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当代重塑及其意义
2023-05-13郭志凯
周 平,郭志凯
(云南大学 民族政治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中国近代的民族国家构建于新中国成立而宣告完成时,中华民族也与现代国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现代民族。在这样一种民族与国家相互嵌入、支撑和塑造的结构性关系中,国家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民族变化,民族的演变也会给国家的发展造成深刻的影响。党的十八大后,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民族复兴逐渐成为时代的最大主题,尤其是民族复兴被确定为国家发展目标以后,整个国家的治理与发展皆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展开。党的二十大作出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部署,更进一步突出了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的联系。
民族复兴被确定为国家发展目标以来,随着党和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与发展的一系列战略、方针和政策的实施,以及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的进程稳步推进,取得的成就越来越突出。在此过程中,作为复兴主体、发展主体的中华民族本身,也发生着一系列深刻和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样的变化涉及中华民族的整体结构、民族意识、内在机制、民族功能和外在形象等诸多方面。中华民族自身的一系列变化,反过来又对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进程产生直接的影响,从而与之形成一种互动的关系和过程。中华民族自身在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过程中发生这一系列的变化,实际上形成了一个中华民族的当代重塑过程。
中华民族自身的一系列深刻变化,对今天中国的历史、现代文明的塑造以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都具有重要而深刻的影响。而且,这样的变化或重塑本身由时代和历史的多种变量造成,蕴涵着一系列的社会历史机制,变化本身也有多重或多个侧面的具体表现。今天,中华民族的重塑还处于一个量变的过程中,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其间蕴涵的一系列问题将更加突出。因此,对中华民族的当代重塑进行学理性的梳理和全面把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时代课题,也是有效推进民族复兴过程中必须作出明确回答的重大议题。
1 中华民族重塑是历史的必然
中华民族是一个以“中华民族”为称谓的庞大民族实体。同世界上的其他民族一样,作为稳定人群共同体的中华民族,也处于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是一种处于变化过程中的客观存在。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民族’不是亘古既有的生物实体;它们是通过社会构建的,这个过程既是自下而上的,也是自上而下的。”[1]142中华民族在其演变的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本质、内涵、结构、样貌和特征。既然如此,对中华民族的认知和理论论述,也必须以发展的和历史的眼光来看,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中华民族演变和发展的内在逻辑。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其演变和发展中所具有的内涵的丰富性和变化的复杂程度,都超过了世界上的其他民族。这需要作为一个学科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来进行详细研究,才能作出全面而准确的回答。站在今天的历史方位上看,概括地看待和描述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可将中华民族的演进大致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1.1 第一个大的阶段是中华民族的古代存在阶段
今天的中华民族,即作为一个现代民族的中华民族,是由历史上中国疆域内众多民族群体在持续互动中逐步凝聚而演变过来的。中国悠久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演变和发展注入了丰富的内涵。
中国自古以来便拥有广大的疆域,在这辽阔且内部的区域差异明显的疆域内生活着众多的民族。如此众多的民族在按民族内在规律而自我演化的同时,相互之间也进行着持续的互动,乃至激烈的竞争。“竞争的胜利者,走向发展和强盛、文明;竞争的失败者走向了没落直至消失。”[2]22
这样的互动乃至竞争,有两个根本的因素在其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是皆围绕着一个强大的中原王朝或中央王朝而进行,也包括不同民族对这个王朝政权的争夺和控制,因而基本上是在这个强大王朝的框架下进行的。虽然这个王朝也有分裂,分分合合乃历史之大势,但总体上看是以合即统一为主,且分裂后再度统一时王朝的疆域会更大。因此,各个民族的互动就一直存在着一种“合”的力量,从而使各个民族或这样的民族间的互动有了特别的内涵,即在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朝着合为一体的方向发展。二是以汉族为核心。费孝通对此作过专门的论述,他说:“汉族的形成是中华民族形成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多元一体格局中产生了一个凝聚的核心。”[3]在这样一个以汉族为核心的众多民族群体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各个民族之间形成一个常常以“滚雪球”来形容的凝聚过程。其间,“许许多多分散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3]。
1.2 第二个大的阶段是中华民族的现代构建阶段
正是经过了这样一个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尤其是民族国家构建的背景下形成的现代构建阶段,中华民族具有了明确的族称和今天的形态,成为一个与中华现代国家有机结合并具有突出国家内涵的民族实体。
对于中华民族演变和发展来说,“中华民族”不仅是一个概念,它更是一个民族的称谓即族称,同时也是民族成员认同从而凝聚成为一个整体的符号。对于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实体并从自在到自觉的转变来说,“中华民族”这个称谓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中华民族由古代存在阶段到现代构建阶段转变的质的飞跃不可缺少的环节。
但是,在中华民族处于各个民族群体交往交流交融并朝着一体方向演进的古代存在阶段,这样的族称并不存在。这样的族称是在古老的中国于19世纪末出现了民族国家议题[4],以及与民族国家相关的一系列概念被引入中国的背景下才逐渐形成的。1902年,梁启超率先提出“中华民族”概念,开始的时候用来指汉族,随后又在“大民族主义”与“小民族主义”之论辨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乃国内诸族结合而成的大民族的定义,使“中华民族”有了与今天相当的内涵,从而为中华民族的现代构建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辛亥革命终结中国延续数千年的王朝国家历史之后,中国开启了现代国家构建的进程。其所构建的现代国家,就是最早在欧洲以取代王朝国家的方式出现的民族国家。这样的国家不仅具有国家与民族结合的本质,也形成了一套体现由此而确立的国家伦理的国家体制。民族国家一套完整地体现“主权在民”原则的国家伦理的体制机制,皆建立于一元性的国民权利之上,从而便形成了或具有了由全体国民构成的民族的基本特征。构建这样的民族国家,回应了以一个民族实体存在的中华民族的内在需要,从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现代构建。
于是,在中华现代国家构建的进程中,中华民族便在古代存在形态的基础上开启了现代构建的进程。一方面,中国人在由王朝国家的臣民而转化为现代国家之国民的“人口国民化”进程中,逐渐成为具有国民身份的个体的同时,又在统一的国家框架和“中华民族”的族称下凝聚为一个整体,从而成为一个由全体国民构成的中华民族。另一方面,中国历史上的众多民族群体在近代的民族构建中,实现了从“××人”到“××族”转变的同时,又在统一的国家框架和“中华民族”的族称下凝聚为一个整体,从而成为多族聚合体意义上的中华民族。这样由两条相互交织的路线推进的中华民族现代构建[5],将中华民族的历史演进推向了新的阶段。
新中国成立之时,中华民族的现代构建也宣告完成。由此形成的具有“全民一体”和“多族一体”双重属性的民族实体——中华民族,与经过长期努力而构建起来的中华现代国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具有了国家的形式,成为nation-state之nation。因此,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时发出“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庄严宣告的同时,也向全世界宣告,“我们的民族已经站起来了”(1)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发表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著名讲话,在宣布“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同时,还宣布:“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参见:毛泽东.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M]//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毛泽东民族工作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3 第三个大的阶段是中华民族的当代重塑阶段
今天,中华民族当代重塑已经形成并持续地推进着。这样的当代重塑,将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尤其是随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而持续进行。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实现之时而宣告完成。中华民族也将在这样的重塑过程中发生深刻而根本性的变化。
中华民族完成现代构建时,支撑起整个中华现代国家大厦的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样的事实毋庸置疑,得到了新中国从政府到社会、从学者到百姓的广泛认可,大家都为这样的伟大创举而欢欣鼓舞。但是,在这样一个新兴国家内继续存在的各民族,尤其是经过近代的民族构建而增强了自我意识的少数民族,被历史所凸显并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它们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以民族关系中矛盾和冲突为主要内容的民族问题,成为新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各级政权并实现政治制度的统一,从而完成国家整合的过程中必须认真面对的一个根本问题。
在应对迫在眉睫的各种民族问题的过程中,国内各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一再被提及和强调,并在相关的学术研究、政策的制订和实施,以及社会关系协调和意识形态的论述中占有重要地位,以至于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中,“民族”一词与少数民族之间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联系并被固化,而汉族、中华民族与“民族”概念之间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在组成中华民族的各个单元尤其是少数民族被一再强调,作为整体的中华民族很少提及的情况下,中华民族被“虚化”的问题便出现了。正如有学者指出,“把‘民族’这个核心概念定位在56个‘民族’这一层面,其客观结果是架空和虚化了‘中华民族’”[6]35。
面对这样的状况,费孝通1988年到当时尚未回归的香港中文大学发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演讲。随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传回内地,尤其是该演讲于1989年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表后,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实体的理论再次凸显于党和国家的理论与社会大众的视线中。在这样的学术和思想氛围中提出的中华民族是与中华现代国家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民族的观点和论述,进一步巩固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现代民族和民族实体的理论。
今天,正在展开的中华民族的当代重塑,将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作为民族实体的根基,丰富中华民族的内涵,强化中华民族的意识,彻底改变此前长期存在的中华民族虚化、松散化、凝聚力下降的状态,极大增强中华民族的内聚力和整体性,从而凝聚起更大的力量,焕发出更大生机,具有崭新的面貌。
2 中华民族重塑中的影响变量
中华民族的当代重塑,是中华民族演进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中华民族的现代构建与中华民族的古代存在形态一脉相承,在各个民族群体交往交流交融并朝着一体方向演进的基础上进行,并通过现代构建赋予古老民族以时代内涵,把中华民族的演进和发展推到一个全新阶段。在中华民族已经成为现代民族的基础上,促成中华民族朝着更具内聚力、整体性以及更具活力的方向发展,不仅能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大支持,而且会在与世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对人类的历史和命运贡献更大的积极能量。
中华民族的这样一种深刻而巨大的变化,固然是每个中国人的美好愿景,也是党和国家各种战略和政策推动的结果,其间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这样的宏大历史进程绝不是主观愿望的产物,而是这个时代多种力量共同促进的结果。其间的影响变量多样而复杂,涉及中国今天社会生活的每一个具体的领域。不过,以下几个方面显得十分突出,构成了中华民族当代重塑的主要影响变量。
2.1 文明转型的力量
作为一个由众多的人口和民族群体凝聚而成的庞大民族实体,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的演变和发展,以及现代构建和当代重塑,皆在一个宏大的文明发展的基础上进行。这样的文明的演变及其形态转化,不仅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演变提供了最深厚的背景,而且这样的文明演变和转型也构成了巨大的历史性力量,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塑造提供着强大的推动力。
在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阶段,生活在差异较大的不同区域的人们,在多样性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的基础上创造了不同的历史和文化,并由此凝聚为不同的民族群体。中国历史上生活于中原地带的人群及其所造就的传统农业文明分布广泛、体量巨大且发展水平较高,对生活于草原或山地的游牧和狩猎文明产生了影响力和吸引力,于是便促成各个民族群体以汉族为中心而交往交流交融,在一种核心力量和向心力的影响下朝着一体化的方向演变。
到了近代,古老的中华民族受到现代工业文明的影响,接受了民族国家体制并构建自己的民族国家,进而在推动国家工业化的背景下,开启了自己的现代构建进程。在此过程中,中华民族由众多民族群体交往交流交融而成,各民族朝着一体方向演进并发展成为具有“中华民族”族称的一体化的中华民族,从而促进了中华现代国家的构建。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现代化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持续有效地推进,促成了中国社会全方位和实质性的改变。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达到全球第二位,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国家的综合国力,根本性地改善了人民生活,而且实现了整个国家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于是,在传统农业文明基础上形成的刻画国内众多民族群体基本特征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逐渐被现代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交往方式所取代。这样一种建立在现代工业文明基础上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促进了全体国民和各个民族朝着增进共同性和凝聚力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了一股推动中华民族当代塑造的不可抗拒的文明力量。
2.2 民族复兴的力量
在文明转型已经实现的背景下,党中央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随着“中国梦”被广泛地传播和接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不仅成为人民共识、国家共识和民族共识,而且演变为牵引或引导党和人民共同努力的宏伟目标,孕育并蕴涵着巨大的社会政治能量。
党的十九大不仅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列入会议主题,而且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新时代的基本特征,进而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于是,就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表述。较之强国建设的目标来说,民族复兴是一个文化性、历史性、道义性的目标表述,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二者结合就使得国家发展目标的表述更加充实、更加丰富、更具动员力和感召力。党的二十大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党和国家的工作和全国人民的奋斗提供了一个更加强有力的目标指引。于是,整个国家的治理和发展便围绕着民族复兴的目标而全面展开。
民族复兴成为国家发展目标并发挥引导作用的事实表明,国家治理和发展的全部工作皆围绕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因此,国家治理和发展所产生的实际变化与所取得的成果,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表现。而这样一系列的民族复兴的实际表现和成果,正是促成中华民族自身在此过程中发生深刻变化和重塑的巨大力量,即民族复兴的力量。
2.3 政策推动的力量
在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有机结合的宏大目标指引下,以及由此形成的发展总体框架中,党和国家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着国家发展目标的实现。这些政策措施在促进国家治理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同时,也为中华民族的当代重塑注入了强大的政策推动力。
一方面,党和国家在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彰显了通过更加有效的治理来应对国家发展中各种问题的决心和意志以后,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而推出了一系列解决现实问题尤其是发展难题的重大决策。在不长的时间内推出的这些政策措施,所体现出的意志之坚强、政策的涉及面之广泛、政策的力度之大以及对资源的动员和调动能力之强,都是前所未有的。这样的政策措施在促进现代化的深度推进以及国家的整体发展的同时,也直接导致了中华民族自身的一系列改变,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当代重塑。
另一方面,党和国家在推进国家治理和发展的同时,也在调整国内民族关系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最为重大的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部署。这一部署不仅为民族工作确立了主线,而且为全国人民形成共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指引。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立足点,为培养和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共同性而出台的政策,凸显了民族工作在增进共同性基础上进行调整的同时,也对民族工作进行了强有力的推进和全面的改进。这样一系列体现新的政策取向、内容丰富而又体系化的政策措施,不仅对作为中华民族之组成单元的56个民族的演变和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也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有效的民族问题治理而塑造的国内民族关系进行了深刻和实质性的调整,推动着中华民族朝着更具凝聚力和整体性的方向发展。
2.4 中华文化的力量
对于由历史上众多民族群体凝聚而成的、具有复杂内部结构的庞大民族来说,由各个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享有且各自也受其影响的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形成、演变和发展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和深厚的。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长期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形成了儒家文化的主导或核心地位,也融入了处于交往交流交融中的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是众多民族群体共同创造和共同努力的结果。这样的文化形成以后,又对各个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并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增强了各个民族之间的凝聚。历史上的各个民族之所以形成交往交流交融并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的格局,中华文化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华文化在近代与西方文化的激烈冲撞中,尤其是受到五四运动中的科学、民主精神的影响,借鉴和吸收了与工业文明结合在一起的现代文化,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涵化和现代变革。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创造的革命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创造的先进文化,也深深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中。中华传统文化因此而进行了重塑和现代转型,进一步增强了文化的内涵、活力和影响力。中国改革开放后之所以能推进现代化持续而快速地发展,创造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奇迹,就与中华文化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这样一种内涵丰富并充满活力的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在文明转型和民族复兴中所形成的当代重塑,也发挥着突出而重要的影响,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魂,不仅为中华民族的当代重塑提供了一种强大的推动力,也为这样的重塑提供了价值指引。
3 中华民族重塑的主要表现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内涵丰富、结构复杂的庞大民族实体,中华民族的当代重塑,是一个涉及中华民族每一个具体面向、具体方面的整体性的变化。但是,从总体上看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显得尤其突出和重要,体现了中华民族重塑的深刻内涵。
3.1 内部结构的优化
今天的中华民族即作为一个现代民族的中华民族,同世界近代以来形成并以nation指称的其他民族一样,是一个与现代国家有机结合的人群共同体。这样的民族具有突出的国家属性,是现代国家真正的主权者(2)正是由于nation是现代国家真正的主权者,具有突出的国家属性,可与state互换,所以联合国就表述为United Nations。,但归根到底是一个人群共同体。而作为一个稳定且复杂的人群共同体,就不可避免地具有内部结构。民族的内部结构的状况,既是该民族的本质内涵之所在,也决定着这个民族的整体面貌。
现代民族,即nation-state之nation,在法国大革命中经由《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而确定其历史地位时,就是一个由全体国民组成的国民共同体。“在当时,‘民族’即是国民的总称,国家乃是由全体国民集合而成。”[7]21因此,民族国家的“整个主权的根源本质上在于国民”[8]84。这样一种国民共同体意义上的民族,支撑起了现代国家一整套体制机制,因而才成为不同于人类历史上广泛存在的历史文化共同体意义的传统民族的现代民族。中国在辛亥革命推翻了最后一个王朝,并按民族国家的国家伦理和体制规范而构建现代国家的过程中,也通过人口国民化的进程塑造国民,进而通过国民整体化而构建了国民共同体意义上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因而具有全民一体的基本属性。
但是,中国历史上本来就存在着众多的民族群体,在中华现代国家构建过程中形成的所有国民也分属于不同的民族群体。这些民族群体在近代的民族构建进程中,由“××人”转化为“××族”的同时,又延续了历史上交往交流交融并朝着一体方向演进的逻辑,在“中华民族”的族称下凝聚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形成了多族聚合体意义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因此而具有“多族一体”属性。
中华民族在当代重塑的过程中,不论是作为国民共同体来看,还是作为多族聚合体来看,其内部结构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一方面,所有的国民由于自身的权利得到有效保障,因而加强了对中华民族认同,并增强了国民之间的团结,从而提升了国民共同体的凝聚力和整体性;另一方面,组成中华民族的56个民族,在民族团结的基础上增进了内在的凝聚力,增进了共同性,从而提升了多族聚合体的凝聚度和整体性。这样两个方面变化的形成和持续进行,便促使中华民族的内部结构得到前所未有的调整和优化。
3.2 民族意识的提升
民族意识是人们对自己归属于某个民族的意识。梁启超说:“何谓民族意识?谓对他而自觉为我。”[9]1民族意识成为维系和巩固民族共同体的基础性力量,以及推动民族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精神力量。民族意识的状况,也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发展水平。在中华民族的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中,民族意识的演变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意识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中华民族的自我意识、分界意识、命运意识、团结意识、奋进意识、发展意识,等等。但归根到底,就是中国人对中华民族的认知、信念、情感和进一步的想象,核心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进一步的想象。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意味着中国人对中华民族的接受、认可和归属感,这是中华民族形成和稳定的基本条件。但是,如安德森所说,民族“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10]6。因此,中华民族的维系还需要中国人以及国内各个民族的进一步的想象。正是通过进一步的想象,民族认同得以在一个动态的过程延续。因此,“认同”和“想象”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得以维持、巩固和发展的基本支点,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
中华民族在当代重塑的过程中,尤其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的指引下,一方面,每个中国人或国民,在发自内心地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归属感的同时,也增强了对中华民族的进一步想象,把今天的中华民族认同进一步延续下去;另一方面,各个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成员,在认同各自所属民族的同时,也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并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通过进一步想象的方式而得以延续。每个中国人以及56个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进一步想象的不断提升,必然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增强,进而促成中华民族内在属性的重塑。
3.3 整体功能的增强
从对民族和国家的影响来看,中华民族的功能中有三个方面表现得最突出:一是国民塑造功能,即将人口个体塑造为国民的功能;二是人口组织功能,即国民个体整合或组织为整体的功能,也就是人口整合功能[11];三是族际政治整合功能,即国内各个民族整合为一个整体的功能。从中国开启现代国家构建以来的历史来看,这些功能逐渐地形成和凸显,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经由国民塑造功能,中国人褪去了臣民身份并获得国民身份,从而成为行为自主的积极的社会行动者,为现代国家、现代社会的构建提供基础性支撑;经由人口整合功能,分散的人口个体有了一种将它们整合为整体的组织形式,从而使历史上“一盘散沙”的状态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经由族际政治整合功能,国内各个民族结成一个统一的政治共同体,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天,中华民族在当代重塑的过程中,这些功能都将进一步增强和优化,进而通过国民塑造功能,进一步塑造权利义务关系清晰的国民个体,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提供更加积极、自主的社会行动者;通过强有力的人口组织功能,把全国人民进一步地组织起来,增强国民团结、增进国民共识,从而增强民族的整体力量;通过族际政治整合功能,把56个民族进一步整合为一个强大的政治共同体,为国家的统一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3.4 外部形象的改善
民族形象是民族的内在结构、内在素质、自我意识和结构功能的外在表现,也是其他民族对本民族的基本印象,对本民族与其他民族的交往及其所处的地位具有重要影响。一个民族要获得尊严、产生影响,一个良好的民族形象是必备条件。但是,民族良好形象的形成或促进民族形象的改善,需要付出长期而持久的努力。
中华民族在演变和发展的历史上以众多民族群体交往交流交融并朝着一体方向演进形态存在的时候,文化意义上的“中华”以及中原王朝成为其意象上和实质上的代表,获得了泱泱大国、礼仪之邦、天朝上邦的美誉,形成了万邦来朝的效应。但是,在鸦片战争中面临建立了民族国家体制、开展了工业革命,从而建立了现代工业文明的西方列强激烈冲撞的时候,古老的王朝便完全处于颓势,“令外国诮以散沙”[12],自己也有“中国四万万之众等于一盘散沙”[13]412之讥,整个国家四分五裂、积贫积弱,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时更是有了亡国灭种之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华民族完成了自己的现代构建,拥有了国家主权,终于站立起来了,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并通过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战胜了头号强国美国而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进而,中华民族又通过改革开放及其所推动的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创造了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稳定两大奇迹,实现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的飞跃,彻底改变了历史上贫穷和落后的形象,并形成了自己的发展道路,从而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天,中华民族在当代重塑中优化了自己的内部结构、增强了共同体意识和整体功能的同时,更是孕育了更加强大的能力,焕发出更大的生机与活力,进一步树立起凝聚力、竞争力、影响力突出的优秀民族的形象,展现出在悠久文明历史中涵养的独特风格和气质,并将赢得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尊重。
将2012 年“7·21”特大暴雨提取三个不同降雨历时,用不同的降水系列对其重现期进行分析,相同的降水量在不同降水系列中重现期是有差异的,其中降雨历时为1h、6h,结论相差不大;而当降雨历时为24h时,按系列延长至2012年的重现期明显高于原计算成果,两者基本相差一个量级(表1)。
4 中华民族重塑的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将所有的中国人包括在内,聚合了国内的56个民族,支撑着现代国家的大厦,因而是今天中国的历史主体、国家主体和时代主体。中华民族在当代重塑中所发生的各种变化,也将对整个国家和以国家为主体的各种进程产生深刻的影响,并对世界历史和人类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从而体现出中华民族当代重塑的重要意义。
4.1 中华民族的当代重塑为民族复兴的实现提供强大动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被确定为国家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在对整个国家的治理和发展具有牵引作用的同时,也要通过国家的治理与发展才能实现。这样一种以“民族复兴”来界定或表述的国家发展目标,蕴涵着对历史上曾经取得的辉煌的自豪,也表达了创造新的辉煌的坚定决心和意志。而且,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国,中国在历史上创造的辉煌以及未来创造的新的辉煌,都是在与世界各国的比较中界定的。这样一种以国家为整体和全球比较意义上的辉煌,皆以中华民族为主体,因而与中华民族自身的状况息息相关。
自秦至清的整个王朝国家时代,在王朝国家框架内互动的各个民族群体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并以自己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历史上许多个朝代的经济实力、财富数量和文化的灿烂都居于世界的前列。但是,近代面对创造了现代工业文明的西方民族的强力冲撞,古老的中华民族无力应对,国家沦为半殖民地,中华民族陷入了苦难的岁月。民族复兴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经过了一个半世纪的努力和奋斗,尤其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带领人民所进行的艰苦奋斗,使中华民族战胜了帝国主义的压迫、入侵和围困,取得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建立了新的现代国家。同时,通过改革开放推动了现代化持续而稳定的发展,从而增强了国家实力,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发展了科学技术,繁荣了整个民族的文化,中华民族在站立起来以后又走向了富裕,并进入了持续发展的稳定轨道。
在已经取得的成就基础上,中华民族开始了迈向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但是,中华民族经历苦难的时间太长,世界舞台的中央已经被西方强国占据,中华民族的复兴不仅面临着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的一系列任务,而且面临着国家间关系刚性化背景下的激烈竞争,尤其是西方国家凭借早已实现现代化所积累的力量和控制的国际规则,对中华民族的复兴进行无底线的打压和围困。这样一种激烈的民族竞争,使中华民族再创新的辉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前进的道路上充满艰辛和险阻。
但是,中华民族在当代重塑中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尤其是结构的改善、民族意识的巩固、民族功能的增强,以及民族凝聚力、民族共识力、民族竞争力的提升,将为民族复兴注入新的力量,为民族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推动着民族复兴目标的稳步实现。换句话说,中华民族根据新的条件而进行的重塑,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要环节。
4.2 中华民族的当代重塑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筑牢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其既有现代国家体制机制的内涵,也具有统一的政治共同体的内涵。中华民族自身的重塑,尤其是内部结构的优化和整体功能的增强,不仅为现代国家体制机制的完善和有效运行提供支撑,也能为国家共同体的统一提供支持,从而为中华现代国家的统一和发展筑牢基础。
中国自辛亥革命推翻最后一个王朝而构建现代国家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而使中华民族与现代国家体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之后,作为现代民族的中华民族,便与作为现代国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一方面,中华民族是中华现代国家真正的主权者,促成了“主权在民”国家伦理的建立并有效发挥作用,并且通过国民的一元性权利而为国家体制机制的构建提供基本依据和基础;另一方面,中华民族是由国内56个民族凝聚而成的整体,并与现代国家体制结合在一起而成为国家共同体,从而为国家的统一奠定基础。
中华民族与中华现代国家这样一种互构性关系表明,中华民族朝着更好方向的演进和发展,对现代国家体制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中华民族在当代重塑中夯实国民身份和促进国民凝聚功能的增强,能够进一步丰富为现代国家提供价值原则和规范的国家伦理的内涵,为现代国家体制的完善和运行提供强有力的价值指引,同时也为现代国家体制机制的丰富和完善提供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将历史上众多民族群体演变而来的56个民族凝聚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并使这样的整体与现代国家合而为一,尤其是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各项行动巩固了各个民族之间的凝聚,为国家的统一提供了稳固的基础,并瓦解将差异性的地域演变为分裂因素的根基。
4.3 中华民族的当代重塑推动中华现代文明的构建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整体进程中,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明。亨廷顿也认为,中华文明是区别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的基督教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以及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的一种独特的文明[14]29-32。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辉煌,以及今天再创造新的辉煌,都是在一种独特的文明进程中实现的。因此,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就具有重构或重塑中华现代文明的内涵。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华文明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但中华文明的发展并未中断,而是在学习和借鉴西方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尤其是吸收其现代工业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强有力地改造或塑造了自己的文明机制。这使得传统的古老文明形成更大的生机与活力,并在现代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创造了新的文明成果,进而实现了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其间,也包含着新形态的人类文明成果。
在中国已经完成文明转型的背景下,不论是推进强国建设还是实现民族复兴,都意味着推动中华现代文明的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构建,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中华现代文明构建,既包含中华传统文明的基本因素,也包含或体现着现代工业文明的最新成果,同时还是在与世界上其他文明和民族的激烈竞争中实现的。尽管这一进程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但其间遇到的挑战和阻挠也是前所未有的,因而更加艰辛和困难,需付出更大的努力。
中华现代文明的构建已经在逐渐且有序地向前推进,中华民族的当代重塑本身也是这样的文明构建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这种文明之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塑造本身,尤其是此种塑造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反过来又为这样的文明构建提供强大的动力,推动着这样的文明构建不断地向前发展。
4.4 中华民族的当代重塑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支持
作为一个全球性大国,中国的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都是在全球格局中谋划和实现的。中国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也给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注入新的能量,并通过自己的发展和复兴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这样一种将自己的利益与整个人类命运结合在一起的发展方式,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天下观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传统美德,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的胸怀。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体现了人类的根本利益和价值,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认同、支持和拥戴。但是,这样一种可能促成新的世界格局塑造的理念和机制,也受到了西方国家明里暗里的阻挠。这些国家凭借自己的先发优势,不仅使自己在世界格局中占据了有利地位,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而且企望进一步维持和发展这样的格局,因而不仅对中国的发展和民族复兴采取排斥的态度,而且也对不利于或有损于它们所建立的世界格局的努力和进程进行阻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努力。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承担着特殊责任的中华民族,由自身在复兴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所形成的自我重塑,尤其是在这样的重塑过程中形成的新品质,包括自己的内部结构、整体功能及外部形象的改善,都会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产生直接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华民族的当代重塑在可能发挥政策能动性的范围内,也应该将中华民族的重塑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结合起来谋划,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以推动,从而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5 结语
中华民族在自己的演进和发展中,从来都与自己国家的命运具有紧密的联系。尤其是当国家在发展的进程中,形成或出现了必须以中华民族整体来承担国家建设或发展责任的情形,即中华民族本身的状况直接关乎国家的建设和前途的时候,中华民族自身都会在回应历史呼唤的过程中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形成中华民族的塑造过程,并以这样的民族塑造来承担和回应历史的责任,促进国家建设和发展目标的实现。
鸦片战争后,在国家沦为半殖民地的境遇下,中国人在探求救亡图强道路的过程中,选择了构建现代国家即民族国家的发展道路。于是,中国人便引进民族观念、创造“中华民族”的族称,推进了中华民族的现代构建。在辛亥革命终结历史上延续了数千年的王朝国家,并开启中华现代国家构建的进程后,中华民族更是以自己的现代构建来为这样的现代国家构建提供支持。在日本帝国主义入侵而使国家面临亡国灭种危难的时候,中华民族又通过加速凝聚而汇聚和激发整个民族的力量,最终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继而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建立了中华民族的现代国家。
今天,历史发展不仅再次将中华民族与整个国家的内在联系凸显了出来,而且要求以整个民族的整体性变化来为国家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撑,从而把中华民族自身的变化,尤其是整体性塑造的问题凸显于历史舞台之上。中华民族自身的变化与整个国家的发展和前途的联系前所未有地紧密。因此,中华民族便以自身的全面变化而体现的整体性塑造,来回应历史和时代的需要。中华民族的当代塑造,既是历史上尤其是中华民族现代构建过程中自身塑造进程的延续,而且具有此前不曾有过的内涵和特点,具有突出的时代性。
正在展开的中华民族的当代重塑,由若干的因素或条件所导致,其间不乏由党和国家的政策尤其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体现的历史主动性。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样一种由中华民族自身的一系列变化所构建和勾勒的“民族塑造”,总体上仍处于自在、自发的状况。对其所作的分析和论述也落后于中华民族自身变化的实践进程,通过全面的政策引导而推进这样的民族塑造的框架和机制尚未真正形成,中华民族的重塑进程与时代的要求或期待之间尚有差距。如果在国家层面形成或推出相关的政策指引来加以推动,将会对中华民族的当代重塑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进而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注入更多的能动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