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促进共享正义:现实困境与优化机制*
2023-05-11徐海红周鹤群
徐海红,周鹤群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绿色发展是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的理念和行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50.在推进绿色发展进程中,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共享绿色发展成果,实现共享正义。共享正义彰显社会公正和平等,要求社会资源和机会在不同群体之间合理分配,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包含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追求,对共享绿色发展成果的呼唤。绿色发展视域下共享正义的出场,对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绿色发展促进共享正义的内涵诠释
厘清绿色发展和共享正义的内涵是探讨以绿色发展促进共享正义的理论前提。目前学界对绿色发展内涵的研究逐渐呈现多样化态势,形成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论、多位一体论等代表性观点,但尚未达成共识。本文主要从人类文明转型的高度来理解和把握绿色发展的概念。学界关于“共享”和“正义”的研究成果丰富,但对“共享正义”内涵的诠释有待深化。阐释共享正义的内涵,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回答“谁来共享”、“共享什么”和“如何共享”三个问题。绿色发展和共享正义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中国确立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始终把实现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向往作为绿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维护和促进人与人平等共享绿色发展成果,实现共享正义。
(一)绿色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①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39.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对中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理念指引价值。与其他发展理念相比较,“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②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41.。确立绿色发展理念,采取绿色发展行动,对满足人民群众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具有重要价值。
绿色发展是以绿色创新为第一驱动,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要义,以实现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为关键,以促进生产方式的绿色变革为本质要求,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指向的理念与行动。它既是一种发展理念,也是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的积极行动,是理念和行动的统一体。“绿色”规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模式和道路。“发展”必须是“绿色”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绿色发展”不同于以牺牲和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实现经济增长的“黑色发展”。实践证明,现代工业文明的黑色发展道路已经走到了尽头,人类社会必须走绿色发展之路。对于中国而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的发展方式和发展道路必然是绿色的。只有实现绿色发展,才有可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发展”赋予“绿色”以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中国而言,追求“绿色”与实现“发展”是一体两面,即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发展不是以停滞或收缩方式回到前现代社会的生态浪漫主义想象,离开“发展”奢谈“绿色”,既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绿色发展才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绿色创新是实现“绿色”与“发展”融合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中,“把创新摆在第一位,是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③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80.。没有创新,人类社会发展就会止步不前。“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④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80-81.创新发展融入绿色发展,形成绿色创新。无论是发展理念、发展模式,还是发展手段、发展道路,都要敢于突破陈规,以创新引领绿色未来。
全面推进中国绿色发展,还需要依托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才能得到实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①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90.传统的以追求物质财富无限增长为目标的生产力概念,使得人们的发展观出现偏差,人与自然走向对抗。确立绿色发展理念,需要对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行反思,确立科学的、先进的生产力观念,促进生产方式的绿色变革。绿色发展的核心要义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文艺复兴以降,在机械自然观的思想支配下,人类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己任,人与自然之间形成主奴关系。工业文明时期,为了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人们无止境地消耗自然资源,不给自然以休养生息的机会,最终造成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新时代中国推动绿色发展,旨在引导人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的基本理念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后文简称“两山”理念)。“绿”和“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两山”理念包含三重维度:一是“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追求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二是“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表明绿水青山的重要性优先于金山银山,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其次才是社会存在物,当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冲突时,要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三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②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10.,也是“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保障,是人民群众的共有财富”③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2022:29.。“两山”理念为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协同共进奠定了理念基础。绿色发展的价值诉求是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绿色发展不仅是一种经济选择,更是一种道德责任和历史担当。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向往,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殷切期待,是对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诉求。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共享优美生态环境是重要方面。必须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加强绿色创新,减少污染排放,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确保人民群众平等共享优美生态环境。
(二)共享正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共享正义,是指以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共享主体,共同分享社会发展成果,并通过社会制度来保障公平正义地分配发展成果。共享正义的出场和实现,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回答“谁来共享”、“共享什么”和“如何共享”三个问题。
第一,共享正义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共享主体。中国致力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发展不仅是为了人民,更要依靠人民,让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以实现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马克思并未明确提出“共享”及“共享正义”的概念,但揭示了现实的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马克思指出:“社会也是由人生产的。活动和享受,无论就其内容或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7.这表明马克思注重人民群众的活动和享受,并将其作为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中国,共享正义的理念体现为对人民群众福祉的关切和尊重,强调社会发展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各个领域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果由广大人民群众共建,也要由广大人民群众共享。
第二,共享正义以社会发展成果为共享内容。学界对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内容界定呈现多样化态势:汪荣有认为,共享内容包括基本权利共享、参与机会共享和公共产品共享①汪荣有.论共享[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10):110-117.;张国清从共享主客体的角度指出,共享主体是所有社会成员,共享客体是公共事物及其公共福利、公共负担②张国清.作为共享的正义——兼论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J].浙江学刊,2018(1):5-18.;项久雨、潘一坡认为,共享内容包括“利益共享、精神共享、权利共享和义务共担四个维度”③项久雨,潘一坡.论马克思主义对共享的根本解答[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4):73-78.。由此可见,学者们虽然对共享内容的看法不一,但是都尝试从人与社会的关系论述共享内容的全面性。共享正义作为一种社会公平理论,强调共享内容的平等性、公共性、合法性,全体中国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目的是在公平正义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必须坚持实质性和程序性原则,即共享内容由集体共同参与建设,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有权利、共同承担责任。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共担社会责任,这是共享正义的题中之义。
第三,共享正义以社会制度设计为共享保障。制度是实现共享正义的根本保证,发挥着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作用。“一种正义概念是否可以运用于特定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取决于从该社会的历史使命来看,那种正义概念是否适应了现存的生产方式。”④约翰·罗尔斯.政治哲学史讲义[M].杨通进,李丽丽,林航,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353.这表明实现共享正义的制度具有社会历史性。作为保障共享正义的制度上层建筑,一方面与政治制度有关,实现全民共享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另一方面与生产方式有关,制度的设计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为共享正义的实现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
(三)以绿色发展促进共享正义
目前学界关于绿色发展与共享正义的交叉研究较少。一是侧重于将“绿色发展”与“共享”相联系。兰洋、周丹认为,绿色共享分为狭义绿色共享和广义绿色共享,狭义绿色共享是对生态资源和绿色公共产品的普惠式分配方式,广义绿色共享是一种兼顾经济发展、环境改善和社会公平等多元化目标的发展方式,同时分析了两种绿色共享内涵下的发展战略。⑤兰洋,周丹.绿色共享:分析框架与发展战略[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7,19(2):45-50.王英伟、孙新认为,生态共享就是建立生态正义原则,实现主体间公平分担生态权益和生态责任。⑥王英伟,孙新.生态共享的理论意蕴及其实践指向[J].思想教育研究,2020(11):56-61.二是侧重于将“绿色发展”与“正义”相联系,形成了环境正义论。龚天平、刘潜认为,我国生态治理面临的环境正义问题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环境程序正义问题,即环境的民主决策程序缺失;另一方面是环境分配正义问题,即环境权益与环保义务划分不平等。⑦龚天平,刘潜.我国生态治理中的国内环境正义问题[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6(6):14-21,172.王雨辰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环境正义论包含五点内容:一是要建立公平正义的环境制度;二是要建立健全保护生态的法律法规;三是要建立科学的生态补偿制度;四是强调实现代际环境正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五是提出国际环境正义的思想。①王雨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环境正义论与环境民生论及其价值[J].探索,2019(4):42-49,2.
以绿色发展促进共享正义,就是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着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让每个人都能共享优美生态环境和绿色发展成果。共享的过程并不等同发展成果的大幅提升。显然,比起共享发展成果的过程,发展成果增量的过程更具有优先性,但是这种优先性不排斥共享与发展同步进行,不能等到总量发展成果足够大时,才开始争取谋划共享。绿色发展作为手段,能够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将自然财富、生态财富转化为社会财富和经济财富;共享正义作为目标,在于实现自然财富、生态财富、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在人民中的平等共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②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225.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绿色发展视域下共享正义的出场,就是扩大绿色发展成果,使绿色发展成果平等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之美、生产之美、生活之美。
二、绿色发展促进共享正义面临的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绿色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共赢,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享绿色发展的成果方面有了明显提升。然而,中国绿色发展在促进共享正义实现方面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绿色共享理念尚未形成共识
绿色共享理念是绿色发展理念和共享正义的结合,旨在让广大人民群众树立平等共享绿色发展成果的观念,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从“人-自然-社会”系统角度来看,绿色共享理念尚未形成共识。一是经济运行的市场化影响。经济运行的市场化有利于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但是,市场化也可能导致人的共享意识的缺失,即人们忽视社会公益和责任,为追求利润而牺牲生态环境,还可能导致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均,造成社会阶层固化和贫富差距扩大。经济运行的市场化需要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引导,培养人民群众的共享意识。二是世界图景的数学化影响。世界图景的数学化是指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界的物质表象能够以数学化的方式解构,例如主观感受的空气质量能以客观数据来表达。由此,自然物的质的差异性被抹平,自然在人类面前被揭去神秘的面纱。以数学化表达的自然,虽然有利于人类掌握自然规律,有利于量化绿色发展成果,有利于共享,但是使自然失去其本质,成为可以被任意支配和恣意索取的对象。三是科技发展的网络化影响。科技发展使人的交往超越时空的限制,由现实中的面对面扩展到网络中的数据传输。在网络社会中,人们可以自由表达观点。但是,“网络社会中的人更加原子化、孤立化,个人的声音都是自我利益的表达,缺少对他人的关怀和责任,缺少公共性和价值共识”①冯建军.网络公民教育:智能时代道德教育的新要求[J].伦理学研究,2022(3):1-9.,网络社会成为一种陌生人社会,共享正义实现面临更大挑战。
(二)绿色发展的主体权责不明晰
以绿色发展的主体行动促进共享正义,是指政府、市场和个人等不同主体在绿色发展过程中,既要共建共享又要分担责任,实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的协同共进。但是,当前我国存在着绿色发展的主体权责不明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地方政府主导不够有力。地方政府在绿色发展中存在过度干预、监管不到位、依赖传统的经济指标量化发展成果等现象,影响了企业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比如,2021年发生的地方政府强制拉闸限电的行为,影响了社会民生和经济发展,导致百姓意见很大,企业停产停工。二是市场的参与度和责任感不够强。市场在绿色发展中以追求利润为导向,承担的责任与享受的利益不匹配,忽视环境成本、缺乏责任意识,容易出现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现象。三是主体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突出。绿色发展要求实现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的公平共享,消除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然而,我国在绿色发展中存在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群体利益冲突等现实难题,影响了社会和谐和民生福祉。
(三)绿色共享制度体系建设有待完善
完善绿色共享制度体系,是指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和体制机制,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平等地享有绿色发展成果,共同承担环境责任。制度的设计需要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罗尔斯(John Bordley Rawls)在《正义论》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②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3.这段论述表明,社会制度必须坚持正义原则,必须满足所有人的正义需要。但是,由于我国国土空间辽阔、人口规模巨大,制度的设计要实现每个人的正当利益并非易事。目前,我国出台的相关制度,大部分还停留在如何保护生态环境的阶段,对如何保障全体人民的环境权益,促进绿色发展成果在全体人民中平等共享,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四)绿色共享成果不平衡不充分
我国绿色发展的成果包括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绿色发展的物质成果主要指生态产品。目前我国生态产品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为自然属性的生态产品,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性。一般来说,内蒙古、湖北、西藏、青海、云南、新疆、广西、江西、海南、四川、贵州、湖南、吉林、黑龙江等地生态产品较为丰富,福建、山西、甘肃生态产品次之,而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天津、广东、重庆、山东、陕西、安徽、辽宁、宁夏、河南、河北等地相对较弱,人均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也称“生态产品总值”)呈现“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①杨和平,李红波.空间均衡导向下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及演进——基于改进四象限模型的理论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23,37(2):92-101.二是作为社会属性的生态产品,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不充分性,具有生产成本高、生产风险大、产品产量小等特点②沈满洪.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共同富裕观[J].治理研究,2021,37(5):5-13,2.,降低了人民群众的消费意愿。三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我国目前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如供给难、核算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难等问题③孙博文.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五难”问题及优化路径[J].天津社会科学,2023(4):87-97.,影响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
绿色发展的精神成果主要指生态文化。生态文化包括生态观念、生态伦理、生态美学等。目前,我国生态文化发展面临的困境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态观念的弱化。现代文化在价值观上忽视了自然的内在价值和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生态观念的弱化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进而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二是生态伦理的式微。由于受西方伦理观念的影响,人们形成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理念,对自身行为后果的预见性和反思性不足。在与自然界的交往中,人们往往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只关心个体利益而忽视集体利益,只考虑人的利益而忽视其他物种利益。三是生态美学的匮乏。商业化、娱乐化、数字化等因素的冲击,使得传统生态艺术受到了冷落和遗忘,人们逐渐失去对自然的审美能力,沉溺于人造的物质文明和虚拟世界,忽视生态美学的价值和意义,导致人对自然的冷漠和疏离。
三、绿色发展促进共享正义的优化机制
绿色发展促进共享正义的优化机制,是以绿色共享理念为引领,提升政府、市场和个人创造绿色发展成果的能力,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体系,保障绿色发展成果平等地由全体人民共享。
(一)绿色共享理念引领共享正义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以绿色共享理念引领共享正义,关键在于走出“人-自然”、“我-你”的二元困境,走向“人与自然”、“我们”的生命共同体世界。讨论绿色共享理念如何引领共享正义,必须厘清绿色发展理念中关于共享正义的内容。具体而言,主要聚焦于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论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民生论。
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以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提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共享正义,即“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马克思主张,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界,人凭借劳动与自然开展物质交换来满足自己生存的需要,社会历史成为自然历史的组成部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导致“自然”局限为自然物,被定义为商品并赋予价格的标签,进而被视为可以占有、利用和消费的对象,这种观念加剧了环境破坏和生态危机。同时,在私有制的支配下,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劳动产品的生产,掩盖将工人的劳动作为自己占有自然的手段这一事实,工人的劳动走向异化,“工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他就越是在这两个方面失去生活资料”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2.。自然失去公共性和非排他性,成了少数人“私享”的自然。马克思科学界定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同时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切入,揭示了资本逻辑下的“私享”剥削,展望了实现“共享正义”的美好未来,“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65.。
另一方面,以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共享正义。主要表现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论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民生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论是一种更为基础的理念,强调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民生论更加侧重于人类社会的角度,强调人民群众的利益,注重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论是实现共享正义的前提。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既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也不能屈服于自然之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来实现民生福祉,是实现共享正义的目标。人民群众作为生态环境的看护者、改善者和受益者,需要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和生态福祉。同时,这种观念也有助于强化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使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
(二)多元主体行动支撑共享正义
理念引领行动。以多元主体行动支撑共享正义,关键在于发挥多元主体的积极性,构建政府有力主导、市场有效调节、公众积极参与的行动共同体。政府作为强性约束力量,负责顶层规划,以强有力的政策主导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市场作为弹性约束力量,以灵活的调节作用促进生态环境资源配置;公众作为柔性约束力量,需要加强伦理道德建设,自觉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第一,政府是行动共同体的主导,负责推动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首先,这里的环境归属于第二自然、人化自然,而不是未经人类改造的原初自然;其次,公共服务的内容包罗万象,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而基本公共服务深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更加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最后,在话语表述上“均等化”与“共享”含义相近,均等化不是绝对平均,而是有差异的相对平等,既谋求代内正义,也注重代际正义。由此可见,环境和基本公共服务都具有公共性和非排他性,面向的对象均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要推动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要由政府充当强有力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协调者。政府要始终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顺应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坚持整体施策系统治理,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第二,市场是行动共同体的中坚力量,需要发挥市场在生态环境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39.一方面,市场需要政府“有形的手”来宏观调控。政府主导建立生态产品交易平台,以市场“无形的手”调节生态产品的分配,促进生态产品的流通和共享。另一方面,市场天然具有调节作用,由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各个部门的流动。在现今气候危机加剧、能源价格攀高的情况下,无论是国家政策导向还是市场利好风向,都会引发资本大规模流向新能源领域,进而扩大绿色产业规模,激励企业研发和创新绿色技术。值得注意的是,市场虽然在生态环境资源配置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也天然具有亲资本的逐利属性,比如与乡村相比,城市具有更大的市场前景和利润规模,在政府不干预的前提下,城市能够获得更优质的资源和服务。所以,在多元主体行动层面,以绿色发展促进共享正义是“有为政府”主导和“有效市场”调节的双重变奏,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同共进。
第三,广大人民是行动共同体的重要主体,要自觉参与到建设美丽中国的事业中。以往我们在讨论生态环境保护时,主要关注政府和市场的责任和贡献,但公众的绿色价值观念和行动参与意识同等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②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11-12.这一重要论述指出全体人民要培养绿色价值观念,自觉参与建设美丽中国。以植树造林为例,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每一位适龄公民应尽的法定义务。要坚持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全社会人人动手,鼓励和引导大家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一起来为祖国大地绿起来、美起来尽一份力量。”③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248.坚持植树活动四十多年来,我国已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人民群众在共建美丽中国事业中共享越来越美的人居环境,共建推动共享,共享又激励共建,这种良性循环既能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又能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三)绿色共享制度体系保障共享正义
制度是正义得到实现的保障,以绿色共享制度体系保障共享正义,关键在于发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定向”作用,使其贯穿于制度设计和运行的始终。将以绿色发展促进共享正义的优化机制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需要建立和完善权威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源头规范”制度,权力性和权利性相统一的“过程监管”制度,差异性和同一性相统一的“末端执行”制度。当然,制度只是刚性手段,需要与伦理道德建设相结合,共同促进人民群众平等共享绿色发展成果。
首先,“源头规范”制度:坚持权威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源头规范”制度是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的制度,必须彰显党的领导的权威性和坚持人民利益的至上性。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才能在制度设计和运行中做好顶层规划、把舵引航。“源头规范”制度的政治优势体现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价值优势体现在坚持人民至上。“源头规范”制度必须与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向往融为一体,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利益,弘扬人的主体性价值。事实上,“源头规范”制度的权威性和人民性是一体的,中国共产党坚定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确保人民群众的环境利益得到实质性保障。相比之下,“资本主义体制之下只可能存在以维系资本主义生产条件的环境保护,而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建设,因为生态文明建设与资本的逐利本性是完全对立的”①王雨辰.论以社会建设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J].哲学研究,2013(10):100-105,125,128.。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资本逻辑消解了人的环境权益和诉求,环境善物与环境恶物的分配往往与其所处的阶级有关。无形的阶级壁垒始终存在,并由有形的环境分配体现差异。
其次,“过程监管”制度:坚持权力性和权利性的统一。“过程监管”制度是对多元主体行动进行全过程监督和严管的制度,必须彰显政府生态治理的公共权力和人民群众参与制度建构、制度监督的个人权利。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其是否能够得到有效执行。政府作为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必须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对破坏生态环境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严惩,“决不能让制度规定成为‘没有牙齿的老虎’”②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13.。同时,也需要落实好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制度,保证政府对各项政策执行到位、惩处得力。“过程监管”制度不仅需要政府强化制度监管,让制度成为行动的刚性约束,也需要严格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人民群众作为“过程监管”制度的重要主体,享有知情、参与、表达和监督的权利,这种权利为人民群众所共有,要畅通人民群众了解制度信息、参与事务管理、表达利益诉求、监督制度运行的渠道。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权利,既是“过程监管”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制度执行效率、降低生态环境保护成本的外在表现。
最后,“末端执行”制度:坚持差异性和同一性的统一。“末端执行”制度是保障人民群众平等共享绿色发展成果的制度。制度设计和运行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人的差异性和同一性。差异性意义上的人,强调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人具有不同的属性。同一性意义上的人,指的是抽象的、大写的人,“他的本质在人与非人、人与动物的比较中显现”③易小明.论差异性正义与同一性正义[J].哲学研究,2006(8):115-119.。人的差异性和同一性在平等中凸显,并且人的同一性平等优先于人的差异性平等。“现代的平等应当是人们拥有‘社会基本品’的平等。这是一种综合的平等,既包括传统的基于民主权利和人格尊严的政治平等,也包括基本资源和福利的经济平等,还包括重要机会和基本能力的社会平等。”④俞可平.重新思考平等、公平和正义[J].学术月刊,2017,49(4):5-14.其中,人的同一性平等吁求的是政治平等,在悬置人的具体差异条件下天然享有的民主权利和人格尊严;人的差异性平等强调的是经济平等和社会平等,在悬置人的同一性条件下,具有追求基本资源和福利、重要机会和基本能力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末端执行”制度保障的是人的差异性和同一性相统一的平等,而不是绝对的均等。平等在承认同一性的前提下,预留了差异性的存在空间,继而激发社会发展的活力和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热情;均等则彻底毁灭差异性的存在空间,一切原则、一切制度都只为追求平均主义的同一,消弭了差异性的均等,只会导致社会发展停滞不前,人民群众失去奋斗的动力。
(四)绿色发展成果促进共享正义
成果共享是机制的目标,以绿色发展成果促进共享正义,关键在于扩大生态产品、弘扬生态文化。在物质层面,需要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扩大生态产品生产,提高生态产品的高质量共享。在精神层面,需要弘扬生态文化。
在物质层面,需要扩大生态产品。生态产品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以要从两方面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生态产品:一是以自然要素为基础,营造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自然生态环境;二是以物质产品为保障,基于生态劳动生产可循环、可还原、可再生的产品。①徐海红.生态劳动与生态产品的关系逻辑[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9(3):38-47.生态产品的自然属性,意味着要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在今后的发展战略中,需要继续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产品的社会属性也日益重要。人民群众的需要影响生产的方向,社会应该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传统生产方式,创新绿色生产方式,推动生态产品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共赢。为此,在生态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要采用绿色生产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确保产品符合绿色标准。同时,加大对绿色生产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提高生态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此外,社会还应该加强对生态产品的市场监管和质量监督,对不符合绿色标准的产品进行惩处和淘汰。
在精神层面,需要弘扬生态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生态文化,例如儒家“天人合一”、道家“道法自然”、佛家“众生平等”的生态伦理智慧,等等。在我国加强生态治理、保护生态环境的生动实践中,也涌现了很多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如:焦裕禄同志立志治好沙丘而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谷文昌同志带领全县人民建成海上绿洲的事迹;山西右玉久久为功,把“不毛之地”变成“塞上绿洲”的奋斗精神;八步沙林场“六老汉”的英雄事迹;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等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②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69.弘扬生态文化,既是强调本土文化和生态价值,寻求一种“我在”并“为我”的“多元叙事”,对抗西方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对抗新自由主义的环境主义和生态资本主义③张云飞.试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贡献[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2(5):10-19,203-204.,也是形成一种生态道德规范,让人民群众感受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精神,进而使这种精神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自觉参与生态保护和绿色行动。
概言之,我国绿色发展促进共享正义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绿色发展成果平等惠及全体人民。为此,应该优化绿色发展促进共享正义的机制,致力于建设公平正义的共享型社会,促进绿色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同时,绿色发展促进共享正义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具体体现。共享正义与共同富裕有着密切的关系。共享正义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使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强调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贫富差距逐步缩小。以绿色发展促进共享正义,就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既保护自然环境,也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公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平等共享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