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例老年卧床患者间擦疹的中医特色联合治疗与护理

2023-05-11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23年10期
关键词:耳穴体位中药

梁 颖

(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 急诊科, 北京, 100040)

间擦疹是褶皱部位的皮肤由于潮湿、温暖、摩擦等引起的急性皮肤炎症。间擦疹好发于皱褶部位,与皮肤面密切接触,局部湿热散发不畅,导致浸渍和角质层破坏,而浸渍又增加皮肤的摩擦性损伤,从而进一步损害皮肤屏障功能,从而容易继发细菌、真菌感染。中医特色联合治疗能够结合临床实践及中医优势。本文总结1 例老年卧床患者间擦疹的中医特色联合治疗与护理经验,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87 岁,主因“间断咳嗽、咳痰1 年,加重伴喘憋1 天,双侧腋下、前胸双乳房褶皱处、腹股沟、会阴部及肛门片状红斑伴瘙痒。”于2022年6 月21 日入院。入院时症见:神志痴呆,精神差,查体不合格,被动体位,双上肢保护性约束,言语不能;皮肤欠光泽;喉头轻度水肿,咳嗽、咳痰,咳痰不利,痰色黄质黏量多不易咳出;喘憋,气促,张口呼吸;双腋下、乳房下、腹股沟处、肛周及会阴部片状红斑,可见皮损;双手中度水肿,双下肢重度可凹性水肿,肛周红肿,肌张力高。神经系统检查:左侧及右侧巴氏征(+)。既往史:慢性支气管炎2年余,心房纤颤1年余,高血脂症2年余,腔隙性脑梗死1 年余,阿尔兹海默症1 年余,均未规律诊治;否认其他外伤、中毒、输血史;否认食物、药物及其他过敏史,否认家族遗传史。

患者年老体弱,长期卧床,脏腑机能减退,阴阳失调,脾肾日衰,其他脏腑亦渐亏虚,无力抗御邪气[1],为阴虚之体,水亏火炽,病久则更耗气伤阴,或燥热内伤血分,肌肤失去濡润和荣养;或病久阴虚,阴血稠滞成瘀,瘀血阻络,阻碍血行,血行不畅,又加重血瘀,如此形成恶性循环。诸多病机波及皮肤从而导致疮癣痤疮之类皮肤疾患的发生,且迁延难愈[2]。西医诊断:坠积性肺炎。中医诊断:咳嗽病,辨证分型:气阴两虚证。

患者入院后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皮肤科会诊:双侧腋下、前胸双乳房褶皱处、腹股沟、会阴部及肛门间擦疹。2022 年6 月21 日皮肤表面细菌微生物培养:放射根瘤菌。2022 年6 月29 日院内护理会诊,建议采用中医特色联合治疗。治疗方案:中药塌渍,2 次/d;耳穴压豆,取穴心、肺、内分泌、神门,3次/周;皮内针,取穴双侧曲池、内关、足三里、三阴交,3 次/周。共治疗4 周,患者周身散在间擦疹消失,痰祛瘀通。2022 年7 月11 日皮肤表面细菌微生物培养:培养无细菌生长。患者于2022年7月13日出院。

2 护理

2.1 护理评估

患者神志痴呆,咳嗽、咳痰,痰色白质黏量多不易咳出,可闻及明显喉鸣音。可平卧,被动体位,肌张力高。神经系统检查:左侧及右侧巴氏征(+),可与他人交流。双腋下、乳房下、腹股沟处、肛周及会阴部片状红斑伴瘙痒。中医望、闻、问、切诊:患者神清,皮肤欠光泽,四肢肌肉萎缩呈屈曲状态,言语可简单交流,喘憋、气促,张口呼吸,二便调,舌淡红,苔薄黄,脉细。

2.2 中医联合治疗

2.2.1 中药塌渍:采用中药局部湿敷,清热利湿,化瘀通络,祛风止痒。中药局部湿冷敷利用中医“寒则收引”理论,制止炎症扩散、抑制细菌,能够有效缓解皮损局部充血、烧灼感,抑制神经的病理性冲动,从而达到止痒的作用[3]。温度10~15℃,敷料为3 层无菌纱布,每隔10 min 重新更换淋湿外用中药的敷料,每次治疗30 min,共治疗4 周。对比治疗前,患者双侧腋下、前胸双乳房褶皱处、腹股沟、会阴部及肛门均有好转。

2.2.2 耳穴压豆:取穴心、肺、内分泌、神门,刺激耳穴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肺腧宣肺疏风,神门镇静安神,心腧益气养血,内分泌调节全身功能止痒。每日按压2~3次,3次/周,共治疗4周。

2.2.3 皮内针:取穴双侧曲池、内关、足三里、三阴交,3 次/周,共治疗4 周。足三里扶正培元,疏风化湿;三阴交通经活络,宁心安神;曲池清热解表;内关宽胸理气。在皮部进行温和、高频的持久刺激,且在埋针时随着运动又增加了机体局部的自身协调,增加了血液循环修复,调整经络肺腑功能。

2.3 常规护理

2.3.1 心理护理:针对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心理状况,包括语言、行为、情绪等进行个性化、热情的引导与安慰。多数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心理活动复杂,容易出现幻觉和孤独感,需要加强心理护理。在精神照护方面,护士需要避免以不良的言语激怒患者,用语得当,态度温和并充分尊重患者,保护患者隐私,尽量满足患者提出的合理需求,并充分理解患者表现出的异常语言和行为。与患者家属积极交流,告知患者家属应对患者异常行为给予理解,多照顾和陪伴患者,倾听患者主诉,理解患者,避免语言刺激。此外,指导患者家属多与患者沟通,讲述过去的事情,促使患者通过情感唤醒方式而提高认知功能[4]。

2.3.2 辨证施护:根据患者意识状态和思维能力进行针对性干预,综合利用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提升患者记忆能力,改善认知功能[5]。培养患者良好睡眠习惯,保持病室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通过胃管灌注流质饮食、水、药物等,维持机体营养需求和治疗需要。每次鼻饲前均需证实胃管在胃内。鼻饲时要采取半卧位,抬高患者床头30°~45°,保持该体位30~60 min 后再恢复原体位,防止因体位过低食物逆流而发生误吸。每次鼻饲量不得超过200 mL,间隔时间不得少于2 h,鼻饲后30 min 内不可翻身、吸痰、叩背、搬动患者,每次鼻饲前后用温开水30 mL 冲洗鼻饲管[6]。保持皮肤及床单位清洁,每2 h 翻身更换体位,动态观察皮肤情况。

2.3.3 综合护理:本例患者患有阿尔兹海默症,长期卧床致肢体功能障碍,四肢肌肉萎缩,为被动体位。综合护理措施包括:①基础护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密切观察全身皮肤情况,定时更换体位,保持床单元整洁。②日常起居照护: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存在白天黑夜区分障碍,因此夜间保持病房光线昏暗,环境安静,避免过度刺激。③情志护理:记忆不仅是认知的过程,其与情感交流的过程也是密切相关的[7]。积极与家属沟通,帮助患者回忆愉快的经历,交流感兴趣的话题,增加交流的频率,鼓励患者表达,减慢语言退化速度,使其记忆力得到改善。

3 讨论

间擦疹属于急性炎症性疾病,通常出现在皮肤皱襞部位,因这一部位潮湿出汗,长时间浸润角质层,加上皮肤摩擦,因此容易出现充血糜烂现象,也可能与湿热虫毒侵犯相关。通过中医整体观念,采用中药溻渍冷敷于患处,联合刺激耳穴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给予皮内针温和、高频的持久刺激,以达到扶正培元,疏风化湿,调整经络肺腑功能,改善间擦疹症状的目的。

中药溻渍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皮损症状,是一种绿色中医疗法。因其具有减少炎性渗出、清洁创面防止继发感染、增加药物透皮吸收、增强疗效、改善局部微循环、微环境等作用,并兼有“简、便、效、廉”的优势,故在皮肤科中应用广泛[8]。中药湿敷外用方剂组成:苦参、马齿苋、马鞭草、白鲜皮、白茅根、地肤子。运用中药湿敷改善患者皮损症状,多取其抑制渗出、消肿止痛、抑菌抗感染、收敛止痒、促进愈合等作用。耳穴是耳廓皮肤表面与人体脏腑、四肢百骸相互沟通的部位,耳郭是人体的“缩影”,耳郭上的穴位与人体器官是相互对应的,所以耳穴埋豆能够间接刺激人体相应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9]。通过刺激耳穴反应点,经络传导,可调和气血、疏通经脉,达到养血祛风、除湿止痒的功效。耳穴取肺能疏风止痒,神门起到镇静、安眠作用;脾能调节阴阳,益气养血,疏通局部气血;心神畅,郁滞消,疮痒减,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0]。此外,皮内针可长时间的留置在人体内,通过持续且较稳定的刺激,促进体内经络气血的运行,促进人体正气运,对人体气血循环起到促进作用,能够起到舒筋活血、加快新陈代谢等作用[11]。揿针干预皮部,从而影响各层次系统,达到周流气血、平调阴阳的治疗作用[12]。

有研究显示,中医护理措施可以改善老年痴呆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和精神状况,且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措施的满意度高[13]。本研究实施中医特色联合治疗和护理干预,发挥了外用药物与穴位刺激的双重作用,促使患者机体阴阳平衡,加速康复。随着社会文明的多样化,人类疾病的复杂性也愈发凸显,联合疗法的使用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同时中医在联合治疗中依然发挥着更为安全、经济、不良反应小的治疗优势,相信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联合治疗将会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14]。

患者知情同意:病例报告公开得到患者或家属的知情同意。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耳穴体位中药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艾灸与耳穴治疗假性近视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老年失眠多苦闷,耳穴压豆来帮忙
“手脚不听话”体位训练来帮忙
导乐陪伴联合自由体位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
中药贴敷治疗足跟痛
自由体位配合分娩球在第一产程中的应用体会