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革命文化统领大学生“四史” 教育的实践指向
2023-05-12胡未婷
胡未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00)
历史连接着民族的过去、 现在与未来, 内蕴厚重的文化内涵、 丰富的人生哲理与深刻的群众智慧, 是最鲜活的教材。 2020 年初,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首次阐释了 “四史” 的内涵, 强调学习 “四史” 的重要性, 指出要以史为鉴、 铭记教训, 要求 “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 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 英雄的故事, 让红色基因、 革命薪火代代传承”[1]。 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断的指导下, 全国高校纷纷启动了 “四史” 学习教育,以引领师生坚定理想信念, 传承红色基因, 激发爱国力行,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红色革命文化与 “四史”同根同源, 全面贯穿了中国革命、 建设与改革历程, 是大学生“四史” 教育的宝贵资源与生动教材, 以其统领“四史” 教育, 对于推动高校思政工作创新、 弘扬红色革命文化的时代内涵、 增强大学生的“四个自信” 乃至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1 大学生“四史” 教育的价值诠释
作为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与媒介, 红色革命文化的价值体现绝不仅仅局限于革命时期, 其所蕴含的丰富精神内涵还是新时代砥砺强国之志、凝聚复兴力量、 实现 “中国梦” 的动力源泉, 在全国上下共学“四史” 的背景下, 红色革命文化的价值愈加凸显。
1.1 理清历史脉络、 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工具
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虽无硝烟却激烈异常,特别是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传播和蔓延,试图通过“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与 “人民群众的革命历史”, 来否定党的领导、 马克思主义指导乃至社会主义道路, 并利用一些新兴社交平台极尽分化中国的图谋, 以乱史达到 “改旗易帜” 的目的。 “四史” 教育实践能够帮助大学生梳理历史脉络, 将发人深省的历史案例、 典型先进的模范人物以及真实完整的事件摆在面前, 使之更清晰地把握 “四史”, 并对其间发生的重大事件、 人物、 方针政策形成客观的认识与真切的认同, 在配合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维护的同时, 自觉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侵袭[2]。
1.2 研判世情国情、 把握党和国家历史方位的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 “把握国际形势要树立科学的历史观、 大局观、 角色观。” 而科学的历史观, 在于把握国内外发展形势的同时, 深刻思考我们 “从哪里来”、 “在哪里”、 “将到哪里去” 三大核心问题, 能够以历史的眼光认识发展规律、 把握前进的方向。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 当前, 我国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重大变局, “四史” 学习教育能够引领当代大学生科学研判世情、 国情与党情, 把握党和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 理解党和国家为顺应历史潮流的求新变革, 了解各项工作开展的基本依据,继而真心拥护党的领导, 积极配合各项方针政策的推行。
1.3 发掘红色资源、 推动思政工作创新的题中之义
“四史” 的主题色是红色, 红色革命文化与“四史” 教育同根同源, 一方面, “四史” 教育将发掘红色革命资源、 传承红色基因作为核心目标之一; 另一方面, 红色革命文化是 “四史” 教育的源头活水与生动教材, 身在历史场景讲述“四史”, 更能入眼、 入脑、 入心。 大学生 “四史” 教育的主阵地是思政课堂, 在 “四史” 教育过程中, 通过发掘红色革命资源、 讲好红色革命故事, 能够以鲜活的案例打动学生、 教育学生、鼓舞学生、 激励学生, 充分发挥以史育人的作用, 使大学生时刻坚定理想信念, 始终将自身前途与国家命运相结合, 促进红色基因的代代传承, 推动思政工作的高效创新[3]。
2 红色革命文化对大学生 “四史” 教育的统领作用
欲知大道, 必先为史。 大学生 “四史” 教育是理清历史脉络、 评判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工具, 也是研判世情国情、 把握党和国家历史方位的前提, 还是发掘红色资源、 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题中之义。
2.1 政治引领作用
红色革命文化彰显着鲜明的政治属性, 是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 价值追求与作风修养等的集中体现。 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与多元社会思潮的侵袭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与大学生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的培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为了引导大学生坚定对党的支持, 提高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 必须在红色革命文化的政治引领下, 带领学生科学认识中国革命的历史发展、 把握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明确广大人民为何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革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以此感悟党先进的政治属性、 把握党的根本宗旨、 辉煌成就、 伟大使命, 使之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完成三次 “伟大飞跃”,才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4]。
2.2 思政育人作用
红色革命文化内涵厚重且丰富, 是革命精神与革命智慧的结晶, 也是蕴含和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生动教科书。 通过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 有助于在大学生 “四史” 教育中建构起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民族精神教育等丰富的育人内容体系, 引导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共产主义理想及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能够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方法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并主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不仅如此, 红色革命文化是多层次、 多维度的文化类别, 能够以灵活的表现形式实现大学生与历史的跨时空对话, 不断涵养大学生思想、 规范大学生的行为, 有效增强“四史” 教育的育人功效[5]。
2.3 文化激励作用
红色革命文化对 “四史” 教育的统领作用,还体现在其强大的文化激励作用方面。 红色革命文化是根植于我国传统优秀文化、 基于伟大的革命历史进程中酝酿、 产生与发展起来的, 凝聚着党和人民的革命精神与革命智慧, 是激发民族觉醒的时代强音, 也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宝贵资源,具有振奋人心的作用, 能够成功激发大学生为国家、 为民族不断奋斗的情怀。 其生动诠释了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内涵与制度优势, 有助于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 民族观、 国家观和文化观, 鼓舞其不断学习英雄、 模范的优秀品质, 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创造更多的先进文化[6]。
3 以红色革命文化统领大学生 “四史” 教育的实践路径
为了提高大学生 “四史” 教育的成效, 需要整合红色革命文化资源、 讲好红色革命故事、 拓展红色革命文化实践、 强化红色革命文化宣传,以此引领学生深刻认识和理解 “四史” 教育的价值, 使其能够在知史爱党、 学史悟道、 识史明智的基础上, 更好地书写历史。
3.1 在红色革命文化的资源整合中学习“四史”,拉进学生与“四史” 的距离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 要充分运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紧密联系党和人民的奋斗历程, 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因此, 为了有效提高“四史” 教育的实效性, 一方面, 教育者要引领大学生广泛收集红色革命文化资源, 使之在红色革命文化的历史考察、 资源整合中跨时空、 近距离地触摸历史、 学习历史, 通过拉进大学生与“四史” 的距离, 有效提升教育成效; 另一方面, 高校要将红色革命文化纳入 “四史” 课程体系中, 做好红色革命文化教学话语的现代转型, 通过设立红色教育必修及选修课程, 用好红色资源的典型案例, 使 “四史” 课堂生动有趣、具象有效。 例如, 在开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中, 教师要从 “政史不分家” 的角度出发,鼓励学生结合社会主义发展史收集对应的红色革命文化资源, 并引导学生从唯物史观视角, 以红色革命文化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7]。
3.2 在红色革命故事的讲解传播中回顾“四史”,深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四史” 的学科特点决定了 “四史” 教育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因此, 教师要从课堂、 实践两大维度出发, 在红色革命故事的讲解传播中带领学生回顾 “四史”, 充分发挥红色革命文化对 “四史” 教育的统领作用。 一方面,教师要以思政课堂为主阵地, 通过讲好红色革命故事、 中国故事, 以典型生动的案例打动人、 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感染人、 以深刻的启示教训教育人、 以辉煌的成就成果激励人, 使大学生心悦诚服地坚守理想信念, 为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另一方面, 教师要从实践维度出发, 以高校周边红色革命文化为主题, 有组织、 有规范地为大学生创造情景式、 体验式实践活动, 并将其纳入学分制, 使学生在实践中将 “四史” 学习与现实思考有机结合, 由内而外地坚定理想信念。 例如,教师可组织大学生开展红色革命故事讲解比赛活动, 要求学生在深入了解革命英雄的奋斗事迹及其精神品质的基础上, 从个人行动和精神品质两方面阐释自己的思想觉悟, 体会自身不足之处,以此避免大学生“四史” 学习中出现懈怠[8]。
3.3 在重要历史节点的红色实践中重温 “四史”,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为了有效拓展 “四史” 教育形式, 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浓郁的“四史” 学习氛围, 高校要利用建党节、 国庆节以及革命领袖、 民族英雄、 杰出人物的诞辰与逝世纪念日等重要历史节点, 集中开展红色革命文化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带领学生重温 “四史”。 一方面, 要在校园范围内广泛开展“走、 听、 传、 唱、 演” 等形式多样的红色实践活动, 或通过丰富的文学、 书画、 摄影、 动漫等作品展示, 将波澜壮阔的历史过程鲜活地呈现出来, 或通过唱响一曲曲爱党爱国的主旋律、 演绎一部部经典红色革命作品, 激发大学生学习“四史” 的热情, 还要举办一些知识竞赛、 尝试将红色文化融入党课和主题团课中, 吸引更多青年群体去关注红色革命文化[9]; 另一方面, 要利用特定的历史节点, 组织广大学生观看优秀红色革命影视作品, 如呈现建党历史的 《建党伟业》、抗日战争题材的 《亮剑》、 突出新中国伟大成就的 《我和我的祖国》、 《我和我的家乡》 等, 将大学生代入“仿真” 的历史情境, 形象呈现我党带领群众开展革命、 建设与改革发展的历史脉络, 使大学生能够时刻铭记“四史”[10]。
3.4 在高科技与媒体的红色宣传中渗透 “四史”,提高“四史” 教育的有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要求: “党报、 党刊、党台、 党网等主流媒体紧跟时代, 大胆运用新技术、 新机制、 新模式, 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而要提高 “四史” 教育的实效性, 也离不开高科技与媒体的红色宣传。 一方面, 高校要充分发挥“四微一端” 的优势, 多维传播红色革命文化, 创新孵化“互联网+四史” 教育空间,打破时空局限, 使 “四史” 教育 “活” 起来; 另一方面, 高校要积极引入VR、 全息投影、 XR 等技术, 将红色革命文化资源转化为数字形态, 便于存储和传播, 并与当地博物馆、 纪念馆等红色革命资源相整合, 为大学生提供学习和观摩的科技场景, 丰富“四史” 教育形式。 如福建师范大学成立了“红传航道” 项目组, 通过制作古田会议VR 体验视频、 红色表情包、 红色根据地数字化等, 吸引了大批学生对红色革命文化与 “四史” 学习的兴趣, 其还利用小葵馆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弘扬红色革命文化, 增强文化自信,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福建红色文化景观, 用以宣传红色革命文化的价值理念, 在校园范围内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红色革命文化的氛围[11]。
4 结语
为了推动大学生 “四史” 教育走深走实, 需要充分发挥红色革命文化在 “四史” 学习中的统领作用, 利用红色革命文化持续为 “四史” 教育提供新材料、 新成果、 新论据, 不断拓展和延伸“四史” 教育的针对性、 深度性、 系统性与有效性, 指导大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的辩证关系中、 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 在国外与国内的鲜明对比中、 在 “学、 说、 做、 行” 的相互统一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 从而坚定理想信念, 明确奋斗方向, 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洪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