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馈控制理念下的输液安全管理对新生儿输液外渗风险及应激激素水平的影响效果
2023-05-12纪子曼侯真王倩
纪子曼, 侯真, 王倩
通过静脉穿刺进行输液治疗是新生儿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但新生儿皮肤薄嫩、血管较脆且管腔狭窄,会增加穿刺难度提高穿刺失败率,且新生儿难以控制,导致输液针难以固定,容易在输液过程中出现导管堵塞、液体外渗等情况,严重的输液外渗还会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关节损伤等严重后果[1]。因此,在新生儿的输液治疗中应格外注意输液管理安全,为新生儿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2]。前馈控制理念的重点在于收集、整理、分析相关数据,发现事物的发生规律,消除实施过程中可能带来的操作偏差,通过积极的预防措施,在工作开展前消除操作隐患。目前在临床上,前馈控制理念在新理念护理模式中已成被广泛应用且效果较好[3],基于此,本研究考虑将前馈控制理念应用在新生儿输液管理中,探讨其在输液外渗风险及应激激素水平的影响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科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需要静脉输液的新生儿105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25例;年龄5~28 d,平均(20.23±3.61)d;平均体质量(2.68±0.78)kg。观察组中男26例,女27例;年龄5~28 d,平均(19.98±4.25)d;平均体质量(2.71±0.82)kg。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患儿需于我院接受持续5 d及以上的输液治疗;(2)出生时间<28 d。(3)皮肤完整无溃疡等;(4)患儿家属均知晓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20210114)。
1.3 排除标准 (1)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2)合并先天性畸形者;(3)合并神经系统疾病者;(4)合并不明原因的液体外渗者。
1.4 方法
1.4.1 对照组 给予常规静脉输液护理,根据《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4]对患儿进行静脉输液,同时给予常规输液护理。(1)输液操作:选择合适的输液部位,给予适当的输液速度,避免流速过快,穿刺时转移患儿注意力,穿刺结束后给予适当的安慰。(2)输液护理:密切观察患儿情况,对突发并发症的患儿应及时停止输液,告知主治医师进行及时处理。
1.4.2 观察组 给予基于前馈控制的输液护理,由专业的高级责任护理人员成立前馈控制小组,由护士长对小组成员进行新生儿输液培训以及前馈控制系统理论教学,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分析总结实际操作遇到的具体问题,对可能出现的操作偏差进行及时的发现和预防,规范输液流程,对输液规范进行改进和修订,前馈控制理念内容具体包括:(1)输液前评估患儿的血管情况。低难度:静脉血管张力正常或血管明显可见;高难度:血管不充盈或充盈不明显以及血管塌陷。对不同穿刺难度的患儿选择对应的护理人员,责任护士对低难度患儿进行静脉穿刺,护士长对高难度患儿进行静脉穿刺。(2)健康教育:在输液前及时告知患儿家属静脉输液的注意事项以及输液风险。(3)穿刺过程:输液前应严格核实患儿信息,核对药物名称、用量,观察药物有无过期、破损等情况,选择额正中静脉或耳后静脉对患儿进行静脉穿刺,使用单手退针法,左手牵拉固定穿刺部位,右手进针,进针应保持稳定,快速进针,观察静脉回血后固定输液部位。(4)注意事项:告知患儿家属正确的体位摆放,输液过程中应每小时巡视1次,密切监察患儿情况,对异常情况进行及时上报和处理。(5)完善上报流程,对重点情况进行前馈控制,在处理输液外渗情况的同时及时上报上级,具体分析外渗情况,及时改进临床措施。两组患儿均连续接受治疗2周。
1.5 观察指标 (1)输液情况:记录两组患儿接受治疗15 d内的穿刺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相关并发症包括输液外渗、导管堵塞以及静脉炎,对比两组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以及输液外渗发生率、导管堵塞发生率、静脉炎发生率以及并发症总发生率[5]。(2)应激情况:对比两组患儿在输液前后的应激情况[6],采用心电监护仪(迈瑞iPM-6)检测患儿的心率和血压,计算出平均动脉压[平均动脉压=(收缩压+舒张压*2)/3],采取患者外周静脉血进行化学免疫荧光法检测肾上腺素以及去甲肾上腺素水平。(3)输液反应:根据新生儿输液反应评价表对比两组患儿输液时的反应评分[7],包括面部表情、哭泣不止、反射性回避、挣扎以及躁动不宁5个维度,按0~5分计分,分数越高,反应越强。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输液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的输液情况比较[n(%)]
2.2 两组患儿的应激情况比较 两组患儿输液后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肾上腺素以及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高于输液前,对照组较观察组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的应激情况比较
2.3 两组患儿的输液反应比较 观察组患儿面部表情、哭泣不止、反射性回避、挣扎以及躁动不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的输液反应比较分)
3 讨论
在新生儿的输液治疗中,因其血管的特殊性,导致穿刺难度增大,因此应格外注意输液管理安全,减轻静脉穿刺带来的损伤和不良后果。前馈控制主要是一种按扰动进行调节的控制系统,当其运用得当时可以消除变量扰动带来的数据偏差,且可以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及时察觉可能发生的问题,对其进行修正[8]。在临床护理中,应用前馈控制理念可以对既往情况进行信息整理,根据发展规律预测未来趋势,将不必要的偏差消除在初始阶段,同时对不同阶段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预期处理,避免不良情况的发生[9]。新生儿接受静脉输液时,若出现操作偏差,常常导致严重的后果,而前馈控制对于误差处理具有积极有效的调整作用。相关研究也表明,前馈控制理念下的护理模式可以预防操作误差[10],因此,在临床医学提倡优秀护理的基础上,本研究考虑将前馈控制理念应用于新生儿的输液管理中,探讨其对输液风险、应激反应等临床表现的影响效果。
本研究中发现,观察组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示前馈控制理念下的输液安全管理可以改善新生儿输液的输液情况,降低输液外渗等并发症发生风险。在相关研究中发现,基于前馈控制理念下的护理干预明显提高护理小组的专业能力[11],在本研究中,应用前馈控制理念的基础上,护理人员提高了操作水平,使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增加,避免了因操作不当而造成的穿刺损伤,同时正确进行输液用药流程,在规定时间给予患儿正确的静脉用药,可以避免静脉穿刺给药造成的不良反应风险。护理人员在经过统一培训后,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因穿刺部位错误、推注药物压力不得当或速度过快造成的不良反应。常规的护理模式多以护士长为主,分配护理任务,导致部分护理人员对自我定位的不准确,在陆莉莉等[12]的研究中,个性化的护理可以避免护理操作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问题而造成的不良事件发生风险。而新生儿输液中的液体外渗风险除了与新生儿自身的血管壁薄以及血管细小相关以外,对穿刺部位的选择、药物的输注以及护理人员的穿刺操作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前馈控制理念,加强了对操作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同时还增加了对新生儿血管的具体评估,根据患儿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护理人员进行静脉穿刺,降低静脉输液过程中液体外渗、导管堵塞等不良反应风险。
本研究中发现,观察组患者输液后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肾上腺素以及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表明前馈控制理念下的输液安全管理可以减轻新生儿输液过程中的应激反应。前馈控制理念要求护理人员需进行统一的规范化培训,要求掌握新生儿输液的相关知识以及标准静脉穿刺规范,同时需接受前馈控制理念培养,保证小组成员的静脉穿刺规范化操作。相关研究中发现,静脉穿刺带来的疼痛感会造成患者的应激反应,表现出心率加快、血压增高、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升高的情况,穿刺操作造成的创伤越大,对患儿的心理刺激越大[13]。前馈控制理念下的输液管理通过选择合适的输液设备以及熟练的操作方式减轻了对患儿造成的操作性创伤,同时在输液前后均对患儿进行合适的安慰抚摸,分散患儿穿刺时的注意力,有效缓解了患儿的心理恐惧,导致应激水平控制较好,避免了恶性刺激造成的不良反应。前馈控制理念下的护理模式还要求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儿情况,增加了预见性管理措施,便于对患儿的突发情况做出及时的处理。
本研究中还发现,观察组的输液反应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表示前馈控制理念下的输液安全管理可以缓解新生儿输液反应。患儿在穿刺过程中容易出现哭泣不止、反射性回避、挣扎等输液反应,当应激激素水平越高时,输液反应越明显。若不能有效控制患儿的输液反应则会加大操作难度,增加恶性刺激。相关报道显示,规范输液流程可防止输液风险,同时提高输液质量以改善新生儿输液反应[14]。而前馈控制理念下的护理模式就是将静脉输液的操作过程进行规范管理,通过熟练的静脉穿刺技术以及对突发情况的预见性管理,保证了输液质量的稳定,避免因不良操作而造成的过度刺激影响穿刺操作的正常进行,为患儿的静脉输液治疗提供了安全的保证,消除了潜在的输液反应隐患[15-16]。
综上所述,前馈控制理念下的输液安全管理可以改善新生儿输液的输液情况,降低输液外渗等并发症发生风险,减轻输液过程中的应激反应,缓解新生儿输液反应。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样本量较小,且为单中心研究,研究普遍性受限,后期需进行多中心的大样本研究,进一步验证本研究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