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廊道的概念与建设理念探讨

2023-05-12冉景丞蒙文萍黄小龙张旭覃志奇施后海

贵州林业科技 2023年4期
关键词:廊道物种生物

冉景丞,蒙文萍,黄小龙,张旭,覃志奇,施后海

(1.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贵州 贵阳 550005;2.贵州省植物园,贵州 贵阳 550001;3.西南能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贵州 贵阳550081)

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在一定层面上是一对矛盾体,但这对矛盾并非不可弥合,关键是要把握好发展的度,这个度既包括程度也包括速度和时间、空间尺度。生境破碎化问题是困扰全世界的问题,特别是在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科技快速发展期,许多物种因为生境的丧失而濒临灭绝。虽然人们采取了一系列抢救性的保护措施,建立了一大批保护地,但这些保护地仍然像孤立的岛屿,只发挥着暂存的作用,难以从长远意义上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建立生态廊道,以尊重生态的理论和方法将这些零散的保护地联系起来,或者为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修复和拓展生存空间,就像将散落的珍珠组合成一件美丽的首饰,实现更长远的保护和最大的价值。

生态是一种关系的存在,即物种与物种、物种内部的个体间、物种与环境间的关系,它是一种与时间轴和空间轴相关联的状态,不可能一成不变。生态系统的平衡在任何一次打破后都不可能回归到原来的状态,而是一定会出现一种新的关系和平衡来替代,在建立新的平衡过程中,可以通过干预来实现不同的演替方向。生态廊道就是这种关系的浸染与释放。

1 生态廊道的概念

随着现代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人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影响力超过任何一种现生生物。道路、水利、城镇等建设将自然景观分割成无数的碎片,噪声、废水、废气再次将碎片景观压缩和割裂,在工业文明以来,这种影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以至于生境破碎化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事实证明,生境破碎化会导致物种数量减少、死亡率增加以及迁移率下降,因而被认为是生物多样性降低与物种灭绝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之一[1]。

生态廊道(ecological corridor)一词最早是在景观生态学中“廊道”概念的基础上衍生而来。起初被应用于户外开放空间的组织,后来,为了降低景观斑块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影响,认为生态廊道是能够连接斑块,并且能够使特定物种在斑块间迁移的地区,它们能够将当地的小种群连接起来,增加种群间基因交流,降低种群的灭绝风险[2]。

生态廊道的概念本来是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出的,却迅速在景观生态学和城乡规划领域引起了共鸣,并且在经济建设和空间规划中得到较多的应用[3-7]。但是,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应用和研究反而不多,甚至被许多人将其与生物廊道的概念相混淆。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自然保护区名词术语(LY/T 1685-2007)》的定义,生物廊道是指连接破碎化生境并适宜生物生活、移动或迁移的通道。其作用是可以将相邻的动植物栖息环境或与之隔离的其它生境相连,从而减小生境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这与许多学者认可的“生态廊道是异于周边基质环境的狭长型地带,是生态系统中实现各类栖息地在空间上有效连接的线性或带状生态空间类型”的概念,在空间尺度上有所差别,但实际意义则相差无几。

自人类世以来,人类几乎深入影响着地球上的各种生态系统,且是推动生态系统演变的重要动力,人类已经不是简单的“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物种”,而是一个具有掠夺性、控制性的特殊物种。研究生态问题已不能回避人类的作用,特别是人类的快速发展,使自然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远远跟不上人类的发展速度,甚至表现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因此,在诸多有人类存在的生态系统中,想要维护生态平衡,更多地应该考虑人的作用。

准确地说,生态廊道是关联两个或多个生态斑块的区域,这个区域可以实现不同景观斑块间的物种、物质、能量流动,实现基因交流,有益于维持生态相对稳定的区域。这个区域具有相对的内含目的,而没有固定的外延边界,其形状由主要生态类型的关联需求而定。生态廊道建设既包括生物问题、物质条件问题,也包括社会关系问题。同时,既包括工程性内容,也包括对人为活动的规范,是构建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体完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廊道作为一种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已成为生态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国际上以生态廊道理论与构建方法为研究重点,近年来有关生态廊道实例研究、工程措施研究、政策法规研究也开始逐渐发展;国内生态廊道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多局限于城市绿化、景观审美以及小范围生态保护等方面。

2 国内外生态廊道建设的实例

国际上许多国家与组织认识到生态廊道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重要性,积极推动生态廊道建设。日本在原有保护林与国有林的基础上建设了24条生态回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组织(IUCN)于1992年发起的欧洲绿带计划,其目标是沿冷战时期东、西欧分界线的无人区,建设一条从巴伦支海到黑海、贯穿欧洲大陆的生态廊道,该廊道全长12500 km,共涉及24个国家,该计划不但保护了许多珍稀自然景观,也为许多濒临灭绝的物种提供了栖息地[8].

美洲生态廊道,北起美国阿拉斯加州的育空——库斯考文三角洲,南抵阿根廷的火地岛沿海,总长40000 km,所保护的物种占美洲大陆的一半[9]。2000年以来,国内许多专家受到欧美绿道网络建设思想启发,尝试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指导廊道的规划,并将绿色廊道的建设融入城市绿化建设。

2001年8月,我国广州市编制完成了《广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该规划首次将生态环境问题纳入城市宏观规划,提出“三纵四横”的市域生态廊道概念,但由于缺乏具体的实施策略,“三纵四横生态廊道”概念提出后基本没有实施建设[10]。2010年以来,国内部分地区开始展开区域尺度绿道网络规划和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以珠三角绿道网为代表,覆盖珠三角区域9个地级以上市的全部行政辖区,包含了区域绿道(省立)——跨越行政边界,维护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支撑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上海、西安、哈尔滨、沈阳、杭州、天津、南京、广州、郑州等许多城市均已提出生态廊道规划设想,有的尚在概念性规划阶段,有的则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有的仍在探索中[4,6,11-12]。但是,在前几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阶段,各地在城市生态廊道建设过程中,“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占据廊道功能需求的主导地位,导致廊道生态效能发挥出现偏差。此外,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用地矛盾冲突等原因,生态用地逐渐被蚕食等情况也屡见不鲜。

尽管如此,我国一些地方在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而建立生态廊道仍有不小进步,特别是开展大熊猫[13]、云豹[14]保护行动时都考虑了生态廊道建设。国家公园规划与建设中更是提出了通过大尺度生态廊道来实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15]。尽管有些生态廊道建设并非完整规范,但方向是一致的,都考虑了物理连接、关系建立和社区融入,但良莠不齐。

2020年,贵州省在开展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综合治理项目时,为了保护黔金丝猴这一贵州特有种,在梵净山北麓区域,专门建立了生态廊道。在认真分析黔金丝猴的种群特征、活动规律和生物学、行为学特点的基础上,为降低环山公路对生境地割裂,结合黔金丝猴的威胁因子,在马槽河、牛角洞、长岗岭、麻溪坳、打磨沟、雀子坳、核桃湾和刘家湾一带,通过降低竞争种密度、拓展生存活动空间、修复生境、规范人类活动、社区参与保护等内容建立生态廊道[16]。

我国的生态廊道建设要想真正发挥生态廊道的功能,就需构建基于生物多样性理论的生态廊道系统,因地制宜地开展生态廊道规划建设,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合理空间布局,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同时加快相关立法,将生态廊道纳入城市规划、城乡规划、流域开发与保护规划等编制与管理体系中,切实保障规划的实施,同时加强宣传,提高市民认知与参与度,协调发展与保护的矛盾。

目前,国内建立了一系列自然保护地,保护了90%的生态系统和85%的生物物种(《国家林业局发布2009年全国林业经济运行状况报告》)。这些保护地曾存在交叉重叠,也存在孤岛化问题。从长时间尺度上看,只有通过生态廊道将这些孤立破碎的小生态系统关联起来,形成大的生态网络,才能真正实现生态稳定,才更能抵御生态风险。

3 生态廊道建设的路径

3.1 本底调查

开展本底调查是作出科学判断的基础,生态廊道是要解决两个或多个生态系统之间的关联问题,要先摸清各个生态系统的内核和表型,明确问题出现的关键节点。本底调查应该涉及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如环境、资源、生物多样性、经济需求、人为活动情况、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亮点等。调查的区域应考虑整体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不应受行政区划所限制。

3.2 问题分析

通过本底调查判断主要保护对象和生态系统关键物种与关键因子,分析存在的威胁类型和问题存在的根源,厘清人力可控程度与近期、远期效果。

3.3 目标判定

从长远目标来看,生态廊道是要解决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问题,建立相对稳定的生态关系,但从短期来看,生态廊道建设并不能解决两个生态系统连接的所有问题,而是需要有侧重地解决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根据本底调查了解的情况,确定主要矛盾和存在的主要生态威胁,判定建立生态廊道的主要目标。有些目标的实现是直接的,如通过工程手段从物化层面改变现状,达到简单的通行和物质能量流动,以及基因交流。而有些目标是通过间接的作用来实现的,如规范人的行为,减少威胁因子的表现,从而降低主要保护对象的恐惧、依赖等。

3.4 规划设计

生态廊道建设并非一个区域的工程,廊道的内核是可固定的,但外延不限定,且建设内容更加不限定。内核可能是连接两个生态系统的一条河沟、一片森林、一片草地、一块提供人为活动的区域。解决内核问题可以通过修建、拆除、建置、搬迁等具体工程行为来完成,让两个生态系统中的物种、能量等可以得到交流、互补。而外延是可能影响这种交流和互补的各种行为和结果,没有一个很具体的界线,如周边的社区活动、可能的污染和噪声、食物和水资源的竞争、空间竞争等,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培训提高认知、掌握更多知识和技术、获得替代性生计、转移或改变劳动方向等,也可以通过补偿、再分配等方式给予引导。

3.5 建设管理

生态廊道建设不同于一般的工程建设,不是一个简单的行动,而是一个过程,工程、培训、管理、监测都是生态廊道建设的内容。所以,生态廊道建设需要综合性的知识,更需要熟练掌握生态常识。需要具体的工程技术,也需要娴熟的社区教育、培训、宣传、引导、管理技术。

3.6 监测评估

监测既是生态廊道建设内容,又是判定生态廊道建设效果的手段。监测主要关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主要矛盾是否得到解决,以及解决的效果;二是可能出现的趋势,为调整管理计划服务。

3.7 适时修正

在生态廊道区域开展的所有行动应围绕对生态建设的效果与生态系统演替的趋势,通过监测评估得到的结果来调整行动方案。

4 建议

生态廊道建设存在尺度、程度与能力方面的问题,不是一次性就能够完全将生态系统修复到原始的最佳状态,要充分利用大自然自身强大的修复能力,在关键点上适当采取一些行动。

要充分认识到人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员,不能排斥人的存在,更不能忽略人在生态系统中的影响。需要修复的生态系统和需要连接的生态廊道绝大多数是因为不科学的人为活动而造成的影响,规范人类行为是生态廊道建设最为重要的内容。生态廊道建设要有顶层设计,从国家到地方,都应尽快因地制宜编制完成各自的生态廊道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统筹兼顾,按轻重缓急推进实施。

猜你喜欢

廊道物种生物
吃光入侵物种真的是解决之道吗?
生物多样性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第12话 完美生物
回首2018,这些新物种值得关注
电咖再造新物种
长城廊道能使陕西旅游更丰富多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