一次,维系彼此间的情感联系,并共同为遇到困难的失独老人提供大家力所能及的帮助。先后有近10个失独家庭重新与以往的亲朋好友重新建立起联系,4位失独老人的侄子愿意承担赡养义务,并在失独老人去世后获得其遗产继承权。
2.中观层面:成立失独老人“互助成长营”,帮助失独老人实现社会支持网络从同质性群体向异质性群体过渡
2014年6月,项目组为营造失独老人互帮互助、互相理解支持的氛围,成立失独老人“互助成长营”,每月开展一次小组活动。刚开始时,经常参与活动的组员只有18位,4年后人数增长至65位。小组活动最初的主题为相识、相知和休闲娱乐,而随着小组动力的不断提升,小组活动主题逐步过渡至群体互助、团体动力提升以及团队抗逆力培养。
小组工作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帮助失独老人通过互动和交互反应改善其社会功能,在同质性群体的互动中提升其社会交往能力,同时借机鼓励其尝试与异质性群体交往与互动,及时了解其交往情况,必要时给予支持与帮助。持续性的小组活动帮助失独老人逐渐改变子女离世后的自我封闭状况,并使其有意识地尝试重新参与社会互动、扩大社会交往范围,减少以往对非失独群体的排斥。
3.宏观层面:进行政策倡导,鼓励政府加大对失独群体的帮扶力度
在政府方面,社会服务机构开展大量的倡导工作。2014年,在安徽省社会工作(者)协会和各个失独老人服务项目点的共同倡导下,安徽省人民政府出台《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扶助工作的意见》(皖政办〔2014〕16号)。H 区人民政府随后跟进,在失独老人社会帮扶、政策帮扶、医疗绿色通道等方面推出较多爱民惠民政策。项目组邀请H 市、T区卫计部门领导参与“互助成长营”小组活动,倾听失独老人心声,了解其实际需求,为彼此间的直接对话创造机会,弥合失独老人与政府矛盾。项目组提交咨政报告2份,建议政府在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扶助金、医疗绿色通道、社会服务支持力度等多方面作出改善,并加强政策落实力度。2015年,H 市T 区修订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帮扶办法,将失独老人帮扶救助标准从原来的每人每月170元提高至340元;在H 市第一人民医院等较大的公办医院开设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就诊绿色通道,方便失独老人排队挂号的同时,安排专门医护人员为失独老人就诊提供帮助与陪伴;在条件具备的街道和社区,政府安排家庭医生定期上门为失独老人提供诊疗服务,随时受理失独老人的就诊求助。
四、H 市T区失独老人获得感的提升效果
对社会工作服务强调服务效果进行评估与检测。研究发现,多年来H 市T 区失独老人在接受社会服务过程中,相对剥夺感明显下降,获得感明显增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对绝对剥夺的回应
子女离世所带来的绝对剥夺在获得感提升过程中存在较大困难,虽然有渠道能够收养子女,但却面临着亲子年龄差距过大、失独老人无法陪伴养子女至成年等诸多挑战。萌发领养子女的念头并且能够成功的个案较少。对于大多数失独老人来说,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通过心理疗愈帮助老人坦然接受子女已经离世的现实,相比于社会服务介入之前,获得感得到明显提升。
(二)对纵向相对剥夺的回应
纵向相对剥夺感来源于失独老人对子女离世前后生活状况的对比,主要是强烈的丧失感所带来的情感回应。在社会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既重视微观层面的情绪和认知调节,又重视中观、宏观层面的环境改善。大多失独老人通过接受服务转变了思维方式,不再沉浸于对子女在世时生活的回忆,能够妥善处理与逝者的情感依附关系,将注意力放在当下与未来,开始重视自身生活质量的提升以及社交关系的改善,抗逆力有所提升。
(三)对横向相对剥夺的回应
失独老人所面临的“双重排斥”“沼泽地效应”是其横向相对剥夺的重要原因,亦与自身将一般子女健全的家庭作为参照群体进行比较有关。社会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帮助失独老人重塑社会支持网络,与以前的亲友、邻居等关系得以修复。更为重要的是,失独老人之间建立起较为紧密的情感联系和社会支持,同质性家庭之间的相互谅解、扶助对于其横向相对剥夺的消除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层面,通过媒体的宣传与社区氛围的营造,失独老人标签化现象有所改善,政府一系列政策和做法的出台亦较好地营造失独老人的友好社会环境。
(四)对多阶剥夺的回应
失去独生子女以后,失独老人面临着精神的困顿、心灵的创伤、社会支持的缺失,随着年龄不断增大,养老、医疗等问题日益凸显。持续发生着的多阶剥夺逐渐成为社会服务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政策倡导层面,政府出台的政策受到失独老人的欢迎,当地医院医疗绿色通道的持续跟进以及家庭医生的逐渐普及,亦较好地解决失独老人看病难题,医疗救助和医疗照顾均获得较好改善,失独老人的获得感大幅提升。
五、结论与建议
作为生育政策的“伴生现象”,在目前全面放开三孩的政策背景下,失独老人追求美好生活的能力和可能性相比甚低,成为新时代社会治理过程中需要妥善安排的特殊群体。失独老人的获得感需要在了解其相对剥夺感的前提下,通过微观、中观和宏观3个层面分别采取社会工作介入措施加以提升,在物质利益、精神赞悦和社会关系支持3个层面采取有针对性的服务内容,以更好地回应失独老人的绝对剥夺、横向相对剥夺、纵向相对剥夺和多阶剥夺。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力量,在为失独老人提供社会服务的过程中能够较好地响应其特殊需要,传递党和政府对失独老人的关爱与照顾。本研究亦希望通过失独老人获得感提升的路径分析和策略研究,充实国内失独老人的相关研究,丰富服务老人的形式,进而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逐步改善失独老人的晚年生活环境,不断提高生活质量。
注 释:
① 中央财政支持“怡养家园”失独老年家庭社工服务项目之所以选择H 市T 区作为项目实施地,主要考虑到H 市作为资源型城市,拥有大量煤矿、发电厂等大型国有企业,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上下游产业链,故存在大量的产业工人,相对应的,该群体中也存在大量的失独老人群体。T 区作为H 市中心城区,产业工人及失独老人群体分布最为密集,亦具有更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