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我才会写作
2023-05-12俞春霞陈群杨晶晶王君
俞春霞 陈群 杨晶晶 王君
这学期的最后一次随笔,我要求学生借助一个作文比赛的话题“声音”,写写自己,写写家人。我给足了孩子们自由,心中也暗暗期待——自由并不是好掌控的東西,逃避自由是哲学命题,在写作中,也会出现因为自由反而无所适从、下笔茫然飘忽的问题。我希望,这一次,孩子们能够驾驭他们的自由。
孩子们没有让我失望。
在这次练笔中,有两篇随笔,我想我一定要让它们发表,一定要经由这些文字,再一次和同学们分享我的一个观点:天生我才会写作!
而这一次,在反复咂摸这两篇随笔的过程中,我对于“天生我才会写作”中的“才”有了更多的思考。
这两篇随笔,作者分别是于杨和嘉嘉。之所以这一次要同时谈她们的写作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按照我们传统的写作评价标准,于杨属于那种“语文暂时还不算好,写作文还有点儿困难”的孩子,因为她从国外回来不久,中文学习起步很晚。而嘉嘉,则是写作优生,典型的文学少女特质。
她们的作文起点完全不同。但神奇的是,她们的文字,都一样地深深打动了我。
对于杨的随笔,我是这样评价的:
虽然小作者的表达很朴实,很原生态,有许多地方还需要修改,但这些,也是打动我的重要原因。
因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就是:每一个孩子,都能站在自己的起点上,写出动人的文字来。
我想说,这也是最好的随笔的样子。不需要任何华美的语言,甚至也不需要任何的构思。而只是——让自己的心灵絮语,自自然然地流淌出来。这些文字之所以好,是因为小作者的生命体验很真诚,很独特,很深刻。所谓深刻,即小作者在自己的生命坐标轴上,获得了认知和情感的双向高峰体验。拥有着这样的成长经历和心灵经历的孩子,是幸福的!
对嘉嘉,我则心服口服地感叹:
我读了很多写父母亲人的文章,嘉嘉的这一篇,属于最棒的一类。初中的孩子写父母,会习惯性地写“父母之爱”或者“我之爱父母”,这当然没有错。嘉嘉其实也是在写爱,但显然,她的非同寻常之处在于她对父亲的观察已经超越一般的“爱”了。一方面,她在感受父亲的人生,另一方面,她在体验自己的感受。一个文学少女,用文字把自己细腻敏感曲折幽深的心灵世界展现了出来,于是,她笔下的父亲,既是绝对的唯一,同时也让我们隐隐感受到了这位父亲背后的时代风云——这样的父亲,在这个后疫情时代,其实是非常有代表性的。
是的,天生我才会写作!写作的特殊性就在于,文字驾驭能力仅仅是这“才”的一部分,而“才”的最最可贵的部分,是一个生命能够真正看见自己——像于杨那样,也能够真正看见别人——像嘉嘉那样。
希望我团队回音壁的几位老师,也通过你们的简评,更隆重地告诉于杨和嘉嘉,她们的才华所在。
偷 听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清澜山学校 于 杨
中午,我又一次去偷听,在学校乐团合排的教室门后。
门内传出来的熟悉又悦耳的音符仿佛是从谱子上蹦出来的,一下又一下地撞击着我的心。我心潮澎湃,又一次有要赶快拿上小提琴跑进去和他们一起演奏的冲动。
我真正地意识到,我想念我们的交响乐团了!我多么希望我一直没有放弃乐团哪!
在六年级下学期和七年级,我一直都在清澜山交响乐团里。期间我交了很多朋友,也参加了不少演出,在音乐这一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今年,八年级就不一样了。为了更顺利地升入高中,我退出了学校交响乐团。
现在,当我躲在门外偷听的时候,我知道,我后悔了!
乐团,是创造乐音的地方。退出乐团前的每一天,我都沉浸在这美妙的声音中。我期待着每个星期的交响乐团合排还有小组课,期待着指挥稳稳的节拍,期待着大家的齐声演奏,乐团里的每一种声音都让我惬意,让我沉醉。去年暑假参加乐团集训,我去了鼓浪屿和许多有趣的博物馆,还听了爱乐乐团指挥的讲座。六年级的暑假,我第一次当上了二提琴首席……我发现,在创造乐音的世界里,我也创造了自己。
但当沉重的学习压力压过来时,我退缩了,我选择了退出乐团。
所以,此刻,我只是一个偷听者。
乐团正在练习演奏《瑶族舞曲》。在乐团演奏的曲子中,《瑶族舞曲》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这首曲子展现了民族特色。从一开始虚弱的声音,到中间和最后渐强乃至强大的,所有乐器的合奏,那真是生命的歌唱,让人热血沸腾!
我不止一次和大家一起演奏过《瑶族舞曲》,我曾经无数次沉醉在这欢乐激昂的音乐中。可是此刻,我只是一个旁观者、偷听者、逃跑者!
我的内心,有一个声音越来越强烈,它在呼唤:回去吧!回到乐团去!你不能再继续错过那些美好的乐音,也不能再继续错过那么多美好的时光了!
那个声音还说:虽然学习有可能更重要,但既然你这么喜欢乐团,那你可以更自律,可以更好地规划时间。你能做到的!
那个声音还说:去重新选择吧!去放弃其他,只要能回到乐团就行!
我的心被灼烧着,在音乐声中,我呼喊我自己:重新站在舞台上去吧,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做一个——偷听者。
我的乐团,请等着我回来!
父亲的声音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清澜山学校 嘉 嘉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觉得,在家里,父亲似乎都是无声的。
从我记事起,他就是独来独往。当我成为一个初中生的时候,父母开始吵架、有分歧。也是那个时候我发现父亲不再出门上班了,总是待在家里,端着一杯咖啡,盯着电脑滑着鼠标。
父亲租了一个工作室,离家很近,小时候我经常去他的办公室。一开始好像还有几个员工陪着父亲一起工作,后来不知怎的,偌大的办公室只剩下了他一个人。
小时候,我经常待在爸爸的办公室里,在纸上乱涂乱画,至于父亲在干什么我也不得而知。只是在我的记忆里,那个办公室有着咖啡的香气和嘎吱的开门声。但父亲,却是无声的。
而他一旦发声,我就能感受到他的格格不入。
父亲在家办公后,看起来变得闷闷不乐。他平时既不会出去和朋友见面,也不会出去逛街,除了常在河边散步外,其他时间都是待在家里。只有在家庭聚会时,他才会发声。但他总是提些不合时宜的话题,自顾自地说着自己之前的事情,别人根本无法理解。面对这样的父亲,看不下去的亲戚经常会在聚会上对他冷嘲热讽。我也开始对他有些怀疑,减少了跟他的对话。
一次,父亲又趁着吃饭的时候开始聊他以前的事情。我不想听他说这些,于是加快了吃饭的速度,想赶快离开。
可是父亲只管自顾自唠叨:
那个时候的他刚开始工作,看到同事拿下了很大的一笔订单,于是他更加努力,也因此夺得了销售额第一的荣誉……不过后来,这一行就做不下去了……
他似乎带着怀念说着过去,就像他还身处那个时代一样。他一边说一边叹息,后来渐渐沉默。
父亲的叹息让我突然觉得很难过,我仿佛一下子看到他当年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样子。可惜的是,如今当年的那些光彩都被时光磨灭,徒留记忆的碎片了。
我突然有些理解父亲了。他的无声,他的格格不入的原因。
父亲依旧在碎碎念。我默默放下碗筷,坐定,看着父亲,心中默默地说:爸爸,这次,我想听您再多说一会儿……
【团队回音壁】
杨晶晶:著名画家毕加索在研究塞尚的时候,“活像一个狩猎者盯着自己的猎物”,这就是创造性天才艺术家的样子——一个屏息凝神的专注者。毕加索告诉我们,如果你能够认定自己的追求和创造是出于生命的需要,那么,你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创造力。
于杨同学对演奏的追求发自生命的需要。音乐让她热血沸腾,乐器的合奏被称之为“生命的歌唱”,自然,她笔下流淌出的记叙描写是真实细腻的,议论抒情是深刻独到的。令人惊艳的创造力往往来自专注与深爱,你学到了吗?
陈 群:嘉嘉同学笔下的“父亲的声音”最动人之处不在讲话,而在沉默;不在对话,而在自言自语。嘉嘉的文字,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自卑却倔强的父亲。这篇文章美在真实、真诚,表现出嘉嘉极强的共情能力,她能够设身处地体验父亲的处境,深切感受和理解父亲矛盾的心情,感同身受地理解父亲的尴尬、为难和人到中年的不易,于是,王君老师在前文评价嘉嘉的文章“能够真正看见别人”。
俞春霞:“从心出发才能抵达心灵深处”,读于杨和嘉嘉的文字,我的内心就有这样震颤的感觉。“天生我才会写作”,这绝对不是虚言,一旦学生的心湖被生活中的智者用一個小石子打破四平八稳的死气,就会漾起层层美丽的波纹,这种波纹就是文字。于杨和嘉嘉都是我熟识的学生,性格都是内敛型的,内心都是丰富饱满的。这样的学生其实“感受力”特别强,朱光潜先生说“世间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所以,只要让这份“感受力”醒着,写作的奇迹就会一直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