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蹀躞带到爱马仕

2023-05-12刘小方

百科知识 2023年9期
关键词:腰带旅行

刘小方

对于今天的人们而言,腰带日常而普通。因为主要与裤子有关,所以它也被称为裤腰带或裤带,如英语中Tighten one′s belt就与汉语“勒紧裤腰带”的意思一致。在古代中国,人们多用“峨冠博带”“蟒袍玉带”等来形容有一定身份的人的服饰,而“缙绅”“鲜卑”等腰带衍生出来的名词则成为特定阶层和族群的专属称谓。在古代西方,腰带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圣经·旧约》中就有“给亚纶和他儿子束上腰带,包上裹头巾,他们就凭永远的定例得了祭司的职任”的记载。对此,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黄金贵教授认为:“腰带是古人身上最重要的带饰,富有礼仪作用和实际价值,可以约束宽衣大袍,悬挂一些礼仪饰物。”

从起源上看,腰带很可能与服饰同时诞生。对于人们来说,最简易的穿衣方式莫过于以布缠身,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领导人“圣雄”甘地留给人们的印象。《旧唐书》中说婆利国(今文莱)人“以幅布以缠腰”,天竺国(今印度和其他印度次大陆国家的统称)人也“衣服以幅布蔽身”。随着服饰日益复杂多样,人们对扣结的需求不断增加,腰带便产生了。最初,藤条、树皮或草绳都担任过腰带的角色,后来由于技术水平和材质使用的差异,东西方的国家发展出形制、规格、造型和风格等不尽相同的腰带。在东方,中国的“金带”通过中央王朝给赐的方式旅行到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西方,古埃及的“贝壳腰带”跨越地中海,向北旅行到古希腊和古罗马地区,并在一路改良中来到欧洲中北部。19世纪中期,手工皮草业在欧洲国家复兴,伴随西方服饰文化的传播和扩张,现今人们熟悉的爱马仕、路易威登、万宝龙等奢侈品品牌腰带旅行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中国传统服饰为上衣下裳,整套衣服上下一体,所谓“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这样的服饰必须于腰间束上腰带才算穿戴整齐。古代腰带有大带和革带之分,考古学家孙机先生在《中国古舆服论丛》一书中说,大带又名“绅带”,用丝织而成,“虽然比较华美,却不适悬荷重物”。古代服饰的口袋设计不足,随身携带物品除了放在袖兜,最便捷的方法就是挂在腰间。为此,一种比绅带更结实、更承重的腰带出现了,这就是革带。东汉学者注释《礼记》时说“凡佩系于革带”,有了皮革制作的腰带,玉佩甚至刀剑都可以悬挂腰间了。

单从腰带的材质看,农耕民族可能先使用葛、麻、丝绸等编织的腰带,而游牧民族则先使用皮革裁剪的腰带。史料记载,革带最早在我国北方地区使用。到了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让更为先进的革带跨过草原向南方旅行。《淮南子》中记载“赵武灵王贝带……而朝”,东汉高诱对此注释说:“赵武灵王出春秋后,以大贝饰带,胡服。”所谓“贝带”,就是将贝壳作为装饰品镶嵌在腰带上。考古学家左骏先生在《浅谈“贝带”》一文中认为,赵武灵王的“贝带”为北方草原文化风格,材质应当为皮革。除了自己使用,赵武灵王还将革带赐予他人,进而推动了革带在中原地区的旅行速度。《战国策》中记载:“(赵武灵王)遂赐周绍胡服、衣冠、具带、黄金师比。”

与柔软的编织带不同,皮质的宽大革带较难系扎,所以最早的革带都将两端裁得很细以方便系紧。随着扣结技术的发展,革带演变出了带钩,样子越来越接近我们今天使用的皮带。带钩在古文献中名称颇多,如“鲜卑”“师比”“犀毗”“胥纰”“私纰头”等。这些具有浓烈草原风味的名字告诉我们,腰带带钩的产生与北方游牧民族关系密切。唐代颜师古在注疏《汉书·匈奴传》时就说:“犀毗,胡带之钩业,亦曰鲜卑、亦谓师比,总一物也,语有轻重耳。”或许正是革带的“胡人”基因,导致它的地位要低于大带。根据《礼记》中的相关记载,古时天子、诸侯、大夫使用素带,士使用练带,只有布衣和庶民才使用革带。《中华古今注》中也说:“盖古革带也,自三代以来,降至秦汉,皆庶人服之。”

孙机先生研究认为,从目前出土的先秦革带看,匈奴和东胡在革带尤其是带钩的发展改良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北狄、匈奴以及塞种、斯基泰等族之装饰腰带的作法相同,他们的腰带之形制在许多方面亦应互相接近”。伴随着人们使用腰带的频繁,一种名为蹀躞(dié xiè)带(简称蹀躞)的腰带也从北方向南方旅行,成为唐宋时期时尚圈人士追捧的对象。

所谓“蹀躞”,就是在革带上垂下来的系物之带。革带与腰平行,为了悬挂更多物件,人们在革带上装上銙,即挂钩。銙上附环,环上再系蹀躞。这样与腰垂直的蹀躞上就可以悬挂更多的东西。关于蹀躞的来历,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有蹀躞带,皆胡服也……带衣所垂蹀躞,盖欲佩戴弓剑、帉帨、算囊、刀砺之类,自后虽去蹀躞,而犹存其环,环所以衔蹀躞,如马之鞧根,即今之带銙也。”

蹀躞的出现,方便人们携带更多的随身物品,也能全面展示个人喜好和财富积累,成为彰显个性和表现自我的最好平台,这一功能也让革带的地位得到提高。唐代文学家李肇在《唐国史补》中说:“革皮为带……天下無贵贱通用之。”有了蹀躞,香囊、玉佩、钱包、短刀、长剑等都可以随身携带,一个移动的个人财富和品味的展示平台横空出世。难怪唐代及以后的诗人都大量歌咏蹀躞,留下“轻除蹀躞,慢解香囊”“紫骝蹀躞金衔嘶”“安能蹀躞垂羽翼”等诗句。

703年,中国历史进入女皇武则天统治的尾声,年轻的王朝正孕育着另一个辉煌。这年农历三月,都城长安的街头巷尾都在热议一位来自日本国的使臣。消息率先从四方馆和鸿胪寺中传出,大家都说这位使臣不仅能讲一口标准的陕西官话,且口才极佳,言谈间引经据典,举止温文尔雅。最令人称赞的是使臣衣着入时,头戴进德冠,冠顶为花,分而四散;身穿紫色圆领长袍,那条宽窄适中的锦帛腰带横亘腰间,尤其惹眼。使臣待人接物的风范丝毫不像是从蛮荒落后岛国而来的倭人,而像是刚刚结束朝议的朝廷大员,就连《旧唐书》也为他倾倒,说他“犹中国户部尚书”。

这位使臣名叫朝臣真人,早在长安元年(701年)就离开日本前往中国朝贡。长安城里的人们之所以对他尤其是对他的冠带格外关注,是因为当时日本的服饰还相当落后,从这样的国家突然走来一位美冠帛带、谈吐儒雅的“汉化”外交官时,长安街市上的热烈讨论就不难理解了。

朝臣真人如此娴熟洒脱的衣着中国腰带,一方面是他个人积极学习的成果,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隋唐之际中国腰带旅行亚洲其他国家的强度和频度。早在隋朝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就派遣文林郎裴清等13人出访日本,让日本社会第一次近距离、全方位地领略了冠带服饰的魅力。事实上,从西汉开始,中央王朝就已经开始把腰带赐予或给与周边的国家和地区,以这样的方式推动了中国腰带的跨地域旅行。

到了宋代,王朝赐予前来朝贡各国腰带几乎成为定例。根据笔者对《宋史》的粗略统计,高丽国(今朝鲜半岛)、占城国(今越南中部)、丹眉流国(今马来半岛)、三佛齐国(今苏门答腊岛)甚至遥远的大食国(今伊朗一带)等都得到了宋王朝多次赐予的腰带。如宋太宗淳化年间就曾两度赐予高丽国金带:“淳化四年三月(993年)……遗以袭衣、金带、金银器数百两,布三万余端。九年……赐询诏书七函,袭衣、金带等。”相关文献记载显示,宋朝给赐的腰带有“冠带”“金塗银带”“金束带”“浑金带”“金带”等类型,其中以“金带”等级最高。如赐予大食国、丹眉流国的就是“冠带服物”,赐予三佛齐国的是“金塗银带”,这也反映出宋朝在外交事务方面的亲疏远近。因为赐予的腰带有等次的不同,还出现了三佛齐国使臣购买“金带”的记录:“元丰二年(1079年)……毕罗乞买金带……皆如所请给之。”

明代中国官方腰带的旅行目的地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如占城国、暹罗国(今泰国)、苏禄国(今菲律宾)、浡泥国(今加里曼丹岛北部)、满剌加国(今马来西亚马六甲)等都留下了大明腰带的旅行印记。据《大明会典》记载,朝廷对外恩赐的原则为“朝廷给赐番夷及官员人等,或出特恩,或夷人求讨,或礼部酌请”。即除了把腰带赐予朝贡国的国王,也赐予前来朝贡的使臣。如洪武二年(1369年),“赐(占城)国王大统历……其正副使、通事人等给赐冠带”。从赐予朝贡国的腰带类型看,明代不再给赐“金带”,而以“钑花金带”替代。

当然,中央王朝外赐腰带尤其是“金带”,多发生在国家财力相对雄厚的时期,如宋代腰带的对外官方旅行就主要发生在咸平、淳化年间,明代则主要集中在洪武、永乐年间。北宋末年,国家动荡不安,为了筹钱,朝廷甚至向朝臣征收金带以弥补财政不足。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载:“靖康末,括金赂虏。诏群臣服金带者,权以通犀带易之,独存金鱼。”

作为身体的中间部位,承上启下的腰部理应有专属服饰的呵护。但有趣的是,与帽子、手套、鞋、袜不同,腰带的主要功能不是护腰,而是提撑或收拢衣服,顺便佩挂刀剑及各类饰物。在西方历史上,腰带(Girdle)所指更加宽泛,包括裤带(Belt)和背带(Braces)等。

从考古发掘看,目前现存较早的腰带是古埃及的贝壳腰带。贝壳腰带现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其主人是古埃及第十二王朝的公主西塔霍里尤内(约公元前1887—前1813年)。这条腰带由一条金属链条将数十个牛皮珠子和八个贝壳交替排列串联而成,其中第八个贝壳被巧妙地设计成一个滑动扣,以方便松紧。所有贝壳都被薄金片包裹,贝壳内还装有小金属颗粒,让佩戴者在走路时能发出柔和的叮当声。由于贝壳在史前时期被视为生殖力的象征,所以贝壳腰带在地中海周边地区广受欢迎。

历史研究发现,公元前 2700 年的古埃及就已成为掌握金属加工技术的地区之一,古埃及人制作贝壳腰带的技术随后传播到希腊克里特岛。当时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人对这种腰带非常着迷,他们认为系这种腰带可以改善人的体形,让胸部和肩膀显得更大、更强壮。在米诺斯人的改良下,腰带的边缘逐步卷起,腰带上开始绘制螺旋、玫瑰花等图案。后来的古希腊人受古埃及人和米诺斯人金属加工技术的影响,也喜欢用珠宝装饰自己的金属腰带。在古希腊神话中,腰带具有特殊的意义。如英雄赫拉克勒斯就曾盗取亚马孙女王那具有神秘力量的金腰带,爱情女神阿佛洛狄忒的宝石腰带则被认为具有爱的魔力。

古罗马人对腰带的需求有所降低,一开始仅仅把腰带作为束缚衣服的构件,并没有赋予腰带宗教或等级的价值。从文献记载看,古罗马人更倾向柔软舒适的麻布腰带或来自遥远东方的丝绸腰带。那时候的古罗马男女都穿一种上下一体的宽大服饰,除了公共假期或夜晚在家,人们都需要系上腰带。古罗马人对腰带的偏好影响了古犹太人,所以在《圣经·旧约》中我们看到的腰带也是由细麻编织而成:“用蓝色、紫色、朱红色线,并捻的细麻,以绣花的手工作腰带,是照耶和华所吩咐摩西的。”

受生活习惯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古高卢人和盎格鲁—撒克逊人使用腰带不多。推动腰带在欧洲旅行的力量,首先是它在携带物品方面的便捷性。奥古斯丁·查拉梅尔在《法国时装史》中记载:1483—1515年,身着曳地长袍的法国女士多在腰间系着丝布腰带,腰带上多悬挂着钱包等小物件。同时期在英国流行的一出戏剧中还出现了这样的桥段,女主人对仆人说:“把腰带给我,我要挂上我所有的东西。”此外,在一幅16世纪初的德国市民画卷中,我们也可以看见穿着华美的女士们将钱包挂在长长的腰带上。

由于掛的东西越来越多,腰带逐渐成为西方人财产和地位的象征。例如,为了彰显法律的力量,破产者在法庭上会被法官要求公开摘下腰带。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人对腰带投入了更多的热情。有钱人不仅用纯金打造腰带,还在上面镶嵌各种珠宝。但当一些“土豪”也开始装饰和使用奢华腰带时,贵族们感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被冒犯了。对此,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1312—1377年)就曾下令“骑士以下的阶层禁止使用金银装饰的腰带”,除非他是“身价超过两百英镑的绅士”。到了爱德华六世(1537—1553年)时期,如果仆人的腰带比主人的腰带奢华,就要被处以40便士的罚款。

19世纪中期,即使面对机器大生产的高效率,一些欧洲皮草作坊仍秉承慢工出细活的精神,坚持手工打造皮革产品,诞生了一些著名的腰带制造商,如法国巴黎的爱马仕等。西方服饰文化搭乘西方文明的快车在全球播种,西式腰(皮)带也旅行到世界各地,而曾经长久引领亚洲风潮的中国腰带却光彩不再,逐渐被人们遗忘。

猜你喜欢

腰带旅行
腰带:你没有注意到的“军中神器”
我帮妈妈系腰带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腰带设计研究
腰带勾勒最美线条
世界上最贵的腰带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