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技巧运用与情感表达共舞

2023-05-13李欣宇

初中生学习指导·中考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阿长米粒悬念

李欣宇

写作文时,同学们掌握丰富的素材,拥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并不意味着就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写作中,自己感动得泪雨滂沱,而别人看了却无动于衷的现象并不少见。原因何在?主要在于文章表达技巧存在着缺憾。下面,让我们重温经典课文,学习借鉴名家笔法,让自己的作文也能出彩。

[课文笔法]

一、欲扬先抑

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先生在这里使用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所谓欲扬先抑,是指对本要大力颂扬的对象,落笔开始却贬抑它、批评它。文章前半部分刻画了阿长好事粗俗、迷信可笑的一面;后来阿长为“我”买来日思夜想的《山海经》,“我”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把一个孩子的愿望放在心上,突出了阿长朴实善良、仁厚慈爱的品质,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通过前后对比,表达了“我”对阿长既同情又愧疚,既感激又思念的复杂情感。

抑,是按下、收束;扬,是上举、放开。运用“抑扬”手法,可以欲扬先抑,也可以欲抑先扬。前后对比造成反差,情节在起落中曲折生动,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杨朔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荔枝蜜》。他在文中说小时候因为被蜜蜂蜇过,因此对蜜蜂总有疙疙瘩瘩的厌恶之感。但后来在广东从化参观了养蜂场,尝到了荔枝蜜,又听了养蜂老人的一番介绍,对小生灵蜜蜂顿生敬畏之情:它那勤恳、无私的品质正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美德。这是典型的欲扬先抑写作手法的运用。

二、巧设悬念

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

“主人”回来了。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直到我们不作声了,老人才笑道:“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

……

“主人家是谁?”

“不晓得。”

……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彭荆风《驿路梨花》

《驿路梨花》在情节中出现了三个悬念:这是什么人的房子;老人不是房主人,那么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这些疑问在行文中一步步得到了解答。文章通过悬念和误会的安排与展开,使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我们熟悉的章回体小说,每到关键处便戛然而止,来个“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就是设悬念。在记叙文中,作者往往在事件发展过程中设下一个个“扣子”,把文章后面将要表现的内容,先在前面给一个提示,但不马上解答,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产生急于看下去的迫切心情。

悬念能使作品避免结构上的单调,使文章的情节波澜起伏,唤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同学们作文中的悬念设计,要自然合理,故弄玄虚是不可取的。

三、感官角度多样化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鲁迅《社戏》

这段文字中,作者从嗅觉、触觉、视觉、听觉等角度着笔,对豆麦和水草的清香、水汽中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星星点点的渔火、婉转悠扬的歌吹做了动人的描写,充满诗情画意,形象地衬托出了“我”与小伙伴们去看戏途中那种欢快而迫切的心情。

著名作家余光中说过:“我们期待的散文,应该有声、有色、有味、有光。”人的眼睛能根据自己的心情选择景物,并伴随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同时对声音、光线等会产生与平时不同的感受。如果我们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描摹景物,我们的文章定会生动得多。

[仿写佳作]

生活的真味

韩 一

旧岁采得枝头细雪,今朝飘落胭脂梨叶。望着桌上那一碗滚烫的清粥,细嗅空气中弥漫的丝丝清香,咀嚼生活的真味,心中豁然开朗。

流光容易把人抛。遥记那时梅雨落,正是绮纨之岁。年少轻狂,自以为生活最是轰轰烈烈,在如烟世海之间心绪浮漾,最不爱吃寡淡的白米粥。与我相反,外婆却最爱于窗下手捧一碗白粥,细细品味,似在咀嚼生活的真味。我心中困惑,询问外婆,外婆只淡淡一笑,岁月的痕迹爬满了她的眼角,她柔声地说:“孩子,你熬一次粥就明白了。粥经过熬煮后的清香才是生活的真味。”

细雨蒙蒙,窗外天地之间拉起一道珠帘。在这繁杂尘世间,我打算熬一次纯粹而质朴的清粥,也渴望品得生活的真味。于是,从橱柜中端出一口精致的瓷锅,又取出木勺,淘一碗米,加水入锅,点开小火,用木勺轻轻地搅动,升腾的雾气间只有一人、一灶,那时安谧,仿佛时光凝固。火苗在微风荡动中舒卷,米粒在水中沉浮,像永恒凝结的时间之海,从不潋滟起激动人心的剧烈浪潮。

眼睛注视着米粒沉浮,心中风起云涌。我们在这尘世中,如米粒般平凡地熬着,为梦想坚持不懈奋斗,为青春谱写华丽乐章,在熬煮之中塑造更优秀的自己。

手臂微麻,神思重聚,回望锅里翻滚的清粥,米粒与水共舞,恰似一曲舒缓的华尔兹,在热气氤氲中开出尘嚣之外的花朵。经历漫长的熬煮,才会获得转瞬的一室清香。粥如此,人生亦如是。我们在时间的长河中慢慢地熬煮,静静地成长,偶尔沉浮,经历生活的荆棘坎坷,终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人煮粥,粥载人;人见长,粥依然。舀一勺清粥入口,几颗米粒在浓稠的汤水间滑动,粥虽寡淡,味蕾却有一朵花在绽放。细细咀嚼生活的真味,原来就是白米经过熬煮散发出的那沁人心脾的味道啊!

“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浮华之下,唯愿我们都能在清粥中咀嚼生活的真味。

[本文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通过熬粥这件事,写“我”一开始嫌弃白粥的寡淡,后来明白了人生的真味就在平平淡淡的小事和细节中。文章以小见大,立意深刻,素材新颖。语言清新典雅,生动流畅,富有哲理;细节描写生动细腻。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能够熟练运用感官描写,使一碗清粥色香味俱全。][點评]

(作者单位:沈阳市南昌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阿长米粒悬念
高铁阿长过生日
感恩“小米粒”
巧在开篇设悬念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案例
阿长买《山海经》
米粒很怕黑
《我是歌手》的悬念构建与悬念表现
第十章 米粒的错误
第十章 米粒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