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红色文化的教学实践

2023-05-12杨文锋齐春艳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3年4期
关键词:战士红军红色

杨文锋 齐春艳

狭义的红色文化就是革命文化,广义的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战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理想信念、伦理道德、人生价值等。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并弘扬红色文化呢?笔者以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山界》的教学为例谈谈教学策略。

一、精研文本内容,定位红色文化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选编了大量的蕴含着红色文化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展现了中华民族及其优秀儿女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历史进程,揭示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为理想而献身的英雄气概,其所体现的鲜明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凝结成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教学这类文本时,教师必须精研文本,从荡气回肠、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中挖掘出文本的红色因子。这些红色因子既暗示了文本主旨,也是师生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并弘扬红色文化的载体。当然,一个红色文本往往蕴含着多个红色因子,这些红色因子均可提炼成文本主旨。从课堂教学角度看,在一个文本承载多个主旨的情况下,教师应该根据文本内容和学情巧妙取舍,即“抓大放小”或“取主舍次”。

《老山界》以生动优美、真挚细腻的笔触,叙述了1934年冬中央红军在突破敌人的湘江封锁线后,克服重重困难,翻越“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的故事,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不惧艰难困苦、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深入研究文本,笔者发现,这个红色文本既承载了红军善于宣传的红色因子,也承载了红军纪律严明的因子;既承载了红军战士以人民利益为重的因子,也承载了红军战士团结互助的因子;既承载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敢于挑战困难的英雄气概,也承载了红军战士坚毅顽强的意志;既承载了红军战士无惧危险的牺牲精神,也承载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些红色因子均可成为教学本文的重点,但从教学实际来看,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师的教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从文本主要内容出发,精准定位文本所承载的红色文化。

《老山界》的主要内容是红军战士艰难翻越险峻、陡峭的老山界的过程。从这一主要内容出发,教师应该将本文的教学重点放在感悟红军战士的不惧艰险、意志顽强和乐观精神上,至于红军关心瑶民、善于宣传、公平交易、团结互助等次要内容,教师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基于此,笔者将“感悟红军战士不惧艰险、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作为渗透、弘扬红色文化的教学重点。

二、精析重点情节,挖掘红色精神

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实际和阅读兴趣,教材编写者在选编蕴含红色文化的作品时,选择的都是记叙类文章,即使选编的是散文,也都是故事情节突出的写人、叙事类文本。这就为教师在课堂教學中借助重点情节来渗透、弘扬红色文化提供了便利。

《老山界》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学生可以借助表示时间的词语梳理文本内容。教学时,笔者先要求学生圈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一任务,学生很容易地完成了。然后,笔者指导学生同桌互学,概括各时间段发生的故事。经过互学,学生将红军战士翻越老山界的故事情节梳理如下:下午(动身)—天色晚了(停下来)—天黑了(到达山脚)—满天都是星光(翻山)—半夜里(峭壁上休息)—黎明(再次出发)—下午两点多钟(到山顶)—“下午两点多钟”后,一口气下到距山顶“十五里”外的山下宿营地。学生总体把握故事情节后,笔者根据课前确定的红色因子引导学生分析翻越老山界的困难。经过自学、互学和合作探讨,学生列出翻越老山界的“难”点:①“简直是绝壁”“峭壁”“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翻越难;②在一尺来宽的陡峭山路上睡觉——休息难;③寒气逼人,刺人肌骨——难睡着;④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体力难支;⑤伤病员多,敌人追击——处境难。学生梳理出翻越“难”点后,笔者据“难”而问:“虽然有这么多的困难,但红军战士最后还是顺利地翻越了老山界,这说明了什么?”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明红军战士不怕艰难,敢于克服一切困难。”笔者特意点出学生梳理的“休息难”“难睡着”和“体力难支”并引导:“红军战士休息不好,睡不好觉,而且肚子很饿,气力不够,却能走三十里,翻越险峻的老山界,这又说明了什么?”学生稍加思考,随即回答:“说明红军战士意志坚定、顽强。”

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红军战士“翻山时对话”和“下山时赏景”这两个情节,经过师生互动,学生从红军战士的话(如“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等)中感受到红军战士面对艰难困苦时昂扬乐观的精神风貌,从反映山下景致的句子(如“景致很好”“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等)中感受到红军战士积极乐观的精神追求。

通过分析重点情节,学生对红军战士的高尚品质有了深刻的印象,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红色文化的教学目标也自然而然地完成了。

三、化感性为理性,弘扬红色文化

对学生而言,了解、认识文本所承载的红色文化仍停留在感性认知层面,还没有上升到理性认知层面,更不意味着学生已经将红色文化内化于心。从弘扬文化的角度看,学生对文本所承载的红色文化有了感性认知后,教师还应该结合时代特征和学生认知实际,先引导学生理性认知红色文化,再引导学生将红色文化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教学时,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通过学习《老山界》,我们了解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克服一切困难的事迹,感受到红军战士意志的坚定和顽强,也体会到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怎样学习红军战士的精神品质呢?”学生稍加思考后,纷纷举手回答,大多数学生能从理性层面认识红色文化。当然,一些学生还只能机械地迁移,比如,一名学生说:“我们以后在春游爬山时也要像红军战士一样不怕山高路险,克服一切困难;在爬山的过程中,即使又累又饿,我也会坚持到底,决不半途而废;即使遇到困难,我也会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笑对困难,蔑视困难,乐观地爬上去。”笔者针对这个回答,首先予以肯定,然后引导:“我们学习红军战士的精神品质,并不是说让我们像红军战士一样去翻山越岭,而是要学习红军战士精神品质的内涵。比如,我们可以把内涵提炼成关键词,再结合我们的学习、生活实际思考我们应该如何践行这些关键词。请同学们据此分组探讨。”

学生分组探讨后,将红军战士精神品质的内涵提炼为“不惧困难”“意志顽强”和“乐观向上”三个关键词;又结合当代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谈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我不爱运动,一上体育课,我就害怕,以后,我要加强锻炼,克服一切困难,努力提高身体素质。”有的学生说:“我拿到妈妈的手机就舍不得放下,为此,我甚至和妈妈发生了争吵,以后我要坚定意志,控制好玩手机的时间。”有的学生说:“我的数学成绩不太好,一遇到不会做的题,我就灰心了,有时甚至自暴自弃,以后,我也要像红军战士那样,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学好数学充满信心。”这样的回答说明学生已经将红军战士的优秀品质内化于心,迁移到生活、学习中了。

(作者单位:枣阳市太平镇第二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吴锋

猜你喜欢

战士红军红色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交警之歌
——献给第一线的交警战士
超级战士要上网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追忆红色浪漫
走进新入伍战士的心里
再唱十送红军
无名战士有名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