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索
——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
2023-05-13冼丽铧翁殊斐
梁 丹 冼丽铧 翁殊斐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广州 510000)
2018 年国务院提出新农科建设发展思路,即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革现有的涉农专业,并且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等方面的改革,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1]。2019年《安吉共识》指出建设中国新农科的任务是扎根中国大地掀起高等农林教育的质量革命[2]。当前,园林专业迫切需要培养具有广阔视野、多学科知识背景和创新意识,能够从学科交叉融合的角度挑战解决复杂人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合应用型的新农科人才。促进园林类专业与其他学科的多元化融合,开展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的应用型与研究性教学,是国内外高校培养园林类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美国等国家的高校在引导园林学生从学科交叉融合的角度考虑当地城市生态问题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3]。在构建“美丽中国”的战略大背景下,我国各高校对园林类专业人才培养也开展了多方面的探索,如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梁希实验班采用“1+3+X”人才培养模式,将科研创新与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纳入教学环节;东北林业大学从原有的专业基础与设计表现2个板块拓展到环境认知、创新设计、动手实践能力及专项研究等5个板块[4-5]。华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历史始于1927 年在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先行建立的植物园和标本馆,1985年设立华南地区第一个园林本科专业,2011 年获批省级特色专业,2019 年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22 年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6]。在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升生态成长力的新农科背景下,以生态学为根,林学和风景园林学为基,对园林专业2017 版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形成2020 版培养方案。本文应用语义分析法(Semantic Differen⁃tial)设置调查问卷,面向华南农业大学园林本科专业在校生发放问卷,分析对比学生在思维、知识、技能3 个层面的改革满意度,评估新农科背景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园林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效果,以期探索一条适合新时期园林专业学生成长成才的培养道路,为一流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1 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概况
与2017 年版培养方案相比,2020 版方案明晰人才定位和培养目标,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出发点进行方案优化,落实生态学、林学和风景园林学科的交叉融合,重构课程体系。纵向线逻辑是通过系列课程的设置,如生态学与风景园林学交叉的生态学模块的基础生态学、场地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系列课程,林学与风景园林学交叉融合的人文博雅系列、园林花卉系列、园林管理系列课程,旨在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提升课程高阶性。编写系列课程教学大纲,明晰各课程在系列课程中的核心内容和衔接关系,多学科交叉的知识点和技能等,提升园林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横向线逻辑是以学期为单位,将专业基础和专业必修课分为理论、设计和技术三大模块,重点提升思维和规划设计能力。打破不同学科、课程的界限,不断完善“知识探究、能力提升、素质培养、人格养成”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厚基础、强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为了解新农科背景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效果,运用语义分析法,从思维、知识、技能3 个目标层出发,分别从价值观、方法论、团队协作、身心素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规划设计能力、沟通能力、英语能力、科研能力共11个评价因子设置调查问卷。问卷共34题,包含5道人口统计学题和29道量表题;采取李克特5级量表,设置非常符合、比较符合、基本符合、不太符合、完全不符合5个尺度,分别对应2、1、0、-1、-2分[7]。通过网上发布问卷,邀请华南农业大学2020、2019 和2018 级园林专业本科生进行答卷,共收回289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80 份,包含了2020 级103 份、2019 级87 份、2018 级90 份。用Excel 2019 将答卷整理成量表,并通过SPSS 25软件进行信度分析,其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量表整体及每个维度的克隆巴赫系数均大于0.7,表明问卷的可信度较高。
表1 信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多学科交叉融合下园林专业教学改革总体效果分析
用SPSS 25中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计算思维、知识、技能这3 个维度的平均得分,其结果见表2。由表2 可知,3 个维度的均值在0~1,即学生对于这3 个维度的评价位于基本符合与比较符合之间,说明被调查对象整体在思维、知识、技能维度的自我评价较好。这表明多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的园林专业教学改革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从维度间的比较来看,知识维度的平均得分最高,其次是思维维度,再次是技能维度,表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了园林专业学生在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及文化艺术知识方面的融会贯通,有利于园林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表2 描述性统计
为评价语义分析法(SD)的评价因子与教学改革效果间的相关性,通过SPSS 25软件对思维、知识、技能与整体满意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各项评价指标与教学改革效果整体满意度之间的相关性(见表3)。由表3 可知,教学改革整体满意度和3 项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系数值均大于0.6,并呈现出0.01水平的显著相关性,显示教学改革整体满意度与各项评价指标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符合多学科交叉融合下园林专业教学改革实践的实际情况。这表明选取的各项评价指标能较好地评估学科交叉融合下园林专业教学改革实践的效果。
表3 SD评价指标与教学改革满意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2 多学科交叉融合下对学生各维度的能力培养分析
3.2.1 多学科交叉融合对学生思维形成的结果分析。思维指标层由价值观、方法论、团队协作、身心素质4 个评价因子构成。在价值观方面,73.93%的学生十分赞同大学生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50.00%以上的学生认为规划设计类课程和园林植物类课程在塑造园林专业价值观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约66.67%的学生认为善境伦理学、园林学导论等课程有利于思维引导、专业价值观养成。另外,70.00%的学生认为对“修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通识教育课程、岭南历史文化等系列选修课程后有利于文化素养的提升”持赞成态度,说明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地方文化类课程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岭南地区文化,促进园林专业价值观的塑造。在方法论方面,47.56%的学生赞成在设计课和实训课过程中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掌握程度得到了提升,同时65.72%的学生认为增加课外调研实习、毕业实习、设计竞赛等环节有助于提升学其以致用的能力。在团队协作方面,55.71%的学生认为小组作业有助于培养团队意识,增进学术交流与讨论,另外60.00%以上的学生表示在团队协作完成课程作业的同时,能够充分发挥其自身长处。在身心素质方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模式涉及许多陌生的领域,而大多数学生在经历专业课的训练和实践过程后往往能自信勇敢地面对难题,寻求解决的方法。总体而言,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培养方案在价值观塑造方面起着显著作用,表明融入善境伦理学、岭南历史文化等课程,有利于帮助园林专业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观和人与天调的“善境”价值观。
3.2.2 多学科交叉融合对学生知识体系构成的结果分析。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共同组成了园林本科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2018级同学基本修读完培养方案中的课程,2019级同学修读完成培养方案中的所有必修课,2020级同学仅完成风景园林规划设计Ⅰ、Ⅱ和园林树木学等核心课程。根据调查问卷,培养方案中植物学与生态学、地理学、美学和艺术的结合,64.00%以上的学生认为有助于其更加全面地了解园林中的设计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而68.93%的学生认为在园林植物类课程的修读中能够以认知生命的态度认知植物,充分了解园林植物特性以及其在城乡园林绿地中的功能和作用。在社会知识方面,通过园林专业课程与环境心理学、马哲思政等课程的结合,有助于学生从人、自然、社会三者的角度考虑设计作品的实用性。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从文学艺术课程中获得灵感进行园林设计与创作,这与在专业课程中园林史、美术实习等课程的融入有关。另外,61.07%的学生认为经过园林专业课程的学习,能够有意识地了解、挖掘场地的特点和设计作品的文化内涵,并将其运用到自己今后的设计中。
3.2.3 多学科交叉融合对学生技能影响的结果分析。园林专业的学科交叉性要求学生既能够熟知植物种类及其生长习性和观赏价值,又具有较好的设计美感和艺术修养,还要具有一定的绘画制图功底。技能层面由设计能力、沟通能力、英语能力、科研能力4 个方面构成。在规划设计能力方面,49.65%的学生认为手绘能力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技能得到提升,而47.5%的学生认为在设计类课程的实训中能够独立分析前人园林设计作品的优缺点并提出其完善建议。48.21%的学生认为在课程学习及生活经历中积累的园林设计素材,有助于很好地完成课程设计作业和参加专业竞赛。53.21%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的汇报交流环节很好地锻炼了其沟通表达能力,46.07%的学生外文阅读、专业术语理解能力有了很大提升,这主要是通过大学英语、双语课程、英语系列选修课实现的。研究表明,教师以较为创新的案例和想法去引导学生大胆地设想和尝试,如将植物生态习性和群落概念、生态治理与恢复以及结合农业产业等思想引入到园林的设计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8]。另外,经过专业课程学习,59.64%的学生认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模式有助于帮助他们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初步建立科研思维。
3.3 多学科交叉融合下对学生各维度的能力培养比较分析
在改革的整体趋势之下,华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在2020年修订了新版培养方案,适用于2020级与2021级本科生。为评估修订后的培养效果,本课题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到表4,表中对比了2019 级和2018 级(改革前)与2020 级(改革后)在思维、知识、技能3个维度11个评价因子的评分。由表4可知,改革后3 个维度的11 个评价因子得分均位于0~1,说明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评价为基本满意到比较满意之间。与改革前相比,价值观、方法论、身心素质、社会科学知识、文化艺术知识、科研能力、英语能力的得分均有所提升,提升幅度为0~0.12。在思维维度身心素质方面得分提升幅度最为明显,由0.61 提升到0.73,其次是知识维度的文化艺术知识由0.68提升到0.78。这表明在艺术美学与园林专业知识的交叉影响下,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提升,但技能维度的改革前后差异并不太明显,可能与年级之间实际修读课程的程度有关。
表4 2版培养方案在各个维度及评价因子得分情况
4 讨论
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设置下,学生在知识、思维、技能层面的评价均位于基本满意和比较满意之间,表明综合型实践人才的培养已取得了初步成效。思维维度价值观因子的得分最高,改革前后评分均在1.2 以上,接近于非常满意的标准,这体现了价值观塑造方面的显著效果。以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教学,充分发挥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梳理课程教学内容,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通过对园林专业的学生进行生态意识的培养和渗透,使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善境价值观[9]。其次是知识维度社会科学知识得分在1以上。从各题干选项的分布情况来看,80.00%~90.00%学生的选项是非常符合、比较符合与基本符合,说明学生对于各维度各因子评价观点的认同度一致,对新农科交叉融合下的培养方案的支持度比较高,而改革前后学生的得分对比变化则不太显著。
信息化时代发展背景下,高校要想培养出更多高能力、高素质的园林专业人才,就必须加强对专业学生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实践创新教学,优化改善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10]。10.00%的学生认为应在课程中增加Lumion、Sketch⁃up、Photoshop 等软件课程;另外也有学生认为设计类课程应当注重时间安排及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建议多增加案例讲解,加强设计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实践教学是园林专业教育中的重要环节,鼓励学生秉持实事求是的精神,走出课堂,深入调研,抓住第一手资料认真分析,让设计实践更有现实意义。在问卷调查中约15.00%的学生认为改革后的课程设置应增加教学实习及实践环节。自2020 年起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园林专业的个别校外实习环节不能正常进行,这一点有望后期调整与安排。实践课程的安排更多地体现在优化实践性课程体系、整合校外实践课程、建设实践性教学师资队伍以及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管理4个方面[11]。同时,增加高校专业讲座以促进与其他学校之间的学术交流,让学生在学习本校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多地了解学科前沿热点与学科动态,拓展学术思维和学科眼界。
5 结论
园林本科教育强调专业学习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培养过程中坚持科学、艺术、设计三大主线并始终贯穿教学环节,基于观察、分析、理解和实践进行思维提升、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12]。本文运用语义分析法,以思维、知识、技能3 个维度评估新农科交叉融合下的园林专业改革效果。结果表明,这3 个方面的评分均处于基本满意与比较满意之间;对比改革前后的评价因子,思维维度的身心素质方面得分提升幅度最为明显,其次是知识维度的文化艺术知识,说明新农科背景下学科交叉融合的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探索实践初具成效。在新农科的时代背景下,园林作为一门综合性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多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顺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的发展态势,因此,今后要不断补充和完善课程体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专业价值观的培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促进作用,为建设美丽中国培养一批优质的专业人才。
致谢:问卷发放和填写得到园林专业班主任和同学们的大力支持,并提出非常宝贵的建议,谨表谢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