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巨峰葡萄炭疽病发生特点与绿色防控技术
2023-05-12林武
林武
摘要:通过2018~2021年在福安市赛岐镇苏阳村、象环村、松罗乡龙沃村、晓阳镇首洋村等地巨峰葡萄园观察调查,初步掌握了巨峰葡萄炭疽病的发生特点。主要危害葡萄果实,在果实着色期至成熟期发生,高温高湿、多雨天气有利于该病发生,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雨后易积水、环境潮湿、栽培过密、通风透光差、有机肥施用量少等果园发病较重。采取农业防治、生态调控、避雨栽培、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能够有效控制炭疽病的发生危害。
关键词:巨峰葡萄;炭疽病;发生特点;防治技术
近年来,随着巨峰葡萄产业的发展,病虫害也逐年加重,特别是葡萄炭疽病,已成为巨峰葡萄生产的主要病害,一般年份葡萄炭疽病发生面积占巨峰葡萄种植总面积的15%~20%;严重年份葡萄炭疽病发生面积占30%以上,严重的果园炭疽病为害损失率高达30%~40%,对葡萄产量影响很大。
1.1 病原与传播途径
引起葡萄炭疽病的主要病原菌为Glomerellacingulata(Stonem)spanld·etschrenk,属于子囊菌亚门,围小丛壳菌属。该病菌主要在葡萄枝条、僵浆果等部位上越冬。高温高湿条件下,病菌容易传播。
1.2 危害症状
主要侵害葡萄果穗,成熟期发病,病果最初出现圆形稍凹陷的浅褐色病斑,表面着生小黑点,当天气潮湿时,即排出红色黏质孢子块,最后逐渐干枯,变成僵果。
1.3 发病规律
葡萄着色至成熟期,高温高湿多雨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害发生流行。15℃开始形成分生孢子,最适宜温度28~30℃,超过40℃,孢子不能形成,有雨、露、雾的条件有利于孢子形成。2018~2021年观察,葡萄着色期,雨日多,发病率高,发病严重(表1)。
葡萄种植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雨后易积水、空气流通差、環境潮湿等发病重。2020年 8月2日在赛岐镇苏阳村巨峰葡萄园调查情况(表2)。
栽培株行距过密,通风透光差,雨滴、露水不易散发,有利于病菌滋生蔓延。2021年8月25日在晓阳镇首洋村调查不同株行距巨峰葡萄园与炭疽病发生情况(表3)。
增施有机肥,减轻炭疽病的发生。据2019~2021年在赛岐象环村巨峰葡萄园调查,随着有机肥施肥量增加,炭疽病发病率逐渐减少(表4)。
采用避雨栽培技术,有效阻断雨水与葡萄树体接触,显著减少葡萄炭疽病的发生。2018~2021年避雨栽培与露天栽培葡萄炭疽病发生情况调查(表5)。
2.1 清除越冬菌源
冬季修剪时,清除病枝残体及枯枝落叶,集中烧毁。初春葡萄发芽前喷1次3~5波美度石硫合剂,要全园喷洒,包括葡萄树体、枝条、钢架、水泥柱、地面、杂草等,以铲除潜伏在各个物体上的病菌,清除初侵染源。
2.2 加强栽培管理
加强果园栽培管理,保持通风透光良好;注意中耕排水,降低园中湿度;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每亩施有机肥1000~2000公斤,注意氮磷钾的配比,及时补充微量元素,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
2.3 生态调控
果园生草,在葡萄园畦面上套种紫云英1.5公斤/亩,改善果园生态,调节温、湿度。
2.4 避雨栽培
应用标准大棚,覆盖塑料膜,隔绝雨水,与葡萄树体接触,减少病菌主要传播途径,减轻炭疽病的侵染。调节好大棚内的温湿度,温度调控在18~30℃,湿度控制60%~85%。
2.5 科学用药
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抓住关键时期用药防治。套袋前、果粒转色后为重点防治时期,药剂选择40%克菌·戊唑醇SC1000~1500倍液,在初见病斑时喷药;40%氯氟醚·比唑酯SC1500~2500倍液,于葡萄炭疽病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第一次用药,间隔7~10天再用药一次;43%硅唑·咪鲜胺EW2000~3000倍液,于葡萄炭疽病发病初喷雾。据试验,以上药剂防效达85%~90%,值得推广使用,注意轮换使用,避免产生抗药性。
炭疽病属于高温、高湿雨传病害,主要危害葡萄果实,在葡萄着色期、高温多雨天气易流行,地势低、易积水、环境潮湿、栽培过密、通风透光差等果园发病重。可采取农业防治、生态调控、避雨栽培、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能够有效控制炭疽病的发生。既能达到增产增收,又能确保产品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